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认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生物质能源(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42.50
运费: ¥ 0.00-22.00
生物质能源(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商品图0
生物质能源(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生物质能源(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定价:50.0  
ISBN:9787518447565  
作者:谌凡更  
版次:1  
出版时间:2024-12  

内容提要:  
该教材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介绍生物质能资源的生产、转化和利用原理和工艺,简要地描述了各种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过程和装备,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质能源技术如沼气、燃料乙醇技术。本教材希望能从原理和工程两方面介绍生物质能的转化与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科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将重点集中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辅以该领域近期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以原理为主,兼顾技术和工程。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绪论;二、生物质的燃烧技术;三、生物质固态成型燃料;四、生物质气化;五、生物质裂解和液化反应;六、生物柴油;七、沼气技术;八、生物乙醇和丁醇技术;九、生物质制氢。选择这样的排列顺序,是因为其中的能量转化技术依次对应于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作者简介:  
谌凡更,男,生于1965年8月,湖南省溆浦县人,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7年在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学加工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植物生物质基能源、材料及化学品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目录:  
目录  

1 绪 论  
1.1 能源利用技术演变  
1.1.1 能源的基本概念  
1.1.2 能源利用演化史  
1.1.3 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  
1.1.4可再生能源在中国  
1.2 生物质和生物质能源  
1.2.1 生物质的基本概念  
1.2.2 生物质的分类  
1.2.3 生物质能源及其特点  
1.2.4 生物质能源与低碳经济  
1.3 生物质能源发展演变  
1.4 我国的生物质资源  
1.5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现状和前景  
1.5.1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  
1.5.2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进程及前景  
参考文献  

2 生物质的直接燃烧技术  
2.1 生物质燃料组成及特性  
2.2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  
2.2.1 生物质燃烧特性  
2.2.2 工艺条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2.3 生物质的炉灶燃烧技术  
2.4 生物质的锅炉燃烧技术  
2.4.1 层状燃烧  
2.4.2 悬浮燃烧  
2.4.3 流化床燃烧  
2.5 生物质锅炉的结渣及其抑制  
2.5.1 结渣的原因及过程  
2.5.2 影响锅炉结渣的因素  
2.5.3 锅炉结渣的抑制  
2.6 生物质发电与热电联产技术  
2.6.1 生物质发电技术  
2.6.2 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  
参考文献  
3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3.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发展概况  
3.1.1 技术演进  
3.1.2 市场发展  
3.2 生物质压缩成型原理  
3.2.1 生物质材料成型的基本条件  
3.2.2 生物质的压缩成型机理  
3.2.3 生物质压缩成型过程  
3.3 生物质压缩成型工艺  
3.3.1 预处理  
3.3.2 造粒工艺条件  
3.3.3 压块工艺条件  
3.3.4 附聚  
3.3.5 生物炭  
3.3.6 后处理  
3.4 生物质压缩成型设备  
3.4.1 造粒机  
3.4.2 活塞压块成型机  
3.4.3 立方体压块机  
3.4.4 辊压机和压片机  
3.4.5 螺杆挤压成型机  
3.4.6 附聚成型机  
3.5 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的性能、产品标准和应用  
3.5.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规格和主要性能  
3.5.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品标准  
参考文献  

4 生物质气化  
4.1 生物质气化原理  
4.1.1 生物质气化的概念  
4.1.2 生物质气化的基本反应  
4.1.3 生物质气化的能量变化  
4.1.4 气化介质  
4.2 生物质气化炉  
4.2.1 固定床/移动床气化炉  
4.2.2 流化床气化炉  
4.2.3 携带床气化炉  
4.2.4 等离子体气化炉  
4.3 生物质气化工艺  
4.3.1 生物质气化工艺流程  
4.3.2 影响生物质气化反应的因素  
4.4 生物质燃气的性质和提质升级  
4.4.1生物质气化气的主要性质  
4.4.2 生物质气化气的除杂质  
4.5 生物质气化产物的工业应用  
参考文献  

5 生物质的热解与液化  
5.1热解和液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5.1.1 生物质热解  
5.1.2 生物质液化  
5.1.3 生物质热解和液化比较  
5.1.4 生物质热解和液化产物  
5.2 生物质热解  
5.2.1 慢速热解  
5.2.2 快速热解  
5.2.3 闪速热解  
5.3 生物质间接液化  
5.3.1 费托反应机理  
5.3.2 费托反应催化剂  
5.3.3 费托合成反应器  
5.4 生物质的直接液化  
5.4.1 生物质直接液化分类和机理  
5.4.2 生物质直接液化工艺  
5.4.3 影响生物质直接液化行为的因素  
5.4.4 生物质液化产物的性质  
5.5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  
5.5.1 固定床反应器  
5.5.2 鼓泡流化床反应器  
5.5.3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5.5.4 旋转锥反应器  
5.5.5 烧蚀热解反应器  
5.5.6 真空热解?应器  
5.5.7 螺旋反应器  
5.6 生物质热解和液化产物提质升级  
5.6.1 生物炭的提质升级  
5.6.2 生物油的提质升级  
参考文献  

6 生物柴油  
6.1 生物柴油的概念与性质  
6.2 生物柴油原料  
6.3 物理法制备生物柴油  
6.3.1直接混合法  
6.3.2 微乳液法  
6.4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  
6.4.1 酸碱催化  
6.4.2 生物酶催化  
6.4.3 超临界酯交换  
6.5 热解法和催化裂化法  
6.6 加氢脱氧法  
6.6.1 反应机理和工艺  
6.6.2加氢脱氧催化剂  
参考文献  

7 沼气生产技术  
7.1 沼气及其性质  
7.1.1 物理性质  
7.1.2 化学性质  
7.2 沼气技术研究历史  
7.3 生物质制沼气的生化反应  
7.3.1生物质发酵制沼气的生物化学过程  
7.3.2 沼气发酵的有机物分解代谢过程  
7.4 生物质制沼气的工艺技术  
7.4.1 小型沼气池发酵工艺  
7.4.2 大中型沼气技术  
7.5 沼气工程设计  
7.5.1小型户用沼气池的设计  
7.5.2 大中型沼气工程设计  
7.5.3 沼气发酵消化器设计  
参考文献  

8 生物乙醇和丁醇燃料  
8.1 乙醇和乙醇汽油  
8.1.1 乙醇  
8.1.2 燃料乙醇与乙醇汽油  
8.2 发酵法制乙醇的原料  
8.3 发酵法制乙醇的微生物反应  
8.3.1 发酵法制乙醇的微生物  
8.3.2 发酵法制乙醇的微生物反应原理  
8.4 发酵法制乙醇工艺  
8.4.1 糖类原料制乙醇的工艺  
8.4.2 淀粉类原料制乙醇工艺  
8.4.3 木质纤维原料制备乙醇的工艺  
8.5 发酵法制丁醇的反应原理  
8.5.1 丁醇的结构与性质  
8.5.2 发酵法制丁醇的原料  
8.5.3 发酵法制丁醇的微生物  
8.5.4 发酵法制丁醇的发酵机制  
8.6 发酵法制丁醇的工艺条件  
8.6.1 原料预处理  
8.6.2 产丁醇菌的耐受性  
8.6.3 丁醇的分离提取和发酵工艺  
8.7 秸秆生产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的技术展望  
8.7.1 燃料乙醇和生物丁醇综合技术难点  
8.7.2 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对该技术的展望  
参考文献  

9 生物质制氢  
9.1 氢能源的利用  
9.2化石燃料制氢  
9.2.1 煤气化制氢  
9.2.2 天然气制氢  
9.2.3 甲醇制氢  
9.2.4 工业副产氢  
9.2.5 电解水制氢  
9.3生物质制氢技术  
9.3.1化学法制氢  
9.3.2生物法制氢  
9.4氢气的储运技术  
9.4.1氢气储存  
9.4.2氢气运输形式及比较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1 绪 论 1.1 能源利用技术演变 1.1.1 能源的基本概念 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对应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核能、光能、生物质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物理效应或化学反应而相互转化。 能源是指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能源的分类没有固定的标准。习惯上可以按来源、按发展成熟程度、按是否可再生以及按获取的方式等进行分类。 能源按来源可分为:(1)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光的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油所蕴含的能量、植物中蕴含的生物质能、水能和风能等);(2)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包括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以及地壳内铀、钍等易裂变元素所蕴藏的原子能;(3)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能源按来源还可简单地分为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专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为它们均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都是天然气的特殊形态;非化石能源则指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外的其他一次能源。 能源可按形成条件和人类获取方式,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能源,二次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并没有天然存在,但可以通过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例如,水能(含潮汐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都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因此是一次能源;而焦炭、煤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则只能从煤炭、石油等原料加工得到,因此是二次能源。自然界中也不存在可供直接利用的电能。雷电的能量虽然可观,但目前人类尚不具备利用雷电的能力。人类利用电能,只能用发电机将化学能、核能、水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或用光伏发电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因此电力属于二次能源。 能源还可按能否再生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界中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其储量不断减少,最终将被耗尽。它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页岩油、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不会因自身变化或人类的利用而减少,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也可泛指在人类存续期间都不会耗尽的能源,通常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地热能在本质上讲是不可再生的,但因蕴藏量巨大,因此也归为可再生能源。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又译作“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工作小组将可再生能源定义为“从持续不断地补充的自然过程中得到的能量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未给可再生能源下定义,而是通过简单枚举的方式,将除核能外的几乎所有非化石能源都归入可再生能源的范畴,但排除?以低效率炉灶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粪便等行为。可再生能源中,只有生物质能属于化学态能,其他均属物理态能。物理态能的优势是运行成本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成本已接近燃煤发电,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占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80%以上份额。 能源按成熟程度,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各种化石能源以及水电、火电等都属于传统能源,而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燃料等则属于新能源。但是,技术的新旧、成熟与否是相对的。新能源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调整更迭。某个时期的新能源,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不再是新能源,而是常规能源了。 1.1.2 能源利用演化史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始于生物质能。远古时期的人类不知道煤炭和石油,只能以薪柴为燃料。这就是最古老的生物质能源。它满足了人类取暖、烹饪等基本生存需求。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用干的动物粪便作燃料,而6000年前人们已经用木炭作燃料。煤炭和石油的发现,使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进入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19世纪燃煤电厂的建成,使得煤炭的使用大幅度增加。18世纪80年代,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超过了木柴。19世纪后期,内燃机的使用拉动了石油产品的消费。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产品逐渐取代了煤炭的能源霸主地位。能源结构的变化,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1860年时,传统生物质能占80%,煤炭占20%;到1920年,煤炭上升到63%,石油达到7%,传统生物质能却降至28%;到了1960年,煤炭降至46%,石油上升至35%,传统生物质能进一步降至23%[1]。 化石能源的最大优点是储量大、能量密度高、可大量获得,获得过程无季节性,不受天气影响,便于贮存、运输和转化。但是,化石能源的高能量密度来源于其高碳含量。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单位热值的平均含碳量分别约为26.37 t/TJ、20.1 t/TJ和15.3 t/TJ;燃烧化石燃料,意味着将大量亿万年前由自然生态系统固定下来的巨量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自然界将古代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浓度降低到适合人类和动物生活的标准,用去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在短短的几百年中, 把这些封存的碳释放出来。这必然极大地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并使环境污染形势恶化。 随着人类对绿色生态环境需求的提升,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步增大。天然气虽然属于化石能源,但燃烧的污染排放比煤炭和石油轻,因此也被看作是清洁能源。 IEA统计了几种一次能源产品在不同时期的全球总产量,并计算了各种一次能源在不同时间的占比,其结果见表1-1和表1-2。 表1-1 若干种一次能源产品在不同时期的产量(单位:TJ)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水能 风能、太阳能等 生物质能 总计 1990 93038252 135720128 70652919 22002473 7703880 1533085 36657629 367312724 1995 92886031 142220122 75657850 25459860 8908060 1784759 39350661 386284029 2000 95344463 155377799 86245713 28280459 9406153 2529177 41444999 418657603 2005 125459064 169970265 99121371 30216369 10564092 2944819 44618103 482930848 2010 153306943 171875053 113503108 30091065 12414905 4616284 49006807 534867021 2012 161407187 175557441 118770321 26863254 13225245 5923383 50720617 552467448 2014 165446993 179560698 121235660 27686803 13996197 7621595 52411532 567959478 2016 156086009 185005087 126506940 28481553 14517218 9517843 53459527 573574177 2018 161990945 189025961 136916713 29580991 15130819 12189464 55922483 600757376 2020 156636851 172286149 138464468 29195371 15627281 14830185 57513247 584553552 表1-2 各种一次能源产品在不同时期的产量占比/%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水能 风能、太阳能等 生物质能 1990 25.33 36.95 19.23 5.99 2.10 0.42 9.98 1995 24.05 36.82 19.59 6.60 2.31 0.46 10.19 2000 22.77 37.11 20.60 6.76 2.25 0.60 9.98 2005 25.95 35.20 20.52 6.26 2.19 0.61 9.24 2010 28.66 32.13 21.22 5.63 2.32 0.87 9.16 2012 29.22 31.78 21.50 4.86 2.39 1.07 9.18 2014 29.13 31.62 21.34 4.87 2.46 1.34 9.23 2016 27.21 32.96 22.06 4.97 2.53 1.66 9.32 2018 26.96 31.46 22.79 4.92 2.52 2.03 9.31 2020 27.14 30.85 23.27 4.93 2.46 2.17 9.16 IEA还统计了1990-2019年各类能源的消费量,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1990-2019年世界能源消费量(单位:TJ) 由以上图表数据可知,在所统计的年份区间,所有一次能源的总产量都在增加,但各种能源的占比变化不同。煤炭和水能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石油和核能占比则有所降低,天然气占比略有增加。在新能源生产方面,风能和太阳能的占比增加较明显,而生物质能的占比呈小幅波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规模太小,对整个能源市场影响甚微,所以近年来IEA不再发布有关地热能的数据。 按照IEA的预期,到2040年,全球对各类一次能源的需求占比为:煤25%,石油26%,天然气24%,核能7%,水3%,生物质10%,其他可再生能源5%。 就全球而言,化石能源的总储量暂时保持稳定。人类一方面不断开采煤炭和石油,另一方面又在陆续地发现新的储量。化石能源的开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得可采储量有所增加。鉴于化石能源方便开采和使用,且成本低廉,可以预见,在其枯竭之前,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生产和使用的主流。但化石能源终会耗尽,且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影响加快并推动了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转换。 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趋势是: 1. 能源类型由高碳化石能源向低碳甚至零炭非化石能源转化。许多新能源都不含碳。新能源所产生的污染物量和碳排放量不断降低。 2. 能源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古代人类伐木获取能源,到开采煤炭和石油,再到当前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3. 能源的转化利用由直接一次转化向间接多次转化发展。人类最早是以热的方式利用能源,后来掌握了由热能向机械能的转化技术,从而实现了动力驱动。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类可以用电驱动机械,而电能又可由水能和化学能转化而来。现在人们可以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将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燃料,即把生物质能转化成化学能,进一步拓宽了能源的利用渠道。 1.1.3 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 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温室气体的2/3。因此从化石燃料过渡到低碳能源,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友好,可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许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水能 水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其利用方式主要是水力发电。水电站的运行并不消耗水资源,几乎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建设水电站可能破坏自然生态。 风能 风能的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保持较快发展。建造风力发电站会占用大片土地,可能破坏地形地貌,破坏植被和生态系统,而且风力经常不稳定,不可控。但破坏环境的问题已经可以通过科学选址的方法解决。 太阳能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辐射能。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三大类,即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有独立光伏发电、分散光伏发电和并网光伏发电等种类。近年来并网光伏发电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光伏发电的主流。光热发电是用大规模阵列抛物面或碟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气,再推动汽轮发电机,通过热功转换,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它的后端技术设备与火电相同。光热发电机组配置储热系统后,可实现全天连续稳定发电。太阳能热利用是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能,再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太阳能锅炉等都是常见的太阳能热利用的手段。 地热能 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释放出的热量。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有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已比较成熟。 海洋能 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其中潮汐能来源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变化,其余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按储存形式,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属于机械能,海水温差能属于热能,海水盐差能属于化学能。海洋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潮汐发电、波浪发电和洋流发电等,目前只有潮汐发电初步形成规模。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由自然界的植物、人畜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生物质能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和碳中性等特点。它可以通过物理转换(制成固体成型燃料)、化学转换(直接燃烧、气化、液化、生产生物柴油)、生物转换(发酵生产乙醇和甲烷)等形式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也可以用于发电或供热。生物质资源分布广泛,数量巨大。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测算,全球生物质能源潜在可利用量达350EJ/a。 化石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最大来源。煤电产生的碳排放又是能源消费碳排放最大来源。表1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各种电源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单位:g CO2/kW?h)。由表中数据可知,要降低总碳排放强度,需要大规模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代替煤电和石油发电。 表1- 3 各种电源的平均碳排放强度(g CO2/kW? h) 电源名称 煤电 石油 天然气 光伏 地热 光热 生物质 核电 风电 潮汐 水电 碳排放强度 1001 840 469 48 45 22 18 16 12 8 4 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份额达到创纪录的29%,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运营成本降低以及在电力需求低迷时期优先将其接入电网。到 2020 年底,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装机容量已超过 256 GW,为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增长近10%,?到 2839 GW。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达到29%。 1.1.4可再生能源在中国 2021公布的我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状况显示,我国现有石油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62 Gt,现有天然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6.2665 Tm3,煤炭储量162.29Gt,全国水资源总量3.16 Tm3,全国国有林地11284.1万hm2,全国国有草地19733.4万hm2,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km2。 发达国家煤炭消耗比例为30%~40%,美国低至20%。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煤炭消耗比例高,降低煤炭消耗比例难度大。199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6.2%,石油占16.6%,天然气占2.1%、水电占5.1%。经过近30年的努力, 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57.7%,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5.3%,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我国的燃煤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到2021年已达1.1 TW(11亿千瓦),虽然其占比已经降低至50%以下,但煤电的发电量占比仍然超过60%,而且燃煤发电总量仍在增长。202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11.3 Gt(113亿吨),其中能源领域碳排放9.9 Gt(99亿吨),占比88%。所以,落实“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煤电减碳是主力军。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是从补充能源逐步提升到替代能源、主流能源和主导能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改善能源结构。能源转型并不是简单地淘汰化石能源,而是根据国内资源蕴藏量的实际,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继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和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作了专门的规定,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给予保护。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截止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 表1-4列出了我国自1980年至2020年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及构成数据[13]。2020年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1980年增长4.87倍。其中煤炭生产总量在2012年之前一直在增长,此后趋于下降;原油所占比例趋于下降;而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有较大增长。</html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生物质能源(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qinggongshe
活力轻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