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共8卷)
—
沈志华 杨奎松 主编
出版: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ISBN:9787801869456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280元
*本书共8册,公用一个版权页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
◎ 本书是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主的情报机构收集的中国情报以及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报告。全书共八卷,按文件主题分为十五编,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冷战时期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认知、分析、评判和预测,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与世界现当代史、冷战国际史、政治史、经济史、战争史等领域极为难得的重要参考资料。
◎ 全套书内容丰富,编译者按文件主题划分十五编以利读者阅读:(1)中国综合状况;(2)中国内战;(3)中国政治;(4)中国经济;(5)中国军事;(6)中国外交;(7)台湾问题;(8)文化大革命;(9)中苏关系;(1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1)中国与第三世界;(12)中国与朝鲜战争;(13)中国与印度支na战争;(14)中国与南亚;(15)美国情报机构,并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作为中国国内部以美国对华情报为主题的译著,本套书有三大特点:
◎ 档案来源广泛,包括纸质文本、数据库和缩微文献。
◎ 以绝密、机密的“特别国家情报评估”和“国家情报评估”为骨架,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冷战时期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认知、分析、评判和预测。
◎ 由国内知名学者撰写的各编“导论”,不仅概述了本编收录文件的种类、来源和内容,而且对文件判断的准确程度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本套书的原始文件材料始于2005年中国学者有计划的搜集,其翻译、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被列入200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07DTQ001),该成果亦属于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406〕。
◎1948年8月和9月,一个声称是中共大连安全警察官员,并且对中共在他的国家中的统治感到失望的中国人,在这个东北港口向美国副领事讲述了他的见闻。尽管他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他所说的动机,但由这位情报提供人所提供的信息,总体上应当被认为是可信的。
情报提供者认为,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一直寻求扩展这一影响。他强调说,这种外在的压力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目前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情况下这种压力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弱。据称,中共其他已经发生的认识上的分歧,有实行土地改革的问题,以及军人对党的政治忠诚的问题。
情报提供者以其个人的经历证明,著名的“社会保卫部”,即中共的安全警察,已经落入苏联之手,而大连港已经成为苏联在远东进行颠覆活动的重要基地。
情报提供者长期生活在苏联控制下的大连,旅顺地区,这毫无疑问影响了他的大部分说明,并减弱了它们对在中国的中共区域的适用性。
◎在7月8日的边界冲突中,有五名警察与一小股共产党民兵武装的交火中丧生,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当局企图使香港问题保持热度。然而,迄今北京官方对此事的处理并不表明中共要在此时与英国摊牌。在未来几周或许会有更多的麻烦。这个殖民地的骚乱和暴力示威游行几乎肯定还会出现,或许还会有新的边界冲突事件发生。考虑到由于“文化大革命”最新阶段而出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混乱,首都、各省以及香港共产党机构内部的压力,香港的暴动可能会失控并演变成直接挑战香港殖民地的地位。然而,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事件表明,北京当局正在实施一个较长的计划安排,蓄意侵蚀香港当局的地位。并准备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在大约一年内取得对香港事实上的控制权——如去年冬天控制澳门的那种方式。
◎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
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间地带”的革命》《西安事变新探》《读史求实:中国近代史读史札记》《民国人物过眼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忍不住的“关怀”》《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等。
前言
第一编 中国综合状况
导论
中情局关于至1957年前中国潜在能力的评估报告(1954年6月3日)
中情局关于至1960年前中国能力及行动方针的预测(1956年1月5日)
中情局对中国现状及至1961年前发展的情报评估(1957年3月19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状况及此后五年发展趋势的评估(1958年5月13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发展趋势的评估报告(1959年2月10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发展趋势的评估报告(1959年7月28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状况的评估及预测(1960年12月6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十年后发展的预测(1961年9月28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发展前景的评估报告(1962年5月2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当前政策的评估和未来发展的预测(1963年5月1日)
第二编 中国内战
导论
国务院关于中国政治军事局势的评估报告(1945年12月11日)
国务院关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评估报告(‘1945年12月27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民盟当前立场的报告(1946年2月7日)
国务院关于支配中共军队规模主要因素的报告(1947年6月25日)
中情局关于苏联实现在华目的的报告(1947年9月15日)
中国事务处助理处长赖斯关于影响中苏关系的因素的报告(1947年12月18日)
国务院关于苏联在伪满洲的经济利益的报告(1948年1月27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对中共政权普遍反应的报告(1948年4月15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的调查报告(1948年5月)
中情局关于中国和平谈判前景的报告(1948年7月12日)
中情局关于目前中国形势的报告(1948年7月22日)
国务院关于苏联拆运日本在伪满洲工业设备的质询报告(1948年10月8日)
国务院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给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1948年10月13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可能发展趋势的报告(1948年11月3日)
中情局关于中共领导全中国能力的报告(1948年12月10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共夺取政权后对远东其他地区的影响的研究报告(1949年1月24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政权变更的研究报告(1949年2月14日)
中情局研究评估署对台湾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评估(1949年3月14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一个失望的党员”透露的中共状况及中苏关系的报告(1949年3月22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发展形势的评估(1949年6月16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共与桂系恢复和谈的前景的研究报告(1949年7月26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在远东的潜力的报告(1949年8月1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蒋介石与非中共领导人合作前景的报告(1949年9月19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政府权力的本质和范围的研究报告(1949年9月21日)
中情局关于影响香港地位的因素的评估报告(1949年10月4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非共产党政权存在的可能性分析(1949年10月19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对美国白皮书的最初反应的报告(1949年11月3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局势的备忘录(1949年11月4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毛泽东作为理论家和领袖的研究报告(1949年12月22日)
中情局关于台湾可能的发展形势再评估的备忘录(1950年5月11日)
第三编 中国政治
导论
第一部分 建国之初的政治运动与社会状况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的新闻自由的备忘录(1951年4月17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国内压力的报告(1951年12月28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报告(1952年3月12日)
国务院关于中国的“批斗会”的情报备忘录(1952年4月21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本土的佛教机构及其基本情况的报告(1952年9月24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开展的“仇美”宣传运动的报告(1953年1月15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采取所谓的逼供方法的报告(1953年2月19日)
国务院关于新中国政权性质分析的备忘录(1954年5月14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佛教政策的情报报告(1955年11月10日)
第二部分 政权机构的调整与政权的稳定性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1952年中国政府机构调整的分析报告(1952年12月5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领导层与接班问题的分析报告(1964年3月20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领导人健康状况的情报备忘录(1964年10月27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政治问题及其前景的评估报告(1965年8月5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领导层人事变动的情报备忘录(1966年6月17日)
第三部分 民众的态度及社会控制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秘密讲话的分析报告(1957年7月1日)
中情局关于1962年5月广东边民外逃香港事件的研究报告(1965年2月23日)
中情局关于1960年“信阳事件”的研究报告(1965年9月17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的异议与反抗潜力的研究报告(:1965年12月7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民众的态度与士气的特别报告(1965年12月17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压迫”知识分子的特别报告(1966年4月8日)
第四部分 中国的发展政策及其趋势
中情局关于中国大陆1950年可能发生饥荒的分析报告(1950年2月3日)
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1952年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1953年2月4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国庆十周年庆典的预测分析报告(1959年9月1日)
海外情报活动总统委员会关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及美国对策的报告(1960年5月23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1961年局势的分析报告(1961年7月27日)
国务院情报和研究署关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的粮食危机及其影响的研究备忘录(1962年7月9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思想与实践的特别报告(1963年5月24日)
中情局关于新中国成立15年来国内政策走向的分析报告(1964年7月31日)
第四编 中国经济
导论
第一部分 中国国内经济状况
中情局关于1960年中国经济局势及问题的特别评估(1961年4月4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1960年燃料与电力工业重大进展的备忘录(1961年6月21日)
中情局关于1961年中国粮食状况的评估(1961年9月2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国家情报评估(1964年1月28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预测(:[964年4月)
中情局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估与前景预测(1965年12月11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估与前景预测(1966年1月13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前景的评估(1966年4月18日)
中情局关于“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评估(1967年1月10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估(1967年6月29日)
中情局关于到1970年中国经济的评估与预测(1967年8月)
第二部分 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援助
经济情报委员会关于中国在不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情报评估(1956年3月5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对不发达地区的政策的评估(1956年4月24日)
经济情报委员会关于中国对不发达地区经济政策的评估(1956年8月8日)
中情局关于中国对不发达地区经济政策的评估(1957年3月26日)
……
第五编 中国军事
第六编 中国外交
第七编 台湾问题
第八编 文化大革命
第九编 中苏关系
第十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第十一编 中国与第三世界
第十二编 中国与朝鲜战争
第十三编 中国与印度支na战争
第十四编 中国与南亚
第十五编 美国情报机构
【巴巴拉·塔奇曼作品集(9册)】
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二战后的德国,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在一名纳粹成员身上,聪明、诚实、相信法西斯主义,这三者不可能同时为真。
这个“不可能三角”,在思想市场同样存在:即“读者的不可能三角”,尤其是历史类作品,很少能同时受到最有权势者、历史爱好者、大众的欢迎,因为最有权势者要求深刻的历史洞察、历史爱好者要看真实精准的历史大势与细节、大众要求捧起书来一读就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如果说有一位历史学家,所写作品能同时做到“深刻”、“真实”、“有趣”,那么一定非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非虚构写作第一人”“当代修昔底德”的巴巴拉·塔奇曼,与这套迄今简体中文世界最全的“巴巴拉塔奇曼作品集”(8卷)了。
◎“深刻”:他书中犀利的洞见,让全世界最有权势者为之折服
塔奇曼曾在书中提到:“政治是由最聪明的人组成的,却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每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国领导人,几乎都深知治国之术和权力游戏,却同时陷入惊人的集体愚蠢、迷之自信,正是这些聪明绝顶的职业政客,亲手将人类文明拖入了毁灭性的大灾难。
作为“笃信宗教的战前一代”,她坚信“正义和理性最终会获得胜利”。她热情讴歌美国独立革命、以色列卫国战争,而她的研究和写作,却始终致力于减少战争。
对历史道德与信仰的深刻洞见,在他的书中屡见不鲜,也让全世界最有权势者为之折服——
●至暗时刻的肯尼迪将塔奇曼作品置于案头,作为决策的依据:当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案头,除了核密码箱,只有塔奇曼的作品。
●塔奇曼的书是大国外交的信使:当尼克松突然访华,世界为之瞠目时,尼克松将这位历史学者的作品集,作为时任中国领导赠送鲁迅全集后,回赠的“国礼”。
但在哲学家、历史学家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20世纪,仅凭作品中深刻的历史洞察与人文关怀,还支撑不起“当代的修昔底德+非虚构写作第一人”的殊荣。那么,塔奇曼是如何做到“把深刻的历史洞察、人人都知道结果的历史,写得让人捧起书来就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呢?”
◎“真实”:“塔奇曼所写出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真实的历史”
史学界——无论通俗写作,还是历史研究,长期存在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很多史观正、充满历史洞见,文字淋漓畅快的作品,存在断章取义,以立场筛选史实,甚至蓄意捏造,以想象、推理代替史实的现象。
塔奇曼坦言,自己从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客观的历史学家”,因为“那只有时钟才可能做到”。但是她在写书中每个字的时候,都在警示自己,不能做一个“价值先行者”。
为了探寻历史真相,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以最快速度扑向原始文献”:未出版的私人信件、工作日志、手写的报告、公文中的便条……
对此,塔奇曼斩钉截铁地说:“我从不捏造任何东西,包括天气。”
在《八月炮火》中,当写到英军登陆法国的下午时,“一声夏日惊雷在半空炸响,接着是血色残阳”。这句文学描述,是她翻阅大量档案后,从一位英国军官的日记中找出来的。为了考察“指挥官的传令效率”,她甚至到法国山区实地考察。
因此,塔奇曼所写出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真实的历史。但由于她的作品太过精彩,以至于人们时常质疑——这些令人迷醉的画面感和戏剧性,是不是塔奇曼为了“让历史更动人”而捏造出来的?
一知半解的批评家质疑她,但一流的历史学者却纷纷声援她。
西方学界的“头号中国通”费正清,在读完他的《史迪威和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后,吃惊地说:“她发掘了所有的记录……哪怕连最小的纸片都没放过”。
◎有趣:“最好的作家,才是最好的历史作家”
一个历史作家如果能做到深刻真实,算不算优秀呢?不,他只能算是“合格”。要做到“优秀”,还必须掌握“驾驭文字魔力的技艺”。因为伟大的思想,还需要借助对词汇的完美掌握才能表达。
正如塔奇曼所说:“优秀的历史作品,就是读者明明早就知道结局,仍然对悬念迭起的文字欲罢不能……在我写书时,我常感觉自己是个艺术家。”
塔奇曼的八部作品,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但最能代表塔奇曼写作水准、塔奇曼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则是《骄傲之塔》——很少有历史作家关注的冷门历史时段,这从该书的副标题“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可见一斑。
塔奇曼不仅成功挑战冷门话题,而且将这些话题写成了人们竞相购买、引用的经典。看似任性的背后,其实源自塔奇曼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让她总能在历史的荒漠中掘得宝藏。
曼彻斯特、黄仁宇、马伯庸等作家都将塔奇曼的书作为“模仿”对象。
……
天才的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体验——阅读塔奇曼,是在体验阅读之美的同时,完成一场智慧之旅。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