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医学影像解剖学
定价:66.8
ISBN:9787030485762
作者:刘荣志,夏克言
版次:1
出版时间:2016-06
在线试读: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定义和性质
人体解剖学属于生物学科中形态学的范畴,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阐述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以及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和变化规律。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其他各学科之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中约有1/3的名词及概念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只有掌握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学好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并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只有从本课程开始,加强对医学技能的培养及专业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专业工作的需要。
医学影像解剖学是运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研究正常人体内部形态结构的科学。它是随着X线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医学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学习医学影像解剖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重要部位或器官的X线解剖及断层影像解剖,为进一步学习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打好基础,为医学影像专业学习奠定重要的影像解剖学基础。
在医学影像解剖学学习中,还需掌握一定的影像物理知识,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人体解剖学又称大体解剖学,是通过解剖尸体、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将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系统阐述各器官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通常所说的人体解剖学即指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人体结构的部位,由浅入深研究各局部结构的层次、器官的配布及位置关系的科学。
医学影像解剖学可分为X线解剖学和断层影像解剖学等,前者是根据X线所显示的影像,研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后者配合计算机体层成像(CT)、超声成像(USG)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观察研究人体器官断层影像形态结构。本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第*篇是融合了X线解剖学的系统解剖学,第二篇是断层影像解剖学。
三、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由功能相同、形态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组织主要有4种,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因此将这4种组织称为基本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由若干器官有机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生理功能,就构成了系统。人体共有9大系统:运动系统执行人体的运动功能;消化系统执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的功能;呼吸系统执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泌尿系统执行排出体内代谢产物的功能;生殖系统执行生殖繁衍后代的功能;内分泌系统协调全身各系统的器官活动;脉管系统输送血液和淋巴在体内进行周而复始运行;感觉器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刺激并产生兴奋的装置;神经系统调控人体全身各系统和器官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其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而且借一定的孔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沟通,这些系统总称为内脏。人体各系统在神经及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协调,互相影响,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
(二)人体的分部
人体按部位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头的前部称为面,颈的后部称为项。躯干的前面分为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躯干的后面分为背部和腰部。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可分为肩、上臂、前臂和手,下肢可分为臀、大腿(股)、小腿和足。
四、人体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部、各器官的位置关系,避免就医时医护人员标准不一造成的描述差异,国际上统一规定了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初学者务必熟练掌握,并贯彻应用于整个学习过程。
(一)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亦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到躯干的两侧,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图绪-1)。在描述人体结构时,无论观察对象(人体、标本或模型)处于何种姿势和体位,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
图绪-1 解剖学姿势
图绪-2 人体的轴和面
(二)方位术语
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统一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
1. 上和下 近头者为上,或称颅侧;近足者为下,或称尾侧。
2. 前和后 近腹者为前,或称腹侧;近背者为后,或称背侧。
3. 内侧和外侧 以躯干正中矢状面为标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四肢,前臂和手的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在小腿和足,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
4. 浅和深 近皮肤或器官表面者为浅,远离皮肤或器官表面者为深。
5. 内和外 是对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而言,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6. 近侧和远侧 用于描述四肢方位,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远肢体根部者为远侧。
(三)轴和面
1. 轴 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在解剖学姿势上,又规定了三个相互垂直的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图绪-2)。
(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地平面)的轴。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垂直轴呈直角相交的轴。
(3)冠状轴:也称额状轴,是左右方向,分别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互垂直的轴。
2. 面 在解剖学姿势上,人体或局部均可设置三个相互垂直的切面。
(1)矢状面: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切面与水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也称额状面,是指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与上述两面相垂直,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的切面。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以器官的长轴为准,沿其长轴所作的切面为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为横切面。
五、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医学影像解剖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X线解剖学和断层影像解剖学两个阶段,并正向功能影像解剖学方向发展。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图绪-3);1922年Sicard和Forestier发明了重金属造影剂,并开展了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支气管和血管的造影观察和研究,从而建立了X线解剖学,并奠定了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1942年Dussik首次将超声波应用于颅脑疾病诊断,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普遍应用于人体检查的超声成像(USG)。1969年英国学者Hounsfield将计算机与X线成像结合起来,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1973年美国的Lanterbur揭开了磁共振成像(MRI)在医学影像方面应用的序幕,从而形成现代断层影像解剖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影像应用解剖学从模拟信息向数字化信息、从二维断层成像向三维容积立体成像、从宏观影像向分子影像、从形态向功能等方面快速发展。例如,1977年美国的Nudelman首先采用数字化减影技术所获得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可获得良好空间定位的三维影像;多重信息整合的融合图像等。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为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广泛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绪-3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和他拍摄的第*张X线照片
六、医学影像解剖学常用技术方法
(一)X线成像
应用于诊断的X线波长是0.008~0.031 nm,此波长的X线既能穿透人体又可部分为人体组织所吸收。人体组织中,骨和钙化组织密度*高;软组织(包括肌肉、软骨、实质器官、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体液等)属中等密度;脂肪属低密度;呼吸器官、胃肠道和体内其他含气腔隙内的气体属极低密度。密度高、厚度大的组织和器官对X线吸收多,透过人体后落在X线胶片或影像板上的X线就少,产生的影像就淡而白;反之,密度低、厚度小的组织器官对X线吸收少,*后产生的影像就浓而黑。但在X线透视时所见的现象与X线片上的显像正相反。在对X线影像的描述上,我们将白而亮的影像称为高密度影像,将黑而暗的影像称为低密度影像(在透视时则相反)(图绪-4)。
X线成像常用体位包括:
1. 前后位和后前位 前者是指X线从患者前面射至背面的胶片或荧屏,而后者正好相反,即X线从息面射至前面的胶片或荧屏。
2. 侧位 分左侧位和右侧位。前者是指X线方向从患者右侧射至左侧的胶片或荧屏;后者则为从患者左侧射向右侧的胶片或荧屏。
3. 斜位 患者右侧(胸部)向前斜靠胶片或荧屏,左侧远离胶片(屏),使人体冠状面与胶片或荧屏形成一个角度,X线从患者左后方射至右前方的胶片或荧屏,为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与右前斜位仅是左右区别。
图绪-4 正常胸部后前位X线成像
A. 胸部X线照片;B. 胸部透视所见
4. 轴位 X线方向与人体或器官的长轴平行或近于平行,通过欲检查部位直射至胶片或荧屏。
5. 切线位 将X线中心线从人体被检查局部边缘通过,避免被检部位与其他部分重叠的位置为切线位。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CT)由英国人Hounsfield发明,1972年应用于临床。CT成像基础与X线的成像基础相似,都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人体各种组织或病变的密度差转换成黑白图像。所不同的是CT以探测器代替胶片,所接受的X线衰减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出图像。与X线片比较,CT图像为断层体层图像,结构清晰无重叠(图绪-5)。
CT图像的主要特点:①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数字化图像;②CT图像是用CT值量化反映组织对X线吸收能力差别,是可以量化的灰度影像;③CT图像可以运用窗技术调节显示的灰度影像,以观察不同密度的组织影像;④CT图像是断层影像,并且可以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显示解剖结构。
图绪-5 CT成像示意图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广泛应用于血管造影机和数字胃肠机等X线成像设备的高级应用功能。具体做法是:取一幅血管内不含对比剂的图像作为蒙片,与另一幅含对比剂的同一部位的图像一起经计算机相减,使两幅图像上都有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均消失或部分消失,剩下只有在一幅图像上才有的含对比剂的血管影像,从而达到了减影或部分减影的目的(图绪-6)。DSA图像上的血管没有骨和软组织影的重叠,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清楚。故DSA适于心脏和全身各部位的大血管的检查,它对介入技术尤其是血管介入技术的开展更是不可缺少的。
图绪-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A. 蒙片;B. 血管造影片;C. 减影后的血管影像
(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又称核磁共振成像(NMRI),它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来成像,以显示人体层面解剖和某些病理、生理变化的成像方法。MRI是一种没有电离辐射损伤的无创性成像方法。近年来MRI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检查范围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除了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外,还可以从多方面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状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医学MRI主要是利用在人体内含量*丰富的氢(1H)原子核来成像。由于人体器官、组织或病变的成分、分子结构和质子含量的不同,所释放的信号强弱不一,接收这些信号并经过一定的计算机处理就可得到由黑白灰阶组成的MRI图像。MRI可经一系列不同强度的射频脉冲的组合,从而获得不同差别的图像,如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等(图绪-7)。
CT和MRI沿水平面所作的扫描,称横断层扫描,一般观测其下表面;沿矢状面所作的扫描,称矢状断层扫描,一般观测其左表面;沿冠状面所作的扫描,称冠状断层扫描,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五)超声成像
超声成像(USG)是将声学原理、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成像技术。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则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种反射和
定价:66.8
ISBN:9787030485762
作者:刘荣志,夏克言
版次:1
出版时间:2016-06
在线试读:
在线试读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定义和性质
人体解剖学属于生物学科中形态学的范畴,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阐述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以及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和变化规律。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其他各学科之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中约有1/3的名词及概念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只有掌握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学好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并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只有从本课程开始,加强对医学技能的培养及专业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专业工作的需要。
医学影像解剖学是运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研究正常人体内部形态结构的科学。它是随着X线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医学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学习医学影像解剖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重要部位或器官的X线解剖及断层影像解剖,为进一步学习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打好基础,为医学影像专业学习奠定重要的影像解剖学基础。
在医学影像解剖学学习中,还需掌握一定的影像物理知识,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人体解剖学又称大体解剖学,是通过解剖尸体、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将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系统阐述各器官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通常所说的人体解剖学即指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人体结构的部位,由浅入深研究各局部结构的层次、器官的配布及位置关系的科学。
医学影像解剖学可分为X线解剖学和断层影像解剖学等,前者是根据X线所显示的影像,研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后者配合计算机体层成像(CT)、超声成像(USG)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观察研究人体器官断层影像形态结构。本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第*篇是融合了X线解剖学的系统解剖学,第二篇是断层影像解剖学。
三、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由功能相同、形态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组织主要有4种,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因此将这4种组织称为基本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由若干器官有机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生理功能,就构成了系统。人体共有9大系统:运动系统执行人体的运动功能;消化系统执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的功能;呼吸系统执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泌尿系统执行排出体内代谢产物的功能;生殖系统执行生殖繁衍后代的功能;内分泌系统协调全身各系统的器官活动;脉管系统输送血液和淋巴在体内进行周而复始运行;感觉器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刺激并产生兴奋的装置;神经系统调控人体全身各系统和器官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其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而且借一定的孔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沟通,这些系统总称为内脏。人体各系统在神经及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协调,互相影响,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
(二)人体的分部
人体按部位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头的前部称为面,颈的后部称为项。躯干的前面分为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躯干的后面分为背部和腰部。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可分为肩、上臂、前臂和手,下肢可分为臀、大腿(股)、小腿和足。
四、人体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部、各器官的位置关系,避免就医时医护人员标准不一造成的描述差异,国际上统一规定了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初学者务必熟练掌握,并贯彻应用于整个学习过程。
(一)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亦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到躯干的两侧,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图绪-1)。在描述人体结构时,无论观察对象(人体、标本或模型)处于何种姿势和体位,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
图绪-1 解剖学姿势
图绪-2 人体的轴和面
(二)方位术语
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统一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
1. 上和下 近头者为上,或称颅侧;近足者为下,或称尾侧。
2. 前和后 近腹者为前,或称腹侧;近背者为后,或称背侧。
3. 内侧和外侧 以躯干正中矢状面为标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四肢,前臂和手的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在小腿和足,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
4. 浅和深 近皮肤或器官表面者为浅,远离皮肤或器官表面者为深。
5. 内和外 是对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而言,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6. 近侧和远侧 用于描述四肢方位,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远肢体根部者为远侧。
(三)轴和面
1. 轴 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在解剖学姿势上,又规定了三个相互垂直的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图绪-2)。
(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地平面)的轴。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垂直轴呈直角相交的轴。
(3)冠状轴:也称额状轴,是左右方向,分别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互垂直的轴。
2. 面 在解剖学姿势上,人体或局部均可设置三个相互垂直的切面。
(1)矢状面: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切面与水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也称额状面,是指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与上述两面相垂直,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的切面。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以器官的长轴为准,沿其长轴所作的切面为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为横切面。
五、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医学影像解剖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X线解剖学和断层影像解剖学两个阶段,并正向功能影像解剖学方向发展。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图绪-3);1922年Sicard和Forestier发明了重金属造影剂,并开展了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支气管和血管的造影观察和研究,从而建立了X线解剖学,并奠定了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1942年Dussik首次将超声波应用于颅脑疾病诊断,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普遍应用于人体检查的超声成像(USG)。1969年英国学者Hounsfield将计算机与X线成像结合起来,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1973年美国的Lanterbur揭开了磁共振成像(MRI)在医学影像方面应用的序幕,从而形成现代断层影像解剖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影像应用解剖学从模拟信息向数字化信息、从二维断层成像向三维容积立体成像、从宏观影像向分子影像、从形态向功能等方面快速发展。例如,1977年美国的Nudelman首先采用数字化减影技术所获得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可获得良好空间定位的三维影像;多重信息整合的融合图像等。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为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广泛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绪-3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和他拍摄的第*张X线照片
六、医学影像解剖学常用技术方法
(一)X线成像
应用于诊断的X线波长是0.008~0.031 nm,此波长的X线既能穿透人体又可部分为人体组织所吸收。人体组织中,骨和钙化组织密度*高;软组织(包括肌肉、软骨、实质器官、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体液等)属中等密度;脂肪属低密度;呼吸器官、胃肠道和体内其他含气腔隙内的气体属极低密度。密度高、厚度大的组织和器官对X线吸收多,透过人体后落在X线胶片或影像板上的X线就少,产生的影像就淡而白;反之,密度低、厚度小的组织器官对X线吸收少,*后产生的影像就浓而黑。但在X线透视时所见的现象与X线片上的显像正相反。在对X线影像的描述上,我们将白而亮的影像称为高密度影像,将黑而暗的影像称为低密度影像(在透视时则相反)(图绪-4)。
X线成像常用体位包括:
1. 前后位和后前位 前者是指X线从患者前面射至背面的胶片或荧屏,而后者正好相反,即X线从息面射至前面的胶片或荧屏。
2. 侧位 分左侧位和右侧位。前者是指X线方向从患者右侧射至左侧的胶片或荧屏;后者则为从患者左侧射向右侧的胶片或荧屏。
3. 斜位 患者右侧(胸部)向前斜靠胶片或荧屏,左侧远离胶片(屏),使人体冠状面与胶片或荧屏形成一个角度,X线从患者左后方射至右前方的胶片或荧屏,为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与右前斜位仅是左右区别。
图绪-4 正常胸部后前位X线成像
A. 胸部X线照片;B. 胸部透视所见
4. 轴位 X线方向与人体或器官的长轴平行或近于平行,通过欲检查部位直射至胶片或荧屏。
5. 切线位 将X线中心线从人体被检查局部边缘通过,避免被检部位与其他部分重叠的位置为切线位。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CT)由英国人Hounsfield发明,1972年应用于临床。CT成像基础与X线的成像基础相似,都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人体各种组织或病变的密度差转换成黑白图像。所不同的是CT以探测器代替胶片,所接受的X线衰减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出图像。与X线片比较,CT图像为断层体层图像,结构清晰无重叠(图绪-5)。
CT图像的主要特点:①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数字化图像;②CT图像是用CT值量化反映组织对X线吸收能力差别,是可以量化的灰度影像;③CT图像可以运用窗技术调节显示的灰度影像,以观察不同密度的组织影像;④CT图像是断层影像,并且可以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显示解剖结构。
图绪-5 CT成像示意图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广泛应用于血管造影机和数字胃肠机等X线成像设备的高级应用功能。具体做法是:取一幅血管内不含对比剂的图像作为蒙片,与另一幅含对比剂的同一部位的图像一起经计算机相减,使两幅图像上都有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均消失或部分消失,剩下只有在一幅图像上才有的含对比剂的血管影像,从而达到了减影或部分减影的目的(图绪-6)。DSA图像上的血管没有骨和软组织影的重叠,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清楚。故DSA适于心脏和全身各部位的大血管的检查,它对介入技术尤其是血管介入技术的开展更是不可缺少的。
图绪-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A. 蒙片;B. 血管造影片;C. 减影后的血管影像
(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又称核磁共振成像(NMRI),它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来成像,以显示人体层面解剖和某些病理、生理变化的成像方法。MRI是一种没有电离辐射损伤的无创性成像方法。近年来MRI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检查范围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除了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外,还可以从多方面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状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医学MRI主要是利用在人体内含量*丰富的氢(1H)原子核来成像。由于人体器官、组织或病变的成分、分子结构和质子含量的不同,所释放的信号强弱不一,接收这些信号并经过一定的计算机处理就可得到由黑白灰阶组成的MRI图像。MRI可经一系列不同强度的射频脉冲的组合,从而获得不同差别的图像,如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等(图绪-7)。
CT和MRI沿水平面所作的扫描,称横断层扫描,一般观测其下表面;沿矢状面所作的扫描,称矢状断层扫描,一般观测其左表面;沿冠状面所作的扫描,称冠状断层扫描,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五)超声成像
超声成像(USG)是将声学原理、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成像技术。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则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种反射和
-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