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作者:陈先达 杨耕
书号:318578
定价:¥45 元
字数:352 千字
印次:6-1
开本:
出版时间:2023-07-31
ISBN:978-7-300-31857-8
包装: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基础,以哲学的方式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依据,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求,建构一种新的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为依据,用实践新经验、科学新成果、哲学新思想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使学生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陈先达,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著有《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被肢解的马克思》《问题中的哲学》《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哲学与文化》等,近年来,著有《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伟大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修课》等。著作及论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等。2015年《陈先达文集》(14卷)出版, 2016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杨耕,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 15 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级奖8项;先后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韬奋出版奖等称号。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
六、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意识: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第三章 人对世界的改造和创造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五、实践: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生产力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六、社会的观念结构及其功能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
二、内容与形式:事物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方式
三、本质与现象: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外在表现
四、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五、必然与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六、现实与可能:事物现存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六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五、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六、否定之否定: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四、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五、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六、个人的历史作用
第八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实践: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活动
四、非理性因素与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九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三、人的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四、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五、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十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二、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四、时间:人的发展空间
五、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六、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阅读书目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以下简称“第6版”)。
自201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以下简称“第5版”)出版以来,时间已过去了三年有余。在这期间,我们迎来了三个重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70多年的艰辛探索、100多年的不懈奋斗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中共二十大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并以哲学的方式充分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和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需要进一步阐述和补充,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我们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研究,并以哲学的方式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
正因为如此,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委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做第六次修订,并向读者呈上“第6版”。
同“第5版”相比,“第6版”有较大的变化:
一是对“第5版”第一章的“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了较大的修改,充实、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二是对“第5版”“第三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五、实践: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同时,把原来的“五、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调整为“六、实践: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并把这一章的标题改为“人对世界的改造和创造”;对“第八章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做了较大的修改,并把它调整为“第6版”的第四章;对“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做了较大的修改,并把它调整为“第6版”的第七章。
三是重新撰写了“第5版”的“第六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七章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并分别把这两章调整为“第6版”的第八章、第九章;重新撰写了“第5版”的“第十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并把其五节内容调整为六节内容。
四是调整了总体框架,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三章人对世界的改造和创造;第四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第六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八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九章价值的本质和特征;第十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实践观点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五是加大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的著作的力度。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引导学生去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为此,“第6版”增加了“阅读书目”,以便学生读原著、悟原理;二是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当也必须“姓马”。我们当然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本人阐述的哲学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终止于1883年或1895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但是,我们又不能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奉行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始人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是虚构的马克思;脱离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
六是对“第5版”做了全面的技术性修订:对基本范畴做了全面修订,以使范畴的内涵更加清晰;对文字做了全面修订,以使文字表述更加准确;对标点符号做了全面修订,以使标点符号的使用更加规范;对引文做了全面核对,以使引文准确无误;增加了一些重要论据,以使论证更加充分。可以说,在“第5版”的每一页都留下了修改的痕迹。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第7版了。1998年,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的委托,我们主持编写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于1999年出版,这实际上是“第1版”;2003年,我们对“第1版”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并于同年出版,这实际上是“第2版”;2004年,我们对“第2版”的一些章节做了修改、调整和补充,并于同年出版,这实际上是“第3版”;2010年,我们对“第3版”做了较大的修改、调整和充实,并于同年出版,这实际上是“第4版”;2015年,我们对“第4版”做了一定的修改,并于2016年出版,这实际上是“第5版”;2018年,我们对“第5版”做了较大的修改、调整和充实,并于2019年出版,这实际上是“第6版”。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第7版了。
在这样一个编写、修订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不是上帝,而是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家和革命家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在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际,我们把这本小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献给这位思想英雄、历史伟人,以表达中国学者对他的深深的敬意。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礼轻情意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编审、副社长郭晓明编审高度重视“第6版”的出版;策划编辑牛晋芳编审以其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了“第6版”的编辑、出版工作;责任编辑李俊峰、刘袁源以其精湛的编辑技术,高质量地完成了“第6版”的编辑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杜丽娟副编审不辞辛劳,打印了“第6版”的全部书稿,并校对了全部引文。在此,一并表达我们深深的谢意。
“人们常常有机会提供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狄德罗)我们深知我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并深知由此将会导致本书“第6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我们欢迎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修订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教材。“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马克思)要求完善,这是对学者的苛求;但追求完善,则是学者应有的品格。
-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