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偏见(第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63.70
运费: ¥ 5.00-20.00
偏见(第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商品图0
偏见(第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商品图1
偏见(第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商品缩略图0 偏见(第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偏见(*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定价:98.0  
ISBN:9787300287935  
作者:[英]鲁珀特·布朗(Rupert Brown)  
版次:1  
出版时间:2021-01  


《偏见》(*2版)全面介绍了偏见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提供了针对近期研究进展的批判性分析。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偏见,将它视为主要来源于群体过程的现象,但反过来,它也可以塑造个体的行为和知觉。在关注群际动力学的同时,书中囊括了所有尝试理解偏见的重要研究,包括经典人格理论的解释、发展的视角以及着眼于分类和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重要的是,从实际应用出发,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不同偏见的实例评估了偏见研究在人类同偏见作斗争和减少偏见方面的价值。  
本书对偏见这一让人困惑而持久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论述深入浅出,案例丰富,可读性强,是读者客观理解偏见并逐渐消除偏见的宝贵参考资料。  


鲁珀特•布朗,萨塞克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偏见、群体过程和群际关系课程方面有超过25年的教学经验,并在这些领域发表过大量的文章。除了《偏见》一书,还著有《群体过程》(2000),并主编了《Blackwell社会心理学手册:群际关系》(2001)以及《社会认同》(2006)。担任《社会问题与政策评论》《欧洲社会心理学专论》期刊的编辑,于2005年被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授予戈登•奥尔波特群际关系奖。  
译者简介  
张彦彦,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道德与文化问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等各类项目10余项。担任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编委会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专家。曾获得全美大学优等生荣誉协会“Phi Beta Kappa”国际留学生奖学金、教育部“国家*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10余项国际国内奖项。  



自本书第1版出版以来,偏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新进展。《偏见》一书的第2版写得非常好。它对第1版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并全面描述了这些新进展,是读者了解偏见的不二之选。

——托马斯·佩蒂格鲁(Thomas F. Pettigrew)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社会心理学教授,库利-米德奖获得者

 

如同一位有经验的足球经理一样,作者在本书中进行了重新洗牌和资源更新,但仍然保留了其非常成功的早期版本中的精髓。对于读者而言,它是一本亲切的、让人愉快的指南和读物。

——迈尔斯·希斯通(Miles Hewstone)

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群际冲突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本书不仅为心理学家,也为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它回顾了经典的研究及前沿性的进展,强调了永恒不变的主题及不断变化的新观点。新版本在文献综述和涵盖不同的研究视角方面都做得非常全面彻底,并利用世界前沿研究的创新性见解来指导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本书对于许多读者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对于对偏见问题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是一部精彩的评论;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份有价值的资源。”

——杰克·多维迪奥(Jack Dovidio)

耶鲁大学卡尔·霍夫兰心理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部有关当代偏见现象的顶尖的、可读性强的权威著作。书中解释了群体是如何通过冲突和权力来打造一副社会共享的有色眼镜,并通过这副眼镜将人们看成是相同的一类成员的。布朗教授巧妙地与当今多元文化中遇到的挑战进行着对抗。

——苏珊• 菲斯克(Susan T. Fiske)

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心理科学协会(APS)前主席

 

同第1版一样,它仍是有关偏见问题全面的、组织严谨的和论述深入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我们对它的等待是值得的。

——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

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群体过程研究中心主任,《社会认同过程》作者



*一章 偏见的本质  

什么是偏见?  

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二章 持有偏见的个体  

*威主义人格  

左翼和右翼的偏见:教条主义的心理学研究  

作为社会支配的偏见  

采用人格视角研究偏见的局限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三章 社会分类和偏见  

把世界分类:社会分类,一个基本的认知过程  

我们在何时、何地及以何种方式进行分类?影响类别使用的因素  

是基于群体还是他们的观念?分类或观念相似性作为偏见的基础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四章 刻板印象和偏见  

刻板印象的起源  

刻板印象的使用  

刻板印象的改变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五章 儿童偏见的发展  

对社会类别的觉察  

我是谁和我喜欢谁?类别认同和偏好  

儿童的群际歧视  

理解儿童偏见的发展过程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六章 偏见和群际关系  

群体利益的冲突:当我们损失时,你们获益  

社会认同  

相对剥夺  

威胁作为偏见的一个原因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七章 新旧形式的偏见  

偏见在减少吗?  

新形式的偏见  

偏见的内隐测量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八章 从接收者的视角看偏见  

经历偏见  

污名化的后果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第九章 减少偏见  

接触假设  

学校里的接触  

重新思考接触假设  

结束语  

小结  

注释  

扩展阅读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译后记  


体制合理化理论的*初假设是,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群体刻板印象等(无论叫什么名字)其实都起到了为某种社会安排或虐待他人的行为进行辩护的作用。在本书的其他地方,我们已经看到数十个这种现象的例子:认为少数族裔是“愚蠢的”,认为失业者是“懒惰的”,或将移民视为“会威胁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群体,这些知觉的目的都是使针对相关群体的、各种形式的歧视合理化。在考量歧视的施予者时(这些人通常是占多数的或更强大的群体的成员,他们大体上是偏见和歧视的主要推动者),研究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人们就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人们对社会和组成社会的群体的看法倾向于反映他们的利益,并因此将能够使这些利益*久化的社会关系都视为是正当合理的。而相对不太容易理解的是,Jost和同事们(2004) 声称,被污名化的群体成员也往往会赞同同样的那些针对自己的消极刻板印象,并且比优势群体成员更倾向于热心地支持这一现状。  
有哪些论据可以支持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假设呢?有好几个。其中一个观点受到传统马克思主义虚假意识概念的启发。如果统治精英有足够的力量拥有和控制国有和私营部门的所有机构,包括大众媒体,那么他们就可以做很多事,以确保人们在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些观点上达成共识。正如Jost和Banaji(1994)所言,“统治者的观点将成为被统治者的观点”。或者更残酷地说,被污名化的群体会被洗脑,从而相信所有关于他们的负面新闻报道。  
体制合理化理论的另一些论点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心理学性质的。Jost及同事们(2003b)认为,认知和动机过程的混合将使得弱势群体成员比系统中的高层成员更有可能想要证明系统的合理性。这些过程包括对减少不确定性的需要、对结构和控制的需要,以及减少失调的强烈愿望。Jost和同事们认为,生活在一个稳定而有序的体系中,即使是一个明显对于你毫无益处的系统,也比处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情境中要舒服得多,因为后者的未来可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会让人感到不安。认知失调可能也在起作用。就如同新的群体成员如果在加入群体伊始就经受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那么相比于那些没有不适体验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更喜欢这个群体,因此被污名化群体的成员将比那些制度的实际受益者更想要为压迫他们的制度做辩护。Jost和同事们(2003b) 承认,这种在制度层面减少失调与在个体层面减少失调(包括态度概念和决策) 的过程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在经典的失调-诱发效应中,失调公式里的一个关键要素始终是个人(感知到)对失调的认知具有选择自由: “我选择加入这个群体;我刚刚经历了极其痛苦/尴尬的经历才加入这个群体;因此,这个群体对于我来说一定真的有吸引力。”但是,对于社会上大多数的劣势群体来说,这种意愿或选择似乎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Jost和同事们(2003b) 仍然相信:“遭受痛苦*多的那些人也必定有*多的理由来对其进行解释、辩解和合理化。”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体制合理化“在意识形态上相当于吃了蚱蜢,然后说这是因为自己爱吃”。  
论点有很多,那么证据呢?体制合理化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已经被反复验证了的现象,即从属群体的成员在群际判断时往往表现出外群体偏向。在IAT等准内隐指标上也可以观察到这种外群体偏好。体制合理化理论的支持者正是从这些发现的表面价值出发,认为弱势群体的成员实际上相信了自己的劣势,并潜在地赞同这种制度。  
支持这一理论的*二条证据线索来自在美国展开的一系列调查,这些调查似乎表明,穷人比高收入者对政府的批评更少而支持更多。例如,在一项早期研究中,年收入低于6000美元的受访者想要“限制个人或媒体批评政府的权利”的可能性是年收入超过16000美元的人的两倍。随后的一项包括拉美裔受访者(既有的被剥夺群体)的研究发现,那些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人似乎比那些收入超过40000美元的人更加相信政府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运作的。在一些(但不是全部的) 调查中,在控制了教育水平后,低收入群体的这种顺从态度就消失了。  
总之,体制合理化理论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中,研究者认为现行的、继续存在的社会秩序促使从属群体成员以不利于自身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群体,并赞同那些看起来似乎违背其群体利益的政治立场。借用所有那些匿名的涂鸦艺术家的话来说:“体制说了算,行吧!”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偏见(第2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