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情节 情节 通过人物 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 创意写作书系
定价: 36
ISBN: 978730015962101
作者: 诺亚·卢克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7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情节不仅仅与一个伟大的创意相关,好的情节是众多创意和写作要素的集合体,包括人物、经历、悬念、冲突和上下文。好的故事是人物和层层推进的悬念冲突的有机结合。
《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创意写作书系》从理论到实践都围绕着关于故事的古老规则展开,涵盖了人物、悬念、冲突这些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新意,提供了新颖的案例和练习。对于小说家、电影编剧、剧作家、非虚构作家甚至诗人,不论你是在修订作品还是着手创作一部新作品,都能从《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创意写作书系》中得到创意的激发。
一章 人物:表面生活
第二章 人物:内心生活
第三章 实用人物塑造
第四章 经历
第五章 悬念
第六章 冲突
第七章 上下文
第八章 超越
尾声
附录A 荐阅读
附录B 网络资源
附录C 作品名称对照表
编后记
诺亚·卢克曼,著有多部关于创意写作的畅销书,包括《写好前五页》《情节!情节!》等,并在《华尔街时报》《纽约时代周刊》《诗人与作家》《作家文摘》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其图书被翻译成韩语、葡萄牙语、日语、中文以及印尼语。
《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创意写作书系》:
很容易看出,这样一部作品对读者来说会造成多大的困难——大多数读者会感到厌烦,把它扔到一边。如果你打算使用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要么让他只在某些情况下不可靠(比如暂时处于药物的影响之下),要么提供其他可靠的叙述者作为补充,以便让读者了解真正的故事。如果有正当理由,我们可以暂时容忍一架失焦的照相机,但是没有几个观众能够坚持看完一整部失焦的电影。
叙述者(或视角人物)的第二个目标是用他的观点给故事润色。须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如果没有观点,故事的叙述会变得平板和呆滞。对事件持有一种观点——或者任何观点——能够在我们与人物和故事之间确立一种既定联系。没有它,作品就像不相干的摘要。第二,要了解一个人物,再也没有比观察他的观点更好的方法了——由于叙述者(或视角人物)显然是作品中重要的人物之一,所以很有要了解他这个人。而且因为没有其他人在讲故事(存在多个叙述者的情况除外),叙述者的观点是我们了解他的主要途径(除非他自己中断故事,说“跟你说说我这个人吧”,显然这种做法是不荐的)。
以在银行排队的两个人物为例,假设我们须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叙述者。选择不同的人会对故事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故事而言,一个人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更平衡的观点——但可能非常乏味。第二个人的态度会充满愤怒和偏执——但是可能很有趣,它甚至可能在没有悬念的地方创造出悬念。这对整部作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态度的改变都会改变我们的整个经验。谁的版本才是正确的?两种都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同样基于事实,有理有据。对于一个人,出纳员的善意是现实;对于第二个人,出纳员的恶意也是现实。事实上,出纳员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或者两者都不是?谁有资格做出这个判断?事实上有的现象都是主观的,不是吗?终,作为作家,你须问自己,作品的客观事实究竟是什么,总的来说哪一种视角能够好地服务于它?
叙述者的观点可以成为一《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创意写作书系》一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们越来越信任我们的叙述者(通常情况下都是如此),我们会下意识地接受他的感觉和见解。如果他爱一个人,我们也会爱那个人;如果他恨一个人,我们也会恨那个人。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可能对作品中的其他人形成独立的观点,因为有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个叙述者传达的。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我们不喜欢或不信任我们的叙述者。但是,即便在这样的作品中,叙述者的观点仍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我们的观感仍然以他为基础,他不喜欢谁,我们就喜欢谁。
叙述者并不总是这么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实际上,这样的叙述者会显得太固执己见、支配欲太强,而把读者吓跑,因为没有人喜欢由别人来告诉自己应该怎样看待一个人;相反,读者更愿意自己形成观点。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个人物是许多新手作家常犯的错误。更有经验的作家会通过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来过滤叙述者的观点。观察角度是可以选择的。举例来说,一个人走进房间,身穿价值1000美元的昂贵西装,头发却乱糟糟的。我们的叙述者可以只提到头发。他并不是向我们阐述他的观点,只是陈述事实。但是他对陈述哪些事实做出了选择。通过这种微妙的方式.他在暗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人。一个更高明的叙述者可以既提到西装也提到头发,不过对西装一笔带过,而花更多的笔墨描写头发。从技术上说,他两者都描述了,但是强调的是后者。
实际上,叙述者的观点可以构成一个猜谜游戏。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还是我们的叙述者的偏见?以银行里那个偏执多疑的叙述者为例。如果他告诉我们出纳员看他的眼光中饱含恶意,为什么我们不应该相信他?如果这一幕出现在作品的后半部分,我们可能更了解情况,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长时间地观察他——比如这一幕发生在开篇场景中——我们就没法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发现出纳员实际上并无恶意,这只是叙述者的偏见?在两次、三次、四次类似的事件之后?在作品的中间部分?还是直到结尾?
……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