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认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万千心理.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61.50
运费: ¥ 6.00-18.00
万千心理.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商品图0
万千心理.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万千心理.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定价:82.0  
ISBN:9787518451319  
作者:[美] 迈克尔·圣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 乔迪·维格伦(Jodie Wigren)  
版次:1  
出版时间:2025-01  

内容提要:  
本书为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习者提供了一张地图,依次梳理了弗洛伊德学派、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马勒、雅各布森、科恩伯格、米切尔等核心精神分析师和理论学派的核心观点及其发展过程,并对诸多关键概念下了清晰定义,使读者得以按图索骥,领略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重要分支的风貌与魅力。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段维 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秘书;目前受训于“中德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项目”。 审校者简介 吴艳茹 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12-006),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美国麻省大学正念中心正念减压资格导师,国际聚焦协会认证聚焦培训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理事;已出版多部精神分析方面的译著,包括个人译著《自恋——一个新理论》《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和《“孩子与你”亲子心理健康系列——幼儿期》;已出版专著《正念——照进乌云的阳光》。  

媒体评论:  
  一转眼,距离我们翻译这本书的第三版已经23年了。现在,由新译者完成的原著第四版的简体中文版面世了。20多年后的中国,引进翻译的精神分析书籍愈加丰富多样,甚至有些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依然认为,这本书,是总结现代精神分析概貌的优秀专业读物,应该属于有一定精神分析基础的中级文本。原著作者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横向对比令人信服。 ——苏晓波 贾晓明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译者   这本书徐徐向我们呈现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传承与创新的交织、独自美丽与整合的魅力。这些耳熟能详的精神分析大师,在立足于尘世的精神分析空间中,带着勇气、坚定与慈悲,探索着人类心灵的幽微、苦痛、挣扎、卡顿、黑暗与光明,思忖着其缘由及解脱之道,以及如何不断迈向心灵的整合与成熟。 ——吴艳茹 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目录:  
第一章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术语和概念  
 核心议题  
 “冲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案例分析:克里斯托夫  
 疑惑与争议  

第二章 从弗洛伊德开始的起点: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关键概念  
 认同与心理结构的形成  
 发展阶段与客体选择  
 精神病理  
 经典治疗或分析  
 案例研究:史瑞伯博士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与批判  

第三章 梅兰妮·克莱因:创新、过渡的理论家  
 关键概念  
 自我与超我  
 两个发展心位  
 精神病理与治疗  
 案例研究:无法入睡的孩子  
 对克莱因的评价与批判  

第四章 W. R. D.费尔贝恩:一个“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  
 关键概念  
 人格结构  
 发展阶段与客体关系  
 病理学与内化客体  
 治疗  
 案例研究:战争神经症  
 对费尔贝恩的评价与批判  

第五章 D. W.温尼科特:拥有独特视角的儿科医生  
 关键概念  
 发展过程与父母养育  
 心理疾病  
 治疗  
 案例研究:一个男孩  
 对温尼科特的评价与批判  

第六章 玛格丽特·S.马勒:个体的心理诞生  
 关键概念  
 发展阶段  
 分离与个体化的四个发展亚阶段  
 病理学  
 治疗  
 案例研究:特迪  
 对马勒的评价与批判  

第七章 伊迪丝·雅各布森:一个整合模型  
 关键概念  
 心理结构与客体关系  
 超我的形成  
 发展阶段  
 抑郁的病理学  
 案例研究:佩姬·M  
 对雅各布森的评价与批判  

第八章 奥托·科恩伯格:一个综合模型  
 关键概念  
 心理结构  
 发展阶段  
 边缘型障碍与性欲倒错的病理学  
 边缘型障碍  
 治疗  
 案例研究:一个年轻人  
 对科恩伯格的评价与批判  

第九章 海因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与自恋  
 科胡特与经典驱力模型  
 关键概念  
 凝聚性自体的正常发展  
 自体的病理学  
 治疗  
 案例研究:Z先生  
 对科胡特的评价与批判  

第十章 斯蒂芬·A.米切尔:整合关系模型  
 关键概念  
 没有驱力理论的精神分析  
 治疗  
 案例研究:弗雷德的例子  
 对米切尔的评价与批判  

第十一章 一个案例研究描述:布伦达  
 布伦达  
 分析与评估  
 治疗  

参考书目  

术语表  

在线试读:  
第一章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第一章为前方的旅程提供了一张地图,它指出这片景观的基本特征,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特色。本章将介绍以下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讨论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时会用到的术语和概念、重要理论的核心议题和彼此之间的显著差异,以及能够说明其中一些议题的案例。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泛指人际关系。然而,严格来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首次使用客体一词时,只是指能满足某种需求的人或事物。更广泛地说,客体指的是重要的人或事物,是一个人的情感或驱力的对象或目标。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子关系时首次使用了“客体”这个术语。与关系相结合,客体指向人际关系,并意味着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的过去关系在该个体内在的残留。 精神分析探究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如何影响他现在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精神分析试图研究治疗中发生的移情——来访者如何将过去关系的各个方面转移到与治疗师的当前关系中。精神分析传统上也研究关系,比如孩子在俄狄浦斯期与父母的关系。 然而,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些学者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以及过去的人际关系如何塑造人格。这些学者用一种不同于经典弗洛伊德人格模型的方式研究人际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和发展。粗略地说,那些脱离经典弗洛伊德模型的人[我这里不是指那些在弗洛伊德还在世时就脱离他的人,比如卡尔·荣格(Carl Jung)、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托·兰克(Otto Rank)等]可以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和自体心理学理论家。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理论家都认为自己属于精神分析学的主流,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主流。 梅兰妮·克莱因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先驱之一,她出生在维也纳,后来搬到了伦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她和苏格兰爱丁堡的W. R. D. 费尔贝恩相互影响了彼此的思想,并发表了开创客体关系理论不同分支的作品。D. W.温尼科特是伦敦的一位从事儿童精神病学工作的儿科医生,他的著作独特而新颖。玛格丽特·马勒出生于匈牙利,受训于维也纳,后来移民到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她在纽约对儿童进行工作,并撰写了富有影响力的文章和书籍。在此期间,来自德国的伊迪丝·雅各布森也在纽约市工作和写作。 奥托·科恩伯格,另一个维也纳人,在智利接受了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教育,并在美国堪萨斯州的梅宁格(Menninger)诊所继续进一步的精神病学工作。他的书和文章建立在上述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陆续发表。海因茨·科胡特出生于维也纳,拥有无可挑剔的精神分析证书,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在芝加哥度过的。20世纪70年代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出版了关于自体心理学的书籍,并因此激怒了精神分析界,改变了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向。美国精神分析师斯蒂芬·米切尔也为这一丰富的传统做出了贡献。 客体关系理论家研究心理结构的早期形成和分化(自体和他人或客体的内在意象),以及这些内在结构在人际情境中如何表现出来。这些理论家关注的是早期生活中留下持久印象的关系——即个体心灵中的残留物或残余物。这些过去关系的残余,这些内在的客体关系,塑造了个体的感知以及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个体不仅与一个真实的他人互动,而且与一个内在的他人互动,这个内在的他者是对某个真实的人在心理上的表征——可能是一个扭曲的版本。 客体关系理论家使用术语自体表征(self representation)和客体表征(object representation)。这些术语在概念上被理解为人格结构。自体表征是我向自己表征和展示自己的方式。与我有关系的“他者”或重要他人则通过客体表征呈现给自己。 自体心理学家,主要是海因茨·科胡特和他的追随者,用一种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或使用传统弗洛伊德模型的人的方式研究自体及其结构。自体心理学家探索早期关系是如何形成自体和自体结构的。他们更关注自体,而不是自我、自体表征,或本能。也就是说,他们强调的是自体的体验,而不是自我或自体表征的概念。 灰姑娘的案例 这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可以作为“案例研究”,以说明这三种理论模型对同一个患者的不同处理方法。(实际上,治疗师也倾向于以类似的方式工作,而概念模型则有着更大的差异。)让我们假设灰姑娘和王子结婚了。但他们出现了婚姻问题,灰姑娘来寻求治疗师的 帮助。 传统的弗洛伊德学派可能会研究灰姑娘的性本能压抑,以及她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位治疗师或分析师会从防御以及自我(ego)与本我(id)结构之间的冲突这两个角度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一位研究客体关系的治疗师会注意到,灰姑娘早年因失去母亲而遭受了心理上的剥夺。可能这一丧失导致灰姑娘利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女性理想化(比如,她的仙女教母),并将其他女性视为“一无是处的”(她的继姐妹和继母)。她把短时间内认识的王子也理想化了。一段建立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扭曲内在意象上的婚姻注定会遇到问题,因为她迟早需要把王子当作一个有人类缺点的真人对待。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讨论的议题将集中在灰姑娘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情境之间的差异上。 在自体心理学框架内工作的治疗师或分析师会关注灰姑娘在治疗中自己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表现在对治疗师的移情中。对移情进行分析可能会揭示出一个贫瘠的自体,这个自体需要一个强大而理想化的客体。灰姑娘对这样一个客体的寻找反映了她缺乏自尊,以及她需要被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客体肯定,无论这个客体是仙女教母、王子还是治疗师。她需要与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以获得幸福的感觉。由于无法接触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愤怒,灰姑娘可能会把她的治疗师理想化,或者将治疗师看成像继母一样的人。 这三种不同的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类似的问题。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型研究人格结构,以及人格是如何被组合在一起的。人格的“部分”或组成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只存在于关于人格的书中的概念,与人们对自己的体验相去甚远。弗洛伊德从本能的角度看待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挑战是俄狄浦斯危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主要是源于人格的不同部分或结构之间的冲突,例如性本能和自我要求之间的冲突。 与弗洛伊德相反,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早期的、前俄狄浦斯期的发展。这些理论通常将精神疾病或病理视为发展停滞,而非结构性冲突。发展停滞导致未完成和未整合的人格结构。简而言之,该个体的客体关系或自体结构受到了基本的损害。当应用理论理解和解释遇到问题的患者时,观点的上述变化催生了不同的理论重点和对术语的不同使用方法。 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都在解释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以及患者的内在世界如何扭曲并影响外在体验。但是,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不同关注点和重点催生了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另一个案例 举一个著名而老练的演员和许多漂亮的女人结婚又离婚的案例。经典的弗洛伊德模型可能会从未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或性本能与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入手,以理解这个来访者。 客体关系理论家则可能会看到这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扭曲的、理想化的养育女性的表征,这个被创造的幻想世界扰乱了他与现实女性的关系。在他对自己和女性的扭曲表征的影响下,他可能会感到非常需要和渴望被这些暂时理想化的女性照顾。他在每段关系中都投射出自己的无意识幻想*,幻想着对方能满足他未满足的需求,但他内心世界和现实妻子之间令人痛苦的落差导致了失望、无数次的离婚和新关系(见 图1.1)。 自体心理学的拥护者可能会谈论来访者的表现欲(exhibitionism)和夸大(grandiosity),他在寻找一个无所不能的客体,这个客体在无意识的层面上给他提供他所缺乏的自尊。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理论都强调与内在表征或内在客体的早期关系(或自体客体)。 图1.1 客体的内在与外在世界 客体关系指的是存在着自体表征及其关联的客体表征的内在世界。这些内在意象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客体在“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这个图展示了与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相关联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以前文中提到过的演员为例。A就是这个演员,根据自己的内在世界与B互动,而A的内在世界被其早期与父母C和D的经历塑造甚至扭曲。A不仅内化了父母之间的互动,期望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也能复制这样的互动,而且他同时认同了父母中的一方,将其理想化的形象投射到B身上,从而将B与这个投射的、理想化的形象关联在一起。 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和治疗师都对病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然而,由于理论取向的不同,他们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强调的方面也有所不同。让我们再看一个以不同方式理解个人内心世界的例子。小红帽的故事呈现了小红帽对祖母的内心体验。虽然旁观者可能会理解祖母的不满——也许是因为女孩来晚了;但从小红帽本人的体验来看,她经历了一个无法解释的转变,即祖母变成了一只具有威胁性的动物——狼。在成人的现实世界中,这样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但在孩子体验的内心世界中,面对强烈的情绪,这样的扭曲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同的精神分析模型可能试图从略微不同的角度解释这个孩子的行为。经典的弗洛伊德模型会强调早期原始激情的存在。客体关系模型会讨论小红帽的自体表征和客体表征。自体心理学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研究她,强调自体和可能存在的自恋性暴怒。所有这些模型都被称为精神分析模型,但客体关系模型和自体模型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这些模型或理论探索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世界,以及早期和过去的关系如何影响现在的心理与社会功能。这些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临床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现实世界和人际关系中引发困难的。 术语和概念 关于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了特定的语言或术语集,这些术语和概念有助于为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结构。下一节则讨论和定义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术语。 客体 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是精神分析著作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不是指一些非人的东西,而是指个体的欲望或行动所指向的人。客体是与主体相联系的东西。感受和情感有客体。例如,我爱我的孩子,我怕蛇,我生邻居的气。人类的驱力是有客体的。饥饿驱力的客体是食物,而性驱力的客体是具有性吸引力的人。在本能驱力的背景下,弗洛伊德提到婴儿的客体首先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自己,最后是其他能满足婴儿的人和事。 表征 表征一词指的是人如何拥有或存有一个客体——即一个人在心理上如何呈现一个客体。讨论客体关系的学者一般会区分两个世界或参照框架:可观察的客体所在的外在世界,以及对客体进行心理表征的内在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指的是社会环境中可观察客体所处的领域,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内在世界指的是主体关于此外在世界的心理意象和表征,即主体是如何体验和表征外在世界的(Boesky, 1983; Sandler & Rosenblatt, 1962)。 让我们来观察一个照顾孩子的母亲。在这个例子中,外在客体指的是母亲这个“真正的”人。客体关联(object relatedness)这个术语指的是与这个可观察的人之间的关系(Meissner, 1980)。内在客体这个术语是指母亲在孩子心里的意象或表征。这种内在体验和它的表征是无法观察到的,也可能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准确反映,但是它们的确代表了孩子(或主体)在与母亲关联时的体验,并表达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学者们在使用客体一词时需要仔细区分他们指的是外在可观察的人,还是内在客体——对这个可观察的人的心理表征。当然他们并不总是这样谨慎。一些学者(如梅兰妮·克莱因)在使用客体这个词时,没有明确说明它是指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对一个人的内心表征,这样就会引发困惑。精神分析感兴趣的是心理表征的内在世界,因为这体现了主体如何表征和理解世界,以及他与之的关系,治疗师能够借此理解该主体的行为和动机。只有当个体能够反思并谈论他的感受和关系时,治疗师才能获得关于其内在客体关系的信息。 图1.1尝试着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前面提到的那个著名而老练的演员。这个图展示了演员对自己和他人(包括他生命中的女人和他的父母)的内心表征。这些来自过去的表征作为情感过滤器,影响和塑造着他现在的感知和人际关系。 自体表征 除了客体的意象或表征外,婴儿内心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包括对自己发展中的自体进行表征。自体表征是自体的心智表达——它在儿童与环境中的客体或重要他人的关系中被体验。 婴儿最初无法区分客体和自体。客体似乎是自体的某一部分或不同方面。因此,婴儿无法区分母亲的乳房与自己的拇指。他们是偶然之间用嘴发现了自己的拇指并尝试吮吸。渐渐地,婴儿开始区分客体与自体、非自体与自体,以及客体表征与自体表征。 客体和自体的心理表征通常附有情绪能量。在儿童发展初期,这种情绪能量或情感负荷就是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导致婴儿不愉快的事物被吸收并内化为内在的坏客体。也就是说,婴儿心智上的不成熟使其只能以“让我舒服”或“让我痛苦”的主观角度体验世界。孩子还没认识到内在的坏客体是外在世界中让其受挫或害怕的某个人。 如果孩子有愉快的感受,那是因为客体是让他满意的,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感觉很“好”。如果孩子有不愉快的感受(令其受挫的“坏”客体引起的),那么这个孩子在他的自体表征中是“糟糕的”,其需求可能是未满足的。 自体表征塑造了一个人与他人、与世界关联的方式。例如,一个人可能白手起家并发家致富,但他的自体意象可能不会改变,所以他可能会继续穿得很破旧,因为他仍然认为自己需要省吃俭用,而不是“浪费”钱给自己买衣服。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会注意到这个人有许多财富,但对于决定其花钱方式的自体内在意象则只能猜测。 一些客体关系理论家强调自体表征是如何经常关联于其他心理过程的,如通过投射,以及不同形式的认同和内化。比如,这可能涉及在心理上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基于这种扭曲的内在感知来对待别人。打个比方,一个精神失常的杀人犯向逼近他的警察开枪,他喊道:“杀了我吧,杀了我吧——你知道我有罪!”他将罪恶和需要被惩罚的感受投射到警察身上,并希望警察因他的罪行惩罚他。另一个人可能不会以这种方式外化自己想要攻击的感受,甚至可能会直接将攻击转向自身,比如怀有强烈的自罪感,或者以自杀的形式对自己实施躯体暴力。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万千心理.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qinggongshe
活力轻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