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界图书自营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健康界图书自营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

69.00
运费: ¥ 8.00-20.00
库存: 9872 件
《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 商品图0
《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用电影叙事的语言,让临床医学与人文产生共鸣,让医务人员从“自然医学”转向“全人医学”的视角,实现共情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一改传统医学人文教育偏重理论、缺少互动、枯燥乏味等问题,通过对18部与医学相关的经典影片的赏析,用电影叙事的语言让临床医学与人文产生共鸣,深入探讨了如何面对生死爱欲、医学的使命与特质、患者的各异化需求、法律审判的局限性与人文关怀等极富争议的话题,让读者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医疗回归本质。

主编简介

王岳,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安宁疗护分会副主任委员。代表作:《疯癫与法律》、《医事法》(第3版)。 

名家评论

本书立题新颖、构思缜密、利用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各类医学人文相关问题,为医学人文落地临床、落地医学教育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由衷地希望医学生和医务人员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懂得去关注患者,去爱患者,相信医疗纠纷一定会越来越少。

——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  高春芳

 

章节目录

第一回 《心灵点滴》:“治病救人”还是“帮助患者”

第二回 《亲爱的医生》:“冒牌医生”为何被视为“神明”

第三回 《人到中年》:中国医生之过往面貌

第四回 《雨中的请求》:破产与安乐死

第五回 《深海长眠》:朱丽娅的失约与安乐死

第六回 《入殓师》:什么是尊重生命

第七回 《遗愿清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八回 《心灵病房》:爱的反义词是恨,还是冷漠

第九回 《潜水钟与蝴蝶》:到底什么是幸福

第十回 《姐姐的守护者》:患病孩子之意愿

第十一回 《最爱》:艾滋病患者有免费药物就够了吗

第十二回 《飞越疯人院》:精神障碍的“去机构化”之困

第十三回 《换子疑云》:为什么没病却出不了医院

第十四回 《触不可及》:残疾患者究竟希望被如何对待

第十五回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目光比病痛更伤人

第十六回 《我不是药神》:如何理解“法律不应强人所难”

第十七回 《儿童法案》: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

第十八回 《我不是潘金莲》:法律事实VS客观事实

 

在线试读

前 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与文化得以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点不仅能从数据与人们的感受上得到验证,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关注、思考那些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长久以来,医生以“视病如亲”的心态悬壶济世,而病人也常以“华陀再世”“仁心仁术”的感恩心情回报,医患关系极为融洽。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令人称道的医患关系已经日趋淡薄,更有甚者,医患双方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的案例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医院盲目追求收益所产生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并没有顺应社会要求,从生物医学转向全人医学。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在其《科学方法和治疗观点》中就曾说过:“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H.E.Sigerist)指出:“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 我曾经不只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 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还要使人能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 1977 年,恩格尔(Engel.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标志着医学道德的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从生物与社会结合角度理解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似乎一直“找不到感觉”“找不到位置”。王一方教授曾经指出,当下的医学人文正滑向空壳化,如果它无法融入临床路径和制度中,就无法根植于临床医生的观念与行为,推动医学人文关怀从自发走向自觉。怎样认知医学人文关怀的临床价值,如何推动医学人文关怀走进临床,在观念拓展与路径选择方面都存在诸多误区与误解,也存在许多待开垦的领域和开发的机遇,需要我们着力去批评、去建设。确实,在很多人心中医学人文关怀只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姿态,一种美好的情愫,一场职业自新运动,一个反抗职业傲慢、冷漠的温暖呼吁;既不具备扎实的学理建构,也无法成为行动逻辑,更谈不上内化成为一种职业人格,也就无法根植灵魂。于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遭遇到“叶公好龙”式的尴尬境遇,需要我们花气力去理顺人文关怀体系中的矛盾与困惑。

2001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的丽塔·卡蓉(Charon R.)在《内科学年报》上发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首次提出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的概念。这篇文章带有明显的感性与体验的色彩,只是介绍了她个人运用叙事写作的方法理解患者,与患者一同找寻最佳治疗方案的经历,并述说了临床叙事写作的分类与功能。2001年10月,卡蓉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叙事医学:共情、反思、职业和信任的模型”一文。文中对叙事医学做出了定义:叙事医学在于建构临床医生的叙事能力(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诊疗活动即符合叙事医学的范式),它是一种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自我行为的反思,其核心是“共情与反思”。

而除了传统文学写作之外,也许还有其他有着与叙事医学“共情与反思”类似的精神内核的方式,也可以让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疾苦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共鸣,并且可能更适用那些文笔欠佳的理工科医学生们。这就要谈到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我将之称为一种“情景教育”的尝试——电影赏析。记得儿时和母亲一起去看电影,经常发现母亲看到感动的内容眼窝湿润,那时的我还看不太懂“大人的电影”。后来,等我长大成人,我发现自己也会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走进影片的情景和角色,与电影情节产生共鸣,也时常被情节感动,甚至于毕生难忘。这就是“情景”的感染力,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尝试走进“情景”的被教育过程。

2012年,王一方教授曾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书《白色巨塔——电影中的生死、疾苦与救疗》,让我发现原来与医学有关的电影不在少数。于是我开始慢慢收集与医学有关的经典影片,并和学院同事们开始在学校尝试给医学生开设电影赏析的一些课程,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解决了传统医学人文教育中内容偏重理论、课堂缺少互动对话、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又针对临床研究生开设了 36 学时的《医学人文、法律与电影赏析》选修课程,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的几位临床医生与同学们欣赏电影,并展开对话和讨论。从授课后的调查问卷结果看,满意度 100%(比较满意占 13.64%,非常满意86.36%),选择课程内容非常有兴趣、有帮助的占97.73%。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都感到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电影中的情节和情景, 让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成功地从医务工作者或作为医务工作者预备队伍的实习医生、医学生的角色到患者和患者家人的角色,从而自然而然地去反思自己以往已经习以为常的临床工作。


健康界图书自营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健康界图书自营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BetterCare-sy
健康界悦读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