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毛泽东诗词赏析
定价: 49
作者: 黄辉映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7
用纸: 轻型纸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ISBN: 9787220107870
适读人群 :毛泽东诗词爱好者、青少年读者
毛泽东生长在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内忧外患深重的历史时代,他的诗词不但反映了毛泽东个人的成长和奋斗历程,更是与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联的,是特定历史时代气势磅礴而又独树一帜的主旋律交响曲。毛泽东诗词是诗与史的结合,是“诗史”,又是“史诗”;它既是一段历史,又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理想、一种志气、一种精神。
《毛泽东诗词赏析》选取从1915年到1973年毛泽东所作的六十八首诗词,着重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分析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与意义,以期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了解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吸取艺术、文化的养分,体会学习毛泽东的理想、志气和精神。
前言
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五月)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一九一八年四月)
虞美人 枕上(一九二一年)
贺新郎 别友(一九二三年)
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
菩萨蛮 黄鹤楼(一九二七年春)
西江月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
西江月 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
清平乐 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秋)
采桑子 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
如梦令 元旦(一九三○年一月)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一九三○年二月)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一九三○年七月)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春)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夏)
菩萨蛮 大柏地(一九三三年夏)
清平乐 会昌(一九三四年夏)
十六字令 三首(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忆秦娥 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念奴娇 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
清平乐 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
沁园春 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一九四三年三月)
五律 张冠道中(一九四七年)
五律 喜闻捷报(一九四七年)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〇年十月)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〇年十一月)
浪淘沙 北戴河(一九五四年夏)
五律 看山(一九五五年)
七绝 莫干山(一九五五年)
七绝 五云山(一九五五年)
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
水调歌头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蝶恋花& 答李淑一(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七绝& 观潮(一九五七年九月)
七律二首 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七绝 刘(一九五八年)
七律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
七律 登庐山(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七律 读报(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七律 读报(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七律 改鲁迅诗(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七律 读报(一九六〇年六月十三日)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一九六一年二月)
七律 答友人(一九六一年)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七绝 屈原(一九六一年秋)
七绝二首 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一九六一年)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卜算子 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七律 冬云(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杂言诗 八连颂(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贺新郎 读史(一九六四年春)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
念奴娇 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
念奴娇 鸟儿问答(一九六五年秋)
七律 洪都(一九六五年)
七律 有所思(一九六六年六月)
七绝 贾谊
七律 咏贾谊
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
跋
黄辉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毛泽东诗词的研究与教学,对毛泽东诗词写作的时间、时代背景、美学特征有深入的研究,并得到广泛认可。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秋。
从时代背景来看,是写于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的时候。1925年,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一方面,震惊中外的“五卅(sa)”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农民运动的怒火也迅速点燃,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日益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定,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些历史事件,预示着大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
就具体背景而言,是作于毛泽东面对湖南军阀赵恒惕缉捕的日子里。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了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于同年2月中旬偕夫人杨开慧、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由上海回到湖南家乡韶山冲上屋场。在韶山的半年时间里,他大力组织、发动了以韶山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不仅筹建了秘密农协,创办了农民夜校,而且在阴历五月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在“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又以韶山支部为核心,开展了“打倒列强,洗雪国耻”的反帝爱国宣传活动,并组成了“雪耻会”。在夏荒时节,还针对土豪劣绅囤积米谷、抬高米价、偷运米谷出境高价出售的行为,发起了“平粜(tiao)阻禁”的斗争。通过走访、宣传和开展实际斗争,毛泽东把韶山地区的许多穷苦农民发动了起来,使当地的农民运动日益蓬勃发展。这使韶山地区的“土皇帝”、大恶霸、西二区上七都团防局长成胥生,对毛泽东更加怀恨在心。在毛泽东刚回到韶山的时候,成胥生就曾叫管家探听毛泽东“到底要搞么子名堂”,并决计用“先礼后兵”的手腕对付毛泽东。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离韶山冲30多里的谭家冲开会,下午,韶山冲的一个青年农民急匆匆转给毛泽东一封信,信上写着:“润芝兄,军阀赵恒惕,得土豪成胥生的密报,今日已电示县团防总局,决定即日派兵前来捉你。望接信后,火速转移。”(见《韶山风云》,中共韶山区委《韶山风云》编写组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于是毛泽东当日即赶回上屋场,并于当夜经宁乡道林到九江庙,然后坐小船秘密到了长沙。在长沙逗留一些日子后,于同年9月去大革命策源地广州。9月下旬他已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事宜,并于10月5日被国民党中央党部常务会议推选为代理宣传部长。对毛泽东这段斗争生活经历,当时《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曾有记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沁园春.长沙》就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具体处境下写成的。细致体味全词的情意,大概作于在长沙逗留期间,而且很可能是作于即将由长沙启程下广州的前夕。
作品赏析
这首词用的是“沁园春”词牌,词牌就是词调名称,相当于今天的歌谱。“沁园”本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相传本词牌即由此取名。最初大概多用以歌颂园林春色,故名“沁园春”。词初兴之时,词牌就等于词题;后来,词人们为了显示不同的意向,才在词牌下另加了题目。毛泽东这首词即以“长沙”为题。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摇篮,他长期在那里边学习边从事革命活动,是极易触动他情怀的地方,这个词题,同他要抒发的情意是密切相关的。
词的上阕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首先点明季节和地点。季节是“寒秋”;地点是湘江中的“橘子洲头”。“寒秋”指深秋,与下文的“层林尽染”相对应。湘江是湖南省的大江之一,源于广西境内的海洋山,由南经长沙北入洞庭湖,故说“北去”。“橘子洲”即湘江中的水陆洲,是一个狭长的小岛,位于长沙市与岳麓山之间,东临长沙市区,西向岳麓山,据说因多产美橘而得名。
紧接着描写所看到的秋景。这幅秋景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是领字,统领七句,一气贯通。“万山”,形容山峦很多,这里主要指高低起伏的岳麓山,当然也可包括其他群山。由于重重山峦上的层层枫林都已经霜染红,因此满山都“红遍”了。这里的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具体到概括。远眺山景,群山霜叶正红;近视江景,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江”,即满江,遍江;“碧透”,青绿而透明。“舸”,泛指船,大船小船均可。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依此调律,此处需用仄声字,舸是仄声,正合律。“争流”,争相行驶。以上是远眺近看所得之山景、江景。接着上下仰望、俯视。仰望是“鹰击长空”,俯视是“鱼翔浅底”。“击”,搏击,双翅拍打,形容鹰飞得迅猛、矫健、有力;“长空”,广阔的天空;“翔”,本指鸟飞,这里用以状写鱼儿游动的轻快自如;“浅底”,水清见底。《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云:“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湘江评论·创刊宣言》:“至于湘江……它的水很清。”毛泽东对湘江水清是有切身感受的,但这里主要指岸边浅水处,因为是在橘子洲头所见。相对而言,上述的山、林、江、舸、鹰、鱼都是具体描写,而后用“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予以理性概括。“万类”,泛指自然界一切生物;“霜天”,与寒秋同义,因避重复而改换字眼;“竞”,争取。以上七句,由“看”领起,而后纵笔挥洒,最后点睛作结,自然而潇洒地勾画出了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远的秋景图。毛泽东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
但毛泽东并不盲目乐观,他同时又辩证地沉思、预感、展望到了隐伏在革命形势下的严重问题,因而紧接着不禁要“怅”,要“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承秋景而直接升华出的情意。“怅”,惆怅,是真的惆怅吗?倒也不一定。但“怅”是由久经思虑和郁积后引发的感慨之辞,是因事关重大而引起的深感忧虑和关切之情,其所蕴涵的情意是丰富而深刻的。“寥廓”,广阔而高远,此指宇宙,面对广漠无垠的宇宙,不禁发出深沉的慨叹;面对迷茫辽阔的大地,不禁要发问。果真在问吗?也不一定。但这一怅一问,已经渲染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已经把“谁主沉浮”的重大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沉浮,升降起伏,兴衰消长,没落上升,这里是喻指国家的命运或领导权。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中国工农运动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是由封建军阀、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此问题的提出,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