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等。
我最近反省自己一辈子的学术研究,渐渐悟出一些线索:我其实是做了一辈子的“旁观者”,常常不能亲身参与其中,却学会了设身处地,以体会领略的习惯。我终身残疾,自从有了记忆,似乎总是坐在旁边,看到孩子跳跃奔跑,却不能加入游戏;但也为他们的成功而喜悦,为他们的失误而扼腕。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旁观。在湖北的农村,曾见过农夫的耕耘,看过灰黄的泥土,在渠水灌溉后成为润湿的沃土。曾见过黄骠幼驹,在阉割为骟马时,挣脱束缚,狂奔跳跃,终究失血而死。曾在辅仁中学,甚至改了性情,也旁观男女同学之间爱情的悲喜剧。在芝加哥住院治残疾时,曾旁观许多悲哀与喜乐:目击老医生在操刀前,严肃虔诚的祷告;也看到手术后的病童,努力学习从未经验的动作。在七十年代,也曾亲见个人认同于政治斗争间,有些人热诚投入,有些人被狂澜卷去!这些都是人生中的百相,却为我开启了理解历史的经验。
读历史,是学习;讨论历史,是观察。两个步骤,其实是一体两面。我从不悔终生学史,因为历史正是人生的延长与扩大。
——许倬云
目录
序
回顾与感怀
我的母亲
心路历程
回顾心路历程
我的学思历程
并不特殊的读书生活
南港述旧
有情的空间
容异与存疑
磨镜者言——《历史分光镜》序
人鼠之间——试论文化保守主义
湖上偶感
眼前景与心中景
从诗里读出的历史感怀
雨窗闲话
素心五愿
刹那与永恒
良史与君子
良史与君子——敬悼严耕望先生
论学不因生死隔——纪念考古学家张光直
李济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
师恩永念——沈刚伯师周年祭
钱宾四先生的学术生命
自由思想与志节
杨庆堃先生的治学生涯
怀念沈宗瀚先生
哭两位董先生
追念王雪艇先生
忆王小波
从知识到智慧
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
知识分子的宗教
人文与科学之间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另一类考古学
若干类学科的观念
研究与教学者的职业规范
成长的意义——答一位未见面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目标
人生价值的探讨:不同文化对人类追求人生价值的影响推动历史的因素
未来世界与儒家
附 录
倚杖听江声`自序
江渚候潮汐`自序
江心现明月`自序
编后记
精彩书摘
人与情
人与人之间若只从物理性的空间着眼,各人占有一个空间,任何两个人都无法有空间的重叠,更不论空间的全同了。但若从情意的空间看,则人人有与旁人共有的空间。无情时,对面不能相认。每天街头攘臂摩肩的人群,虽然如此接近,却又如此的隔绝。有情时,天涯若比邻。若两情相契,更是寤寐相思,漫道关山万重,即使生死别离,切不断心魂相守。由此扩而大之,爱及众人,爱及万物,则地球若同舟,宇宙如一室,所谓民胞物与的襟怀,只在一念之间了。着眼在同,则万物皆同;着眼在异,则万物皆离,也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史语所怀旧
这些往事,已如隔世,老年已至,即将退休。我一生岁月,半在他乡。史语所是我沙弥受戒的本山。我的师长,大半已归道山;愿硕果仅存的几位,身体健康,颐养余年。当年在史语所的工作,中国上古史计划虽已成书出版,但内容离原来构想颇有距离,至今以为憾事。后来我撰写《西周史》,也是为了尽一己微力,以报答王雪艇先生与济之师的期望于万一。史语所是我学术生涯的老家,欲报之德,终天何极!所幸今日史语所气象不逊于当年创所之日,亭阁变易,门风未改。行脚返山,见到史语所能抱持学术独立与自由的传统,于愿已足。
严耕望
我认识严耕望先生,还在他来港之前。我于台大读书时,他来校讲演,即已聆教。及至进入“中研院”史语所工作,我的研究室与严先生研究室相邻,因此常有执卷请益的机会。他的专业是中古史,最近十年来,我也开始接触中古史,更是不断地研读严先生大作。严先生言词朴直,要言不烦,三言两语便中肯綮。向他请教,得到一点启示,可以伸展为不少胜义。
严先生的研究功夫,既有绣花针的考证,又有开山斧的宏观史识,更有耐力,因而能将零星的材料点点滴滴拼缀为有意义的历史现象。在求学阶段,严先生师事钱宾四先生,亲炙教训。钱先生曾数次在谈话中,称赞严先生为他二三位得意高足之一,即因为严先生已得钱先生的真传。
张光直
光直是台籍作家张我军先生的哲嗣。张我军先生长期在北京工作,因此光直在北京成长。战后返台,父子二人都遭遇难白之冤,虽然后来都化险为夷,这番厄运终究在光直的性情里留下烙印,使他性情收敛,处事谨慎。然而,在他能放松自己时,也会放声高歌,厚实的男中音颇有回肠荡气的魅力。他慎于择友,又通常寡于言辞,一般场合中来往的人,遂每以为他高不可攀,其实他仍是性情中人,有爱有憎,而且相当强烈。另一方面,他也不免坚持一定的想法,不轻易改变。
光直读书专心也专门。在同班的课上,他的考卷或研究报告必然是周详深入,为同班之冠。他的记忆力佳,许多细节,甚至成串的数据,他都能如数家珍。在这一方面,我们两人性向大不相同。光直专致于本行的专业,心无旁骛,我则常为好奇心驱策,东求西抓,对许多课题都有兴趣,却不能深入。思想史家伯林曾说,学者之中,有些人像刺猬,专心扎一个深洞,有些人像狐狸,到处打洞,洞多而不足以自蔽。光直属于前者,终于卓然成家,我则属于后者,终身无成—只是狐狸满地探索的愉悦,刺猬也未必有之。人各有志,性情遭遇,种种机缘,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李济
李先生从1964年开始主持中国古代史的编纂计划,我曾应李先生之命,协助他担任编辑工作,在座的许多前辈先生也参加了这个计划。其实李先生编一本中国古代史的意愿,不始于1964年,早在安阳发掘时,他心中已有一个中国古史发展的蓝图,而他希望将城子崖的黑陶遗址以及安阳殷墟遗址等都放在这一中国古代史的大结构中。他屡次告诉我们,这一部古代史不应仅限于以古史做史料,而应当将地质学、气候学、自然环境的研究、考古学的遗址与器物、民族学的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综合在一起,编成一部忠实的记录。李济之先生更注意到,中国地区人类的活动只是世界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在他心目中,中国古代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从纵的方向看,他希望由中国古代史的重建,表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异性,但也表现出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的若干共同性。在横的方面来讲,他一直注意到中国地区古代人群与北亚地区、西亚地区及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种种接触与影响。他屡次告诫我们,不能有褊狭的地域观念,也不能因情绪的好恶而扭曲了重建古史的角度。
- 今日美术馆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