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渔业导论(修订版)
定价:72.0
ISBN:9787030577573
作者:无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9
内容提要:
渔业导论是一门专门为水产类高校开设的水产类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渔业、渔业资源及其产业的概念与基本特点,中国渔业和世界渔业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品加工利用、渔业信息技术、渔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概述,以及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如渔业蓝色增长、碳汇渔业、全球环境变化与渔业等。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渔业的定义与特征 1
第二节 渔业导论的内容与学科体系 7
第三节 渔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 10
第二章 渔业资源、环境与发展 14
**节 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 14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渔业管理 19
第三节 现代渔业经济增长方式 27
第三章 世界渔业 33
**节 世界渔业发展现状概述 33
第二节 世界主要渔业资源和渔区划分 38
第三节 世界渔业生产的演变与结构变化 43
第四节 世界海洋捕捞业 47
第五节 世界水产养殖业 57
第六节 世界水产加工利用业 62
第七节 现代休闲渔业 69
第八节 世界渔产品贸易 77
第九节 国际渔业管理现状与趋势 89
第十节 当前世界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91
第四章 中国渔业 96
**节 中国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6
第二节 中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 98
第三节 中国渔业的自然环境 103
第四节 中国渔业资源 105
第五节 中国渔业的发展简况和现状 111
第六节 中国渔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今后的工作 123
第五章 主要渔业学科概述 134
**节 捕捞学概述 134
第二节 渔业资源学概述 157
第三节 水产增养殖学概述 176
第四节 水产品加工利用概述 206
第五节 渔业信息技术概述 234
第六节 渔业经济学概述 262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与渔业蓝色增长 270
**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70
第二节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 275
第三节 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蓝色增长 285
第四节 全球各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292
第五节 碳汇渔业 296
第七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渔业 303
**节 全球环境变化概述 303
第二节 主要全球环境变化事件对渔业的影响 306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 310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315
第五节 气候变化影响海洋渔业下的粮食安全脆弱性评价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3
在线试读:
**章 绪论
**节 渔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渔业的定义与分类
1. 渔业的定义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习惯将渔业称为水产业。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定义,“水产业”是指“人们利用水域中生物机制的物质转化功能,通过捕捞、增养殖和加工,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产业部门。在我国,广义的水产业还包括渔船修造、渔具和渔用仪器装备的设计制造、渔港建筑和规划、渔需物资供应,以及水产品的保鲜加工、储藏、运销、培育、收获、加工水生生物资源的产业”。《水产辞典》中,“渔业”条目的介绍为“以栖息、繁殖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水产经济动植物为开发对象,进行合理采捕、人工增养殖,以及加工利用的综合性产业”。在我国,水产业属于大农业范畴,是农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产业之一。但是,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和地区,习惯上,渔业是指捕捞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将捕捞、加工、储藏和运销等产业链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对待,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捕获水生生物,并以终端消费者为服务目标的产业组合,所以用fishing industry 表述。同时,将水产养殖看成农业的副业,没有专门列为产业。长期以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设置的渔业委员会(Committee on Fisheries,COFI),主要关注和协调各国与捕捞有关的活动。因此,习惯上在提及“海洋渔业”时,往往指海洋捕捞生产,以及相关的水产品加工业,而海水养殖并不包括在内。直到20 世纪末,全球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产量和产值不断上升,水产养殖产品对人类社会的蛋白质贡献和经济贡献越来越大,COFI 于2000 年设立水产养殖分委员会(Committee on Aquaculture-COFI/FAO)。近十年中,近海的海水网箱养殖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增加,在海洋渔业中所占比重增加,品种包括传统的捕捞对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国际社会习惯以“渔业与水产养殖”(fishery and aquaculture)来表达。
在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中,渔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我国水产品总量自1990 年起连续位居世界**,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2/3。进入21 世纪,我国对渔业生产结构进行了重大改革,渔业增长方式从产量增长型转向质量与效益并重、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
2. 渔业的分类
渔业(水产业)是以栖息、繁殖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水产经济动植物为开发对象,进行合理采捕、人工增殖和养殖,以及水产品储藏与加工利用等的生产事业。广义上还应包括渔业船舶修造、有关设施装备和仪器制造、渔药和鱼饲料加工等生产事业。其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水产品不仅已成为人们动物性蛋白质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还为化工、医药等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按我国的习惯和行政管理的结构划分,渔业可以分为水产捕捞业、水产增养殖业、水产品储藏与加工业。①水产捕捞业: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捕捞自然生长的经济动物的生产事业。包括海洋捕捞业和内陆水域捕捞业。其是世界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 世纪50 年代其产量占世界水产总产量的95%,到21 世纪初仍约占70%。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不断上升,2013 年水产捕捞产量下降了约50%。②水产增养殖业:在适宜的内陆水域、浅海和滩涂对水产经济动植物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进行饲养,以及人工放流和增殖的生产事业。前者通过人工饲养的称为水产养殖业,后者通过自然繁殖的称为水产增殖业。按水域划分又可将其分为内陆水域增养殖和海水增养殖。前者是利用池塘、湖泊、水库、稻田、江河等水域,增养殖鱼、虾、蟹、鳖等。后者则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等水域,增养殖贝类、鱼、虾、蟹等,以及栽培海藻类。20 世纪50 年代水产养殖产量不及世界水产总产量的5%,2013 年增长到50.9%,超过了水产捕捞产量。③水产品储藏与加工业:由水产食品储藏、加工与水产品综合利用加工组成的生产事业。前者从事水产品的冷冻、冷藏、腌制、干制、熏制、罐头食品和各种生熟小包装食品的储藏和加工生产。后者从事饲料鱼粉、鱼油、鱼肝油、多烯脂肪酸制剂、藻胶、碘等各种医药化工产品的生产。对于促进捕捞与养殖产品的流通上市、提高水产品食用价值和有效利用率,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还有栽培渔业、休闲渔业、都市渔业。①栽培渔业:也称“海水增殖业”。在适宜的海域,采用类似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海洋渔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装备,采用人工孵化、育苗、放流、人工鱼礁等技术措施,栽培海藻,增殖和养殖鱼、蟹、虾、贝类等,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相结合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新系统。对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提高水域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②休闲渔业:以旅游、垂钓、娱乐、餐饮、健身、度假等休闲产业为基础,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渔业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互动,提高渔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中,娱乐性游钓渔业十分发达,而近年来,我国的休闲渔业也迅速发展,成为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都市渔业:利用大城市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等优势,发展以满足大城市消费者为主要目的的集约化渔业的生产事业,是传统渔业的升级和扩展,也是都市农业的组成部分,是具有城郊特色、都市特殊服务功能的现代渔业模式,包括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生态渔业、创汇渔业等。
按作业水域划分,渔业可分为海洋渔业(marine fishery)和内陆水域渔业(inland fishery)(图1-1)。①海洋渔业:可分为沿岸渔业(coastal fishery)、近海渔业(inshore fishery)、外海渔业(off shore fishery)和远洋渔业(deep sea fishery),而远洋渔业中又有过洋渔业(distant water fishery)和公海渔业(high seas fishery)之分,公海渔业也称为大洋渔业(oceanic fishery)。海洋渔业同时也可分为海水增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两部分,前者又可以分为海水资源增殖业和海水养殖业,后者指从事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生产事业,按作业海域划分,其可分为沿岸捕捞业、近海捕捞业和远洋捕捞业。广义的现代海洋渔业还包括渔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和贸易等。②内陆水域渔业:利用内陆水域的池塘、湖泊、水库、江湖和水田等从事渔业的生产事业,可分为淡水渔业和水库渔业。同时也可分为内陆水域增养殖业和内陆水域捕捞业。尽管内陆水域不完全是淡水,有许多湖泊是咸水湖,但内陆渔业常常被俗称为淡水渔业(fresh water fishery)。
此外,海洋捕捞业也可分为商业性渔业(commercial fishery)和个体小型捕捞业(small scale fishery)或传统捕捞业(articenlar fishery)。相对于商业性渔业,还存在一种生计渔业(subsistence fisheries),生计渔业是指捕获的鱼虾主要供家庭成员消费,少量出售换取生活必需品,有时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维持赖以生存的渔业。国际社会对生计渔业渔民的渔业权益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习惯上,还按水产种类、作业方法或水域等对渔业进行分类和命名,如鱿鱼渔业、金枪鱼渔业、拖网渔业、围网渔业和定置网渔业。
图1-1 渔业的分类
二、渔业资源特点
渔业资源(fishery resources)也称“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也指天然水域中蕴藏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海兽类和藻类等。其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和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渔业资源状况随着自身生物学特性、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开发利用的状况而变动。渔业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可再生性
渔业资源是能自行增殖的生物资源。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等也可保持或恢复资源的数量。但是,滥渔酷捕或环境变迁会使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补充的群体数量不足以弥补死亡的数量,会出现资源衰竭的情况。
2. 流动性
大多数水产动物为了适应索饵、生殖、越冬等,而具有洄游的习性,如溯河产卵的大麻哈鱼、降河产卵的鳗鲡,以及大洋性洄游的金枪鱼,季节性洄游的大、小黄鱼和带鱼等。有许多种群会洄游和栖息在多个地区或国家管辖的水域内。因此,渔业资源的流动性会导致难以明确该资源的归属和所有权,事实上,会出现“谁捕捞获得,谁就拥有”的情况,也就是对公共资源“占有就是所有”,这就是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即经济学上的外部性。这些特性会造成渔业管理上的特殊性和困难,开发利用中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和浪费,以及为了优先占有而对开发能力的过度投资。除了鱼类是一种流动资源以外,流动资源还包括人类、鸟类、昆虫、空气、水和石油等,它们的流动特性造成在管理上具有共同点,也可以说,我们可以借鉴上述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渔业资源进行管理。
3. 波动性
渔业资源是生活在水环境中的生物资源,直接受到水环境的影响,因此,地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周期性变动会造成渔业资源在数量上的波动。在生物自身繁殖和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不稳定性也会造成其数量上的波动。人类活动和捕捞生产也会对渔业资源的数量下降和结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是实现渔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4. 隐蔽性
鱼、虾、贝、藻等渔业资源栖息在水中,分布的环境有水草茂密的小溪、湖泊,或是风浪多变的海洋,而且不时地到处游动,因此,难以发现它们和对其进行统计。渔业资源的隐蔽性会导致在评估渔业资源和探寻渔场方面的困难,在确定种群的数量和栖息地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 种类繁多
渔业资源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鱼类、甲壳动物类、软体动物类、海兽类和藻类。①鱼类是渔业资源中数量*大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1700 种。主要捕捞的鱼类仅100 多种。按水域划分,可将其分为海洋渔业资源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中国鱼类种类有3000 种,其中海洋鱼类占2/3。②甲壳动物类主要有虾、蟹两大类。虾有3000 多种,主要生存在海洋中。③软体动物类约有10 万种,一半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动物中*大的门类。例如,头足类的柔鱼、乌贼,双壳类的牡蛎、贻贝等。④海兽类又称为海洋哺乳动物,包括鲸类、海豹、海獭、儒艮、海牛等,大多数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⑤藻类有2100 属,27000 种,包括紫菜、海带、硅藻等,分布极广,不仅生存在江河湖海中,还能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生长。属于渔业资源的藻类主要有浮游藻和底栖藻。
三、渔业产业特点
1. 因自然特征而具有的特点
(1)季节性
渔业生产的对象是水中的生物,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对生产组织*具有影响的因素是:较长的生产周期和集中而短暂的收获期或鱼汛。这种显著的季节性,加上水产品的易腐性,就要求人类具有较大的水产品集中加工能力和储藏能力,以便于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产品均衡上市。但是,市场的均衡供应的需求和集中收获存在矛盾,会造成庞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设备使用效率低、渔获物浪费的情况。由此可知,水产品的季节性对水产品加工储藏能力、产业的组合和功能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何优化组织提高整体效益和效率,是水产品产业链所面临的挑战。
(2)地域性
地域性是生物物种共有的特点。不同的水域、不同的水层栖息了不同的物种;即使是同一物种,也会因水域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品质和风味,形成以地域为标记的特产。水产品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与其他农产品相比,消费者对水产品品种的需求多样化,并且对水产品的产地和品种尤为关注。产地往往与水产品的品牌密切相关,使产品具有地理标志,如阳澄湖大闸蟹。因此,水产品的地域性和人们对产地的关注,是渔业产业发展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此外,从资源保护和养护管理的角度,为了对某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保护和加强监督管理,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提出了水产品需要附带产地证书和有关生物标签的要求。
(3)共享性
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在水域中活动和洄游,甚至跨越大洋和国界,这种流动性造成了渔业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特点。由于它的流动或跨界,对该资源所有权难以明晰,容易造成掠夺性捕捞。因此,在渔业资源管理上,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该资源的各方进行合作,包括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例如,位于东海的中日共管水域的渔业,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提倡的负责任渔业。但是共享性和所有权的不明晰会使开发者对资源谋求优先占有从而争夺资源,因此,该产业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同时,对渔业资源信息的掌握和对资源的控制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2. 产业特性
(1)渔业是与“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产业
众所周知,“资源、环境、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受到了各国领导的关注,举行了许多高峰会议和国际性讨论会,对社会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保证人类食品安全等议题,均是渔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国际渔业界,包括政府、科学家和企业,通过协商,制订了一系列渔业管理国际协定,并通过加强区域性国际渔业组织的作用来落实对渔业的管理。在我国,虽然渔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但是,由于渔业与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渔业的任何活动都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监督。
(2)效益的综合性
渔业的效益需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综合衡量(图1-2)。除了与其他产业相同的要追求经济效益以外,渔业还必须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渔业生产的对象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资源,如果注意渔业资源的养护,则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味强调经济效益,竭泽而渔,必将导致渔业资源加速衰竭,以产业崩溃告终。因此,注重生态效益是符合渔业可再生生物学特点的实践,当然,这也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代价。
此外,鱼类等水生生物是人类食物、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有些地区,水产品是民众的重要食品和生活来源。渔业还提供了就业岗位,渔村和渔港往往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因此,渔业发展关系到民生问题,渔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实行捕捞的准入制度和保障养殖水域的使用权,促进渔业地区协调发展,以及保护渔民的生产专属权利。从产业管理来看,渔业的产业链很长,从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收获、人工养育,一直到加工利用、储藏运销等,所有环节都对综合效益有直接影响,因此,要特别注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和优化,以提高综合效益。
(3)产业的后发性
渔业涉及的产业和技术类型非常广,如捕捞生产,它与工程、环境、气象、生物、造船、电子仪器、通信信息、机械装备、合成纤维材料、加工利用、冷冻冷藏等密切相关,对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没有造船工业、机械工程和电子工业的支持,就不可能发展远洋渔业。又如,超声波探测仪、船舶、液压机械、人造合成纤维等大大提高了捕捞作业的效率。渔业的发展紧密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点被称为“后发性”。针对渔业产业的后发性特点,需要特别注意将新的科技成果主动地应用到渔业中,这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图1-2 渔业的效益
(4)产品易腐性
水产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产品的质量与所采取的保存手段和技术有密切关系。与其他产品相比,渔业产品对生产技术、储存和物流管理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水产品主要作为食品消费,所以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得到保证。该安全性表现在:不能采用传统的产品质量抽样检查的管理办法,而是要求所有的产品都可靠,符合质量标准。因此,要求对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完整的记录,实现具有可追溯性的生产管理体制,所以又称为档案渔业。从原料、渔获,直到消费者终端的整个产业链,每个环节都需要采用必要的保鲜、保活或冷冻冷藏等技术措施。然而,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使水产品的加工保存要求等因品种而异,对技术措施提出差异很大的需求。例如,供生食的金枪鱼一旦被捕获,就需要立即在船上进行处理,并迅速冷冻到?60℃。有些产品却要求保持鲜活状态。此外,产品的易腐性也影响了水产品的销售方式。例如,在批发拍卖水产品时,采用反向的、由高价向低价的降价竞拍方式,以保证水产品较快地被销售,避免流拍。
(5)产业的不稳定性
渔业生产的对象是鱼类等水生生物,它们自身的变化和数量上的波动会造成产业的不稳定。环境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栖息地变迁和资源的波动,生产状况有很大差异。迄今为止,渔业对自然界的依赖度仍然很大,该产业在生产规模、计划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同时渔业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规避风险和降低投机性成为渔业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6)渔业资源的外部性
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时,人类没有支付自然资源的成本或资源租金,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捕捞业,其所享用的渔业资源是公共资源,由于产权不明晰,往往“占有就是所有”,形成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对渔业资源的浪费。捕捞业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仅仅支付了开发加工的费用,并未承担渔业资源本身的成本,因此,渔业是投资效益较高的产业。然而渔业具有投资收益快和风险大的特点,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造成对渔业的盲目投资,使捕捞能力过度扩张,使捕捞业的管理和控制有较大难度。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对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因此,近20 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水产养殖业的过度发展也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疑问。
(7)渔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综合管理渔业生产的产业链长,渔业活动涉及的部门多,在行政管理上,除了渔业主管部门以外,还涉及管理资源、环境、湿地、海洋湖沼、食品、船舶、海港、市场、贸易、外交等部门,近海渔业还涉及水利、港湾、渔业、海洋、军事等部门,所以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就成为重要的环节。此外,渔业的效益应考虑经济、资源、社会3 个方面的协调。渔业的外部性使渔业成为一种“进入容易、退出难”的行业,往往聚集了弱势群体,加之历史和社会原因,渔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和生活习惯具有特殊性,在进行渔业产
定价:72.0
ISBN:9787030577573
作者:无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9
内容提要:
渔业导论是一门专门为水产类高校开设的水产类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渔业、渔业资源及其产业的概念与基本特点,中国渔业和世界渔业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品加工利用、渔业信息技术、渔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概述,以及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如渔业蓝色增长、碳汇渔业、全球环境变化与渔业等。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渔业的定义与特征 1
第二节 渔业导论的内容与学科体系 7
第三节 渔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 10
第二章 渔业资源、环境与发展 14
**节 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 14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渔业管理 19
第三节 现代渔业经济增长方式 27
第三章 世界渔业 33
**节 世界渔业发展现状概述 33
第二节 世界主要渔业资源和渔区划分 38
第三节 世界渔业生产的演变与结构变化 43
第四节 世界海洋捕捞业 47
第五节 世界水产养殖业 57
第六节 世界水产加工利用业 62
第七节 现代休闲渔业 69
第八节 世界渔产品贸易 77
第九节 国际渔业管理现状与趋势 89
第十节 当前世界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91
第四章 中国渔业 96
**节 中国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6
第二节 中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 98
第三节 中国渔业的自然环境 103
第四节 中国渔业资源 105
第五节 中国渔业的发展简况和现状 111
第六节 中国渔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今后的工作 123
第五章 主要渔业学科概述 134
**节 捕捞学概述 134
第二节 渔业资源学概述 157
第三节 水产增养殖学概述 176
第四节 水产品加工利用概述 206
第五节 渔业信息技术概述 234
第六节 渔业经济学概述 262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与渔业蓝色增长 270
**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70
第二节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 275
第三节 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蓝色增长 285
第四节 全球各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292
第五节 碳汇渔业 296
第七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渔业 303
**节 全球环境变化概述 303
第二节 主要全球环境变化事件对渔业的影响 306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 310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315
第五节 气候变化影响海洋渔业下的粮食安全脆弱性评价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3
在线试读:
**章 绪论
**节 渔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渔业的定义与分类
1. 渔业的定义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习惯将渔业称为水产业。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定义,“水产业”是指“人们利用水域中生物机制的物质转化功能,通过捕捞、增养殖和加工,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产业部门。在我国,广义的水产业还包括渔船修造、渔具和渔用仪器装备的设计制造、渔港建筑和规划、渔需物资供应,以及水产品的保鲜加工、储藏、运销、培育、收获、加工水生生物资源的产业”。《水产辞典》中,“渔业”条目的介绍为“以栖息、繁殖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水产经济动植物为开发对象,进行合理采捕、人工增养殖,以及加工利用的综合性产业”。在我国,水产业属于大农业范畴,是农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产业之一。但是,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和地区,习惯上,渔业是指捕捞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将捕捞、加工、储藏和运销等产业链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对待,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捕获水生生物,并以终端消费者为服务目标的产业组合,所以用fishing industry 表述。同时,将水产养殖看成农业的副业,没有专门列为产业。长期以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设置的渔业委员会(Committee on Fisheries,COFI),主要关注和协调各国与捕捞有关的活动。因此,习惯上在提及“海洋渔业”时,往往指海洋捕捞生产,以及相关的水产品加工业,而海水养殖并不包括在内。直到20 世纪末,全球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产量和产值不断上升,水产养殖产品对人类社会的蛋白质贡献和经济贡献越来越大,COFI 于2000 年设立水产养殖分委员会(Committee on Aquaculture-COFI/FAO)。近十年中,近海的海水网箱养殖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增加,在海洋渔业中所占比重增加,品种包括传统的捕捞对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国际社会习惯以“渔业与水产养殖”(fishery and aquaculture)来表达。
在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中,渔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我国水产品总量自1990 年起连续位居世界**,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2/3。进入21 世纪,我国对渔业生产结构进行了重大改革,渔业增长方式从产量增长型转向质量与效益并重、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
2. 渔业的分类
渔业(水产业)是以栖息、繁殖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水产经济动植物为开发对象,进行合理采捕、人工增殖和养殖,以及水产品储藏与加工利用等的生产事业。广义上还应包括渔业船舶修造、有关设施装备和仪器制造、渔药和鱼饲料加工等生产事业。其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水产品不仅已成为人们动物性蛋白质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还为化工、医药等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按我国的习惯和行政管理的结构划分,渔业可以分为水产捕捞业、水产增养殖业、水产品储藏与加工业。①水产捕捞业: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捕捞自然生长的经济动物的生产事业。包括海洋捕捞业和内陆水域捕捞业。其是世界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 世纪50 年代其产量占世界水产总产量的95%,到21 世纪初仍约占70%。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不断上升,2013 年水产捕捞产量下降了约50%。②水产增养殖业:在适宜的内陆水域、浅海和滩涂对水产经济动植物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进行饲养,以及人工放流和增殖的生产事业。前者通过人工饲养的称为水产养殖业,后者通过自然繁殖的称为水产增殖业。按水域划分又可将其分为内陆水域增养殖和海水增养殖。前者是利用池塘、湖泊、水库、稻田、江河等水域,增养殖鱼、虾、蟹、鳖等。后者则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等水域,增养殖贝类、鱼、虾、蟹等,以及栽培海藻类。20 世纪50 年代水产养殖产量不及世界水产总产量的5%,2013 年增长到50.9%,超过了水产捕捞产量。③水产品储藏与加工业:由水产食品储藏、加工与水产品综合利用加工组成的生产事业。前者从事水产品的冷冻、冷藏、腌制、干制、熏制、罐头食品和各种生熟小包装食品的储藏和加工生产。后者从事饲料鱼粉、鱼油、鱼肝油、多烯脂肪酸制剂、藻胶、碘等各种医药化工产品的生产。对于促进捕捞与养殖产品的流通上市、提高水产品食用价值和有效利用率,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还有栽培渔业、休闲渔业、都市渔业。①栽培渔业:也称“海水增殖业”。在适宜的海域,采用类似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海洋渔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装备,采用人工孵化、育苗、放流、人工鱼礁等技术措施,栽培海藻,增殖和养殖鱼、蟹、虾、贝类等,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相结合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新系统。对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提高水域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②休闲渔业:以旅游、垂钓、娱乐、餐饮、健身、度假等休闲产业为基础,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渔业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互动,提高渔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中,娱乐性游钓渔业十分发达,而近年来,我国的休闲渔业也迅速发展,成为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都市渔业:利用大城市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等优势,发展以满足大城市消费者为主要目的的集约化渔业的生产事业,是传统渔业的升级和扩展,也是都市农业的组成部分,是具有城郊特色、都市特殊服务功能的现代渔业模式,包括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生态渔业、创汇渔业等。
按作业水域划分,渔业可分为海洋渔业(marine fishery)和内陆水域渔业(inland fishery)(图1-1)。①海洋渔业:可分为沿岸渔业(coastal fishery)、近海渔业(inshore fishery)、外海渔业(off shore fishery)和远洋渔业(deep sea fishery),而远洋渔业中又有过洋渔业(distant water fishery)和公海渔业(high seas fishery)之分,公海渔业也称为大洋渔业(oceanic fishery)。海洋渔业同时也可分为海水增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两部分,前者又可以分为海水资源增殖业和海水养殖业,后者指从事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生产事业,按作业海域划分,其可分为沿岸捕捞业、近海捕捞业和远洋捕捞业。广义的现代海洋渔业还包括渔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和贸易等。②内陆水域渔业:利用内陆水域的池塘、湖泊、水库、江湖和水田等从事渔业的生产事业,可分为淡水渔业和水库渔业。同时也可分为内陆水域增养殖业和内陆水域捕捞业。尽管内陆水域不完全是淡水,有许多湖泊是咸水湖,但内陆渔业常常被俗称为淡水渔业(fresh water fishery)。
此外,海洋捕捞业也可分为商业性渔业(commercial fishery)和个体小型捕捞业(small scale fishery)或传统捕捞业(articenlar fishery)。相对于商业性渔业,还存在一种生计渔业(subsistence fisheries),生计渔业是指捕获的鱼虾主要供家庭成员消费,少量出售换取生活必需品,有时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维持赖以生存的渔业。国际社会对生计渔业渔民的渔业权益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习惯上,还按水产种类、作业方法或水域等对渔业进行分类和命名,如鱿鱼渔业、金枪鱼渔业、拖网渔业、围网渔业和定置网渔业。
图1-1 渔业的分类
二、渔业资源特点
渔业资源(fishery resources)也称“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也指天然水域中蕴藏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海兽类和藻类等。其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和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渔业资源状况随着自身生物学特性、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开发利用的状况而变动。渔业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可再生性
渔业资源是能自行增殖的生物资源。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等也可保持或恢复资源的数量。但是,滥渔酷捕或环境变迁会使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补充的群体数量不足以弥补死亡的数量,会出现资源衰竭的情况。
2. 流动性
大多数水产动物为了适应索饵、生殖、越冬等,而具有洄游的习性,如溯河产卵的大麻哈鱼、降河产卵的鳗鲡,以及大洋性洄游的金枪鱼,季节性洄游的大、小黄鱼和带鱼等。有许多种群会洄游和栖息在多个地区或国家管辖的水域内。因此,渔业资源的流动性会导致难以明确该资源的归属和所有权,事实上,会出现“谁捕捞获得,谁就拥有”的情况,也就是对公共资源“占有就是所有”,这就是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即经济学上的外部性。这些特性会造成渔业管理上的特殊性和困难,开发利用中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和浪费,以及为了优先占有而对开发能力的过度投资。除了鱼类是一种流动资源以外,流动资源还包括人类、鸟类、昆虫、空气、水和石油等,它们的流动特性造成在管理上具有共同点,也可以说,我们可以借鉴上述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渔业资源进行管理。
3. 波动性
渔业资源是生活在水环境中的生物资源,直接受到水环境的影响,因此,地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周期性变动会造成渔业资源在数量上的波动。在生物自身繁殖和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不稳定性也会造成其数量上的波动。人类活动和捕捞生产也会对渔业资源的数量下降和结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是实现渔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4. 隐蔽性
鱼、虾、贝、藻等渔业资源栖息在水中,分布的环境有水草茂密的小溪、湖泊,或是风浪多变的海洋,而且不时地到处游动,因此,难以发现它们和对其进行统计。渔业资源的隐蔽性会导致在评估渔业资源和探寻渔场方面的困难,在确定种群的数量和栖息地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 种类繁多
渔业资源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鱼类、甲壳动物类、软体动物类、海兽类和藻类。①鱼类是渔业资源中数量*大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1700 种。主要捕捞的鱼类仅100 多种。按水域划分,可将其分为海洋渔业资源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中国鱼类种类有3000 种,其中海洋鱼类占2/3。②甲壳动物类主要有虾、蟹两大类。虾有3000 多种,主要生存在海洋中。③软体动物类约有10 万种,一半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动物中*大的门类。例如,头足类的柔鱼、乌贼,双壳类的牡蛎、贻贝等。④海兽类又称为海洋哺乳动物,包括鲸类、海豹、海獭、儒艮、海牛等,大多数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⑤藻类有2100 属,27000 种,包括紫菜、海带、硅藻等,分布极广,不仅生存在江河湖海中,还能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生长。属于渔业资源的藻类主要有浮游藻和底栖藻。
三、渔业产业特点
1. 因自然特征而具有的特点
(1)季节性
渔业生产的对象是水中的生物,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对生产组织*具有影响的因素是:较长的生产周期和集中而短暂的收获期或鱼汛。这种显著的季节性,加上水产品的易腐性,就要求人类具有较大的水产品集中加工能力和储藏能力,以便于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产品均衡上市。但是,市场的均衡供应的需求和集中收获存在矛盾,会造成庞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设备使用效率低、渔获物浪费的情况。由此可知,水产品的季节性对水产品加工储藏能力、产业的组合和功能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何优化组织提高整体效益和效率,是水产品产业链所面临的挑战。
(2)地域性
地域性是生物物种共有的特点。不同的水域、不同的水层栖息了不同的物种;即使是同一物种,也会因水域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品质和风味,形成以地域为标记的特产。水产品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与其他农产品相比,消费者对水产品品种的需求多样化,并且对水产品的产地和品种尤为关注。产地往往与水产品的品牌密切相关,使产品具有地理标志,如阳澄湖大闸蟹。因此,水产品的地域性和人们对产地的关注,是渔业产业发展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此外,从资源保护和养护管理的角度,为了对某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保护和加强监督管理,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提出了水产品需要附带产地证书和有关生物标签的要求。
(3)共享性
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在水域中活动和洄游,甚至跨越大洋和国界,这种流动性造成了渔业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特点。由于它的流动或跨界,对该资源所有权难以明晰,容易造成掠夺性捕捞。因此,在渔业资源管理上,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该资源的各方进行合作,包括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例如,位于东海的中日共管水域的渔业,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提倡的负责任渔业。但是共享性和所有权的不明晰会使开发者对资源谋求优先占有从而争夺资源,因此,该产业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同时,对渔业资源信息的掌握和对资源的控制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2. 产业特性
(1)渔业是与“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产业
众所周知,“资源、环境、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受到了各国领导的关注,举行了许多高峰会议和国际性讨论会,对社会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保证人类食品安全等议题,均是渔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国际渔业界,包括政府、科学家和企业,通过协商,制订了一系列渔业管理国际协定,并通过加强区域性国际渔业组织的作用来落实对渔业的管理。在我国,虽然渔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但是,由于渔业与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渔业的任何活动都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监督。
(2)效益的综合性
渔业的效益需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综合衡量(图1-2)。除了与其他产业相同的要追求经济效益以外,渔业还必须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渔业生产的对象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资源,如果注意渔业资源的养护,则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味强调经济效益,竭泽而渔,必将导致渔业资源加速衰竭,以产业崩溃告终。因此,注重生态效益是符合渔业可再生生物学特点的实践,当然,这也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代价。
此外,鱼类等水生生物是人类食物、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有些地区,水产品是民众的重要食品和生活来源。渔业还提供了就业岗位,渔村和渔港往往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因此,渔业发展关系到民生问题,渔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实行捕捞的准入制度和保障养殖水域的使用权,促进渔业地区协调发展,以及保护渔民的生产专属权利。从产业管理来看,渔业的产业链很长,从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收获、人工养育,一直到加工利用、储藏运销等,所有环节都对综合效益有直接影响,因此,要特别注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和优化,以提高综合效益。
(3)产业的后发性
渔业涉及的产业和技术类型非常广,如捕捞生产,它与工程、环境、气象、生物、造船、电子仪器、通信信息、机械装备、合成纤维材料、加工利用、冷冻冷藏等密切相关,对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没有造船工业、机械工程和电子工业的支持,就不可能发展远洋渔业。又如,超声波探测仪、船舶、液压机械、人造合成纤维等大大提高了捕捞作业的效率。渔业的发展紧密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点被称为“后发性”。针对渔业产业的后发性特点,需要特别注意将新的科技成果主动地应用到渔业中,这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图1-2 渔业的效益
(4)产品易腐性
水产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产品的质量与所采取的保存手段和技术有密切关系。与其他产品相比,渔业产品对生产技术、储存和物流管理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水产品主要作为食品消费,所以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得到保证。该安全性表现在:不能采用传统的产品质量抽样检查的管理办法,而是要求所有的产品都可靠,符合质量标准。因此,要求对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完整的记录,实现具有可追溯性的生产管理体制,所以又称为档案渔业。从原料、渔获,直到消费者终端的整个产业链,每个环节都需要采用必要的保鲜、保活或冷冻冷藏等技术措施。然而,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使水产品的加工保存要求等因品种而异,对技术措施提出差异很大的需求。例如,供生食的金枪鱼一旦被捕获,就需要立即在船上进行处理,并迅速冷冻到?60℃。有些产品却要求保持鲜活状态。此外,产品的易腐性也影响了水产品的销售方式。例如,在批发拍卖水产品时,采用反向的、由高价向低价的降价竞拍方式,以保证水产品较快地被销售,避免流拍。
(5)产业的不稳定性
渔业生产的对象是鱼类等水生生物,它们自身的变化和数量上的波动会造成产业的不稳定。环境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栖息地变迁和资源的波动,生产状况有很大差异。迄今为止,渔业对自然界的依赖度仍然很大,该产业在生产规模、计划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同时渔业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规避风险和降低投机性成为渔业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6)渔业资源的外部性
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时,人类没有支付自然资源的成本或资源租金,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捕捞业,其所享用的渔业资源是公共资源,由于产权不明晰,往往“占有就是所有”,形成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对渔业资源的浪费。捕捞业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仅仅支付了开发加工的费用,并未承担渔业资源本身的成本,因此,渔业是投资效益较高的产业。然而渔业具有投资收益快和风险大的特点,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造成对渔业的盲目投资,使捕捞能力过度扩张,使捕捞业的管理和控制有较大难度。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对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因此,近20 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水产养殖业的过度发展也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疑问。
(7)渔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综合管理渔业生产的产业链长,渔业活动涉及的部门多,在行政管理上,除了渔业主管部门以外,还涉及管理资源、环境、湿地、海洋湖沼、食品、船舶、海港、市场、贸易、外交等部门,近海渔业还涉及水利、港湾、渔业、海洋、军事等部门,所以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就成为重要的环节。此外,渔业的效益应考虑经济、资源、社会3 个方面的协调。渔业的外部性使渔业成为一种“进入容易、退出难”的行业,往往聚集了弱势群体,加之历史和社会原因,渔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和生活习惯具有特殊性,在进行渔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