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列(套装4册) 英国Breathe编辑部 著 重新发现生活中的微小成就与感动 正念生活读物 中信出版
¥184.50
运费: | ¥ 5.00-15.00 |
商品详情
书名: 呼吸系列(套装4册)
定价: 246.0
ISBN: 978752171590301T
作者: 英国Breathe编辑部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推荐;
★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撰写主题文章,探讨“日常的光”哲学,发现微小的幸福;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第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分享生活中的微光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后退一步》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推荐;
★“后退一步”专题,李松蔚(心理学家)、简里里(简单心理创始人)、钟立风(音乐人)、陈鲁豫(主持人)撰写主题文章,后退一步,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王菊(流行乐女歌手)、周奇墨(脱口秀演员)、刘小璐(NEIWAI内外创始人)、蔡景晖(穷游联合创始人)、赵依侬(知名时尚博主)、娄小芝(气味图书馆创始人)等分享生活中的“后退一步”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鼎力推荐
★后疫情启思特别专题,李维榕(家庭治疗心理学大家)、李松蔚(心理学家)、李一诺(一土学校创始人)、贾坤(正念指导老师)撰写主题文章,关照日常生活
★青山周平(著名设计师)、钟立风(音乐人)、青音(心理学家)、朱月怡(花点时间创始人)、郎启旭(潮汐正念APP创始人)受访呼吸问答,提供生活状态的参考和人生的启思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乔恩·卡巴金认证正念减压课程培训师及督导师@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鼎力推荐
★作家七堇年、静观减压教师方玮联、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马培杰、民谣歌手周云蓬等进行呼吸问答,提供自我价值感小秘诀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呼吸》是一系列关注自我、提醒你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的正念生活读物。
插画精美,提供超凡视觉体验
内文充满精美插画,是阅读,也是视觉盛宴。美味的家常食物、沐浴在星空下的独特体验、咖啡馆的灵感迸发,均有插画形式的体现。
关照日常生活,于点滴中给予抚慰
如何在家制作日式美味,同学聚会面临攀比的困境要不要去,“宅”在家的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乐趣,完全没灵感的时候要怎么找寻……书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点滴中给予心灵的抚慰。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光投影”一下,大致应该如此:少量的高光时刻,很多的混沌,伴着不少的微光,还有一些暗影。
高光时刻谁不爱?那多半是核心的能力、特别的成就或者际遇,但混沌、平淡或许才是常态,才是生活的日常。
微光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代表着自我和生活的小美好。不断看见和创造小美好,是让日常可亲、让自我可爱、常生欢喜之心和感恩之心的正途。
而暗影,是生命的不完美和我们的接纳:因为暗的存在,光才可贵。甚至,它们也可能是光的来源。
当我们忙着追求更高更强更好而却达不到预期时,当我们陷入不开心或者坏情绪时,当我们自我怀疑和否定时,不妨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光。
本书通过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部分的内容,让你重新发现:你的存在,有光。
——
内容包含
• 主题文章 | 听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 聊聊日常微光哲学,分享私人“呼吸”清单
• 呼吸问答 |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第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
• 幸福 | 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沼;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疗愈
• 生活 | 为旧物赋予新生;与老友保持联络;发现日常的壮举
• 正念 | 在“这样就很好”的心态中找到幸福;做真实的自己,人生意义便会显现出来;
• 创造力| 用几何图形塑造你的家;绽放的创意;
• 逃离 | 聆听旷野的声音;在林荫中感恩自然的馈赠
……
《呼吸:后退一步》
“做你想做的事。”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良性的声明。但是,如果你真正想要做的是挑战或违背社会规范的事情呢?在这种情况下,“做你想做的事”会突然感到有争议,复杂,甚至充满困难。无论你想做什么都穿着“适合年龄的”衣服,为陌生人悲伤,或者停止对待朋友和家人的礼物来吓唬钱包并刺破良心,任何违背习俗的行为都会引来他人异样的眼光。
忽视这种不赞成的表情或(更善良的)混淆需要决心,但这不是全部。它需要自我许可和自信才能忠于自己,让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践踏别人的信仰,也不是假设一条道路优于另一条道路,但它确实拥有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里有无数种寻找幸福的方法。允许自己探索它们。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拥抱各种形式的幸福,独处也算是一种。预计出版时间 2020年4月
孤独,在现代社会似乎是个贬义词。
在小说中,一个孤零零的房子的形象,无论是在荒原上,在峡谷中还是在悬崖顶上,往往意味着悲惨的故事。同样地,一个单独站立,坐着或用餐,也不是理想的方式。它常常被用来作为孤独、没朋友和不快乐的暗示 —— 一个需要被激励并且生命可怜的人。
这是小说式的懒惰。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和粗心假设在现实生活中蓬勃发展。例如,为什么那么多人难以相信一个朋友真正热爱并且幸福地独居?为什么同事们与那些喜欢独自工作人进行斗争?为什么拒绝晚会的邀请,会被认为不够热情?
然而,对于那些偏爱孤独的人来说,独处时间是个人幸福、健康自尊、情绪恢复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它还有助于他们维持和滋养他们生活中的友谊和联系。
事实上,在适当的情况下,许多人可以从培养和提高他们拥抱孤独的能力中受益,无论是在一本好书中度过一夜,在公园里安静地散步,还是在博物馆里闲逛。这与寂寞不同,后者可能是令人恐惧和有害的,但孤独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让时间放松,释放生活中的一些压力,重新与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
现在,是时候把孤独的刻板印象留给小说,拥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幸福形式了。其中一种正是对孤独的偏爱。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关于心灵的艺术。
“我做得还好吗?”“我说对了吗?”“我看起来很专业吗?”在工作场所常见的这些问题暗示着自我怀疑,暗示着对安慰和对外部验证的需要。这种过度依赖外部保证可能是自尊心低下和缺乏自我价值的迹象。
请求反馈本身是积极的。但是,一旦我们的工作上级从一个温和得体的沟通者,换成了一位吹毛求疵的人,谁来提供每天那么多的安慰?也许我们可以从家人、朋友那里寻求认可,但更重要的是,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感。
坚实的自我价值感将带来对自我智慧、技能认可,以及理解个人努力和工作贡献的真正含义,这可能会让人在逆境中也能微笑,并会让你从优秀到卓越。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序言】
珍惜吧,日常的光
“自我感动”的能力
幸福是很小的事情
【呼吸问答】
【呼吸推荐】
【幸福】
“进入自然”的生活
习惯性动作背后的力量
放轻松
与OM有关的一切
走出自我否定的泥沼
脱发的根源
静对新象
【生活】
了不起的毛绒“宙斯”
旧物的新生
美食、停驻与爱
日常的壮举
野性家园
与老友保持联络
【正念】
耐心的艺术
这样就很好
意义的海洋
内心力量
常怀感恩之心
【创造力】
完美的悖论
成形聚状
绽放的创意
致对艺术的爱
【逃离】
旷野之声
树荫仙境
绚烂花开
游戏结束
《呼吸:后退一步》
序言
后退,为呼吸留出空间
拿回属于你的身体
孤独的长跑者
“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生活,应该过哪一种?
呼吸问答
“后退一步”特别活动
呼吸推荐
幸福
你的消费需要“节食”吗?
与知己共度黄金岁月
睡姿背后的你
希望之路
自我按摩的益处与方法
瑜伽的深层内涵
一分钟暂停键
生活
内在的花园
抗逆力的强化之路
谈话的艺术
向新而生
抚“喂”灵魂
“法”外之地
美丽新世界
正念
愉快又高效的拖延方法论
应对变幻莫测的未来
用书写找回内在的自我
站在放弃的边缘
让生活慢下来
斯多葛主义的魅力
植根于变化之中
创造力
超现实主义的桃花源
放下包袱,如释重负
友谊万岁
共筑梦想
逃离
涂鸦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邂逅恒河女神
寻觅天堂
让愉悦回归纯粹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序言
呼吸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
与孤独对话
孤独的对面
假如生活是一场实验
呼吸问答
疫情启思特别活动
呼吸推荐
Wellbeing
幸福
如何开启完美的一天
改变形体,让身心平衡
我们谈谈吧
运动,同样过犹不及
小睡一下,世界都明亮了
Living
生活
嗅闻通往幸福之路
失败了也没关系
停止抱怨,提出你的需求
吸猫的乐趣
目光接触,没那么可怕
尽在你的掌心
Mindfulness
正念
如善待他人一般善待自己
享受独处
化碰壁为重新定位
别忘记给生活留白
专注于你自己的比赛
曲线的意义
发现全新的视角
Creativity
创造力
站上舞台,尝试单口喜剧表演
用鲜花装点生活
家中的四季
书写你的人生故事
Escape
逃离
鬼魅之美
触碰自然
与无聊共存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6
序言
微小自多价值的价值
10
呼吸问答
WELLBEING
幸福
16
创造属于你的小奇迹
21
自嘲:自我接纳的艺术
23
万能的阳光维生素
27
停止寻找借口
30
拥抱“关机”时间
34
随水而动
39
观鸟,也可以很有趣
44
梦想会成真……
LIVING
生活
50
同学聚会,我要不要去?
55
神奇的第五种味道
59
在家呈现日式味道
67
“宅”在家的乐趣
70
积极的“瘾君子”
75
消失的世界
80
愤怒的邮件,发还是不发?
MINDFULNESS
正念
86
贡献的真正含义
90
追求目标,也别忘了生活
94
期待之悦
97
试试古老的问候艺术
102
找回你自己
106
我钟爱之物
109
全新世界
112
我做得好吗?
117
沐浴在简单之中
CREATIVITY
创造力
122
当艺术进入生活
126
精致之美
132
为苔藓球而狂
137
创作始于咖啡馆
142
自由之笔
145
天赐灵感
ESCAPE
逃离
152
世界从眼前流过
156
和羊驼一起散步
161
露宿于星空下
166
日常生活,已足够珍贵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及整合医学中心正念项目副主任@童慧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单心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里里
让我最愉快的事包括: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回……
——写作者、歌手@钟立风
《呼吸:后退一步》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及整合医学中心正念项目副主任@童慧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单心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里里
让我最愉快的事包括: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回……
——写作者、歌手@钟立风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 斯坦福大学整合医学中心临床副教授及正念项目主任@童慧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这本书教会人们在这个充满了异化的时代,如何过一种全人的生活,守住自己的幸福感和福祉。这一点和KnowYourself的使命不谋而合。被焦虑和压力困扰的年轻人值得一读。
——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
2020,我们需要的是:放轻松。这是众乐纪的年度主题,希望这本《呼吸》也能够让你放轻松。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创始人@陈鸿宇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珍惜吧,日常的光
李松蔚
我跟几个朋友聊到了对工作的厌倦。
大家都幻想有一天发达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了。进一步想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呢?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着交完稿去三亚的海滩晒太阳。她畅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咖啡,半看不看地翻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也许可以写个几百字的书评。她就这么一直躺到太阳落山,随便找家店吃点儿海鲜,喝一杯酒,顶着迷人的夜空慢悠悠地走回酒店房间。这时离睡觉还早,她还有时间打开电脑,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但我们理解她说的感受。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失色。但写作这件事最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都是桎梏了。
我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觉察。虽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个小时,腰酸背痛,或是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毫无乐趣的苦差。其中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的珠宝,只是埋藏在漫无边际的、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困顿中。那么她继续写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叫作“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弱和没有是两回事。我们大概都没有实现终极的幸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弱的光。不要总想着光彩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油盐、工作业绩、房贷、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家务整理、一日三餐……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几十年,即便只是细微的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心神。往往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终了。
我在第一期《呼吸》里讲过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多半心里也怀有理想的期待:听一个人打开心扉倾诉他的烦恼,陪他一起探索内心深藏的秘密,是伟大又隐秘的工作。但是做的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也没什么特别,多数时候的工作都很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来来回回都是普通人,重复着那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烦恼。相比于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学术研讨会里的疑难杂症,日常遇到的更多是琐碎且需要你聚精会神处理的生活烦杂。谈一个时段,拿一份报酬,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最好喝点儿咖啡),就要准备好见下一个来访者……所以我提醒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我知道你们在摩拳擦掌,期待一段惊心动魄的心灵奇旅,但最考验你们的,反倒是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案例。不难,甚至有些乏味,但是会重复一万遍。你耐得住这个,才能做好这一行。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忍的枯燥生活,习惯于说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说法,我也有一点儿发言权。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历的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活:这一行的前辈,很多都七八十岁了,还在老老实实地做咨询,工作一个小时,收一个小时的报酬。欧文·亚隆先生在2021年过完90岁生日,现在也还在做咨询。从收入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泄气:就算比年轻的时候收费高一些,但只要还是按小时收费,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前几天,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你没有商业模式,现在开奶茶店都有商业模式!”
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是这个意思:刚开始一杯一杯地卖奶茶,等到打出点儿名气,雇几个工人帮忙,就可以十杯、十杯地卖;继而做品牌、做市场,扩张门店、扩大生产,成千上万杯地卖。如果再加上一些资本运作,还会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当然也捎带手解决了财务自由问题。总而言之,你不需要在60岁的时候,还一杯一杯地亲手做奶茶。
“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朋友说。
“问题是,”我说,“我愿意60岁了还在做咨询。”我不知道奶茶店员工怎么想,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是故作清高——就算有一天我中了头彩,再也不愁生计问题了,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仍然包含每周咨询的时段。就像写作的朋友想在度假之余写几笔,那就是一种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存在方式。
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是不需要等到未来,等到理想彻底实现之后才来临的。
这是一种日常就可以把握的幸福。说到“幸福”两个字,我迟疑了一下,前面说了,我最知道这份工作一天天做下来,有它的枯燥和折磨。我也早过了天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成“幸福”,会不会只是在自我麻醉呢?要判断这一点,只能回到日常的每一天,去确认自己的感受。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那些在枯燥中一板一眼做下来的每个时段,都具有某种坚实可信的触感,像证据一样宣告:“这就是我,是我这个人度过的每一天。”不出彩,但绝不掉价。即便在我最疲惫和最茫然无头绪的时刻,我的抱怨里也从未有 “有一天不再做这些事就好了”。相反,我清楚这样的人生还能继续,并且对明天感到充满期待。
是的,我想是可以把它叫作幸福的。
这并非只有某一类工作才能体验到幸福。几年前我去澳大利亚旅游,在一家小镇上的比萨店买比萨外带。那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正赶上假期,生意异常火爆,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店员一点儿也不慌乱,几个人按照固定的节奏,配合得其乐融融。厨房的人把比萨传出来,外面的小哥哼着歌儿把它装盒,用舞蹈一样潇洒的步态递给客人,帅气地鞠躬,走回来的路上还会踏个舞步、转个圈儿。他们的怡然自得让排着长队的顾客也都带着笑意。在那一刻,我明白无误地看见了一个服务员日常工作的光——这份工作未必好,他可能也会每天感到很辛苦(也不知他们有没有商业模式,会不会也在想象着多少年后实现财务自由呢?),只是在辛苦的同时,加一点儿音乐和舞蹈,就比纯粹的受苦好一些。
要看到这道光,秘诀在于四个字——“慢一点儿”。我现在也经常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有时候来访者噼里啪啦一通抱怨,密不通风,然后瞪着我说:“你说,现在怎么办?”我说:“我要慢一点儿。”他问:“你是说我以后不能讲那么快?”我故意停一下,喝口咖啡,说:“不,我只是需要喝口咖啡。”我们就忍不住笑起来,还叹着气。很神奇,就隔这么一秒,刚才比天还大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就觉得也还好。每次带学生做完咨询,他们急着写笔记,我也说慢一点儿,先照顾一下自己。我们站在窗前活动筋骨,忍不住也叹着气。学生说:“树上都有新叶子了。”我说:“是啊。”
不用耽误多少时间,只要慢那么一下就好了。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在强调“快一点儿”了。不能慢,仿佛只要慢一点儿,生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投资人朋友为我描绘的商业蓝图就是如此:抓紧时间,1年后就要如何,3年或10年之后又可以如何如何——那当然是出于一片好心,最终指向的是一片巨大的、令人炫目的自由。它确实诱人,同时也带来一种暗示:跟理想中无比美妙的未来相比,当下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忍耐、付出、做储备。结论就是:(如果一直这样)就太可悲了。所以一秒都不能慢,精明的人在盘算着尽快摆脱。
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哪怕存在一个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到达。走在这段路上的体验也必须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绝大部分。如果人生绝大部分都在受委屈和受苦,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过于美好的幻想反倒让人感到虚无。我又要引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那句一针见血的名言了:“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对它再也不感兴趣,而想去做别的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这超出了这本书的能力。我们最多只是在讨论让当下的生活变好一点儿。每一期《呼吸》都在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现在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那就是:“还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之前,先在日常中看到一点点的光。”日常还是很辛苦,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博取一个想象的未来也好,不得不经历很多艰难与折磨,但这时候多一点点的光,就比没有更好。一点点的光,也只需要我们慢一点儿。不必像笑话里那个海滩上的穷光蛋,彻底离开现实,回应富翁的质疑说:“我就正在晒太阳嘛。”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豪赌,完全放弃现实的责任,沐浴在暂时的光辉里不再做更多努力。绝大部分人还是活在现实中,不管这本书怎么说,大家还是会为生计奔波、日常操劳,有时也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时候慢一点点就好,多给自己一点儿呼吸的时间,不会有什么损失。送比萨的小哥哼着歌不会耽误我几秒钟,而我们都更快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冬奥会正举办得如火如荼,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滑雪冠军谷爱凌。她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她说自己滑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被强迫做这件事。今天她高高兴兴地站在世界之巅,因为她恰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但如果她是一个普通人呢?她可能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一个普通的滑雪场,在初级雪道上享受滑雪本身的魅力,也许还会摔个大马趴,很痛,但是也很开心。滑雪——而不是通过滑雪取得的战绩——就是她日常的光。这道光有时耀眼地照亮少数人,同时它也在(微弱并且持续地)装点更多普通人的人生。
你看到自己的那道光了吗?我们打开书,慢一点儿。
《呼吸:后退一步》
后退,为呼吸留出空间
李松蔚
提出“后退一步”这个词,是因为几年前桑德伯格有一本书,《向前一步》,名噪一时。这本书鼓励女性在职场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LEAN IN 也在一时间成为职场中的一种主流价值。从那时开始, 我就老想着逆潮流而动,鼓吹一下“后退一步”。
别误会,我对“向前”本身没有任何意见,向前很棒。愿意向前的人,前进的脚步不必受到任何理由的延阻。我只想补充,向前并不是世上唯一的价值。换句话说:不是所有人在一切条件下,都“只能” 继续向前。再好的东西加上“只能”,都会是一种绝对化的桎梏。总会有一些人在一些事上,觉得慢下来,停下来,甚至退几步也不坏。
这一期《呼吸》,我们谈谈后退的价值。
后退的第一层意思,就是不争先。
这是就人生态度而言的。有人拼搏,有人淡定;有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好,也有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不必事事争先,人人争先,这样的社会总体上更健康。
这两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作内卷,就是在描绘一种不健康的竞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不允许自己落后于别人,就都不得不在竞争中全力以赴,甚至超限付出。形成一个怪圈:人人皆苦,人人都不敢放松:你累,我比你更累;我追上来,你又必须舍命加码……最终的结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悲剧性的:每个人投入的都比过去更多,但每个人分到的蛋糕并没有变大。这是一场明知道没有赢家的比赛, 既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比?不如按自己的节奏来, 想走多快就走多快,这样一来,至少你不必在“内卷”中奉陪到底。有时走到一半,说不定换到别的赛道。也许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后退”,无妨,谁舒服谁知道。
要知道,只要换一个视角,后也可以是前。
后退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我才是定义方向的那个人,无所谓公认的“前后”。想往哪个方向走,我自己说了算。既然我来做主,那当然是怎么喜欢怎么来。
这和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观念有一点冲突。我们很少去想“我喜欢什么”,而更多关注“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推崇更辛苦的生活方式,那些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知寒暑,全年无休的人是我们心目中的圣徒。我们相信他们的工作繁重,枯燥,还必须克服相当的痛苦,这种自我约束具有某种道德上的崇高性;而日常沉溺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让自己舒服,就是一种放纵,个性上的软弱,多多少少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即使不是“玩物丧志”,也是“业精于勤荒于嬉”。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对自己的喜好做出了宣判。
但仅仅“不舒服”有什么意义呢? 2013年,我参加卡巴金老师的正念静修营,有一段时间我在瑜伽垫上练习禅坐,感到腰酸背痛,这时卡巴金老师说: 不习惯坐瑜伽垫的,不妨坐在椅子上练习。有的学员在犹豫:这样坐是舒服一点,但练习效果不会打折扣吗?卡巴金老师回答:我们练习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正念,不是为了折磨自己。
一句话让大家如梦初醒:对啊,我们当然可以不用折磨自己!
所以后退一步,包含了在适当时候不考虑“正确” 或“标准”,专注于自我照顾的可能。有时是需要为了某些目标忍受不舒服,但那也只是一种选择。你同样可以选择取悦自己,这没有任何错。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感受首先属于自己。这话说出来很简单,人人都懂,但要在观念上真正拥有这一点,却没那么容易。我们会难以自察地为自身感到羞耻或压力,以为是自己想要向前或不能后退,本质却来自于社会的期许,他人的定义。在这期《呼吸》中, 简里里老师分享了她个人的转变,值得一读。一次伟大而艰辛的转折。
后退的第三层意思,是“允许”。允许就是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可以前可以后,可以快可以慢,可以好可以不好,少一些“必须如此”的教条,天地就宽了。
往一个方向走不通,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仍旧走不通,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新的方向试试, 从徒劳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如果这篇文章我怎么写都写不好,我现在就应该放下它,做点其他事换脑筋,说不定过一会儿重新打开电脑,就有了灵感。但恰恰第一步是最难的,我停不下来,是因为我不允许自己停下。哪怕越走越偏,也会催促自己加快脚步,而始终想不到停下来看看地图,“走不通? 只能是因为我走得还不够快!”
《请回答1988》里,崔泽是一位少年天才的围棋大师。虽然他的战绩如明星般耀眼,在参加一场重要赛事前,他仍然心事重重地问自己喜欢的女孩: “我可以输,对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舒展开了笑容。——之后他信心十足,大获全胜。
你必须先允许更多的可能,才能发现更多可能。正念就是在培养一种“允许”的态度,不管你有什么想法,不用急着评价它好不好,就让它存在。每次做正念练习,我都会在自己身上看到一大堆通常不被鼓励的东西:莫名其妙的烦躁啊,坐不住啊,想破坏规则,有时又会懒散,会怀疑,担心糟糕的事发生,等等……刚开始我难以接受:我怎么是这么麻烦的?后来想通了,这不也是我的一些可能吗?说麻烦也好,但我也许就是这样。
我可能不乐意,但何妨就看一眼不乐意的样子呢?作为我很少有机会观察的一些可能,说不定某一天在我山穷水尽的时候,它们就会是我意想不到的方向。不如趁着现在,给它们一点许可,带着好奇看看这是一些怎样的可能,会带来什么感动或冲突?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指导学生做治疗时,常常会推动他们体验各自认为“不可能”的工作方式:温和的人学着跟来访者大吼大叫,严肃的人要开玩笑,讲话多的人学着沉默,讲道理的人偶尔也要胡搅蛮缠。你说胡搅蛮缠是好的吗?当然不好。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不如讲道理。但大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