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芝加哥的1001个下午》
作者:[美]本·赫克特著
Coco(刘辰)摄
陆特丹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ISBN 978-7-5596-0870-3
运费: | ¥ 5.00-30.00 |
库存: | 10 件 |
书籍信息
书名:《芝加哥的1001个下午》
作者:[美]本·赫克特著
Coco(刘辰)摄
陆特丹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ISBN 978-7-5596-0870-3
作者简介
本·赫克特 Ben Hecht (1894-1964)美国编剧、导演、制片人、剧作家、记者、小说家。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之一,被赞誉为“好莱坞的莎士比亚”。剧本《地下世界》获得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代表作品《乱世佳人》《爱德华大夫》《埃及艳后》等。
Cocu(刘辰)生于北京,现居美国旧金山。苹果官方合作手机摄影师。他喜爱拍摄街头光影及都市摩天建筑,影像风格简洁写意。现为信号纪实摄影小组正式成员之一。
陆特丹生于四川,漂于北京,影视行业码字工,意译派支持者。做过书,教过书,翻过书,皆是乐事;以书明理,以书周游,以书识人,都有妙缘。译有《恐怖电影逃生指南》
编辑推荐
爵士时代的众生百相,落单灵魂的无声告解
城市幻梦中,有一种孤独无以为继,绝望与希望并存……
“好莱坞的莎士比亚” 《乱世佳人》《爱德华大夫》编剧
本·赫克特成名作国内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他从异乡而来,在庞大的都市漂泊。
他每天寻找故事,讲述同一个城市里的不同命运。
他走进人们的灵魂深处,体味无穷无尽的悲情告解。从闪闪发光的密歇根大街,到社会逃犯心中最黑暗的沉思;
从金融领袖的高谈阔论,到移民短工的绝望独白;
从华裔诗人到卖栗小贩,从失业母亲到地下酒馆歌女……
芝加哥是理想、悲剧、幻梦的狂欢之地。
美国著名编剧本·赫克特用敏锐而生动的笔触,
描绘出爵士时代芝加哥的一切愤怒、紧张和荒谬。
精彩试读
译者序
我一开始的兴趣源自这些文章的作者本·赫克特,作为一名六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作家,他在专心剧本创作之前的一段记者生涯无疑令人浮想联翩。赫克特于1921 年开始在《芝加哥每日新闻报》上写作专栏,它被命名为“芝加哥的1001 个下午”(由《一千零一夜》所获得的灵感),主要报道每天的社会新闻,情杀案、审判、盗窃、名流绯闻、天气、旅游热点,庞杂琐碎,无所不包。可单纯写这样的新闻有什么意思?
赫克特和他的编辑决定用与众不同的随笔式文体来呈现这些新闻,在这些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简讯里加入他自己的构思,展开小小的故事或一幅图景。他像写小说一样把新闻再创造,赋予它文学的魅力,同时也烙上了赫克特鲜明的个人印记。赫克特是人物速写和对话方面的大师,简练、准确又不乏幽默感,尽管每则文章篇幅不长,但那些人物却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开始翻译这本书之前,我问自己,怎么会有人愿意花钱读这些发生在一百年前美国芝加哥的社会新闻?
它太奇怪了!不,准确地说,这颗淹没在时空中的星球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给出它的坐标比得知它的存在更让人吃惊。
然而,在翻阅这些短小的故事或者说随笔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某种感觉袭击。好像突然打破镜子,瞬间的脆响和一地明晃晃的玻璃碎片扯开了记忆的暗区,模糊的意识中,我经历着:声响、碎片的排列、阳光下的浮尘,心里承受着空旷的震荡,引起意识的深谷中清晰明确的回声。熟悉的、来过的,身体被这些强烈的感受塞满,猫尾一扫,又无影踪。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似曾相识吧。
遥远又陌生的似曾相识,故事里有,看故事的人也经历过。
一百年前的芝加哥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第一城,便捷的水陆运输极大地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财富、工作机遇、人口伴随着犯罪、污染、混乱一起向它涌来。20 世纪20 年代美国禁酒令时期,芝加哥黑帮势力横行,从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的影片中便可窥见一斑,臭名昭著的黑帮老大、卡巴莱3 酒馆的风骚舞女、马戏团狡猾的老板、大腹便便的银行家,这些是电影和小说里常常出现的戏剧化的标签。跟随赫克特晃荡在芝加哥的街头,在那些失业的南方移民、受审的女人、酒馆演员、内心充满挣扎的警察、疲累不堪的母亲身上,强烈的戏剧性消散了,真实的张力却显现出来。赫克特的内心牵挂着这些都市人,把他们融进街灯、时钟、烟雾、人流之中,拼凑出这座宏伟城市的模样。渺小的不同汇聚成宏大的统一体,这大概是现代都市永恒的诗意所在。如果你身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国大城市,也许亦曾在某些瞬间意识到:周围的人像一枚枚齿轮,毫无意义、彼此无干地运转,因而感到孤独;又同时因想到这个城市每个角落里都有着与你一样孤独的个体,从而感到温暖。阅读《芝加哥的1001 个下午》,百年前的芝加哥仿佛就是你此刻所在的城市,时空相隔,你与赫克特进行了一次温热无言的握手。
孤独,呵,说起孤独让我又羞又怕。“孤独”这个词被用滥了,听起来一点儿都不真诚,让本就孤独的悲惨人儿更加悲惨。其实孤独哪有那么遭人嫌弃?许多人都默默攥着它,像攥着一张地下拳击赛的秘密门票,不露声色,心里却充满期待。孤独是相遇的前提,与某人,与某地,与某物,都如是。这个秘密,记者先生聪明,他只看不说,再写出来的,全是故事。
2016年春
于安仁又一个见不到日光的下午
雾中风景
大雾蹑手蹑脚地漫上街头,像只巨大的猫一掠而过,缓缓地吞噬掉一切。
成片的写字楼消失了,只剩下铅笔留下的细细线条隐约浮现在烟雾朦胧的空中。人行道变成了孤立的阶梯,沿着它,似乎可以爬上某间矮房子的屋顶。交通信号灯在头顶上谜一般低语着,周围窗户透出的灯光洇成一抹黄。
雾越来越厚,终于整座城都消失不见。在高高的天空上,浓雾显现出一片地狱般的黯淡光辉,气泡一样地飘浮着。巨猫得手了,它在众人的头顶和消失的大楼之间蜷伸腾挪、保持平衡,姿态十分优雅。
我走在街上,想象着街道应有的样子,强迫自己适应眼前的景象。大雾把人群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超脱的存在,他们看上去不再被一种共同的力量所支配。大多数时候,城市中心像极了一块超级钟表裸露的表芯,人们步履匆匆,在齿轮、弹簧和杠杆之间迷失自我。
但此刻,这块超级钟表被掩藏起来了,作为零件的商店、办公室和工厂统统被埋进雾中。巨猫把它们吃了个精光。浓雾之下,齿轮可能还在旋转,弹簧还在伸缩,但至少这一切看上去已不存在。雾中匆忙来去的人不像是奔着商店、办公室和工厂而去,倒像是这浓雾迷宫中孤独的猎手。
是的,我们都迷失雾中,踟蹰漫步,没有方向。城市失去了轮廓。落单的飘浮者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去向何处,毫无意义。这群不在剧中的临时演员横冲直撞,哭泣,犹豫,要在戏里寻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
突然,我听到一阵音乐,似乎是什么奇异的幻觉,于是停住脚步。门罗街(Monroe Street)和州立大街(State Avenue)的岔口上空飘来钢琴声和歌声,原来是廉价的卡布莱酒馆里在表演情歌。但只要是音乐,总能为此刻更添些神秘感觉。
这场关于雾的电影越来越引人入胜,甚至有某种意旨从中浮现,人们像是一一散落的、附属于雾的小小装饰品。巨猫吞掉了超级钟表,吞掉了人们奔走其间的齿轮和杠杆,把人赶出了他们习惯的路径;人们买买卖卖的永恒使命突然终结,他们变成了一堆无关紧要的饰物。被城市长久掠夺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雾中摆出有趣的姿势,他们模糊的表情似乎在说:“大钟死了。一直保持我们鲜活生动的那根丝线断了,于是我们又变回了彼此无关的个体。”
我附近有一个男人,他站在一个高高的架子旁边。我想起来那应该是卖日报的架子,报纸被卷起来,像白色的洋娃娃一样插满架子。这看上去与雾中的许多东西都有些类似,唯独不会让你想到报纸架。
一位漂亮姑娘从浓雾的背景中显现出来,她向架子旁边的男人开了口。
“有《得梅因纪事报》吗?”
那男人衣着干练,取下一张报纸卖给她。姑娘的眼睛在触到头条新闻的一刹那放出光彩,好像偶遇了久违的朋友,她满足地走开了。对于她这样的外乡人,芝加哥是陌生的,被浓雾掩藏的楼房和街道是陌生的,每处人潮拥挤的十字路口更是陌生。但现在她手中有了《得梅因纪事报》,有它做伴,大雾似乎不那么孤单了。过一会儿,她会坐在旅店房间里阅读得梅因的楼房里和街道上发生的事,一件件历历在目,反倒是芝加哥报纸上
刊登的新闻有种遥远的非现实感。
迪尔伯恩大街(Dearborn Street)幽暗又舒适,人群不再是装饰品,反而成为了亲密的伙伴。在光线充足的时候,人们能看见超级钟表的精细运转,了解其中冰冷的机械原理,于是彼此脑中对他人的印象模糊起来,只留下半人或非人的剪影。此时那机械结构不复存在,完整的人性重新显现。路人坐在长椅上,俯身喝咖啡;店员在商店柜台后向外张望,一脸好奇;上班族来店里买雪茄,又消失在大楼里。大家都一脸友善,早晨疲倦的脸上竟挂着微笑,或者至少被一点点的欣喜和好奇点亮。三尺之外目不能及的大雾让人觉得新鲜,他们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终于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了。这城市就是个巨大的虚无背景,没有它,我们也依然存在。我们比那些高楼大厦重要多了。”
人行道上传来一阵怪异的敲击声,很微弱,但确实越来越近了。接着我就看到了他,一个盲人,拄着拐杖从人行道上走过。我想到一个不错的故事。一场雾中的谋杀,大雾掩盖了凶手的踪迹,警长只好找来一名盲人侦探。只有他能在这浓得化不开的迷雾中穿行自如,只有他能找到凶手。长时间的黑暗训练出了对黑暗的敏锐,这位盲探拄着拐杖,一次次敲击地面,也一点点掘开了黑暗所掩藏的真相。
卖报纸的男孩不知道在何处猛地吼了一声:“卖报卖报!大雾导致火车相撞,卖报!”
我和朋友坐在办公室里,他刚在打字,突然停下来盯着窗外,似有所思。“如果每天都像这样会挺奇妙的吧?!其实也不错嘛,你觉得呢?不过大概很快又会发明能穿透浓雾的电灯,不出几年,城市会比现在更花哨吧。我挺喜欢雾的,让一切慢下来的雾。现在的节奏太快了,我还是喜欢慢生活,像一百年前那样。”
我们聊起来,被一种怀旧的情绪笼罩着,聊马车、大篷车,聊铁路、电话、电流和人流出现以前的时光。他并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但就根据他所读到和想象的,应该是很不错吧。
走出办公室已是下午,雾完全散去了。城市又跳回人们眼前,张牙舞爪地宣告胜利。某一刻,你会觉得这城市是在一瞬间拔地而起的。所有坚固的楼墙和明亮的窗玻璃都在嘲笑我脑中残留的雾的印象。“不是雾吞掉了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吞噬者。我们吞掉了雾,吞掉了人,吞掉了日子。”高楼大厦们干得漂亮!
我抬头望天空,那个巨大的灰白色的气球,像是这宏伟芝加哥城的一只玩具。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