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卷一 禅是大智慧,禅更是身边事
大师皆自凡胎来
迦叶拈花微笑/达摩九年面壁/慧能出偈得禅/禅分顿渐,一花五叶
中国禅宗主要系、宗、派图/
禅不远人,禅唯在静心观想
运水搬柴也是神通妙用/茶最有禅家意味/你也能读懂禅诗/禅语中更有机窍
卷二 入禅与出禅不可忽略的细节
以气息专注为本
居闹市也要心静如水/衣必宽松,膝必保护/不挂念生活中的琐事杂务/食不饥不饱/睡不可过多/修持需持五戒
以心灵静定为要
至少应抛开五种烦恼/发菩提心,同时起四弘愿/去掉一切念头/克服情绪障碍
入禅与出禅的要领
坐禅前后须知/松紧得宜,劳逸适中/细水长流,涓涓不息
卷三 修禅的六个步骤
坐姿是修禅的基础
打坐圣法双跏趺坐/防止虫蛇侵扰的半跏趺坐/最易入定的七支坐法/简便易行的交足坐/五体端正的椅子坐/洒脱威仪的天神坐/有仙人之势的跨鹤坐/自在如意的菩萨坐
调身是修禅的前提
使大脑清醒的头部运动/缓解疲劳的行走调身/锻炼肌肉的站立调身/调节睡眠的躺卧调身/入禅法宝静坐调身
调息是调心的手段
腹式呼吸:按摩腹肌的健肺法门/胸式呼吸:可随时练习的省力法门/接近式呼吸:补充氧气的全方位调理/数息:减少杂念/随息:抵制杂念进入
调心是通往定慧的途径
观想:在静态中以意念观察事物/调心实修:可操作的渐次去杂念之法
修“止”是对身、语、意的全面修持
“止”的系统修持:使内心沉静/“止”的基本修持:使精力集中
修“观”重在修慧
四种观行:净滤自心,破除我执/辨识究竟色法:调动五根展开想象/辨识究竟名法:摆脱名相对心的束缚/辨识缘起法:获得智慧的直接途径
卷四 南北禅宗修持法
修禅的四种入门方法
念佛号:唤醒自心的佛性/参话头:锻炼思维的修慧之学/参公案:摆脱理性束缚的大彻大悟/默照禅:平复内心躁动的定慧双修功
五门禅:先于中国禅宗创立的传统禅法
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恨/数息观:对治内心散乱/界分别观:对治傲慢/因缘观:对治愚痴
六根法:调动感官入定
眼色法门:专注于色法,以收心入定/耳声法门:专注于声音,使心念静止/鼻息法门:用调息以制心的方便法门/身触法门:以身体某一点的感觉为修行对象/意识法门:对思维的修持
九次第定:在三界中渐次修习
欲界修行准备:由定入禅/色界四禅:消除修禅的各种觉受/无色界四无色定:摆脱身体带来的负累/九次第定:收束注意力
四无量心:治烦恼
发慈心:断除怨怒/发悲心:断除加害他人之心/发喜心:断除嫉妒/发舍心:断除爱憎
六妙门:通气脉
数息门:心不散乱,便无烦恼/随息门:意念专注,内心凝静/止门:息心静虑,妄念自去/观门:树立正见,得大智慧/还门:返本还源,智境双亡/净门:本性清净,心无分别
十六特胜:治厌世心理
知息入:心念随顺气息进入/知息出:心念随顺气息呼出/知息长短:观察气息出入的长短之相/知息遍身:如实观察气息的状态/除诸身行:去除对自身的贪恋/受诸心行:明白一心支虚幻不实/受喜:去除对喜的贪恋/受乐:对乐境不生贪恋/心作喜:生起真实的法喜/心作摄:定心不随喜而动/心住解脱:不为乐所束缚/观无常:观察四禅不动定虚幻不实/观出散:不为色法所束缚/观离欲:观想自己的心识念念生灭/观灭:对无所有处定不生贪著/观弃舍:可得圆满超脱
八背舍:治迷惑
内有色相外观色:得光明照耀/内无色相外观色:断除欲界贪欲/净背舍身作证:乐感遍满全身/虚空处背舍:超越生死轮回/识处背舍:对自身心生厌离/无所有处背舍:厌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身心泯然静寂/灭受想背舍:生命进入休眠状态
九想观:治贪爱
九想观:断绝贪欲,除尽烦恼
八念法门:治恐惧
念佛:念诸佛慈悲/念法:念诸佛的教法规则/念僧:念僧的功德/念戒:念佛之禁忌,息灭恶念/念舍:生善灭恶,舍离烦恼/念天:命终之后得生天界/念出入息:对治散乱恐惧/念死: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四念处:治心乱
身念处:破除颠倒愚痴/受念处:破除对乐的贪恋/心念处:知道心无常/法念处:破除对一切存在的执著
密宗禅修:获得圆满身心的密法
大手印禅修:治疗身体疾病/四臂观音禅修:消灾免难
生活禅:最简单的养生术
行禅:对治坐禅时的昏沉/立禅:改善血液循环/卧禅:改善肠胃功能
内容介绍
对各种禅修方法做全面的介绍,语言平实易懂,旨在让神秘的禅修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且,本书将修禅定与养生治病相结合,揭示了佛门养生的要旨。通过本书,读者会明白:不用出家,一样能打坐参禅;不用打针吃药,一样能祛病长生;不用请心理医生,一样能解决心理烦恼;心养好了,身自然得安。
本书收录从古至今禅师大德的养生修持法门,涵盖南北禅宗和密宗的修持,也包括普通人在家练习的心灵修持,内容全面、语言精练、方法简便易学,对修持者具有指导性;本书还对禅宗的起源、发展,有趣的禅宗公案,禅宗与生活的结合等都进行了描述。仅就后一点,本书也堪称一本怡情养性的心灵读本。
精彩内容
四念处:治心乱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分别为: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二、受念处,即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念,意为想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即身、受、心、法四境。凡夫在未成道之时,常对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对色多起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对受多起乐颠倒(以苦为乐),对想、行多起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对识多起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因此,四念处就是以身、受、心、法为住心的对象,以不净、苦、无我、无常四个正念,进行智慧的观察,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破除所执著的常、乐、我、净四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