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泛河西地区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及水盐环境
定价:398.0
ISBN:9787030686794
作者:冯起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24-01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资料,结合室内统计、分析、论证和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本书通过对祁连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壤碳氮变化规律及其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泛河西地区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泛河西地区山区森林草地、平原人工绿洲和荒漠天然绿洲土壤水盐动态规律时空尺度的研究,模拟了土壤水盐动态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耦合关系,建立了土壤碳循环动态模拟方程,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变化及其适应性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土壤退化与土壤水盐变化的关联分析,阐明了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碳氮变化规律。本书旨在为泛河西地区土壤改良和碳氮排放变化的研究及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支撑。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 1章 泛河西地区概况 1
1.1 引言 1
1.2研究区概况 3
第 2章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变化 7
2.1祁连山土壤有机碳 7
2.1.1土壤有机碳研究区域 7
2.1.2土壤有机碳分析 9
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征 10
2.2.1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活体碳库 10
2.2.2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残体碳库及其分解 16
2.2.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残体碳库分解 20
2.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输出特征 25
2.3.1土壤呼吸变化特征 26
2.3.2可溶性有机碳随土壤水运动 36
2.3.3生物量收获对生物量碳迁移的影响 40
2.3.4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 41
2.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动态变化 42
2.4.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43
2.4.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 CO2年通量 48
2.4.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周转期 49
2.4.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动态综合评价 50
第 3章 气候变化下祁连山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 52
3.1研究进展 52
3.1.1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分布 53
3.1.2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53
3.1.3坡位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55
3.1.4山区土壤有机碳格局 56
3.1.5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评估 57
3.1.6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适应性管理 59
3.2数据采集推算与分析 62
3.2.1数据采集 62
3.2.2数据推算方法 63
3.2.3数据分析 67
3.3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和植被因子分布特征 72
3.3.1土壤温度、辐射量和含水量 72
3.3.2土壤容重、机械组成和氮磷含量 74
3.3.3植被盖度和生物量 76
3.3.4水热因子对坡向和坡位的响应 77
3.3.5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坡向和坡位的响应 79
3.4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 80
3.4.1不同坡位、坡向及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 80
3.4.2影响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 89
3.4.3适应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管理措施 94
3.5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评估 96
3.5.1评估模型 96
3.5.2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储量评估 101
3.5.3土壤碳储存价值评估 105
3.5.4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与碳库管理 109
3.6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变化及其适应性管理 110
3.6.1模型构建与评估 111
3.6.2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的影响 111
3.6.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的变化 115
3.6.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有机碳库的适应性管理 121
第 4章 上游小流域水化学特征 124
4.1 引言 124
4.1.1研究意义 124
4.1.2水化学研究进展 124
4.2研究区概况及分析方法 129
4.2.1研究区概况 129
4.2.2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方法 130
4.2.3水化学特征的应用 134
4.3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6
4.3.1不同水体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和 pH 136
4.3.2径流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8
4.3.3大气降水化学特征 145
4.3.4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 149
4.4小流域水体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指示意义 153
4.4.1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153
4.4.2区域水汽来源示踪 161
4.4.3地表水.18O和.D的变化特征 161
4.4.4出山径流的同位素证据 165
第 5章 河西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174
5.1 引言 174
5.2数据来源与处理 174
5.2.1土壤有机碳数据 174
5.2.2环境变量数据 175
5.2.3统计分析与作图 176
5.2.4建模原理 176
5.3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77
5.3.1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78
5.3.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特征 182
5.4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184
5.4.1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184
5.4.2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分析 190
5.4.3土壤有机碳变化综合分析 199
5.5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 202
5.5.1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202
5.5.2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202
5.5.3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 206
5.6河西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讨论 208
第 6章 内陆河下游典型植被群落土壤有机碳 210
6.1内陆河下游土壤 210
6.1.1土壤类型 210
6.1.2土壤机械组成 210
6.2下游典型植被群落土壤表面 CO2通量 212
6.2.1额济纳典型植被群落土壤 CO2通量变化 212
6.2.2温度、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215
6.3典型植被群落土壤碳蓄积 223
6.3.1土壤有机碳密度测定 223
6.3.2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26
6.4土壤碳循环动态模拟 228
6.4.1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 229
6.4.2 SOM模型概述 231
6.4.3河岸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数值模拟 235
6.4.4全球变化背景下胡杨林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 238
第 7章 人工绿洲土壤水盐动态 241
7.1 引言 241
7.1.1研究意义 241
7.1.2研究进展 241
7.1.3区域水盐问题 249
7.1.4民勤绿洲土壤水盐问题研究现状 250
7.2民勤绿洲地下水及土壤特征 251
7.2.1民勤绿洲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 251
7.2.2民勤绿洲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253
7.2.3民勤绿洲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257
7.2.4民勤绿洲盐渍土成因分析 260
7.3节水灌溉方式下民勤绿洲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2…
7.3.1春小麦畦灌土壤水盐分布 266
7.3.2玉米膜垄沟灌土壤水盐分布 284
7.3.3棉花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分布 294
7.4农田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型的构建 297
7.4.1 HYDRUS模型概述 298
7.4.2农田土壤水分运移数学模型的构建 298
7.4.3农田土壤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的构建 300
7.4.4农田土壤水盐运移定解条件 302
7.4.5农田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的确定 306
7.4.6农田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率定 310
7.5绿洲区土壤盐分动态预测 318
7.5.1土壤水盐预测 318
7.5.2绿洲区畦灌春小麦种植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 320
7.5.3绿洲区膜垄沟灌玉米种植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 321
7.5.4绿洲区膜下滴灌棉花种植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 322
第 8章 下游灌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土壤盐渍化 324
8.1 引言 324
8.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24
8.1.2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324
8.1.3地下水动态与土壤盐渍化关系研究进展 325
8.1.4民勤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研究进展 327
8.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7
8.3民勤灌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30
8.3.1民勤灌区地下水埋深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30
8.3.2民勤灌区地下水水化学时空特征及其演化 339
8.4民勤灌区地下水动态与土壤盐渍化 345
8.4.1民勤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346
8.4.2民勤灌区地下水动态与土壤盐渍化 351
8.5民勤灌区水盐调控措施 358
8.5.1民勤灌区地下水环境改良措施调控 359
8.5.2民勤灌区农田灌溉措施调控 359
8.5.3民勤灌区其他措施调控 359
第 9章 荒漠区包气带硝态氮的迁移转化 361
9.1 引言 361
9.1.1研究意义 361
9.1.2研究现状 362
9.2研究区概况及区域特征 372
9.2.1研究区概况 372
9.2.2气候变化 373
9.2.3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378
9.3大气降水中无机氮来源及沉降量 380
9.3.1大气降水中 NO3-及NH4-来源 380
9.3.2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沉降量 386
9.4荒漠区包气带硝态氮迁移转化及其驱动因素 387
9.4.1荒漠区包气带土壤剖面特征 388
9.4.2荒漠区包气带水同位素分布特征 393
9.4.3荒漠区包气带硝态氮的来源和迁移转化 396
9.5荒漠区浅层包气带 NO3-的分布及其来源 405
9.5.1 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 405
9.5.2荒漠区浅层包气带中 NO3的分布特征 408
9.5.3荒漠区浅层包气带中 NO3-的来源及转化过程 414
9.6荒漠区包气带中 NO3-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417
9.6.1荒漠区包气带含水层特征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17
9.6.2荒漠区包气带地下水补给氢氧同位素证据 420
9.6.3荒漠区包气带地下水中 NO3-的来源 424
第 10章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土壤盐分与养分特征 429
10.1研究区生态系统 429
10.1.1天然荒漠绿洲生态系统 429
10.1.2荒漠生态系统 430
10.2土地沙漠化土壤盐分与养分 431
10.2.1土壤盐分变化 432
10.2.2土壤养分变化 437
10.3表层土壤盐分及水化学特征 441
10.3.1表层土壤盐分变化 441
10.3.2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42
10.3.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43
10.4绿洲区域潜水蒸发与水盐运动 446
10.4.1绿洲区域潜水蒸发与水盐运动关系 446
10.4.2绿洲区域植被分布与土壤水盐含量关系 447
参考文献 450
彩图
定价:398.0
ISBN:9787030686794
作者:冯起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24-01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资料,结合室内统计、分析、论证和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本书通过对祁连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壤碳氮变化规律及其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泛河西地区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泛河西地区山区森林草地、平原人工绿洲和荒漠天然绿洲土壤水盐动态规律时空尺度的研究,模拟了土壤水盐动态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耦合关系,建立了土壤碳循环动态模拟方程,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变化及其适应性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土壤退化与土壤水盐变化的关联分析,阐明了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碳氮变化规律。本书旨在为泛河西地区土壤改良和碳氮排放变化的研究及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支撑。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 1章 泛河西地区概况 1
1.1 引言 1
1.2研究区概况 3
第 2章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变化 7
2.1祁连山土壤有机碳 7
2.1.1土壤有机碳研究区域 7
2.1.2土壤有机碳分析 9
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征 10
2.2.1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活体碳库 10
2.2.2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残体碳库及其分解 16
2.2.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残体碳库分解 20
2.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输出特征 25
2.3.1土壤呼吸变化特征 26
2.3.2可溶性有机碳随土壤水运动 36
2.3.3生物量收获对生物量碳迁移的影响 40
2.3.4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 41
2.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动态变化 42
2.4.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43
2.4.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 CO2年通量 48
2.4.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周转期 49
2.4.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动态综合评价 50
第 3章 气候变化下祁连山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 52
3.1研究进展 52
3.1.1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分布 53
3.1.2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53
3.1.3坡位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55
3.1.4山区土壤有机碳格局 56
3.1.5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评估 57
3.1.6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适应性管理 59
3.2数据采集推算与分析 62
3.2.1数据采集 62
3.2.2数据推算方法 63
3.2.3数据分析 67
3.3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和植被因子分布特征 72
3.3.1土壤温度、辐射量和含水量 72
3.3.2土壤容重、机械组成和氮磷含量 74
3.3.3植被盖度和生物量 76
3.3.4水热因子对坡向和坡位的响应 77
3.3.5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坡向和坡位的响应 79
3.4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 80
3.4.1不同坡位、坡向及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 80
3.4.2影响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 89
3.4.3适应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管理措施 94
3.5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评估 96
3.5.1评估模型 96
3.5.2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储量评估 101
3.5.3土壤碳储存价值评估 105
3.5.4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与碳库管理 109
3.6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变化及其适应性管理 110
3.6.1模型构建与评估 111
3.6.2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的影响 111
3.6.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储存功能的变化 115
3.6.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有机碳库的适应性管理 121
第 4章 上游小流域水化学特征 124
4.1 引言 124
4.1.1研究意义 124
4.1.2水化学研究进展 124
4.2研究区概况及分析方法 129
4.2.1研究区概况 129
4.2.2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方法 130
4.2.3水化学特征的应用 134
4.3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6
4.3.1不同水体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和 pH 136
4.3.2径流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8
4.3.3大气降水化学特征 145
4.3.4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 149
4.4小流域水体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指示意义 153
4.4.1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153
4.4.2区域水汽来源示踪 161
4.4.3地表水.18O和.D的变化特征 161
4.4.4出山径流的同位素证据 165
第 5章 河西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174
5.1 引言 174
5.2数据来源与处理 174
5.2.1土壤有机碳数据 174
5.2.2环境变量数据 175
5.2.3统计分析与作图 176
5.2.4建模原理 176
5.3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77
5.3.1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78
5.3.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特征 182
5.4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184
5.4.1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184
5.4.2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分析 190
5.4.3土壤有机碳变化综合分析 199
5.5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 202
5.5.1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202
5.5.2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202
5.5.3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 206
5.6河西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讨论 208
第 6章 内陆河下游典型植被群落土壤有机碳 210
6.1内陆河下游土壤 210
6.1.1土壤类型 210
6.1.2土壤机械组成 210
6.2下游典型植被群落土壤表面 CO2通量 212
6.2.1额济纳典型植被群落土壤 CO2通量变化 212
6.2.2温度、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215
6.3典型植被群落土壤碳蓄积 223
6.3.1土壤有机碳密度测定 223
6.3.2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26
6.4土壤碳循环动态模拟 228
6.4.1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 229
6.4.2 SOM模型概述 231
6.4.3河岸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数值模拟 235
6.4.4全球变化背景下胡杨林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 238
第 7章 人工绿洲土壤水盐动态 241
7.1 引言 241
7.1.1研究意义 241
7.1.2研究进展 241
7.1.3区域水盐问题 249
7.1.4民勤绿洲土壤水盐问题研究现状 250
7.2民勤绿洲地下水及土壤特征 251
7.2.1民勤绿洲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 251
7.2.2民勤绿洲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253
7.2.3民勤绿洲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257
7.2.4民勤绿洲盐渍土成因分析 260
7.3节水灌溉方式下民勤绿洲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2…
7.3.1春小麦畦灌土壤水盐分布 266
7.3.2玉米膜垄沟灌土壤水盐分布 284
7.3.3棉花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分布 294
7.4农田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型的构建 297
7.4.1 HYDRUS模型概述 298
7.4.2农田土壤水分运移数学模型的构建 298
7.4.3农田土壤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的构建 300
7.4.4农田土壤水盐运移定解条件 302
7.4.5农田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的确定 306
7.4.6农田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率定 310
7.5绿洲区土壤盐分动态预测 318
7.5.1土壤水盐预测 318
7.5.2绿洲区畦灌春小麦种植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 320
7.5.3绿洲区膜垄沟灌玉米种植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 321
7.5.4绿洲区膜下滴灌棉花种植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 322
第 8章 下游灌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土壤盐渍化 324
8.1 引言 324
8.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24
8.1.2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324
8.1.3地下水动态与土壤盐渍化关系研究进展 325
8.1.4民勤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研究进展 327
8.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7
8.3民勤灌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30
8.3.1民勤灌区地下水埋深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30
8.3.2民勤灌区地下水水化学时空特征及其演化 339
8.4民勤灌区地下水动态与土壤盐渍化 345
8.4.1民勤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346
8.4.2民勤灌区地下水动态与土壤盐渍化 351
8.5民勤灌区水盐调控措施 358
8.5.1民勤灌区地下水环境改良措施调控 359
8.5.2民勤灌区农田灌溉措施调控 359
8.5.3民勤灌区其他措施调控 359
第 9章 荒漠区包气带硝态氮的迁移转化 361
9.1 引言 361
9.1.1研究意义 361
9.1.2研究现状 362
9.2研究区概况及区域特征 372
9.2.1研究区概况 372
9.2.2气候变化 373
9.2.3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378
9.3大气降水中无机氮来源及沉降量 380
9.3.1大气降水中 NO3-及NH4-来源 380
9.3.2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沉降量 386
9.4荒漠区包气带硝态氮迁移转化及其驱动因素 387
9.4.1荒漠区包气带土壤剖面特征 388
9.4.2荒漠区包气带水同位素分布特征 393
9.4.3荒漠区包气带硝态氮的来源和迁移转化 396
9.5荒漠区浅层包气带 NO3-的分布及其来源 405
9.5.1 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 405
9.5.2荒漠区浅层包气带中 NO3的分布特征 408
9.5.3荒漠区浅层包气带中 NO3-的来源及转化过程 414
9.6荒漠区包气带中 NO3-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417
9.6.1荒漠区包气带含水层特征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17
9.6.2荒漠区包气带地下水补给氢氧同位素证据 420
9.6.3荒漠区包气带地下水中 NO3-的来源 424
第 10章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土壤盐分与养分特征 429
10.1研究区生态系统 429
10.1.1天然荒漠绿洲生态系统 429
10.1.2荒漠生态系统 430
10.2土地沙漠化土壤盐分与养分 431
10.2.1土壤盐分变化 432
10.2.2土壤养分变化 437
10.3表层土壤盐分及水化学特征 441
10.3.1表层土壤盐分变化 441
10.3.2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42
10.3.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43
10.4绿洲区域潜水蒸发与水盐运动 446
10.4.1绿洲区域潜水蒸发与水盐运动关系 446
10.4.2绿洲区域植被分布与土壤水盐含量关系 447
参考文献 450
彩图
-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