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作者简介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情绪史学家,2014年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推选为“新一代思考者” 。她的TED演讲《情绪史》广受欢迎。著有《心情词典》等。
内容简介: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是一本探讨我们内心隐秘情绪的心理类图书。我们内心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坏东西”?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它们?本书系统阐明了这些隐藏心理的成因、类型,并邀请读者反思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情绪和心理来更好地感受自己。
目录
序言 真的“坏透了”吗
“他人的不幸甜如蜜”
恶毒的欢乐
幸灾乐祸的时代
我们必须直面的瑕疵
意外之“喜”
捧腹大笑
孩子们的扬扬得意
意外之“喜”
是他们活该
可耻的身体
他(们)活该!
有些人就是要遭报应
报应带来的狂喜
正义成瘾
不可避免的尴尬
期盼自大的人出糗
“好的幸灾乐祸”
幻想报应
要让其他人都失败
竞争者
要让其他人都失败
怎样才能开心生活并提高自尊
我的“屎样人生”
最讨厌朋友比我强
关注与比较
名人出丑超开心
“坏”老板都没有好下场
理想的员工
坏老板没有好下场
弱者的积怨
心灵安慰剂
政客出丑与群体欢腾
党派政治
群体欢腾
小型的革命
后 记 我们需要的情绪瑕疵
致 谢
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
序言
真的“坏透了”吗
上星期二,我去街角小店买牛奶,在卖名人八卦杂志的架子前停住了脚步。一开始,怕万一别人能听见我的心声,我的本能反应是想,哼,谁会买这种无聊的杂志。紧接着,出于好奇,我拿起一本翻看。上面有名人的赘肉照片,有关于他们体重增减的讨论,有用红圈圈起来的比基尼盖不住的橘皮肥臀和“蝴蝶袖”。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一个流行歌手(也许是个模特)的访谈,她住在一座宏伟奢华的宅邸中。我是听说有人坐拥豪宅常常会忌妒到浑身僵硬的那种人。不过,这篇采访出乎我所料, 主要讲的是她有多孤独,讲她在经历了一次令人悲痛欲绝的分手后,在豪宅中过着多么凄凉冷清的生活。
我环顾四周,而后拿着这本杂志来到收银台前,数出需要的零钱。胸口掠过一丝温热。我感到自己很幸运。不,不准确。应该说,是很得意。
接下来,我要坦白一下。我喜欢看日间档的电视节目;我抽烟,尽管我对外宣称戒烟很多年了;我常常迟到,而且经常为此找借口;还有就是,有时候看到其他人不爽,我会感到很爽。
“他人的不幸甜如蜜”
“阴毛事业负责人”。
日本俗谚云:“他人的不幸甜如蜜。”法语里有个说法是“joiemaligne”,意思是“对他人的苦楚感到恶毒的喜悦”。丹麦人管这个叫“skadefryd”,荷兰语里是“leedvermaak”。希伯来语中,形容因他人的遭遇感到开心可以用“simcha la-ed”,中文里叫“幸灾乐祸”,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里叫“zlùradōst”,俄语中是“zloradstvo”。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人用“malevolentia”表达这个意思。更早的时候,希腊人说“epichairekakia”(其中“epi”意为“因……而……”,“chaire”意为“高兴”,“kakia”意为“丢脸的人或事”)。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说过:“看到别人受苦是有益的,让别人受苦更有益。这虽然很难说出口,却是非常符合人性的,实在太符合人性的原则了,难以撼动。”2
对于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尼桑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来说,嘲笑他人痛苦的行为被称为“Banbanam”3,这个概念最极端的例子是,通过挖出敌人的尸体,并将残骸扔在村子周围来嘲讽他。
…………
我是英国人,我敢说,对他人的横祸和痛苦幸灾乐祸与茶包和谈论天气一样属于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在最受欢迎的具有典型英国民俗风情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就宣称:“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给邻居当笑柄,再反过来笑他们?”没有什么比看到一名国会议员做假账被抓更能让人心里产生自以为是的愉悦感,从而把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了。我们甚至愿意为了获得一点“幸灾乐祸”而付出代价,正如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曾经说的,不庆祝军事胜利,反而庆祝灾难,在这一点上,英国人是独一无二的(“进入死亡谷……”)。
我们知道如何享受他人的失败,但要是问我们该用什么词概括这种享受,我们的语言就会陷入虚伪的沉默,避开提问者投来的目光,不舒服地扭动身子。
于是,我们借用了德语词“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Schaden”意为“损害”或“伤害”,“freude”意为“欢乐”或“愉快”,二者结合即意为“损害带来的欢乐”。
没人愿意面对自己的瑕疵,但是恰恰是瑕疵让我们知道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享受他人的不幸可能听起来很简单——不过是一丝恶毒的闪念。再仔细想想,你就会意识到我们生活中最隐秘也是最重要的某些部分。
- 联合读创 (微信公众号认证)
- 阅读创造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