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
书名:《天路历程》(精装典藏版) 作者:(英)约翰·班扬 著 定价:48 ISBN:9787549588534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编辑推荐 |
● 被译成300多种语言,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 与但丁《神曲》、奥古斯丁《忏悔录》并称三大名著 ● 展现天路客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 附英国杰出版画家兼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插画 真是不可思议的一本书,它是哲学家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用心了解,班扬的想法就像每天的报纸—样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天路历程》是一幅非常独特的地图,绘上了斑斓的色彩。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幅有生命的地图:书中人物会走出来和你问行、交谈,让你一辈子无法忘怀。 ——嘉柏霖(Frank E. Gaebelein),美国教育改革家 |
内容提要 |
《天路历程》这部寓言小说以梦境的形式展开,描写了主人公“基督徒”背负着无尽的人世忧烦,苦不堪言,经“福音师”指点后,挣脱妻子儿女和邻人的羁绊,毅然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他逃出“灭亡城”,爬出“灰心沼”,攀上“艰难山”,跨出“死荫谷”,途经“虚华集”,闯出“疑惑堡”,渡过“死亡河”,最后终于到达了天城“锡安山”,进入了永生之境。上部描述主人公一个人前往天国的旅程;下部描述他的妻子与孩子、同伴们作为一个爱的团体共同前往天国的旅程,他们在各种境遇中彼此相爱、劝勉、扶持,在天路上一同长进。 |
目录 |
序 言 汉译二版序:威廉·布莱克与约翰·班扬 汉译一版序 第一部 作者为本书辩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第七阶段 第八阶段 第九阶段 第十阶段 第二部 致读者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第七阶段 第八阶段 全书经文索引 |
作者简介 |
约翰· 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传道人。1628 年11 月生于英国贝德福郡一个补锅匠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1660 年,班扬因信仰缘故被捕,除短暂几次保释外,在狱中待了12 年之久。在狱中他经历了对亲人的痛彻思念,也曾被死亡的恐惧攫住,甚至对得救的盼望、永生的应许重起疑惑……这些感受使《天路历程》更像一部寓言体心灵自传。 |
部分章节 |
《天路历程》与读者 《天路历程》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从1678 年到作者逝世的十年间,该书在英国重版十次(不包括无数的盗版本),行销十万册,并被译为多种欧洲语言。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共有五十九种版本问世。三百年后的今天,《天路历程》已被译为一百二十多种文字和方言,并有不计其数的各种版本。该书的汉译史可追溯至1851 年,由在厦门传道的英国长老会牧师宾惠廉(Rev. William Chalmers Burns, M. A. 1815-1868 )部分节译。在此后百余年间,该书不断重译。据估计,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所出版的《天路历程》汉译本,以及形形色色的重写本, 共有五十多种,不含众多难以查清的版本。 由上述记录可见《天路历程》的读者群之众,人们对其反应的热烈和持久。然而,它在文学批评界的定位长期以来或高或低,或尊或卑,可谓天渊之别。以20 世纪之前为例,斯威夫特教长(Johnathan Swift,1667-1745)、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1704-1784)、考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麦考莱等几位18、19 世纪的大家对他充满敬意;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等对他的钟爱也为文学界所熟知,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更是以《天路历程》中那有名的“Vanity Fair”为他第一部重要小说命名。 然而同时期的伯克(Edmund Burk,1729-1797)却近乎刻薄地说:“要贬低一本书,只要说它与《天路历程》的文体一样。”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也以班扬为例,说明最低级的作家也有人崇拜。到了当代,既有F. R. 利维斯(F. R. Leavis, 1895-1978)称之为“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丰富、沉静和成熟的人性”著称,以及麦凯尔等学者对它由衷地叹赏, 也有数不尽的评家、读者称班扬是“过时的宗教狂”。一方面,班扬的补锅匠语言被人斥为粗俗、低劣;另一方面,他的“灰心沼”“虚华集”“绝望巨人”等又成为名家时常借用、英语文化中家喻户晓的词汇。面对周围世界的这一片聒噪,班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从一个侧面或许能做一点推测。在谈到自己的叙述风格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本来可以(在叙述中)采用一种更高超的手法……可以对每一样事物多加一番修饰……可是我不敢。神叫我悔罪的时候不是玩把戏,魔鬼试探我的时候不是开玩笑,我自己陷入无底深渊,那更非什么娱乐,所以在叙述这一切的时候,我也不能耍花腔,只能直截了当,是什么说什么。”习惯于常见的文学批评语言的读者面对这位补锅匠如此粗拙、直白、“不入流”的“创作谈”,必定感到诧异:这里不只没有任何文学批评所特有的行话术语、文辞章法,作者甚至还将人们一般视为“宗教神秘体验”的个人信仰经历作为他创作风格的解释,谈起来如此坦然自信,全无与文学主流传统趋近的倾向。是不能也罢,不愿也罢,在此我们看到,班扬唯一关注的只是对他而言极为真实的信仰经历,此外别无旁骛。 虽然今天英国的文学传统少不了曾经的英国乡村补锅匠约翰·班扬,班扬笔下的故事、人物也已成为许多文学形象的原型,然而,他本人的兴趣和使命却从不在此。毕竟,“他作为作家始终不渝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传达他对于神的清楚异象(vision of God)”。所以,在班扬身上,人们对他的褒贬、毁誉,用使徒保罗的这句话来说就是:“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荣耀、羞辱、恶名、美名……”(林后6:4-9)至于《天路历程》的读者,他们自可从中拾取各人当得的分,正如F.M. 哈里森,这位权威的当代班扬研究者所言:“《天路历程》曾经拥有,也始终拥有真正认识它的人,而这本书也正是为这些人而写的。”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