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展现了哥萨克半农半军的氏族社会的四条线:战争与革命、家庭与社会关系、爱情与两性、生态与农作。该作品暗合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人类命运结构体系中的四条互为依存的生命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考量的是人类的普遍处境,触及的是“20世纪哥萨克与人类”等宏大叙事。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艰苦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力,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力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力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小说家、苏联科学院院士。 1905年出生在克鲁日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肖洛霍夫13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投身革命。17岁时,肖洛霍夫到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25年,21岁的肖洛霍夫带着妻子又回到了家乡顿河地区定居,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创作《静静的顿河》。1939年,获得列宁勋章。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上)
卷一 (1—23 章)
卷二(1—21 章)
卷三(1—24 章)
卷四(1—21 章)
(中)
卷五(1—31 章)
卷六(1—65 章)
(下)
卷七(1—29 章)
卷八(1—18 章)
附录
授奖词 安德斯?奥斯特林
美好的悲剧形象
———论“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力
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问世后约半个世纪以来,对这部作品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先是争论作家和作品的属性:肖洛霍夫是哪个阶级的作家,《静静的顿河》是什么性质的作品? 等到作家和作品被肯定了,又争论起小说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典型性。 等到这一中心人物的典型性被认定以后,又争论起这一人物的悲剧实质。 而所有争论的悲剧实质,实际上是悲剧成因。
可以看出,中心议题的改变,是《静静的顿河》被认识和承认的过程。 正确的意见一步步取得胜利。 然而,直到今天,仍将着眼点放在悲剧本身及其成因方面,而没有看到作者通过悲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主旨,仍说明某些评论者没有足够的胆识接触这部作品的实质。
——瑞典皇家科学院
(《静静的顿河》)将来倘有全部译本,则其启发这里的新作家之处,一定更为不少。但能否实现,却要看这古国的读书界的魄力而定了。
——鲁迅
苏联作家新的优秀作品,例如肖洛霍夫的作品,是同上一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联系的,这个传统体现了俄国艺术的实质,而以肖洛霍夫为代表的苏维埃文学使这个伟大传统的特点为之一新。
——罗曼?罗兰
我非常喜欢俄国文学。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肖洛霍夫。
——海明威
-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