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新诗评论2018年(总第二十二辑)》
定价:45.00元
书号:978-7-301-29929-6
作者:谢冕 孙玉石 洪子诚 主编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18/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16开
页码: 300页
内容简介
本辑所收录的文章大致可归为四个方面。
在“诗、剧场与行动”专题之中,陈思安结合诗歌改编舞台剧的实际经验撰写的专文,以及关于王炜诗剧与相关展览的访谈及评论文章,共同探讨了当代诗与戏剧、展览等不同媒介之间的联动关系。诗人研究专题是《新诗评论》常设栏目。一行、朱钦运和纪梅对孙文波的写作语言、创作风格和风景、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青年学者林佩珊对李亚伟诗作的分析,体现出因“不在地”的距离而形成的更具整体感的研究视角。
本辑特别收录了三木直大先生与卞之琳先生的珍贵访谈录音,以及三木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1980年代初期老诗人对于诗歌及自身创作的所思所想。柯雷教授考察《我的诗篇》及同名影片的研究论文兼具“书评”与“影评”的价值,旨在通过对此一主题的讨论,挖掘出“工人诗歌”美学与社会价值之外的文化主体性的本质与定位。刘奎、吴丹鸿围绕两岸诗研究的文章虽选题不同,但都立足文本,从修辞学、意识形态面向考察诗歌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应对与变化,恰好形成呼应。
作者简介
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孙玉石,1935年11月出生,辽宁海城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洪子诚,1939年生,广东揭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等。
目录
【诗、剧场与行动】
面向诗歌的剧场与面向剧场的诗歌——《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札记 (陈思安)
“我们的才能和无能的故事”——从“各种未来”到《诗剧三种》 (王炜、冯俊华)
关于“实践论”和“诗剧三种”——答雅昌记者问(2016 年1 月) (冯俊华)
王炜的诗剧:在政治和地缘之间 (王年军)
【孙文波研究专辑】
认同之诗,或经验主义的四重根——读孙文波长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 (一行)
远游风景的叙事之维——孙文波与新诗的山水纪游传统 (朱钦运)
“在风景中成为风景”:旅途中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孙文波《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为例 (纪梅)
【问题与事件】
铁做的月亮——《我的诗篇》英文版和同名纪录片的书评兼影评 (柯雷[Maghiel van Crevel];张雅秋译)
【两岸诗的视野】
翻译的政治:冷战初期台湾和香港对现代诗的译介及其差异 (刘奎)
80年代后两岸政治诗中的暴力修辞 (吴丹鸿)
【当代诗研究】
界内/界外:论李亚伟诗作中的历史狂想与地理移动 (林佩珊)
一种古老的成熟—— 论现代汉诗的句法 (赵飞)
【访 谈】
八个问题的回答及其他:卞之琳访谈
我记忆中的卞之琳先生 (三木直大)
本辑作者/ 译者简介
编后记
文摘
(节选)认同之诗,或经验主义的四重根—— 读孙文波长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
一 行
结语:作为“认同”的诗
在上文中,我们看到了《长途汽车上的笔记》是如何植根于对自然、历史、语言和自我的领会,并从这四重维度的统一或共属关系中获得经验的整体性的。从诗的言说来看,孙文波在寻求“认识”或“理解”的同时,也具有一种对“归宿”或“归属感”的冀望。诗中的“旅行”,作为一种在世间和在语言中的漂泊、浪迹,最终仍然是为了寻求归宿。这一“归宿”并不是任何确定的地方,也不是任何人、家族或家宅,而是某种肯定性的认同。在诗中,这种认同的踪迹若隐若现,潜藏于自我对山水的热爱、对历史的同感、对语言之命运的珍视之中。最终,这一认同是对自然、历史和语言之统一体的归属,也就是对我们所在的文明的归属。由于诗人是通过写作来确认这一归属性,因此,他会更强调这一认同的语言性质。“在共同的语言中,才能找到归宿感。”(“之六”第9节)可以认为,“语言民族主义”或对一个“语言性的祖国”的爱,构成了《长途汽车上的笔记》的隐秘意图。
孙文波诗中隐含的这样一种认同,可能会引起两种误解。第一种是将其误解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某种形态。《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中出现了大量的怀古之思和对古汉语诗文的征引,其中确实有作者对文明传统的深刻感情;而诗中对现代工具理性(商业和旅游业)毁灭“山水”的批判,也确实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性”的部分态度。然而,这些并不就等同于“文化保守主义”。在孙文波对历史中的权力和暴力进行反思时,他所依据的,显然是现代文明中的人道主义理念;而诗中透露出来的“当代诗的语言立场”,也是对现代文明中的异质性、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肯定。孙文波主张“语言的变异”,在现代汉语的系统中吸纳、转化古典语言和其他语言方式,而这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不可能接受的。这样看来,孙文波所认同的,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朝更丰富和开阔的境地演变的文明,它虽然永远携带着自身的历史和传统,但更重要的却是它的未来——这是一个“正在到来的现代中国”。事实上,正如文明的生命在于其自我更新的能力一样,“汉语—祖国”在今天主要显形为作为兼容性的开放系统的“现代汉语”,显形为由现代汉语塑造和构成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一“祖国”的生命,就体现为我们的生活是否有自由和德性,体现为现代汉语是否有活力(可能性空间)和定力(实在感)。对这一“祖国”的认同,意味着努力去拓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和现代汉语的可能性空间,赋予它们更多的自由和德性。无需刻意保守,只要我们是严肃诚恳地活着,只要我们爱惜我们的母语并忠实于自己的切身经验,文明传统中那些最好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在我们身上活着,它们从未、也永不会死去。而“文化保守主义”由于过于刻意地保存传统,反而窒息、妨碍了那些“活的传统”在我们身上的自然生长和更新,他们对德性的片面强调可能会压制我们的活力与自由空间。
- 北京大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发票】在订单留言电子邮箱、发票抬头、税号、(统一开电子发票,缺一项都不能开票,自行下载打印)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