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43.50
运费: ¥ 5.00-20.00
库存: 2 件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图0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图1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图2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图3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缩略图0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缩略图1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缩略图2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png

1.在文献与考古发现中梳理出的夏朝史自五帝时期写起,历数先夏时代如何渐渐累积起王朝建立的基础,夏朝如何一步步建立,慢慢步入兴盛,再慢慢走向衰亡。作者于书中详细介绍了夏朝在各种制度方面的成就,并努力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2.用力颇勤,详解最古老的夏朝面貌夏朝历史一贯面目不清,一些史籍虽有记载,但是缺乏佐证,学界采信时多有所保留,书写不易。作者参考了大量古代文献,还梳理了神话传说、诸子文献中的吉光片羽,分析并遍寻佐证,于其中发现、梳理夏朝的线索,又多方汲取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加以佐证,尽量还原夏朝的真实面目。在此基础上,作者使用浅显流畅的语言来书写该时期的历史,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尤其夏商时期一般人不太了解的那段历史,是很有意义的。3.文本通俗,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本书作者精心梳理各种典籍,梳理出夏朝的发展脉络,并注重援引最新考古发现的成果,为大众读者撰写出一本夏朝历史的普及读物。其语言通俗,知识点信实,并辅以大量随文插图,可读性强。内文排版舒朗悦目,封面设计选取本朝代独具特色的器物、古画作为核心元素,辅以各种纹样,颜色选择则较为明亮、现代,突出本套系今人讲史的特点。

内容简介.png

本书自;五帝时代起,依次讲述了鲧、禹、启以下夏的建立、兴盛到衰亡的过程,介绍了夏代的政治体制、礼制文化与民众生活,最后从文献与二里头遗址两个方面论证夏代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自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中爬梳线索,结合考古发现加以阐述和论证,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中华王朝的开端夏朝的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png

郭泳副编审,文柏讲堂总编辑,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辑、记者、《当代学生》编辑部主任等职。 著有《空谷幽兰马湘兰》、《大夏史》、《孔子的故事》(合著)、《陈昕出版思想评传》等,编写京剧电视艺术片《凤还巢》剧本,还参与编撰;当代学生阅读经典丛书及大型辞书《师典》。

目录简介.png

导 言 / 001第一章 五帝时代和先夏史万年前的中华文化起步 / 009延绵千年的五帝时代 / 015龙山文化和龙文化 / 025作为;百里之诸侯的先夏族 / 030先夏史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 / 034第二章 早中期的治水英雄鲧旷日持久的洪水大泛滥 / 043鲧的治水业绩 / 051鲧的个性及悲剧结局 / 055第三章 大禹:;三代第一王;三过家门而不入 / 063治水十三年功成 / 068;唯禹之功为大 / 072成为;三代第一王 / 081第四章 禹定九州和铸九鼎天下九州的划分 / 089禹贡制度 / 095禹铸;九鼎和王权建设 / 098禹,一个新历史时期的领军人物 / 103第五章 夏王朝的建立禅让和禅让制度的衰微 / 113传子制度的确立 / 122夏启艰难的建国历程 / 128;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 136第六章 夏王朝的兴盛太康失国和《五子之歌》 / 145后羿代夏 / 149少康流亡中的砥砺 / 152;天下共主,九夷来宾的中兴盛况 / 157第七章 夏王朝的衰亡孔甲;乱夏 / 165;武伤百姓的夏桀 / 168商汤代夏 / 171第八章 夏王朝的权威;王的变迁 / 181王城夏王朝权威的旗帜 / 185;夏后氏官百 / 193宽严相济的夏代法制 / 198第九章 夏朝划时代的文明进步新时代和新文明 / 209历法时代 / 213青铜时代 / 220玉石时代 / 226第十章 为礼仪之邦奠基的夏礼夏礼和中华传统礼仪 / 235;始诸饮食的夏礼 / 241夏礼的基石:孝礼 / 246;以天下养的养老思想 / 253;慎终追远不忘祖 / 255第十一章 夏代民生掠影养民;九功 / 261;邑和;邑人 / 263邑人的食谱 / 268尚黑、右衽的夏装 / 271;开道与;筑梁 / 274第十二章 典籍中的夏代《诗》《书》等典籍中的夏代 / 279先秦诸子对夏代的追记 / 283司马迁的考察报告《夏本纪》 / 288第十三章 二里头遗址昭示的夏代文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 299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 306二里头文化昭示的夏代文明 / 311结束语 / 317主要参考书目 / 319附录一 夏大事记 / 323附录二 夏代世系表 / 326重版后记 / 327

【前言】

序 一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多年的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这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做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多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给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阅读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语言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原则提得好,也提得及时。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具有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所撰讲义(出版后书名《国史大纲》)一开头便标举:;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增强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词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上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才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李学勤2014年8月 17日

序 二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忆起吴晗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编纂这样一套书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做。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做了大致的概括: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残酷战争描写的局限,注重阶层、民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和;否帝王将相两个极端的局限,注重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表为相关历史表述提供佐证。《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套书的作者团队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产生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的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读者从中可以汲取最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她在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这一切,让我们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写作中进行了刻苦的再学习。从史实的查证到篇章的构架,再到文字的通俗化以及图片的遴选,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目的在于令读者通过目录就能够对书中的大概内容一目了然。中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读史者历来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读起之叹,讲史时以;时间为纲,即可以从纷繁中理出头绪来,再辅之以;专题为目,这样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题。本丛书注重以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图文并茂也是本丛书通俗化的一途。中国历来重视;右文左图,以文注图,以图佐文。通俗而雅,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强调的通俗。本套丛书的学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中的通俗,继承和发展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种;以训诂代经文的传统,把佶屈聱牙的古文经典用活了。所以说,深入浅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为了增加生动性、可读性,作者尽量对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加以细讲,如对某些重要的出土文物予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在图表上尽量做到随文提供佐证。在每册图书之后增加附录,旨在增强学术性和通俗性:附录大事记,旨在让读者对本段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意在让读者对本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君的传承有所知晓。另外,所列主要参考书目,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索引。意愿和努力是如此,最终的结果如何,诚望读者鉴定。郭志坤2014年8月 19日

【免费在线读】

导 言中国考古学会前副理事长苏秉琦老先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表述:;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认为,这一表述是明确的,也是准确的,它以粗线条勾勒出了文化中国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走向。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矢志于;通古今之变,开创了具有;实录精神的中华史学传统。嗣后的两千余年间,史著汗牛充栋,记述着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然而历史研究并不容易,有文字记载的殷商三千多年以来的文明发展史还较易梳理,而更前面的夏代以及先夏期的历史,则长期浮游在是真实的信史还是缥缈的传说之间,让人难以定夺。就拿夏代来说吧,大圣人孔夫子一面说;夏礼吾能言之,一面又慨叹于;文献不足。说白了,单凭现存的那些被太史公称为;不雅驯的文献资料,要想叩开早已掩闭的上古文明的大门,简直是不可能的。然而,希望还是有的。一种文明一旦产生,即使再久远,它也会在后人的记忆库中留下某种若隐若现的印记,这就是神话、传说故事的由来。正如李学勤先生指出的,;研究古代社会和古代人的思想,不能离开神话传说。更为重要的是,;昨天和;前天的文明,虽说会由于某种难以解读的缘由而在地平线上消逝,但往往会在大地的深层留下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一旦人们用现代化的手段去除掉厚厚的历史尘埃,就能撩开它的神秘面纱。近百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包括近年来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炉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让沉睡在地底下数千年的先人;起死回生,重新站到历史的前台来诉说当年的史事。豫西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让原先迷惘混沌的夏代文明史,陡然清晰起来。偃师二里头一带,是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故事中多次提到的夏民居住和繁衍的地方。当这里出土的属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耒(lěi)、耜(sigrave;)、凿、锛(bēn)、锥、钻等当时的先进农业工具放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越来越相信一个初步进入农耕社会期的夏代的存在。当这里出土的铜片、铜鼎、铜爵、铜觚、铜斝(jiǎ)、铜盉(heacute;)、铜铃、铜泡和其他铜饰品,以及使用了合范法浇铸的器物放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发现;禹铸九鼎具有了历史的可能性。当总面积有一万余平方米的被世人誉为;华夏第一都的大型宫殿基址被发掘出来后,夏代文明的领跑地位得到更多人的承认。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夏王朝之前的先夏文明以及更古远的六千年、七千年,甚至一万年前的文明起步期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兴趣。考古发掘极大地推进了对夏代文明的研究,使人们对夏王朝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所谓;精神时代的层面,在地下文物的发掘中,我们将渐渐看到这个王朝活生生的实体。本书作者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建立了夏王朝,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天下一统。这个王朝绵延了四百多年,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这个王朝虽说早已成为历史,可直到当今,世界各国还是称中国为;华夏。孔颖达在为《左传定公十年》作疏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这是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对;夏与;华的最为经典的解读。;夏的文化品格是什么呢?就是孔颖达说的;礼仪之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个;礼仪之邦的;大起于何时呢?很明确,就起于夏代。无怪乎二里头遗址发掘出那么多的礼器了。以鼎和爵为代表的精美礼器,实际上在向我们说明:夏代是开创了礼仪之邦先河的了不起的时代!实际上,孔圣人早已点明了中华礼仪之邦是发轫于夏代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说的;因,就是继承。孔子是在说:殷朝的礼仪是从夏朝那里继承来的,周朝的礼仪是从殷朝那里继承来的,有这样一种继承关系,;百世以后的中华礼仪也是可想而知的。从孔子到当今,快;百世了,可我们不少的华夏后人还不知;礼仪之邦的;根在哪里呢!;礼之发轫于夏代,以宏阔的视野观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万;邦(原始氏族公社)林立到整合万邦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夏;国亟需一套制度、手段、象征来凝聚邦国,如此,结合当时风俗习惯而对人的行为做出规范的;礼便呼之欲出了。研究夏史有许多事要做,但追寻夏礼的来龙去脉,剖析夏礼的实质内涵,指出夏礼在整个礼仪之邦建设中的杰出贡献,应该是一个中心议题。夏礼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深刻具体地作用于国家的建设,作用于人的品格养成的具体行为。因此,它渗透于农耕农事,渗透于民居和宫廷建筑,渗透于慎终追远的祭祀,渗透于新兴的传子制度,也渗透于人际关系的一切领域。这些都是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加以研究的。我们这部《中华王朝的开端:夏》要表达的新意也在于此吧!

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华王朝的开端:夏(禹会涂山,九鼎建夏;启享钧台,天下为家。以推理探究文献传说,用考古揭开文明面纱)(郭泳)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xhbookmall
新华一城书集微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