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59.85
运费: ¥ 0.00-15.00
库存: 0 件
商品已售罄 收藏 / 分享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图0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图1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图2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图3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0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1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2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数万字真诚书写+纪实文学影像,写给每一个离家的年轻人!探索人与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回应人在他乡的孤独感!

书名:常客

定价:79.80元

作者:秦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10

页码:232

装帧:裸脊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21709711


 

●【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作品】数万字真诚书写,纪实城市影像,首次以菲林创作跟每一个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对话

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也有人匆匆逃离/这一个人的北京(《一个人的北京》),是追梦奋斗时的孤独心事;我怕我会遗忘/遗忘我的模样/就回不去曾经告别的故乡(《南来的风》),是离家万里也念念不忘的温暖牵挂……在音乐之外,好妹妹秦昊首次将隐秘情感透过200余幅胶片呈现,映像出每个人与家乡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也书写着一个人与一座城相互塑造的真意。

●【年近80的建筑女工+离家13载的游子】祖孙两代视角,探访家乡重庆、寻找数十年间奶奶参与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故事感

这本书始于两年前的一次拍摄计划,秦昊以寻访奶奶姚女士年轻时的足迹为出发点,两代重庆人共同探索着城市的另一面:已被夷为平地的老家旧址、如桃花源般不被打扰的夏坝镇、带有独特重庆基因的皇冠大扶梯……两代人对同一座城市的记忆交叠,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故事感。

●【解读年轻人共通的城市记忆,回应人在他乡的孤独感】从离家奋斗到重返故乡,从率性少年到接纳失去,这是写给故土的深情独白,更是当代年轻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在人口迁移时代,我们与故乡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离家远走、追梦打拼、但见天地……一路追寻着在他方获得归属,却一次又一次向故土索要安慰。这里所书写的,不仅是人与故乡的关系,还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这个时代。

●【随书附赠64页秦昊摄影笔记】原版手写影印,完整还原秦昊寻访拍摄时的真实随想,与他一起重走来时路

●【特别彩蛋“当她按下快门”】收录奶奶姚女士珍贵作品,双视角,前后文惊喜呼应

采用日本广告纸印刷,透视观看体验

●【纸上展览概念】创意拉页设计、老照片点睛甄选……创新式设计理念!

胶片摄影,潘通印刷,进口纸张,烫银工艺,裸脊锁线,可摊平阅读!

●【去日珍贵,往来常客】写给故乡,写给期待久别重逢的人

●姚谦、何炅,感动推荐!

 

 

常,是一种永恒,是持续、平衡、悠扬、晴朗,是安全感。

客,是一种隔绝,是独立、分寸、疏离、自由,是另一种安全感。

我们所有人,从离家的那一刻起,都被一种模糊的冲动怂恿着,欣然出发,踉跄独行,似要探寻“答案”,却发现到处都没有题干,只有三个字:请回答。

无论能否给出答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家乡的常客。

“这不仅是我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

“两年前的秋天,我带着我奶奶姚女士,在重庆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拍摄计划。奶奶就像是故乡的一个投射,一个浓缩和象征,既熟悉,又陌生,对我既温柔,又疏远。我在度过了有点漫长的青春期之后,在漂泊了13年之后,突然想要贴近他们,了解他们。”

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无意间,与周身的一切都成了“常客”。

这里所书写的,不仅是人与故乡的关系,还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这个时代。

 


 

·序言

来时

常客

陌路

重访

新闻

旧事

归途

去向

·番外:当她按下快门

【随书附赠64页秦昊摄影笔记】

 

 

秦昊,1986年出生于重庆。

秦昊童年与爷爷奶奶一起在重庆生活,后来先后在西安,长春,南京,北京等城市停留。就像《常客》中说的那样:“虽然永远无法真的属于一个地方,但至少可以成为它的常客,和它产生特别的关联。”

2010年,在外生活的秦昊与他的好朋友张小厚组建【好妹妹】组合,至今一起发行七张专辑,成为现象级人气组合,音乐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年,绘画、摄影、写作……他也一直在其他的创作领域里尝试不同表达。

2019年,一直爱好摄影的秦昊出版影像作品《常客》,将“家人—故土—离去—归来”的故事,以情感变化为主线集结成纪实影像进行叙述。

 


 

秦昊《常客》部分前言

2017年的10月,重庆已经微冷了,我带着我奶奶姚女士,在重庆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拍摄计划。整个10月,我们各自拿着相机,一起在重庆的各个地方进行拍摄。

这个拍摄计划完全源自一股模糊的冲动,最开始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说不清楚动机,只是直觉上想要做这件事。我知道这个计划中会有姚女士、会有重庆,但与此同时我也知道它不完全关乎姚女士,也不完全关乎重庆市。

拍摄计划开始之后,为了方便整理资料,必须给它起个名字。我想到了齐豫的一首歌,叫作《答案》。整首歌只有这么几句词:

天上的星星为何

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

地上的人们为何

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这个暂定名“答案”的计划,怂恿我去探寻一个没有“问题”的“答案”。拿着相机出了门,相当于拿着笔上了考场,却发现这道题没有题干,只有三个字——“请回答”,令人疑惑。但我想,正是某些疑惑,吸引着我去探寻一些东西。

是什么隔开了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是什么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疏远?甚至隔开了我们和自己的内心?

为了方便拍摄,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小公寓,又专门买了一张很大的重庆地图贴在空白的墙面上,希望它能帮我了解重庆城区的道路位置。

贴上地图之后定睛一看,发现完全没有用——买错了,这是张整个重庆市的地图。

而我计划去拍摄的地方其实都是在主城九区内,而主城九区加起来远占不到整个重庆市的十分之一,在地图里只有不到半个巴掌大,根本什么都看不清,连路都没有标识,看完更加搞不清方位了因此。最后选择的地方要么是我儿时就比较熟悉的,要么是奶奶想去看看的,要么就是助理帮我选出来的“很有重庆特色”的地方。

我觉得这张地图充满了讽刺意味,就一直把它贴在了墙上。

重庆的朋友们在一起聊天时经常会提到各种地名,什么观音桥、两路口、七星岗、弹子石……我每次表达出“那是哪儿”的疑惑时,大家对我的疑惑也表示更加疑惑,好像那是本地人不可能不知道的地方,我的行为就像北京人找不到天安门一样荒谬,但我是真的不知道。而我能说得出找得到的地方,例如解放碑、朝天门、磁器口、洪崖洞,都是游客会去的地方,想来我对重庆的了解真的跟游客差不多。我也推荐不出什么私房美食,问我该去哪儿吃火锅,我只能说:都挺好吃的。

我有几份职业,其中经济来源比较稳定的一个是歌手,或者说是音乐人。

有一阵子我很羡慕一些音乐人可以写出完全属于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少数民族歌手也好,方言歌手也好,民间艺人也好,很多人都可以用音乐来呈现自己的故土情结,展示自己的根源文化。我也特别想试试,但完全弄不出来,我对故土文化一无所知。

说到重庆民歌,或者四川民歌,我就知道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那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作曲家写的,不完全属于民间文化。让我用重庆话来写歌,我的词汇量也很有限,无从落笔。有一天我强行写了首关于家乡的歌,给朋友听。朋友说,你这个歌没什么真情实意,不动人,完全是靠技术完成的。

我也不知道怎么反驳。看来有些东西是装不出来的,装熟到最后只会尴尬。

有个词叫“世界公民”,刚看到它的时候觉得特别适合自己,我不是属于某个具体地方的,我是属于这整个世界的,所以从哪儿来不要紧,不说方言,对家乡完全不熟悉也不要紧。但后来看了解释,说的是不仅关心自己民族国家的事儿,也关心世界上其他地方事情的公民,才叫世界公民,那我不是。我哪儿都不太关心,所以这个标签也贴不上了,更不知道怎么解释这种隔离感了。

很多人都会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不喜欢别人误会自己的家乡,所以网上每次有人“开地图炮”,都会撕得很精彩。重庆1997年就成了直辖市,但至今也会有人跟我说“你们四川人”“我去过你们四川”之类的话。这时我都会拍案而起说,不好意思我是重庆人,不是四川人(尽管我的祖籍还真在四川宜宾)。乐队里也有四川的小伙伴,我们闲得无聊就会互相吐槽,“开地图炮”攻击对方的家乡穷low。

我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只是在跟风开玩笑,找个话题聊天罢了,并没有真的从心里想要维护什么。

有时看到有网友认真地为家乡或者国家的声誉跟人吵架,我还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其实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都是很随机的,也是很无奈的,没得选。你有可能是任何地方的人,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任何地方的人,你只是恰好在这儿待得比较久,有些美好回忆罢了。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降落在了一个地方、一个家庭,就必然会受到它的影响和渗入。

所谓的性格或者人格,很大程度上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由周遭的环境塑造的,所以人多多少少会在身上体现出一些家乡和家人的影子,很难藏得住。

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像来自草原和平原地区的人,舞姿都很豪迈、步子大,因为人家地方大,跳得开,国土面积小的国家,那里人的舞姿就比较秀气,讲究精致;来自山区的人,唱歌就很洪亮,因为要隔着山传话或者唱山歌,声音必须非常大。

辣椒虽然不是重庆独有的作物,但重庆人爱吃辣却出了名,据说是因为气候过于潮湿,而吃辣有助于去湿气。我个人觉得还应该有以下原因:山地居多,地势艰险,重庆劳动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体力才能完成工作,也就意味着他需要补充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米饭面条等主食,而辣椒是相对比较廉价、做工简单的佐餐食物,就像大家所说的“很下饭”。

我也据此斗胆推测吃东西口味重的地区,都是劳动力需求很大的地区,以农业为主,并不富裕;而口味清淡的地区则是商业比较发达,生活比较安逸。

我们经常可以通过各种痕迹推断别人来自哪里,譬如口音。

口音不等于方言,只是大家在说普通话时加入了各自方言的发音“痕迹”。北京外来常住人口有八百万,身边汇聚了各种腔调,朋友们说话的口音也是五花八门,有“塑料”普通话,山东普通话,北京胡同腔,苏北口音,东北口音,粤普,川普,台湾腔,ABC腔……但有口音这件事本身并不奇怪,反而还蛮可爱的,口音很真实,像一张名片,简单交代了自己人生故事的大背景。身边有朋友明明是长沙人却说一口东北腔,我甚至脑补出了一大篇他曲折的恋爱故事。

反而是完全没有口音的人,会让我有一点点害怕(除非对方从事的是主持人播音员等有严苛要求的职业,或是来自本身口音就很淡的城市)。说话过于标准的人有一种遥远感、隔离感,有非常厚的围墙,难以亲近。

所以有时候跟人聊天,对方说话完全没有口音,我会有点防备。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也来源于,对方像一面镜子,提醒了我,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一个隔离感很强的人。

我从小就会很谨慎地说普通话,尽量不让自己带任何口音,这在重庆是很难的。那时身边没有人说普通话,老师的普通话也很糟糕,家里爷爷奶奶更是讲方言。我在课堂上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可笑和做作。

直到现在我也是这样,努力不露出地方口音,偶尔有些音发不好,会特别介意,想努力改正。但有时候,想显得自己亲切幽默,就会故意带点口音,或者直接说“川普”,这其实又成了另一种可笑和做作,很不自然。

所以我特别懂这一种人,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过度强化自己的重要性、存在感和责任感,强烈的自卑感藏于强烈的自恋之中,防备心很重,受到伤害会反应过激,心中某些东西正在被隔绝起来,努力呈现一种更为理想化的完美自我,而且习以为常。于是就经常觉得跟身边的一切格格不入,很难做到“自然”。

同事朋友有时候会告诉我,我很不自然,要我放松一些。可是我的“不自然”已经成了常态,要做到大多数认知中的“自然”,就需要强行克制与表演,那又是另一种更上一层楼的“不自然”了。这让与人交往这件事变得很辛苦,我需要在不同场合选择到底要“不自然”还是“更不自然”。

所以绝大多数时间我都选择自己待着,虽然孤单让人很失落,但起码是轻松的失落。

说到隔离感,此处想拿我奶奶姚女士举个例子。

我奶奶姚女士是百分之百的川渝劳动人民,小时候生活在四川宜宾,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青年时期由于工作来到了重庆,之后就一直定居此地。姚女士虽然可以看懂普通话电视剧和节目,却完全没办法讲普通话,甚至非常抗拒,强行要求她说出来的普通话会带上非常搞笑的古怪口音。我觉得她不是学不会,她虽然没有好好上过学,但学用手机微信IPad(平板电脑)可学得太快了,会抢红包发红包,看网上与我有关的视频,甚至可以看懂很多字,我发的朋友圈她可以看懂一半。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常客 秦昊著 姚谦何炅推荐好妹妹秦昊首部图书 中信出版社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