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宏观经济学
定价:42.0
ISBN:9787030560452
作者:无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2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涵盖国内外*新的经济学发展动态。本书包括导论、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扩展的宏观经济模式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在中国的实践等内容。本书理论全面、形式新颖、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本书设有大量的实例和课后习题,使学生在掌握经济理论的同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目录: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1
1.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
1.3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7
1.4 培养宏观经济学的思维 8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13
2.1 国内生产总值 14
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9
2.3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指标 23
2.4 名义GDP与实际GDP 25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0
3.1 均衡产出的概念 31
3.2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33
3.3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41
3.4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46
3.5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 52
第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57
4.1 产品市场的均衡 58
4.2 货币市场的均衡 63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71
4.4 两个市场的均衡变动 73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79
5.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80
5.2 财政政策效果 81
5.3 货币政策效果 84
5.4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87
第6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93
6.1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括 95
6.2 财政政策 99
6.3 货币政策 103
6.4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110
第7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9
7.1 总需求曲线 120
7.2 总供给曲线 126
7.3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30
7.4 宏观总量的均衡 132
第8章 扩展的宏观经济模式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39
8.1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及其效应 141
8.2 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及其效应 147
8.3 IS-LM分析对于稳定政策的意义 156
8.4 货币政策运作中的七个困境 161
第9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67
9.1 失业及其经济学解释 167
9.2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71
9.3 通货膨胀及其成因 174
9.4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78
9.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79
第10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85
10.1 经济增长概述 185
10.2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89
10.3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190
10.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93
第11章 宏观经济在中国的实践 198
11.1 转轨中的中国经济的体制特征 200
11.2 传统体制下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其增长方式 205
11.3 经济体制转轨初期的宏观经济运作 206
11.4 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208
11.5 中国势在必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11
参考文献 215
在线试读:
第1章 导论
【学习目标】
1.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2.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案例导入】
20世纪30年代,美国以及几乎所有工业国的生产、就业和价格体系出现瘫痪问题,经济学家和政治领导人都在大萧条中摸索。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越南战争和70年代的能源危机,给美国带来了棘手的“滞胀”,低增长、高通胀并存使美国人民苦不堪言。
20世纪90年代是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8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总统都竭力制止通货膨胀率上升而未能成功。
20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情况有所好转,里根和布什对巨额联邦预算赤字一筹莫展。
21世纪初,这种经济泡沫宣告破灭,股票市场急剧走低、恐怖袭击和伊拉克战争等诱发美国经济动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总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济问题。
1.1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也不例外。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学习重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学习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之间的*佳组合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是将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则是将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这样一个整体的经济运行主体作为考察对象,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概括起来说,宏观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因素
通观世界经济,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差别并不大的不同国家之间,其国民的生活水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经济史角度观察,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差异,是因为其中某些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却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停滞或增长十分缓慢的状态。很明显,目前的发达国家都有过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时期一般都比较短暂。那么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到底来自何方?这是宏观经济学家竭力探索的问题。无疑,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宏观经济学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2.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表现形式是一个经济体中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地、普遍地上涨。通货膨胀使人们的财富贬值,使国家的积累在短期内被消耗,使大部分人的劳动所得严重受损,也使一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西方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过通货膨胀的困扰,20世纪80年代,巴西、阿根廷曾经历了极度严重的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率曾达到1 000%,使其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吞噬一空。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年代同样发生过类似的恶性通货膨胀。我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也发生过通货膨胀,并且引起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的高低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3. 失业的存在和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
失业问题往往是伴随着经济衰退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程度可由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如果价格是弹性的,并且能够在市场经济范围内充分运行,那么就能保证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能达到充分被利用的目的。但是,在当今世界中,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市场发育不全的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失业问题,而且自然失业率有逐渐提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重视。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由于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基础,这些国家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要大大超过通货膨胀问题。因此,研究失业的机理、制定就业的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一大任务。
4. 一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
从世界范围考察,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或是那些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其经济运行都毫无避免地出现过经济扩张和收缩相互交替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扩张阶段,需要的膨胀和生产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而在经济收缩时期,又往往会伴随着失业问题。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大恶瘤:通货膨胀和失业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交替出现。经济发展质量在这种周期性波动中受到极大损害。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府可以用什么政策来平缓这种波动,以将经济波动的损失减少到*小。反过来,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那么,政府的经济政策在什么层面上是有效的?又应当在什么时间段和什么领域中实施才能保证不扭曲市场的价格体系?这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5. 全球经济体系如何影响一国经济运行
当今世界,开放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闭关锁国的政策已成为落后的代名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并且开始以资本、技术、专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逐步取代以前的货物的流动。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的交流日益发展,外贸出口迅速增长,引进外资的规模也日益扩张。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引进外资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将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经济开放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这里既有资本、技术流动带来的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也有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一例。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各国间经济优势的互补,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失业问题的转移。同时,一国外贸盈亏状况也与一国的财政状况与金融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动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拓展阅读】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Fife County)的柯科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柯科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32~1740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赴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求学,在牛津大学阅读了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除了英国,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1.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宏观经济学在矛盾中产生,并致力于解决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等。
学习重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难点: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等几个阶段,这种划分既适用于微观经济学,也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1.2.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经济学*初并无微观和宏观之分,两部分内容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领域、著作中,两者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古典经济学之前的重商主义侧重于宏观问题,而古典经济学总体上以研究微观问题为主。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要研究价值、分工、交换等微观问题,但其中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宏观问题。不仅如此,他称赞“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这对经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保障市场机制、限制政府作用的信条成为后来的“凯恩斯革命”的对象。李嘉图的货币论、对外贸易理论、赋税理论等,都直接或间接指向宏观经济学经济问题。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第*次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经济投入产出关系,对后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马尔萨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他的人口论更是影响深远。萨伊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与总供给基本一致,整个经济一般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就业不足,这就是所谓的“萨伊法则”。萨伊法则、利率灵活变动性、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这三个定理是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支柱,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学时*先批评的就是这几个定理。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理念,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空置”起来,在此背景下“专心致志”地进行微观经济分析。既然宏观经济问题无须研究,整个经济学就几乎等同于微观经济学。
2.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作为宏观经济学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它提供了客观需要,经济学本身的发展给它提供了理论条件,而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是新学说的创立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 1933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危机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致使整个资本主义工业产量大约倒退了20年,失业人数达到四五千万人。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新古典经济学显然无法对此进行解释。因为受到普遍的怀疑和责难,经济学陷入了“危机”。另外,为应对危机和失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探索摆脱危机的出路。英国通过金融调节和增加政府支出来减少失业,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而德国则开始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经济轨道。这些措施和体制就是所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启发。
在大萧条前后及大萧条期间,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经济学家托宾认为:四个不同而又相关的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即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经济计量学的建立、数学在经济学的运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
3. 凯恩斯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大萧条前的1923年就出版了《货币改革论》,主张用通货管理的方法来稳定物价。1926年,他又出版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承认资本主义制度“有许多方面是极为不可取的”,但如果得到“明智的管理”就可能更有效率。于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批判传统的经济理论,系统提出国家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而NI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其根源在于人们的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能有效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为经济不能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社会上总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通过“需求管理”来扩大有效需求,而需求管理的实质就是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在信念上,认为“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机制远不像一部自动调节的机器那样运行良好,而是具有重大的缺陷,因此,政府应当摒弃自由放任的政策,转而采取干预经济的措施,以恢复充分就业均衡。第二,在理论上,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萨伊法则、利率灵活变动性、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等观点,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用以解释失业现象。第三,在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即总量分析法,并用其研究NI、总就业量、总支出等宏观变量。第四,在政策上,特别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干预国民经济,且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实施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仅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经济学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国家都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在此背景下,凯恩斯理论便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学领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学说。
1.2.2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凯恩斯理论的追随者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以致形成了在理论、方法和政策等重要问题上各抒己见的两大派别,即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和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两派的互相争论也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84年出版了《经济学》,试图调和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或者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歧,他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系统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建立并完善了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并使这些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通过这些研究,凯恩斯主义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严密而丰富的学科,“新古典理论体系”也因此广泛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新剑桥学派以正统凯恩斯主义自居,坚持*彻底的凯恩斯理论,试图摆脱马歇尔的传统理论束缚,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该学派在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与新古典综合派有着明显的分歧。
2. 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集中暴露了西方国家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也称为“滞胀”)的新弊端。其主要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过度的政府干预。各种非凯恩斯甚至反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始流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打着抑制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旗号,向凯恩斯提出挑战。弗里德曼在1956年出版了《货币数量论—— 一个重新表述》一书,为货币理论奠定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决定NI与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货币量的变动是关键的宏观变量。市场机制是经济体系内存在的稳定机制,应当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认为货币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以稳定货币供给量为中心的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主义中分化出来的。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力图以理性预期假设来重建宏观经济学,他们的理论创新被称为经济学重点理性预期革命。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公众在充分掌握一切可利用的信息,经过周密思考的基础上而做出的预期,这一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政府对信息反应不如公众及时和准确,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会被公众的合理预期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要保持经济稳定,必须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方法上,理性预期学派把心理分析进一步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范式,推动了宏观经济学计量模型的建立。
定价:42.0
ISBN:9787030560452
作者:无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2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涵盖国内外*新的经济学发展动态。本书包括导论、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扩展的宏观经济模式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在中国的实践等内容。本书理论全面、形式新颖、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本书设有大量的实例和课后习题,使学生在掌握经济理论的同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目录: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1
1.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
1.3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7
1.4 培养宏观经济学的思维 8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13
2.1 国内生产总值 14
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9
2.3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指标 23
2.4 名义GDP与实际GDP 25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0
3.1 均衡产出的概念 31
3.2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33
3.3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41
3.4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46
3.5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 52
第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57
4.1 产品市场的均衡 58
4.2 货币市场的均衡 63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71
4.4 两个市场的均衡变动 73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79
5.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80
5.2 财政政策效果 81
5.3 货币政策效果 84
5.4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87
第6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93
6.1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括 95
6.2 财政政策 99
6.3 货币政策 103
6.4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110
第7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9
7.1 总需求曲线 120
7.2 总供给曲线 126
7.3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30
7.4 宏观总量的均衡 132
第8章 扩展的宏观经济模式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39
8.1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及其效应 141
8.2 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及其效应 147
8.3 IS-LM分析对于稳定政策的意义 156
8.4 货币政策运作中的七个困境 161
第9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67
9.1 失业及其经济学解释 167
9.2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71
9.3 通货膨胀及其成因 174
9.4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78
9.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79
第10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85
10.1 经济增长概述 185
10.2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89
10.3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190
10.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93
第11章 宏观经济在中国的实践 198
11.1 转轨中的中国经济的体制特征 200
11.2 传统体制下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其增长方式 205
11.3 经济体制转轨初期的宏观经济运作 206
11.4 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208
11.5 中国势在必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11
参考文献 215
在线试读:
第1章 导论
【学习目标】
1.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2.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案例导入】
20世纪30年代,美国以及几乎所有工业国的生产、就业和价格体系出现瘫痪问题,经济学家和政治领导人都在大萧条中摸索。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越南战争和70年代的能源危机,给美国带来了棘手的“滞胀”,低增长、高通胀并存使美国人民苦不堪言。
20世纪90年代是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8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总统都竭力制止通货膨胀率上升而未能成功。
20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情况有所好转,里根和布什对巨额联邦预算赤字一筹莫展。
21世纪初,这种经济泡沫宣告破灭,股票市场急剧走低、恐怖袭击和伊拉克战争等诱发美国经济动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总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济问题。
1.1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也不例外。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学习重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学习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之间的*佳组合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是将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则是将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这样一个整体的经济运行主体作为考察对象,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概括起来说,宏观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因素
通观世界经济,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差别并不大的不同国家之间,其国民的生活水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经济史角度观察,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差异,是因为其中某些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却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停滞或增长十分缓慢的状态。很明显,目前的发达国家都有过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时期一般都比较短暂。那么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到底来自何方?这是宏观经济学家竭力探索的问题。无疑,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宏观经济学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2.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表现形式是一个经济体中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地、普遍地上涨。通货膨胀使人们的财富贬值,使国家的积累在短期内被消耗,使大部分人的劳动所得严重受损,也使一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西方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过通货膨胀的困扰,20世纪80年代,巴西、阿根廷曾经历了极度严重的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率曾达到1 000%,使其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吞噬一空。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年代同样发生过类似的恶性通货膨胀。我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也发生过通货膨胀,并且引起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的高低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3. 失业的存在和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
失业问题往往是伴随着经济衰退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程度可由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如果价格是弹性的,并且能够在市场经济范围内充分运行,那么就能保证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能达到充分被利用的目的。但是,在当今世界中,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市场发育不全的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失业问题,而且自然失业率有逐渐提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重视。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由于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基础,这些国家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要大大超过通货膨胀问题。因此,研究失业的机理、制定就业的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一大任务。
4. 一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
从世界范围考察,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或是那些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其经济运行都毫无避免地出现过经济扩张和收缩相互交替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扩张阶段,需要的膨胀和生产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而在经济收缩时期,又往往会伴随着失业问题。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大恶瘤:通货膨胀和失业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交替出现。经济发展质量在这种周期性波动中受到极大损害。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府可以用什么政策来平缓这种波动,以将经济波动的损失减少到*小。反过来,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那么,政府的经济政策在什么层面上是有效的?又应当在什么时间段和什么领域中实施才能保证不扭曲市场的价格体系?这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5. 全球经济体系如何影响一国经济运行
当今世界,开放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闭关锁国的政策已成为落后的代名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并且开始以资本、技术、专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逐步取代以前的货物的流动。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的交流日益发展,外贸出口迅速增长,引进外资的规模也日益扩张。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引进外资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将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经济开放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这里既有资本、技术流动带来的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也有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一例。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各国间经济优势的互补,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失业问题的转移。同时,一国外贸盈亏状况也与一国的财政状况与金融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动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拓展阅读】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Fife County)的柯科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柯科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32~1740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赴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求学,在牛津大学阅读了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除了英国,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1.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宏观经济学在矛盾中产生,并致力于解决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等。
学习重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难点: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等几个阶段,这种划分既适用于微观经济学,也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1.2.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经济学*初并无微观和宏观之分,两部分内容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领域、著作中,两者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古典经济学之前的重商主义侧重于宏观问题,而古典经济学总体上以研究微观问题为主。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要研究价值、分工、交换等微观问题,但其中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宏观问题。不仅如此,他称赞“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这对经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保障市场机制、限制政府作用的信条成为后来的“凯恩斯革命”的对象。李嘉图的货币论、对外贸易理论、赋税理论等,都直接或间接指向宏观经济学经济问题。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第*次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经济投入产出关系,对后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马尔萨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他的人口论更是影响深远。萨伊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与总供给基本一致,整个经济一般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就业不足,这就是所谓的“萨伊法则”。萨伊法则、利率灵活变动性、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这三个定理是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支柱,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学时*先批评的就是这几个定理。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理念,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空置”起来,在此背景下“专心致志”地进行微观经济分析。既然宏观经济问题无须研究,整个经济学就几乎等同于微观经济学。
2.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作为宏观经济学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它提供了客观需要,经济学本身的发展给它提供了理论条件,而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是新学说的创立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 1933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危机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致使整个资本主义工业产量大约倒退了20年,失业人数达到四五千万人。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新古典经济学显然无法对此进行解释。因为受到普遍的怀疑和责难,经济学陷入了“危机”。另外,为应对危机和失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探索摆脱危机的出路。英国通过金融调节和增加政府支出来减少失业,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而德国则开始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经济轨道。这些措施和体制就是所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启发。
在大萧条前后及大萧条期间,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经济学家托宾认为:四个不同而又相关的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即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经济计量学的建立、数学在经济学的运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
3. 凯恩斯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大萧条前的1923年就出版了《货币改革论》,主张用通货管理的方法来稳定物价。1926年,他又出版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承认资本主义制度“有许多方面是极为不可取的”,但如果得到“明智的管理”就可能更有效率。于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批判传统的经济理论,系统提出国家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而NI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其根源在于人们的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能有效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为经济不能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社会上总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通过“需求管理”来扩大有效需求,而需求管理的实质就是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在信念上,认为“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机制远不像一部自动调节的机器那样运行良好,而是具有重大的缺陷,因此,政府应当摒弃自由放任的政策,转而采取干预经济的措施,以恢复充分就业均衡。第二,在理论上,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萨伊法则、利率灵活变动性、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等观点,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用以解释失业现象。第三,在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即总量分析法,并用其研究NI、总就业量、总支出等宏观变量。第四,在政策上,特别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干预国民经济,且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实施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仅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经济学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国家都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在此背景下,凯恩斯理论便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学领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学说。
1.2.2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凯恩斯理论的追随者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以致形成了在理论、方法和政策等重要问题上各抒己见的两大派别,即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和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两派的互相争论也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84年出版了《经济学》,试图调和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或者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歧,他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系统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建立并完善了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并使这些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通过这些研究,凯恩斯主义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严密而丰富的学科,“新古典理论体系”也因此广泛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新剑桥学派以正统凯恩斯主义自居,坚持*彻底的凯恩斯理论,试图摆脱马歇尔的传统理论束缚,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该学派在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与新古典综合派有着明显的分歧。
2. 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集中暴露了西方国家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也称为“滞胀”)的新弊端。其主要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过度的政府干预。各种非凯恩斯甚至反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始流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打着抑制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旗号,向凯恩斯提出挑战。弗里德曼在1956年出版了《货币数量论—— 一个重新表述》一书,为货币理论奠定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决定NI与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货币量的变动是关键的宏观变量。市场机制是经济体系内存在的稳定机制,应当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认为货币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以稳定货币供给量为中心的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主义中分化出来的。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力图以理性预期假设来重建宏观经济学,他们的理论创新被称为经济学重点理性预期革命。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公众在充分掌握一切可利用的信息,经过周密思考的基础上而做出的预期,这一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政府对信息反应不如公众及时和准确,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会被公众的合理预期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要保持经济稳定,必须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方法上,理性预期学派把心理分析进一步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范式,推动了宏观经济学计量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