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231018店铺主页二维码
三联书店231018 微信认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出版机构。建店八十余年来,始终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坚持“一流、新锐”的标准,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谭先杰 著]

59.00
运费: ¥ 8.00
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谭先杰  著] 商品图0
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谭先杰  著]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故事—— 他曾是三峡库区的土家族放牛娃,因12岁那年母亲病逝于妇科肿瘤而立志从医,历经艰辛,*终成为北京协和医      院的妇科肿瘤医生。

2.他的经历被北京电视台拍摄成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之《致母亲》,播出后感动了无数网友。之后,作者将自己前半生的奋斗书写出来,读之令人落泪

3. 一个医生的心路历程——他从事妇产科工作二十余年,如何对待工作和患者的态度,对于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正本清源的作用。

4.随书附赠《谭谈子宫》精美科普手册一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个人成长史式的自传。作者是来自四川大山里的一个穷孩子,但这个穷孩子却有着一颗极为不安分的心、一个坚忍不拔的秉性。书中,写出了他少年失母后的悲痛、家境的贫寒、生活的窘迫、对知识的渴求、对志向的追求、对母亲的承诺与深深思念、对师友的感恩,等等。比如:上学因没钱吃饭,曾一度躲起来只读书不吃晚饭;也曾因没钱上学而几度有退学的念头,终因亲友相助而得以继续学业;曾为省十来元钱,徒步翻几座大山回家,差点饿晕于山中,这其中许多细节读来真是让人落泪。这些磨难时时在考验着一个人,很多人在面临这些磨难时,也许就放弃了求学求知的念头,但作者以他的锲而不舍走向了成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人生磨难后,将这些苦难化作了动力,在行医之路上,更是处处从患者角度出发,体现出一位医者的仁者之心。 
作者简介

      谭先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科普畅销书《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合著)、《子宫情事》和医学人文作品《见证——一个协和医生的温情记录》。

目  录

自 序 我要当医生  001

童年记忆

父亲和他的三个女人 010

没分到口粮的男孩 018

父亲用背篼背我去看病 021

一条路,带来电影盛宴 025

家乡的外乡人 029

邻家姐姐的怀抱 032

山村小学老师 035

少年往事

县城中学的欢乐时光 050

那个春天,母亲病了 055

那个冬天,母亲走了 059

高原放牛 063

田间除草 066

高考之前的惊恐事件 069

高考考场,我睡着了 073

客车起火 076

“非法行动”081

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 084

一场没有新娘的婚宴 088

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 084

一场没有新娘的婚宴 088

华西记忆

睡在我下铺的“香艳”同学 094

点亮我生活的兄弟们 097

堪称典范的室友关系 102

迟迟没有射出的子弹 106

解剖楼里的神秘故事 110

险些暴毙荒野的徒步 114

和父亲一起当泥瓦匠 119

显摆惹出的非法行医 124

听诊器 128

家庭会议 132

支撑我学业的小姑和小姑父 136

老家大哥 141

写春联的少年 145

16 岁花季少女走了 150

我让三个女生给“耍”了 154

小南河边的晚霞 156

协和面试 162

协和记事

北京第一天 168

实习中遇到的老大们 174

留在妇产科 179

毕业前的打工 182

也曾疯狂的青春 187

编外医生 191

那些年,那些女孩 196

1994 年,北京的第一场雪 200

万里找寻 206

圆梦医学博士 216

第一次在国际大会上发言 221

巴黎第一夜 226

法兰西同事 231

鲁埃博士 235

与年轻人争食 242

美国医院访问见闻 245

儿童安全座椅 256

一副拐杖 261

来自老区的礼物 267

枫叶女孩 272

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 303

行医感悟

妇产科的男神们 318

医生品牌 327

医患接触的第一界面 335

医学科普与隐私保护 340

男医生与他的《子宫情事》

347

后 记 354

自序 我要当医生

 

     我的家乡位于三峡库区的大巴山深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山的外边有一条很大很大的河。母亲一共生育了 9 个孩子,但最后只有我们哥儿仨存活长大。我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 40 岁,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没有乳汁,奶粉更是不可能有,只好吃米粉和糊糊,所以我小时候的体质很弱,三天两头要去赤脚医生那里打针开药。

      我的恋母情结很重,整天像影子一样黏着母亲,小学都快毕业了,我还要在母亲的床上才能睡着。从 4 岁半起,我就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10 岁那年,我向母亲提出我想看看山外边的大河。

终于有一天,母亲和我搭上了一辆到煤场拉煤的拖拉机,沿着曲里拐弯的山间公路,到了每天太阳落下去的大山上。在山顶,我看到了长江,远远地挂在天边。母亲说,河的那边很远的地方就是重庆,那里有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1982 年,12 岁的我到 50 多公里外的县第一中学寄宿上学。那年 8月,母亲从县医院手术后回家休养。放寒假那天,下着大雪,在离家不到 1 公里的地方,我被一个本家叔叔截住了。他留我在他家吃午饭,说我母亲赶集去了,很快就会回来。

午饭后一大家人围着火塘聊天。从越来越不对的气氛中,我听到了我最不愿意听、最害怕的消息——母亲去世了,两个月前就走了!因为怕影响我学习,更怕在母亲的溺爱下脾气很倔的我干出傻事,母亲请求他们等寒假我回家的时候再告诉我。

据说当时我一声没有哭出来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我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族中的婶婶大妈、姐姐妹妹们没有办法安慰我,只好陪着我一起哭。哭到最后没有力气了,我说:“我要当医生 !”——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到那个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院当医生!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那年的寒假特别长。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我就像一棵在寒风中摇曳的枯草。母亲留给我的,只有一张已经破损的照片……

母亲去世后的第五年,1987 年,我作为我们那个土家山寨的第一个大学生,考入了西南地区最好的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入学教育时,从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回来的学长给我们讲了在协和实习的见闻。他们说,将来如果成绩好,就有可能被选入协和实习,甚至工作。长期以来,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和工作是很多医学生的光荣与梦想。

母亲去世后,家中无人操持,我们家很快从全村最富裕的家庭之一变为最困难的家庭。家里越来越难保证给我寄生活费了,有时候我每天只能吃两顿甚至一顿饭。强烈的饥饿感和自卑感让我度日如年,于是在学的某一天,我没有请假就从县城回到了家里,跟父亲和大哥说我不想上学,要外出打工。大哥对我说:“家里的情况就这样,你上学家里也穷不到哪里,你打工家里也富不到哪里。你回去读书吧,我们再想办法……”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按点到食堂,一顿不落地吃饱饭。

然而这一要求在省城比在县城更难实现。大学三年级开学时,由于没有筹集到生活费,我决定辍学。幸而得到了亲戚们的接济,年级主任帮我提高了助学贷款等级。我还替教授誊写稿件,暑假与父亲一起做砖,寒假到集市上写春联……在亲人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当医生的梦想得以延续。

母亲去世后的第十年,1992 年,北京协和医院到华西招实习医生。我作为连续三年医学院全年级第一名,接到了面试通知。但接到面试通知的电报时,我正在离成都 80 多公里的邛崃县人民医院实习。那天下午,当我在忙乱的长途汽车站犹豫是当天回成都,还是第二天与我一直心仪的女孩子同车回去时,不远处一人高喊:“有去成都的吗?最后一班车咯!”我飞奔过去,跳上了车。

回到华西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负责的同学说面试已经结束,协老师明天去中山医科大学。大老远赶回来却无法参加面试,我很不甘心,于是跟同学说想去老师住的地方碰碰运气。同学带我到旅馆找到了协老师,我简单说明情况后,两位老师用普通话、我用四川话进行了面试。

第二天下午,我接到被协和录取的消息。年级主任说,在上午的讨论会上,协老师第一个打钩的就是我……有时我在想,改变我命运轨迹、使我能从华西来到协和的,多少有些运气——如果我第二天才回学校,那么一切都晚了。

轮转实习半年后开始选科。上大学后我才知道母亲是因妇科肿瘤去世,所以我很想报妇产科。到协和后才知道,纪录片《林巧稚》讲的就是妇产科的已故老主任林巧稚院士,还知道攻克“癌症之王”——绒癌的宋鸿钊院士也在妇产科。但是,德高望重的舅公和村里唯一的医生都曾说内科很重要。铁杆室友也提醒我,男的当妇产科大夫不太好,将来说不定连媳妇都找不着。几度犹豫之后,我第一志愿报了内科。

我第一轮实习的就是内科,表现很好,所以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第二天总值班告诉我,教育处老师说某科室点名要留你,内科就不选你了。我冲到教育处,那位大半年前将我选入协和的老师被我的愤怒吓红了脸,说她可以再去和内科谈谈。我愤然地说:“内科就是留我,我也坚决不去!”当时真是年轻气盛啊。

愤怒之后总得平静。留不到内科,就留不到协和了。按我的成绩,保送华西的研究生没有问题,但我早就决定不读研,想早点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华西的同学已经分配完毕,那一年恰好遇上我们学校最后一届六年制的 1987 级和改成五年制的 1988 级一起分配,我回去很可能被分到县医院。于是,在回县医院还是再找机会留在协和的挣扎中,我的思路又回到了妇产科——那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志愿!

虽然教育处老师说妇产科已经录取完毕,但我还是不死心。我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自荐书,找到了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办公室。郎大夫看完了我的自荐书后说:“写得不错,字也很好,不过我们的名额都满了呀!”看我急得都要哭出来了,郎大夫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说科里还有1个专科生名额,计划招技术员的,可以想想办法。他让我把自荐书誊写两份,给两位副主任送去。

3天后,教育处老师告诉我,妇产科录取我了。于是,我成为 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4名正式编制录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编外医生”。回头看来,尽管我与博大精深的内科擦肩而过,但离儿时的梦想——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女人却更近了。于是,向林巧稚、张孝骞、曾宪九等前辈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协和医生,成为我那时的梦想。

1994 年,我写了一篇题为“对生命负责”的文章,入选医院医德医风优秀论文,随后我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所属医院病历评比一等奖。更幸运的是,年终我还在北京协和医院“十佳职工”评比中获得“最佳住院医生”称号。在医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亲自颁奖——这是我一生中很珍惜的荣誉之一。

1995 年,从老家来京看病的二哥在路上遭遇突发事件,失踪一个月后我才得到消息。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找到在我很小的时候把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二哥。3岁多时有一次我病得很重,医生已经宣告不治,父亲在山上都挖好了小坑。父亲抱着几乎没有气息的我出门时,二哥哭喊着不让抱走,父亲只好将我暂时留下来,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奇迹般的嚷着要喝水。

我回到重庆,沿着二哥可能停留的地方寻找。苍天不负有心人,历时 40 多天,行程万里,在几乎完全绝望的时候,竟然在郑州找到了他!科里的领导和同事们先后来看望我们,沈铿教授和向阳教授还倡议同事们为我捐款。每年年终岁首,我都会拿出那张已经发黄的认捐单,从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温饱解决以后,我开始觉得应该继续学习,跟上同事们的步伐,不辱这一优秀的团队。于是,曾经铁下心不读研的想法改变了,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与医生同名的“Doctor” 成为我新的梦想。

1996 年,我考取了郎景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妇科肿瘤。1998 年郎大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于是我也改变研究方向。我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长期被师弟师妹们引用,让我欣慰和得意了很久。

2000 年,我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随后担任主治医师轮转产科和妇科。4年后我考取了法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赴法国巴黎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院进行妇科肿瘤的博士后研究。

2006 年,我从法国回来后与郎大夫进行了专业方向选择的深谈,最终我离开了他所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组,进入了妇科肿瘤组。郎大夫说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肿瘤情结,我很认可这一说法。母亲的去世让我难以释怀,我从心底愿意帮助身患妇科肿瘤的女性。

2012 年,我作为高访问学者,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交流,研修妇科肿瘤。尽家人告诉过我母亲死于妇科肿瘤,但具体是什么肿瘤并不清楚。在母亲去世 30 年之后的一个傍晚,我躺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前的草坪上,以一个妇科肿瘤专家的视角,对母亲的病情进行了回顾分析。我觉得应该是子宫内膜癌,这种病如果发现得早,是不会致命的。这让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

我原来总想尽可能多地看病人、做手术、写论文。但我逐渐觉得,如果能让广大女性了解妇科疾病或者肿瘤的征象,早期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可能比我多看几个病人、多做几台手术或多写几篇论文更好。

于是从 2012 年下半年开始,我将重心转入了医学科普,先后在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湖北卫视《饮食养生汇》和北京卫视《养生堂》等栏目录制女性健康节目,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健康时报》等发表科普文章。还和向阳教授一起主编了《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此书很快成为畅销书。

实际上,我更希望女性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关注健康,于是我萌发了写一本适合正常女性或只有轻微不适的女性阅读的科普书的想法。我喜欢古体小说,于是我以评书的方式,围绕子宫撰写了一套两册共 112回的章回体科普作品《子宫情事》。此套书入选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健康中国十大科普图书”。

坦白地说,作为临床医生,科普工作不但不会给晋级加分,甚至还有不务正业之嫌,而且很费时间和精力,但我愿意!的确,由于母亲的原因,我从心底希望女性不要成为患者。因为,每一张病床上的女性患者,后面可能都是一个家庭,说不定身后就藏着像我当年那样的半大孩子!

从三峡库区的放牛娃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梦想也不同。尽管很多梦想都没有实现,对于这一个个已实现的梦想,最初我觉得主要是个人奋斗的结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体会到,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家人、师友、同学、同事、病人……还如郎景和院士所说,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我比大哥和二哥幸运得多。大哥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姥爷家的成分(破落乡绅),他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二哥的成绩也很好,但在他 10 岁那年因偶然看见驻队干部的儿子把主席像章埋到沙里,被恶人先告状,在辩解中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脏话,结果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而游街……

诚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完美,有很多地方需要进步,但是如果没有稳定的环境,没有前人搭建的平台,我们就不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与前辈大家和成绩卓著的同事相比,我只是一个普通医生,远远谈不上成功,没有励志资本。但是,作为两度濒临失学的放牛娃,能兑现 30 年前一个少年对母亲的承诺,成为协和妇产科的医生,就是想告诉比我更年轻的人,以及那些还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这是我整理出版本书的原因,同时也是我对母亲的一个交代。

谭先杰

2017年 8 月


三联书店231018店铺主页二维码
三联书店231018 微信公众号认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出版机构。建店八十余年来,始终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坚持“一流、新锐”的标准,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谭先杰 著]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anlianshutong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