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
【英】亚当·希金博特姆 著
鲁伊 译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ISBN:9787559834027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78元
一部苏联“大国梦”破灭的醒脑之作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去年爆红全球,其主创Craig Mazin说:“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有两部书最值得读,一部是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另一部可能就是这本刚刚翻译成中文,但在海外早已获奖无数的《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出版不到3年,著名书评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满分5分)。
如果说《祭祷》是显微镜般地展示了灾难过后人们身体和心灵的巨大创伤,这本《午夜》则将距离拉远,对准建造核电站的荒谬初衷、做出决策的中上层官僚,以及整个灾难发生到事后处理的全过程,并揭示出:
这场骇人的核事故并非如一般所认知的那样是某个环节、某个人的不负责任引发的一个偶然事故,而是一个环环相扣,在苏联体制下必然要发生的悲剧。
◎ 装饰苏联帝国虚荣“野心”的核电站
20世纪70年代,为了追赶西方,莫斯科匆匆上马了一系列核电站项目,发生核事故的RBMK反应堆体量是西方反应堆的20倍,是苏联的“国家反应堆”,它宣示着莫斯科对自身独特模式的无限自负。
◎ 经济“停滞”时期强行上马,偷工减料应付
由于已在计划经济的道路上狂奔了数十年,苏联进入“停滞时期”。核电站从建设之初,就缺乏足够的建造设备,关键机械部件和建筑材料经常无法准时运到,并常常存在缺陷。
比如,用来抑制反应强度的控制棒,因为设计缺陷,在事故发生时,反而增强了反应,“刹车”变成了“油门”。
更要命的是RBMK反应堆,竟然没有用于防范严重事故时放射性污染逸出的安全壳建筑。
◎ 外行指导内行,甚至是没有“内行”
“在莫斯科的能源部,考虑高级管理干部人选时,知识和经验同忠诚和执行力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
核电站厂长布留哈诺夫,读的电气工程,对核电所知甚少。总工程师福明没有从事核电的经验,“但政治上极为过硬,仅通过函授课程突击学习了核物理知识。”
……
对于苏联来说,政治和大国的荣耀高于一切:在核工业体系中,人的安全,与核工业相比,不值一提。设计周期,安全测试,工程质量,与核工业效率、功率相比,不值一提。人,就只是工具。
于是事实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维持荣誉,不惜代价。虚荣,成了国家的精神内核,因而灾难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
本书作者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由于这场灾难已经发生30多年,当事人都年事已高,作者抓住最后的采访机会,进行了80多次,数百小时的采访,受访者包括科学家、卡车司机、消防员、医生、寡妇……
作者还参考了诸多亲历者的信件、未出版的回忆录和近年来刚刚解密的档案,因此,本书可称作“这个题材的最终作品”,并深刻揭示出残酷荒诞的灾难真相与被苏联掩盖的灾难成因。
本书2019年出版,包揽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年度图书,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在莫斯科的能源部,考虑高级管理干部人选时,知识和经验同忠诚和执行力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
◎ 当远在莫斯科的能源部得知,核电厂无涡轮机大厅的屋顶居然使用的是及其容易燃烧的沥青,命令他们立即返工,然而,为这座50米宽、近1000米常的建筑物重铺屋顶所需的特设防火材料,在苏联境内根本造不出来,能源部只好特许他不按规章办事。
◎ 谎言和欺骗充斥于整个系统,在上下级之间双向传递:下属提交给上级的报告中充满虚假的统计数字和夸大的预测结果,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被圆满达成,不可能达到的定额被英雄主义地超过。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普利策奖得主安妮·艾普尔鲍姆
◎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
◎ 亚当·希金博特姆以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这场灾难及其可怕后果。这是一个关于傲慢自大和狂妄野心终遭报应的传奇,苏联的各色高官和不幸的工程师们粉墨登场,剧中有英勇牺牲的烈士,也有卑劣无耻的恶棍,有不知真相的困惑,也有故意而为的欺瞒。
——《卫报》
◎ 希金博特姆将那个晚上亲临现场者的体验以文字编织起来,他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在极为详尽的报道和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一些重大主题逐渐浮现.....希金博特姆的这部杰作,是长久以来为填补叙述空白而进行的系列努力中的一大进步,它让许多被隐藏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
——《纽约时报》
亚当·希金博特姆,1968年生于英国,《纽约客》《连线》《史密森尼》和《纽约时报杂志》主笔,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
本书作者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由于这场灾难已经发生30多年,当事人都年事已高,作者抓住最后的采访机会,进行了80多次,数百小时的采访,受访者包括科学家、卡车司机、消防员、医生、寡妇……
作者还参考了诸多亲历者的信件、未出版的回忆录和近年来刚刚解密的档案,因此,本书可称作“这个题材的最终作品”,并深刻揭示出残酷荒诞的灾难真相与被苏联掩盖的灾难成因。
切尔诺贝利地图
出场人物
引子
Ⅰ 一座城市的诞生
一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
二 α、β 和γ
三 4 月25 日,星期五,下午5 点,普里皮亚季
四 和平原子的秘密
五 4 月25 日,星期五,晚11 点55 分,四号机组控制室
六 4 月26 日,星期六,凌晨1 点28 分,第二民兵消防站
七 星期六,凌晨1 点30 分,基辅
八 星期六,凌晨6 点15 分,普里皮亚季
九 星期日,4 月27 日,普里皮亚季
Ⅱ 帝国的陨落
十 云
十一 “中国综合症”
十二 切尔诺贝利之战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十四 清理员
十五 调查
十六 石棺
十七 禁区
十八 审判
十九 大象脚
二十 瓦列里·赫德姆丘克之墓
尾声
鸣谢
作者手记
专有名词
辐射单位
注释
索引
【 《苏联的最后一年》】
最接近苏联崩溃真相的一本书!
本书的叙述从戈尔巴乔夫掌权始至苏联解体终,对这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浓墨淡彩的描写,其主旨在于让人明了,当苏联的政治体系将一个尚未做好掌舵准备的人推到风口浪尖时,苏联这艘被政治及经济风浪冲击得千疮百孔的大船最终触礁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作家罗伊·麦德维杰夫先生,自1991年年末起就开始构思和创作本书。这20多年间,他一直苦心孤诣、笔耕不辍。
其间,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各类文献和事件亲历者浩如烟海的回忆录,而且走访了许多地区,并与当事人直接会面、交谈。作为苏联人民代表和苏共中央委员,罗伊·麦德维杰夫本身就曾亲自参与、经历和近距离观察过当时的许多重大事件,加之20多年更为理性的探索、研究、沉淀和反思,他终于给读者奉献出这本份量厚重、蕴涵深刻的好书。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