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路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基路书店 微信认证
请家人们放心购书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CS路易斯 天赋奇才勉为先知

63.80
运费: ¥ 7.00-20.00
库存: 49 件
CS路易斯 天赋奇才勉为先知 商品图0
CS路易斯 天赋奇才勉为先知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是C.S.路易斯传记中的一部力作。路易斯是20世纪特立独行、天赋异禀的牛津剑桥学者,家喻户晓的“纳尼亚”世界缔造者,基督教护教家。这部传记追溯了路易斯在特定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知性与灵性的发展、私人与公众的生活、学术与信仰的使命、生前与身后的影响等等。 作者麦格拉思兼具科学家与神学家的双重身份,且与传主有许多共通之处:爱尔兰人、牛津背景、由无神论转向基督信仰且毕生以之为人生核心使命的信心之旅、真理辨析与心灵启悟携手的信仰进路,这些都为本书增添了文字背后的精确、敏锐与深刻。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云彩集”系列图书,同属此系列的有《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C.S.路易斯:天赋奇才,勉为先知》等书。


推荐辞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使得我们对C.S.路易斯独一无二的人生有了新的理解。这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埃里克·梅塔萨斯,著有《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等书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调查严谨,洞察深邃,公正诚实地记录了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的一生。麦格拉思的著作把路易斯放在其个人职业与社会语境中,尤为出众,而且记录了路易斯的基督教思想的发展,令人佩服。对于路易斯迷与路易斯研究学者而言,这将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阿兰·雅克布斯(Alan Jacobs),畅销书《纳尼亚人》作者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的新作《C.S.路易斯》是一部卓越出众的传记,其取材以广泛的研究为基础,信息丰富又饶有趣味。此书作不仅对路易斯本人的成长道路与性格养成给予了极大关注,而且对路易斯的主要文学作品做出了深刻且平衡的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与70年代早期,我作为一个刚刚悔改归信的美国*派基督徒,曾如饥似渴地阅读路易斯的作品。他对我的影响是深邃而持久的。今天仍有许许多多基督信仰者和基督徒领袖发出与我同样的心声。麦格拉思博士清晰地解释了个中缘由。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著有《为何是他》、《婚姻的意义》等书


作者简介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又译“麦格夫”或“麦葛福”,历史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相继在牛津大学、国王学院等地任教,在神学、哲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影响甚大。出版专著有《C.S.路易斯:天赋奇才,勉为先知》、《加尔文传》、《基督教神学导论》、《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基督教概论》、《意义的惊现》、《微调的宇宙》、《天堂简史》、《科学与宗教引论》及《*派与基督教的未来》等,除此之外,他还编著了《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等书。


传主简介

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26岁即在牛津大学教授中世纪文学,1954年被聘为剑桥大学英语文学教授,是20世纪西方基督教最重要的护教家之一。他既著有《返璞归真》、《四种爱》、《魔鬼家书》、《痛苦的奥秘》等神学作品,也有《裸颜》、《纳尼亚传奇》七部曲(又译“纳尼亚王国神奇历险记”)、《太空》三部曲(《沉寂的星球》、《皮尔兰德拉星》和《黑暗之劫》)等文学著作,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除了以上所说的书籍之外,C.S.路易斯的著作还有《惊悦》、《天路回程》、《卿卿如晤》、《给孩子们的信》、《聆听智者》、《人之废》、《切今之事》、《文艺评论的实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和《荣耀之重》等书。


如果希望更多认识C.S.路易斯,推荐阅读本书,或艾伦·雅各布斯的《纳尼亚人:C.S.路易斯的生活与想象》。


目录


插图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序曲


第一章 唐郡的温柔山乡:爱尔兰的童年时光,1898—1908


•    路易斯一家


•    矛盾的爱尔兰人:爱尔兰文化身份之谜


•    书海的世界:文学使命的隐示


•    孤寂:沃尼去了英格兰


•    与“喜悦”初次相逢


•    芙罗拉·路易斯过世


第二章 丑陋的英国乡村:学生时代,1908—1917


•    沃特福德的温亚德中学:1908—1910


•    莫尔文的瑟堡中学:1911—1913


•    莫尔文中学:1913—1914


•    布克汉姆和“大棒槌”:1914—1917


•    征兵的威胁


•    路易斯申请牛津大学


第三章 法国的辽阔战场:战争,1917—1918


•    竟然是一场无足轻重的战争


•    抵达牛津:1917年4月


•    基布尔学院的军官兵团


•    路易斯的牛津战时经历


•    开赴法国:1917年11月


•    战争中受伤:里耶杜维纳日突袭,1918年4月


•    路易斯与摩尔太太:关系萌生


第二部分 牛津


第四章 蒙蔽与开启:一位牛津教师的成长,1919—1927


•    就读古典学专业:大学学院,1919年


•    阿尔伯特·路易斯对儿子:拳拳父爱心


•    学业成就:校长论文奖,1921年


•    成功与失败:求学有成,求职无果


•    摩尔太太:路易斯的生活支柱


•    就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22—1923 


•    就职莫德林学院 


 


第五章 研究员职位、家庭与友谊:莫德林学院的早年生活,1927—1930


•    研究员职位:莫德林学院


•    家庭变故: 阿尔伯特·路易斯离世


•    阿尔伯特·路易斯:余影犹存


•    家人重聚:沃尼移居牛津


•    友谊:J. R. R.托尔金


第六章 最不情愿的归信者:一位纯粹基督徒的成长,1930—1932


•    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文学性宗教复兴


•    实现性的想象:路易斯重新发现上帝


•    路易斯的归信日期:重新考量


•    与托尔金的彻夜长谈:1931年9月


•    路易斯对基督神性的信仰


第七章 学者兼文人:文学研究与批评,1933—1939


•    作为教师的路易斯:牛津的导师制


•    作为教师的路易斯:牛津的课堂


•    《天路归程》:一幅信仰风景画


•    淡墨会:友谊、社团与辩论


•    《爱的寓言》


•    路易斯论文学的地位与目的


第八章 国内声誉:战时护教家,1939—1942


•    路易斯与查尔斯·威廉斯的友情


•    文学助产士路易斯:托尔金的《指环王》


•    《痛苦的奥秘》


•    路易斯战时广播讲话


第九章 国际名望:纯粹的基督徒,1942—1945


•    《魔鬼家书》


•    《返璞归真》


•    其他战时项目


•    转向小说:救赎三部曲


第十章 不受尊敬的先知?——战后的紧张与问题,1945—1954


•    C.S.路易斯——超级明星


•    名誉黑暗的那一面


•    老年痴呆与嗜酒成性:路易斯的“母亲”与兄长


•    牛津对路易斯的敌意


•    伊丽莎白·安斯康姆与苏格拉底协会


•    路易斯对自己护教家身份的质疑


第三部分 纳尼亚


第十一章 重构现实——纳尼亚诞生


•    纳尼亚的缘起


•    门槛:纳尼亚的关键主题之一


•    纳尼亚传奇的阅读次序


•    纳尼亚中的动物


•    纳尼亚是现实的窗口


•    纳尼亚与宏大叙事的重述


第十二章 纳尼亚:探索想象的世界


•    阿斯兰:心之欲


•    更深奥的魔法:纳尼亚的赎罪观


•    七大星球:纳尼亚的中世纪象征意义


•    影子大地:修改柏拉图的洞穴概念


•    纳尼亚中的往昔问题


第四部分 剑桥


第十三章 调往剑桥:莫德林学院,1954—1960


•    剑桥的新教授职位


•    文艺复兴:剑桥就职演讲


•    文坛佳话:乔伊·戴维曼到来


•    与乔伊·戴维曼的“非常奇怪的婚姻”


•    乔伊·戴维曼离世


第十四章 丧亲、患病与辞世:最后的日子,1960—1963


•    《卿卿如晤》:信仰经受考验


•    路易斯的健康日下,1961—1962


•    老病相催与辞世


第五部分 路易斯身后


第十五章 路易斯现象


•    20世纪60年代:明星陨落


•    重新发现:路易斯新热


•    路易斯与美国*派


•    路易斯:一道文学里程碑


结语


时间表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第 14章(摘录)


1960年7月13日,乔伊·戴维曼在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医院过世,时年四十五岁。路易斯一直陪伴在她身旁。遵其遗愿,戴维曼的葬礼于7月18日在牛津的火葬场举行。葬礼由奥斯丁·法瑞尔主持,法瑞尔是路易斯的朋友中少有的渐渐喜欢上戴维曼的几位之一。戴维曼的纪念碑时至今日依然在那里,是牛津火葬场最引人注目的去处之一。


路易斯被击垮了。他在病榻边照顾妻子,日渐爱上了她。他不仅失去了妻子;他还失去了他的缪斯,失去了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戴维曼对路易斯后来的三部作品——《裸颜》《诗篇撷思》《四种爱》——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戴维曼还将促成路易斯最晦暗也最具启示意义的著作之一。面对她的死,路易斯最初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只能听凭其肆意妄为。不过,路易斯最终把思绪付诸笔端,当作应对之计,写出了《卿卿如晤》。这本书是他最凄惨悲切、最扰人心绪的作品之一。


《卿卿如晤》(1961): 信仰经受考验


在戴维曼过世后的数月里,路易斯经历了悲伤的历程。其情之切令他肝肠寸断,其智性质疑与探索又是冷酷无情的。路易斯的“与现实立约”,被一波波不加粉饰的情感骚动所淹没。“现实把我的梦想击个粉碎。”堤坝被冲垮。入侵的军队越过了边疆,暂时在曾经的安全地带安营扎寨。“没有人告诉过我,悲伤与恐惧如此相像。”好似一场暴风雨,未得回答、也不可回答的疑问向路易斯奔涌而来,冲击着他的信仰,把他逼到了怀疑、半信半疑的边缘。


面对着这些令人不安的疑问,路易斯采用了他在1916年推荐给亚瑟·格雷夫斯的方法:“不管何时你厌倦了生活,提起笔来书写: 墨汁是治愈人类所有疾病的良药,我在很久以前就已发现了。”1960年7月戴维曼过世数天后,路易斯开始写下他的想法,毫不掩饰自己的怀疑与精神上的痛苦。《卿卿如晤》是路易斯不加约束的情感流露。他不理会朋友和仰慕者们所认为的“应该怎样想”,而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从写作中获得了自由,得到了解脱。


路易斯在1960年9月与好友罗杰·兰思林·格林探讨过这份文稿。他应该做何处理?两人最终一致认为,这本书应该出版。路易斯担心会给朋友们造成尴尬,决定隐瞒自己的作者身份。他采用了以下四种渠道: 


    1. 他没有选择长期以来一直合作的伦敦出版商杰弗里·布雷斯,而是改用最重要的文学出版商费伯-费伯出版社。路易斯把文稿交给他的经纪人斯宾塞·柯蒂斯·布朗,布朗再把文稿交给费伯-费伯出版社,但未言明路易斯与文稿有任何关系。这是在误导那些文学侦探们,给他们留下一连串的虚假足迹。


    2. 使用笔名——“N.W.克勒克”(N.W. Clerk)。P343路易斯起先打算用拉丁名迪密蒂尔斯(Dimidius,“切成两半”)。费伯-费伯的一位主管T.S.艾略特在读完柯蒂斯·布朗呈交的文稿后,立刻猜测出了这位博学作者的真实身份,建议采用一个更为“可信的英语笔名”,认为这将会“比迪密蒂尔斯之名更能抵挡住那些追根究底者”。路易斯曾用过多个笔名来掩盖其诗作的真实作者身份。他最终选定的笔名是Nat whilk的缩写(这是个古英语词,可译作“我不知是谁”)和“克勒克”(Clerk,“能读写的人”)。路易斯早前使用过这个名字的拉丁名——Natwilcius——称呼他1943年的小说《皮尔兰德拉星》(Perelandra)中的一位学术权威。


    3. 用化名来指代故事的中心人物——“H.”,可能是“海伦”的缩写。这是戴维曼的教名,极少使用,但出现在涉及婚姻、移居英国、成为英国公民,以及死亡证明的法律文件中。在死亡证明文件中,她被称为“海伦·乔伊·路易斯”,“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之妻”。


    4. 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卿卿如晤》有意采用某种样式与写作风格,以防路易斯的老读者自然而然就将此书与路易斯联系起来。路易斯“在书中不时穿插一些微妙的风格上的伪饰”,希望摆脱读者的跟踪。早期读者确实少有能将此书与路易斯联系起来的。


可能还是有些读者在作品中辨认出了路易斯风格的蛛丝马迹(比如清楚明晰),但即便如此,这些人大概还是能觉察到《卿卿如晤》似乎与路易斯的其他作品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本书写的是情感,以及人在将“与现实立约”交付严格考验时,情感所具有的深层意义。这种严格考验本身足以证明“与现实立约”是否能承担情感加诸其上的重负。众所周知,路易斯并不习惯探讨他的个人感情,他甚至在较早的作品《惊悦》中向读者道歉,因为他在某些地方使用了“令人窒息的主观”手法。


《卿卿如晤》怀着执著的热忱去探讨情感,这在路易斯以往和之后的书中都绝无仅有。路易斯先前在《痛苦的奥秘》中讨论过痛苦,倾向于视痛苦为可以客观公正讨论的事物。痛苦的存在被看做是某种智性难题,基督教神学即便不能完全解惑释疑,也是可以充分将其纳入自身体系的。路易斯在写这部作品时很清楚他的意图:“本书的唯一目的旨在解决痛苦所催生的智性问题。”路易斯之前也许业已遭遇过痛苦与死亡所带来的所有智性问题。然而,戴维曼的死所催生的情感风暴,还是让路易斯手足无措。


对于那些与痛苦保持着安全距离的人而言,痛苦不过是合乎逻辑的谜语。母亲去世,戴维曼离世,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此时痛苦被直接且迅速地感受到,成为亲身体验,这就好像是情感的攻城大槌,撞开了信仰城堡的大门。在批评家们看来,《痛苦的奥秘》几乎是在逃避邪恶的现实,躲避痛苦的体验;亲身感受到的现实反而沦为抽象的概念,有待被拼贴进信仰的拼图板中。《卿卿如晤》使人意识到,当痛苦不再是理论层面的温和烦恼,转而成为个人的切身体验时,理性的信仰也可能会土崩瓦解。


路易斯似乎意识到,他早前的探索只停留在人类的表层生活,并未挖至深处: 


上帝在哪里?……当你急切需要他时,当其他一切都无济于事时,你去找他,你找到了什么?一扇门朝你砰地关上了,你听到门闩落定,还加固了双层栓。之后,是一片寂静。


1951年6月,路易斯写信给佩尼罗普修女,恳求她为自己祷告。一切对他都太过容易。“我(像是班扬的天路客)正穿越过‘一个名叫安逸的平原’”。他很好奇,倘若境遇有变,他能否更深切地感知自己的信仰?他现在一知半解的某个宗教信念——如果可能——是否会突然具有新的意义,成为新的现实?“我现在觉得,人从来不应当说自己相信或是理解了某事: 我自认为已经了然于心的某种信条,在某天早晨可能会开花结果,结出新的现实。”读到此处,我们很难不去思索,《痛苦的奥秘》中与痛苦的浅层交会如何能“结出”《卿卿如晤》中更为成熟、深入、也更明智的论述?


路易斯在《卿卿如晤》中真诚地描述切身体验,对丧亲之痛的刻画真切感人。这部作品精准地刻画了爱人辞世之后,一个人所历经的剧烈情感波动,因而俘获了广大读者的心。有些人不知晓作者的真实身份,因为见着书中对悲伤体验的精准描述,甚至把书推荐给了路易斯。不过,这本书在另一层面上也很有意义,即揭示出了纯粹理性信仰的脆弱。路易斯在妻子过世之后无疑重新找回了信仰,但《卿卿如晤》却暗示路易斯此时的信仰与《痛苦的奥秘》中冷静理智的信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有人对《卿卿如晤》妄下谬论,认为书中默认了基督教在解释上的乏力,认为路易斯在悲伤的体验中变成了不可知论者。这个结论下得匆忙肤浅,显然是不大了解书中的内容,也不甚了解路易斯后来的作品。我们需要记住,《卿卿如晤》描述的是路易斯所谓的考验的过程——不是对上帝的考验,而是对路易斯的考验。“并非是上帝在检验我的信仰,考验我的爱,想要鉴定它们的品质。他已经心中有数了。是我自己心里没底。”


有些人想要证明路易斯此时已变成了不可知论者,于是有选择地断章取义,寻章摘句,凭着书中的某种框架或用词对路易斯盖棺定论。路易斯清楚表明,深陷痛苦时,他开始探索,穷尽每一项智性选择。他不遗余力,任何方法都尝试过了。也许,上帝就是不存在。也许,上帝是存在的,但他竟是个虐人成性的暴君。也许,信仰只不过是一场梦。与《诗篇》作者一样,路易斯不懈地、彻底地探索绝望的深渊,打定主意要从幽暗中拽拉出深藏的意义。最后,路易斯从此前几周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件中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神学,逐渐重获灵性上的平衡。


路易斯过世前几周的一封信,充分体现了《卿卿如晤》中的论辩思路,并准确概括了这本书带来的后果。路易斯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与马德拉瓦·沃尔夫(Madeleva Wolff, 1887~1964)修女保持着通信联系。沃尔夫是位著名的中世纪文学学者、诗人,当时刚退休,此前是印第安纳州南湾市圣母大学圣玛丽学院的院长。路易斯描述自己的悲伤“日复一日,总是赤裸相见,犯下些罪过,做下些蠢事”。他提醒道,《卿卿如晤》虽是“以信仰告终”,却也“引发了信仰路上最为晦暗的怀疑”。


有些人预设路易斯已经变成了不可知论者,又有些人无暇读完路易斯的作品,紧紧抓住路易斯说过的这些“罪过、蠢事”不放,仿佛路易斯在应对自己的悲伤危机时,不加节制、毫不留情地全面探索有神论的可能性时所说的话,可以代表他的最终结论。然而,这样的论断未免太武断了。任何人在完整阅读过他的作品之后,得出的结论会与路易斯对自己作品的评判完全一致。


我们若想抓住某一孤立的时刻,寻出一段单独的声明,来代表路易斯饱受悲伤折磨的沉思中出现的转折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许还是不当之举。然而,路易斯的思绪中似乎存在着一个清晰可见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集中于他对能够代替妻子去受苦的渴望:“要是我能代她承受这份痛苦,或者即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就太好了。”路易斯认为,这是真正的爱人的标识: 为了让所爱之人免于最深的痛苦,我们愿意分担痛苦。


路易斯接着为这一观念找到了然的、关键性的基督论联系: 十字架上的耶稣正是这样做的。路易斯“叨念”着,我们是不是获准去代他人受苦,使他人至少免去一些痛苦,免于被遗弃的感觉?答案就在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基督身上: 


我们被告知,有个人获准如此行事。我发现我如今再次相信一件事了,即他在尽一切力量代人受难。他回应我们的胡言乱语,“你不能,你也不敢。我可以,我也敢。”


这里指涉的,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要点。首先,路易斯开始逐渐认识到,虽然他对妻子的爱意极为深厚,但是这份爱却是有限度的。对自我的爱始终根植于他的灵魂之中,调节着他对他人的爱,限制着他为他人受苦的限度。其次,路易斯逐渐走向某种认知,准确说来,不单是对上帝的自我倒空的认知(此神学观念在他早期作品中随处可见),而是意识到上帝的自我倒空对人类的受苦所具有的实存上的意义。上帝可以承受苦难。上帝确实是在承受苦难。这也使我们得以承受信仰的模糊性与风险,深知最终会安然无恙。《卿卿如晤》讲述的绝不是信仰的丧失,但也不仅是信仰的恢复,它是关于信仰接受考验,信仰得以成熟的故事。


那么,路易斯为什么对戴维曼的离世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显然有多方因素。无论两人关系的最初缘起多么可疑,戴维曼最终成为了路易斯的爱人与心灵伴侣,帮助他保有写作的激情与动力。戴维曼扮演着,或者更为准确的是,被允许去扮演路易斯的女性朋友中独一无二的角色。因而,她的离去让路易斯深受打击。


最后,风暴归于平静,海浪不再撞击路易斯的信仰之屋。攻势是猛烈的,考验是严峻的。然而,信仰有如金子,经受住了炼金炉的火焰。

基路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基路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请家人们放心购书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CS路易斯 天赋奇才勉为先知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jilusc
基路商城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