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64.0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98 件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图0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图1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图2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图3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图4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图5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缩略图0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缩略图1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缩略图2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缩略图3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缩略图4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接续《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线索,重述人类的大分离故事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论述了不同文明因宏观因素的差异而走向疏途的故事,以其恢弘的视野探索了人类生活的不同可能性。本书将着眼点进一步拔高,截取同一批人类被分隔在新旧大陆关键性时刻,以大分离为线索,探究了欧亚大陆文明模式和美洲大陆文明模式的关键差异,探讨这两大类文明的路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也理解那些我们赖以发展出复杂文明的关键条件。

 

 

为什么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不是相反?探究现代文明的始源要素!

在人类大分离的结尾,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由此结束了新旧大陆彼此隔绝的历史,也使得两种文明模式走向融合。但是为什么是旧大陆发展出航海科技,进而打开了新大陆的大门,而不是相反呢?沃森告诉我们,新旧大陆各自相异的文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取决于大陆板块走向、气候模式、致幻植物的分部等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

 

知名学者刘擎推荐,《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刊文力赞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盛赞了本书开阔的跨学科视野,通过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生物学、伦理学的多学科对比分析,达成了一种人类文明史的综合描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力赞作者在连接不同学科发现上所起的关键作用,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宏大历史写作风格。

 

 

【名人评价及推荐】

 

为探究美洲新大陆与旧大陆的命运殊途,沃森超越了狭义的思想史领域,在开阔的跨学科视野中,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组织、以及宗教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在对比分析中达成综合,绘制了一幅从人类起源到近代早期的文明史画卷,恢弘壮阔,精彩纷呈。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彼得·沃森的这部鸿篇巨制横跨了约16500年的历史,阐释了许多遥远异国之间令人着迷的差异,颠覆了许多今日的我们视作理所应当的事物。

——克里斯托弗·布雷  《文词杂志》

 

沃森的写作从考古学、气候学、遗传学和宗教象征学等学科中汲取了大量复杂的证据,他的推测着实令人着迷。

——彼得·福布斯  《独立报》

 

像沃森这样博采众长的作者在传播和连接科研发现上起到了宝贵的作用。

——彼得·科茨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富有原创性的作品。

——《科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者简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拒绝简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德国天才》《法国思想》等。

 

译者简介

孙艳萍,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莱比锡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现外派巴西,任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史、古希腊罗马史和拉丁美洲史。已翻译出版《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苏格拉底前后》等。

 

【内容介绍】

 

从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进入美洲大陆,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实验。在此期间,新旧大陆的人类先祖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时空里,面对着各异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群落,各自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会。《大分离》是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探究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新锐作品。沃森汲取了新近的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生物学、伦理学成果,论述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中所实现的不同潜能,也呈现出新旧大陆人类社会殊途命运的综合图景。

本书探究了诸多影响人类社会的大历史变量,综合出一套关于人类生活、习俗和思想的演进架构。无论是大陆构造和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还是气候模式和致幻剂的异常分布,都给人类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底色。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作者的话

导论

 

第一部分  第一批美洲人与旧大陆居民的差异

1  从非洲到阿拉斯加(一):基因、语言与石器所揭示的伟大历程

2  从非洲到阿拉斯加(二):由神话、宗教与岩石所揭示的远古灾难

3  西伯利亚与萨满教的来源

4  进入无人之境

 

第二部分  新旧大陆的自然差异

5  火山带与热号角

6  根茎与种子以及反常分布的驯养哺乳动物

7  “人之堕落”:父权、丰产与农耕

8  新大陆从未发生的四件事:犁地、驾车、挤奶与骑马

9  大灾难和祭祀的最重要起源

10  从致幻剂到酒

11  玉米的用途

12  致幻雨林和致幻剂的异常分布

13  烟草、古柯与巧克力之乡

14  野生:美洲豹、美洲野牛与大马哈鱼

 

第三部分 新旧大陆的人性演化的差异与原因

15  埃利都与阿斯佩罗:相距7500英里的首批城市

16  大草原、战争与“全新的人类学类型”

17  美洲豹之日

18  旧大陆一神教的起源与祭祀的终结

19  民主、字母、货币的发明与希腊自然观的出现

20  祭司王、世界树与幻象蛇

21  放血、人祭、痛苦与散财宴

22  修道院与官话、穆斯林与蒙古人

23  羽蛇、第五太阳纪与四区

 

  

24  萨满与牧羊人:大分离

 

附录1  关于新大陆的永不停息的争论

附录2  10万个亲族到193个主权国:文化发展模式探析

  

  

译后记

 

【文摘】

 

4  进入无人之境

白令海峡:大分离发生的地方

美洲到底是亚洲的一部分,还是一块单独的陆地?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直到1732年才尘埃落定,就在这一年,伊凡·费多罗夫和米凯尔·格罗茨多夫终于发现了阿拉斯加,这时距离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一次踏上瓜那哈尼已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了。1778年,詹姆斯·库克船长航行经过白令海峡,他注意到两块大陆之间只有一小段60英里宽的海,使很多人相信这就是第一批美洲人的进入门户。

1590年,耶稣会修士弗雷·何塞·德阿科斯塔最先提出,俄国和美洲之间从前有一座陆桥。那时,他在墨西哥和秘鲁已经生活了近20年。他以近乎信仰的形式笃信以下断言:人类是自亚当和夏娃时代以后才迁徙到美洲大陆的。而且,他认为人类是不可能横渡大洋进入美洲的,但是北美洲的上游河段很可能与俄国相连或相近,这样移民就可以经由一片足够浅的水域到达北美。

他也注意到新大陆分布的动物体型较小,认为即使是一段较短的水域,小型动物也不可能游过:陆上迁徙的可能性更大。他也指出,迁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渐进的扩张……没有深思熟虑,只是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的土地和住所。有些人找到一处,便定居下来,其他人则继续寻找新的居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到达西印度群岛

1887年,地质学家安杰洛·海尔56普林通过分析动物分布得出结论。他发现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动物种类在南纬度区是相当不同的,在中纬度区相似性很大,而在北纬度区几乎完全一样。在他看来,如果物种的多样性与距离北方的远近有关联,那么物种一定是从北方开始扩散的。不久之后,另一位地质学家加拿大人乔治·道森提出,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隔离的水域很浅,在地貌学上必须被归属于陆地高原区,因为它与大洋盆地明显不同。道森还说:可能在漫长的时期内,不止一次地存在一片广袤的、连接北美和亚洲的陆地平原。他不知晓冰川期,但他赞同大陆的隆起曾一次次将海床抬高到水平面以上。1892年,一些猛犸遗骨在阿拉斯加以西300英里外的普利比洛夫群岛被发现,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要么这些巨大的长毛象是绝佳的游泳者,要么群岛原先是一片宽阔平原上的高地,与整个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陆地相连。这是另一位加拿大地质学家W. A. 约翰逊最后所作的精彩补充。1934年,他发现了海平面的变化与冰川期之间的联系,而冰川期的存在早已在1837年被证实。他写道:在威斯康星冰川期(11000011600年前),由于冰川累积在陆地上,海平面的总体高度肯定比较低。至于低的幅度,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至少180英尺,因此在末次冰盛期,陆桥是存在的。这与同一时期瑞典植物学家埃里克·赫尔滕提出的观点基本吻合,即白令海峡地区在冰川时代曾是动植物的栖息地。赫尔滕将这一地区命名为白令陆桥并认为它为古代居民到达新大陆提供了陆地通道。

围绕白令陆桥的学术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试图证明在远古历史的不同时期确实存在一座陆桥;第二,探索陆桥的地形地貌、地质构成和动植物分布;第三,探询哪种人及其在何时穿越陆桥到达新大陆。

更新世通常被称作冰川世,始于165万年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结束于1万年前,不过,也有些人认为我们仍然处于更新世,只不过是享受着一次缓和的间冰期。在更新世期间,寒暖周期性交替,每一周期可持续数十万年。最近一次寒冷期大约开始于28000年前,气温不断下降,直到大约14000年前才停止。那时的情况比现在所知的任何情况都要严酷得多,尤其是极地地区。北半球更是如此,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北半球的洋流和天气所受的影响比南半球更严重。而且,由于北半球比南半球拥有更多(厚重、干燥的)的陆地,这使得地球的自转轨道不太规则。所有这些意味着冬天的降雪在夏天不能完全融化,形成的冰层在短暂的夏天缓慢融化,然后冬天再次结晶。每一年的降雪积压在前一年的冰层上,形成巨大的冰块。

因此,冰川边缘年复一年向外延伸,它们逐渐相互融合,最后形成庞大的巨型冰川。例如,劳伦泰德冰盖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冰川,其高度将近2英里。它曾经集中在现在的哈得孙湾,但最终覆盖了现在加拿大超过4000英里宽的地方。它向北与格陵兰冰盖合并,向南最终延伸到现在的肯塔基州。劳伦泰德冰盖在西面与北美另一个巨型冰盖科迪勒拉冰盖合并,从皮吉特海湾到阿留申群岛,沿西北美洲海岸山脉绵延3000英里。北欧以大致相同的方式被覆盖,在英格兰一直延伸到现在的牛津地区。当时冰川覆盖了世界上的主要山脉,更不用说南极洲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例外是阿拉斯加内陆,那里的干旱条件意味着几乎没有湿气形成冰或雪。事后证明,这个现象是至关重要的。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