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运费: | ¥ 0.00-20.00 |
库存: | 817 件 |
商品详情
本教材以微观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致力于回答传媒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在回答上述基本问题时,紧扣传媒特殊性,立足现实,阐述了传媒生产场域中多种力量间的作用机制、传媒双边市场与平台经济、传媒领域内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新技术与媒介融合、传媒消费者等方面的问题。
除关注上述基本问题外,第二版高瞻远瞩地透视了传媒产业经济的本质,并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给传媒业带来的新的赋权逻辑,进而展望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图景。
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
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会长。共出版专著、教材等30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专业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网络新媒体、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邮箱:yuguoming@126.com。
丁汉青,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
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秘书长,曾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参编图书、教材7部,主持、参与多项纵向与横向课题。
支庭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传媒经济学、传媒社会学,承
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陈端,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C&G 新经济新动能研究
院院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导师兼评委,商务部数字商务专家,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区块链分会传媒部主任,主要从事文化传媒投融资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融资方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创新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
曲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
产业、媒介消费行为、媒介与儿童发展。
第一章 传媒经济学科图景概貌
第一节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传媒经济研究的视角、范式与内容
第三节 中外传媒经济学术圈之比较:以2003—2014年为例
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第一节 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节 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第三节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第四节 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媒介影响力建构的核心与前提
第五节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第六节 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第七节 从“连接”到“场景”:互联网时代影响力经济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市场版图
第三章 传媒生产要素
第一节 传媒生产要素的基本构成与特殊性
第二节 传媒劳动力
第三节 传媒资本运营——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第四节 商业模式——传媒生产要素的整合框架
第四章 传媒生产
第一节 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
第二节 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
第三节 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
第四节 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
第五章 传媒市场
第一节 传媒市场的重要特征:双边市场
第二节 供求规律:传媒市场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传媒市场结构与市场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绩效比较
第六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第一节 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第二节 市场失灵的补救方式——政府规制
第三节 政府失灵——政府规制的局限性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第一节 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媒介融合
第二节 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第三节 传媒与信息产业中的网络外部性
第八章 传媒产品与贸易
第一节 传媒产品的性质
第二节 传媒产品定价
第三节 传媒产品的多样性
第四节 传媒产品的全球化
第五节 文化折扣现象
第六节 文化保护政策
第九章 传媒消费者
第一节 传媒消费者需求
第二节 传媒消费者特性
第三节 传媒消费心理与动机
第四节 传媒消费行为
第五节 消费者群体趋势
第十章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关系赋权: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传媒影响力的新范式
第二节 互联网 “下半场”的发展关键:边缘创新与价值准则
第三节 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权力革命
第四节 智能算法推荐:工具理性与价值适切
参考文献
后 记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是常见而又奇特的机构、常用而又奇妙的产品,发挥着十分奇异的功能与效果。
自1833年以《纽约太阳报》为代表的美国便士报诞生以来,现代传媒便发现了广告的秘密,并从此与市场经营结下了不解之缘。传媒是信息的载体、娱乐的载体,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的渠道。传媒不仅以“舆论调控场” “心灵按摩器”的声誉闻名于世,而且还逐渐演化成了一个高度专门化的产业门类。传媒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构筑了媒介运作的物质基础,使传媒经济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媒经济指的是由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尽管个别的、偶发的传媒经济活动由来已久,不过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传媒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在对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内外的学者迄今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种共识一方面表现在出现了大体一致的传媒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基本同意传媒在遵从经济学规律时也保持某种特殊性。
这里首先列举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十分接近,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的。这些定义在国内学者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例如: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的学科,即传媒经济学。
与其他学科一样,传媒经济学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刚开始只是星星之火,并不是一门显学。传媒经济也被戏称为“眼球经济”,研究者对于传媒的经济特性很难熟视无睹。由于传媒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复杂性,把那些特殊性抽象掉之后,又不再能完全识别出传媒自身,因而传媒经济学作为一个专门化的学科,终于从各种应用经济学门类中独立出来。
-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