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本书以旨在总结与提炼当前山西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文化创新和旅游开发的生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既需要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市场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够完美的呈现出它应该有的模样,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故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政策解读,第三部分为开发实践,第四部分为产业打造,从理论研究基础和扶持政策的解读入手,总结山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和旅游开发中的成功案例和成功经验,并从产业链打造的高度提出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型发展路径。
解智涵,地理学硕士,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讲师,主要讲授本科人文地理学课程,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在《地理研究》《中国沙漠》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柯雯,设计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3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过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基金项目。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部。
第一篇理论研究
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11相关研究计量统计分析
12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13相关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第2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演变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与背景
22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嬗变
23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与思考
第3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与评估
3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第4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41法律保护
42抢救性保护
43生产性保护
44整体性保护
45产业化发展
第二篇开发实践
第5章民间文学类非遗开发
51董永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52赵氏孤儿民间传说与现代影视的完美融合
53白马拖缰折射佛教文化的灿烂光芒
第6章传统音乐类非遗开发
61左权开花调来自山西民间的Freestyle
62晋南威风锣鼓气势恢宏的黄土风情
第7章传统舞蹈类非遗开发
71天塔狮舞集惊、险、奇、绝、美的华夏一绝
72左权小花戏太行乡间的;亲圪蛋
第8章传统戏剧类非遗开发
81晋剧扎根山西的梨园春色
82河曲二人台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
第9章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非遗开发
91形意拳山西乡亲的强体;神器
92打铁花三晋人民的;火花艺术
第10章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发
101平阳木版年画刻在木版上的中国;年味
102面塑可以;吃的艺术品
第11章传统技艺类非遗开发
111平遥推光漆器旅游把平遥推光漆器推向国际
112杏花村汾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3清徐老陈醋酿造技术贴在山西人身上的标签
第12章传统医药类非遗开发
121龟龄集传统技艺在中医药中体味华夏文明
122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中医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第13章民俗类非遗开发
131晋祠庙会源自古代的商业交流盛会
132河曲河灯会母亲河畔上的最美灯会
第三篇产业打造
第14章景区赋能
平遥古城非遗活化,深耕资源禀赋激发产业动能
141非遗项目
142非遗传承人
143非遗实践场馆
第15章线路资源整合
山西非遗之旅,推进文旅融合视角下资源深度整合
151线路一:黄河风情非遗之旅
152线路二:上党文化非遗之旅
153线路三:长城边塞非遗之旅
154线路四:;碳水王国非遗之旅
155线路五:芳华艺术非遗之旅
156线路六:晋商大院非遗之旅
157线路七:康养休闲非遗之旅
158线路八:红色沃土非遗之旅
159线路九:都市深度非遗之旅
1510线路十:古建遗珠非遗之旅
第16章区域联合发展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带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161非遗区域整体保护的实践
162非遗区域整体保护的意义
163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措施
第17章非遗工坊建设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奏响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
171非遗保护政策向扶贫工作倾斜
172非遗项目评定向贫困地区项目倾斜
173活跃传承实践,发展非遗产业
174打造非遗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第18章非遗工业旅游
潞绸文化园,赋能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181潞绸
182潞绸文化园
183非遗与工业旅游
第19章非遗数字传播
新媒体,助力非遗 ;破圈创新发展
191新媒体时代的非遗发展机遇
192数字赋能的非遗发展路径
193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媒体实践
附录
附录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附录二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前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亘古不息,如何才能发扬光大?
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积厚流光,如何实现传承赓续?
浩瀚深邃、博大精深,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中华文明的悠久、繁荣都略显空洞,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感受她的魅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众多人类文明类型中唯一绵延至今却未曾中断的文明,至今仍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与文化标识。现代化的风暴席卷而来,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形态也往往时移世易,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趋式微,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学者们的重要思考。;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傲然屹立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我们积极应对全球化、现代化挑战,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山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文荟萃,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华夏文明摇篮;表里山河;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等美誉,拥有古建筑及历史建筑约2万处,木结构建筑9000余处,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享誉世界。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梁思成眼中的;中国第一国宝,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是我国仅存不多的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拥有大同、平遥、新绛、代县、祁县、太原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静升镇、杏花村镇、大阳镇等1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9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全国之最。遍布省境内有数以万计的古人类、古墓葬遗址,现存有500余座古塔,2000多座古戏台,2500多米长的古长城知名度高,西侯度遗址、丁村遗址反映了旧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场景。侯马晋国遗址、长平之战遗址、雁门关、娘子关、宁武关、平型关再现了早期三晋大地的战争与和平。云冈石窟的石窟艺术、永乐宫壁画的绘画艺术、晋祠圣母殿侍女像的彩塑艺术融汇中西、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平遥古民居、灵石王家大院、祁县渠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碛口古村等散落在山西各地的特色民居,再现了明清时期晋商的辉煌与繁荣。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在灿烂的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技艺、民间传说、戏曲、音乐、舞蹈、民俗等,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其中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这个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认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了10万余项。这些项目包括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和拥有繁多的物质文化一样,山西同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琳琅满目,是山西文化资源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受到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山西为人们呈现的是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在156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无论是从北向南或是由西向东都展现出明显差异和地域特色,差异之下展示出的则是山西淳朴崇礼、俭约稳重的民风性格。山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下足了功夫,2006~2023年,已公布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项目764项,其中平遥推光漆器、晋剧、平阳木版年画、平遥冠云牛肉、六味斋酱牛肉、杏花村酒等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内容来看,有珍视土地、勤于耕作的农业生产习俗文化,有重视环境、善于养殖的畜牧文化,有因地制宜、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业习俗文化,有以诚为本、敢于冒险的晋商文化,有简约朴素、追求实用价值的饮食起居习俗,有恪守礼法、重视传承的家族孝道文化,有礼仪严谨、隆重热闹的婚丧习俗文化,有趋吉避凶、祥和热烈的岁时节日文化,有健康活泼、体现难度的游艺竞技,有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传说谣谚,有异彩纷呈、流播深远的戏剧小曲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立足本土,在大量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引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组织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
第一个专题为理论研究部分,用知识图谱的方式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价值,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和危机,结合案例总结了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面的方法、理论以及实践成效,帮助读者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个专题为开发实践部分。本部分以个案分析的形式,针对山西本土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九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每一类型的非遗均选择了知名度和等级较高的项目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第三个专题为产业打造部分。尽管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依靠个人和小团体的力量,仅有个别项目做大做强,对于非遗的保护和长远发展来讲只是杯水车薪,需要依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本部分同样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介绍了山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努力。
本书由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解智涵、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柯雯共同编写。其中,第一专题由解智涵、柯雯共同编写,第二专题由柯雯编写,第三专题由解智涵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太原师范学院以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获得太原师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的资助,特此予以表示感谢。
期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激发更多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学者、文化工作者等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那些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宝贵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受学术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在调查研究和文本编写过程中难免有错漏与不足之处,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