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透过58部西方人类学经典著作 勾勒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运费: | ¥ 0.00-20.00 |
商品详情
主 编:王铭铭
字 数:700千
书 号:978-7-5139-2150-3
页 数:664
出 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41.5
尺 寸:172毫米×24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8年12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8.00元
编辑推荐
为了求解一些关系到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人类学家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游走于琐碎的事物与抽象的观念之间,思考关于人自身的宏大叙事。并最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硕的学术遗产。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遴选了58部西方人类学经典著作,并对其学术脉络进行梳理,以便为普通读者也提供一条初窥人类学全貌的有效路径。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基本内容、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学理依据、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简要的评论等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著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铭铭,人类学家,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王铭铭作品宏富,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走在乡土上》《西方作为他者》,学术随笔《漂泊的洞察》《无处非中》《心与物游》,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中国人类学评论》。
内容简介
20世纪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蜕变。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阅读指南,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本书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正文赏读
为了求解一些关系到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19世纪以来,人类学家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游走于琐碎的事物与抽象的思想之间,企求在一种对常人而言略显古怪的求索中探知人的本性。人类学家采集常被其他学者视作细枝末节的资料,自己却坚信,对细枝末节的观察包含着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宏大叙事。
人类学这门沉浸于人文原野里的学科,是社会科学诸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从一个有个性的侧面,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提出了有广泛启 发的观点。了解这门学科,乃是了解社会科学整体面貌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如同所有学术团体,人类学家不是一个内在一体化的“族群”,他们采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存在着鲜明差异,在学术争论以至几近谩骂的相互挑战中,针对 “人的问题”提出了丰富多彩的观点,共同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对于一些(并非所有,甚至可以说只是少数)人类学家而言,理想上的人类 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着生物学的因素,又包含着人文学和社会科学 的因素。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支 派。体质(生物)人类学是从人类的身体素质演化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起初集 中于研究人类化石证据和种族差异,后随生物学的转变而与基因的研究融合。文 化人类学内部又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或称“民 族学”)。考古人类学主要探究史前考古,对非西方文化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主要关注物质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心态,也曾专注于人类创造和生活方式 的阶段性变迁。语言人类学可分为“历史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从事这方 面研究的人类学家,或从语言和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入手,或从语言与思维的 关系入手,探究语言与“语言共同体”、语言与宇宙观的关系。社会(文化)人 类学有像英国和法国那样内分为亲属制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的,也有像美国那样在研究的领域方面不加内部划分的。不同种类的社会(文 化)人类学旨在研究现存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政治行为、生产与交换的实践 和制度,以及对超自然力的运用方式。在人类学的教育方式上,美国人类学侧重 于坚持综合性学科的做法,而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大学,则主要以社 会(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为中心展开人类学的教学。欧洲文明历史悠久, 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有深厚而独立的传统。美国的历史只有200 多年,人类 学起源于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而广泛涉及“新大陆”的所有文化史与社会形 态,长期具有适合美洲文化研究的学科综合性。
从其学科史历程表现出来的时代风格看,早期人类学家知识渊博、学科综合 能力极强。而从20 世纪初期开始,人类学家则越来越专注于学科的专门化,社 会(文化)人类学逐步占据主流。在过去的100 年中,人类学大师的作品大多 保持着对历史和现状的双重兴趣,大多也期待对涉及人类存在的所有问题展开探 索。但是,他们在研究和撰述中深受学科专门化潮流的影响,而倾向于用扎实的 专业研究,从个别观全貌,以例证的叙述来阐述理论的含义。
《20 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是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我们试图通过书目的选择、人类学家的介绍及人类学著作的评介,勾勒出20 世纪西方人类 学“故事”的主线。
在学派林立、学术价值各异的情况下,要挑选出够得上“主要著作”这个称 号的原著,并使《指南》符合本书主旨中许诺要实现的目标,实在是一件非常困 难的事。我们选进来的书目,所反映的人类学学科差异和变化,只能说还是局部 的。在做书目选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人类学家做出的贡献。我们做这样一个强调,自然与我们从事的专业研究有关。但是,这也牵涉到我们对学科的认识。我们之所以决心让《指南》集中反映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因为在我们看来,从这个侧面概述人类学 的整体成果有其理由。人类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中,“发现”层出不穷。在一些时 代里,社会(文化)人类学家曾热切地接受来自生物学和语言学的“发现”。但是,从 100 年的历史来看,他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在人类学家中成为思想最活跃、解释体系最具综合性的一派。他们通过自 己的努力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使人类学的大多数名著中包含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手 段无法脱离社会(文化)人类学内部的学术争论。社会(文化)人类学拒绝简单接受生物学对人的解释,而主张从人与他的动物同伴的分水岭上展开对人的研究。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积累了大量有关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论著,不仅为本分支领域的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也启发了专门从事其 他领域研究的学者。在我们看来,要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整体面貌,从社会(文 化)人类学的理论变迁入手,是贴切而又便利的。
《指南》的编辑和出版,首先是考虑到当前国内人类学学科基础建设方面的 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人类学自恢复以来,一直未能克服其学科基础薄弱 之弊病。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研究上,这门学科的从业者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种历史的尴尬。20 世纪前期,中国学术界对于19 世纪及其同时期的西方人类学著 述的认识和翻译都比较系统。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这项工作停滞了,直到 80 年代,才开始恢复。如今人类学界出现了大量翻译作品,但远远无法挽回此前历史的损失。所有的译者对于学科的恢复,其贡献都可谓巨大。但他们是否能 意识到,翻译与介绍西学,除了自身的目的,还有一个抱负,即这样的行动,乃 是为了回归于知识的历史本身,挽回我们经历过的几度历史的损失?
《指南》可以说是带着这个历史的意识而编辑的。
作为一部积累性的、集体性的作品,《指南》的不同章节形成于不同时期, 参与写作的作者,相互之间差异也很大,因而,收录于此的评介之作,无论是在 行文上,还是在内容上,相互之间都无法达到充分连贯与呼应,不少篇章尚嫌 初步。不过,此处所选择的这数十部原著,大抵能代表欧美人类学发达国家英、 法、美的历史概貌。我们有自信认为,《指南》是为了在一个新时代里恢复我们 对于知识脉络的系统把握而编写的。
非专业读者如何使用《指南》
《指南》有助于使读者通过浏览或阅读,对 20 世纪西方人类学有比较全面的 了解,使读者有可能通过查阅,找到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的西学论著。《指 南》的编写,本为专业内之事,但我们却也抱有普及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或文化 人类学)的愿望,期待通过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使更多的读者了解人类学、认识 它的价值、思考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所可能产生的启迪。
对于人类学的非专业读者而言,《指南》能为其初步感知人类学提供一条线 索。固然,要了解《指南》涉及的原著的内涵,非专业读者尚需先行接触人类学 的入门教材。不过,从《指南》编排的方式与收录的述评中,非专业读者也能相对直接地认识人类学的面目。
不少读者可能是为了方便寻找西方原著才查阅《指南》的。那么,浏览《指 南》之后,有意进一步阅读人类学原著的读者,又该从哪几本著作入手?《指 南》的编写,本不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编写一部相对系统地体现20 世纪西方 人类学历程的书籍,本意之一,恐怕还是在于让读者有一个从中进行选择的自 由。非专业读者若纯粹出于兴趣而阅读《指南》,那也未必需要按部就班,从第 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从中选择相关的章节来读, 或使用本书提供的线索,找到原著进一步阅读。关于原著的阅读,如果一定要我 们提供一个建议,那么,我们则愿意说:阅读、浏览或查阅过《指南》而有意找 到个别原著阅读的非专业读者,可以从诸如《努尔人》这样的优秀民族志入手, 了解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从《忧郁的热带》入手,了解人类学家的精神世 界。假如读者有意更系统地了解人类学原著,则以下为专业读者所提的建议,也一样适用。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
《指南》首先面对的是国内人类学专业研究人员。人们一般会问,既然已是 专业研究人员了,那关于本学科的西方主要著作还需要什么“指南”?我们意识 到了这个问题,同时意识到,像这样的书,对国内人类学的专业研究人员而言, 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在非西方国度研究和学习人类学,会对这门西来的学科产生疑惑。特别是对 人类学的“自我”与“他者”观念,我们更易于产生抵御甚至逆反心态。在这门 学科最核心的地带,我们这些非西方人,是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学家的“他 者”,而非思考的主体,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我”。在非西方国度从事人类 学研究,确有必要认清西方人类学的思考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的关系实质。然 而,思考这一关系实质,不应使我们忘记:无论如何,人类学毕竟是西方产物, 若要把握这门学科,便要充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我们深知,经过 100 年断断续续的建设,可以说国内人类学已具有了自己的 “传统”,我们的人类学名著也一样多。这个时代,重新回归于20 世纪的西方人 类学,必要性到底有多大,学界是存在争议的。然而,我们还是相信,通过阅读 原著,认识 100 多年来西方人类学的成就,是国内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对于有志于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人,我们的建议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跟随本书编目展示的原著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阅读,形成对人类学 思想史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学术感觉,培养一定的学养。这样的阅读,对于把握 西方人类学的时间与空间,是最有优势的,它有助于我们比较透彻地理解学术观 点与研究风范的发生与转型,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有助于理解主要学 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第二步:分英、法、美三国将本书所列诸书放到一个“国别传统”的框架 内,依据学术思想空间分化状态来梳理三国内部的学科思想史。如此一来,除 了欧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1944)、约翰内斯·费边的《时间与他者》 (1983) 及弗雷德里克·巴斯的《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国别人类学阅读书 目可为如下:
1. 英国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48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 58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86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 著 115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 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135
《努尔人》(1940) 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159
《自由与文明》(1947) 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187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 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 207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 埃德蒙·利奇 著 214
《东非酋长》(1956) 奥德丽·艾·理查兹 著 256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282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 马克斯·格拉克曼 著 301
《洁净与危险》(1966) 玛丽·道格拉斯 著 320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 著 331
《仪式过程》(1969) 维克多·特纳 著 342
《自然象征》(1970) 玛丽·道格拉斯 著 352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 著 484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 著 497
《礼物的性别》(1988) 玛丽琳·斯特雷森 著 536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 主编 566
2. 法国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 马塞尔·莫斯 著 3
《土著如何思考》(1910) 吕西安·列维—布留尔 著 1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爱弥尔·涂尔干 著 22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 马歇尔·葛兰言 著 36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 著 75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180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246 《结构人类学》(1958,1973)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274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290
《等级人》(1966) 路易·杜蒙 著 312
《嫉妒的制陶女》(1978)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378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 著 458
3. 美国
《人与文化》(1923) 克拉克·威斯勒 著 65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 著 97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 玛格丽特·米德 著 107
《人类史》(1931) 格拉弗顿·史密斯 著 115
《文化模式》(1934) 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124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 著 226
《文化树》(1955) 拉尔夫·林顿 著 236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358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 马歇尔·萨林斯 著 369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 迈克·陶西格 著 390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 著 404
《尼加拉》(1982) 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413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 埃里克·沃尔夫 著 422
《想象的共同体》(198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432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440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 著 465
《物的社会生命》(1986) 阿尔君·阿帕杜莱 主编 471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 布鲁斯·卡培法勒 著 525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546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 大贯惠美子 主编 573
《殖民情景》(1991) 乔治·斯托金 主编 586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 著 600
通过《指南》提供的线索,穿梭于西方人类学原著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人类 学专业研究人员有可能得到两点重要认识:
(1)世界各国人类学之间,是有其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的。
(2)世界各国人类学之间,并没有因其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而失去了各自的风格。
对于民族志深入描述的珍视,对于理论研究中比较方法或综合论证的坚持, 对于人文关系的重视,可谓是世界各国人类学家共同的“自我认同”。然而,正 是这一“自我认同”亦有差异。从《指南》导向的那些作品可见,英国的民族志 成就最好,法国的理论研究成功最多,美国人类学家则以人文关系的研究见长。 通过对西方人类学原著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分布的“解读”,我们能认识到,20 世 纪前期英国功能主义、法国社会学主义、美国历史主义三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共 同为今日人类学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战后的数十年及20 世纪最后三十年里,人 类学产生了两度“大转型”,但其基本样貌还是人类学的——尽管西方人类学的 发达国家仍旧百家争鸣。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指南》涉及的人类学代表作,专业研究人员有可能更 好地理解人类学的世界观,以及在中国开展人类学研究所需要认识的知识的跨文 化气质与“文化自觉”的风度。我们也相信,研究者只有在这个基本的知识“背 景”下思考知识、从事研究,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知识。
-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