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小学综合素质(最新修订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39.80
运费: ¥ 7.00-20.00
库存: 605 件
小学综合素质(最新修订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商品图0
小学综合素质(最新修订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本书紧扣《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大纲,紧密结合真题,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指导性强,是广大考生进行考试复习和储备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以考点为核心,紧扣大纲,重点突出,可读性强。2.体例科学,结构合理。3.讲练结合,解析精当。4.知识拓展,延伸知识,加深理解。 5.重要考点配有讲解视频,巩固学习效果。

《小学综合素质》编写组,专注于教师领域的互联网教育垂直社区,为教师证书提供考试、学习、成长、分享以及更多提升和体现价值的平台服务。团队由知名高校教师组成,熟悉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格证应考辅导经验。

模块一 教师职业理念  
模块分析  
第一章 教育观  
考点1:素质教育  
考点2:素质教育的实施
考点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第二章 学生观  
考点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考点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考点3:“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教师观  
考点1:教师职业概述
考点2:教师专业发展  
考点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代教师观  
考点4:教师的终身学习  
考点5: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模块二 教育法律法规  
模块分析  
第一章 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考点1:法律知识概述
考点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考点3:小学生的权利保护
第二章 主要教育法律法规条文
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考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考点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考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考点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考点6:《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考点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考点8:《儿童权利公约》

模块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模块分析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
考点1: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考点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考点3:《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解读  
第二章 教师职业行为
考点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及解读  
考点2:教师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  

模块四 教师文化素养  
模块分析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考点1:天文历法  
考点2:山水地理  
考点3:风俗礼仪  
第二章 历史常识  
考点1:历史常识——先秦  
考点2:历史常识——秦汉  
考点3:历史常识——魏晋南北朝  
考点4:历史常识——隋、唐  
考点5:历史常识——宋、元  
考点6:历史常识——明、清  
考点7:历史常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8:历史常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考点9:历史常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考点10:历史常识——抗日战争  
考点11:历史常识——新中国的诞生
考点12:历史常识——四大文明古国  
考点13:历史常识——新航路的开辟  
考点14:历史常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考点15:历史常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考点16:历史常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考点17:历史常识——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点18:历史常识——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19:历史常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考点20:历史常识——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第三章 科技常识  
考点1:科技常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考点2:科技常识——农业、手工业论著  
考点3:科技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考点4:科技常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考点5:科技常识——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考点6:科技常识——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考点7:科技常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考点8:科技常识——外国科技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考点9:科技常识——天文常识  
考点10:科技常识——自然地理常识  
考点11:科技常识——物理常识  
考点12:科技常识——化学常识  
考点13:科技常识——生物常识  
考点14:科技常识——当代高新科学技术  
考点15:科技常识——生命科学技术  
第四章 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儿童文学理论基础  
考点2:文学常识——儿童文学的常见体裁及代表作品  
考点3:文学常识——上古神话、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考点4: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5:文学常识——宋、元文学  
考点6:文学常识——明清文学  
考点7:文学常识——近代文学  
考点8:文学常识——现代文学  
考点9:文学常识——当代文学  
考点10:文学常识——外国的古代文学和中世纪文学  
考点11:文学常识——文艺复兴时期和17、18世纪的文学  
考点12:文学常识——19世纪初期的欧洲文学  
考点13:文学常识——19世纪中期的欧美文学  
考点14:文学常识——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  
考点15:文学常识——20世纪的文学  
第五章 艺术鉴赏常识  
考点1:艺术鉴赏——中外艺术成就概览(一)  
考点2:艺术鉴赏——中外艺术成就概览(二)  

模块五 教师基本能力  
模块分析  
第一章 信息处理基础知识  
考点:信息处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逻辑基础知识
考点:逻辑基础知识  
第三章 阅读理解  
考点1:阅读材料中的字、词理解  
考点2: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考点3:观念探究题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 写作  
考点1:写作的基本知识  
考点2:常见的写作文体

附录1 “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大纲
附录2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小学)笔试题型解析 

考点详解    
一、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为主(即双基),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当时,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流,偏离了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而反观国外,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关心”早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观点。    
(二)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初步尝试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  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明确提到“素质教育”。1994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  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四个方面。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  质教育工程”。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  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小学综合素质(最新修订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