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43.50
运费: ¥ 5.00-20.00
库存: 2 件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图0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图1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图2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图3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缩略图0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缩略图1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缩略图2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png

1.这是一部全面、翔实的春秋历史自东周开始,周王室渐衰,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群雄纷争,弱小诸侯渐被吞并,其间相继出现;春秋五霸。本书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等资料,叙述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从生产工具变革、民族融合、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等方面,论述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揭示出春秋大变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2.详解春秋的;二律背反现象春秋三百余年,政治军事领域,周天子势微,权力下移,诸侯争霸,蚕食弱国,权力下移与中小国被兼并,成为一种;背反;经济领域,战争对寻常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破坏,但同时经济总体也在发展,战乱的破坏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成为一种;背反态势;文化领域,;学在官府被打破,一定程度上精神文化产生混乱,而在春秋中晚期,;显学横空出世,精神文化的混乱和主流;显学的横空出世也成为一种;背反。春秋的种种变革和;二律背反现象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或许曲折,但发展和前进一定是主旋律。3.文本通俗,图文并茂作者用生动的文字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很好地贯彻了丛书的特色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是一本很好的中国历史普及性读物。全书辅以大量插图,以图佐文,图文并茂,方便大众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png

自东周开始,周王室渐衰,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群雄纷争,弱小诸侯渐被吞并,其间相继出现;春秋五霸。本书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等资料,叙述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从生产工具变革、民族融合、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等方面,论述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揭示春秋大变局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png

陈雪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副编审。著有《司马迁人格论》、《中华远古文明之谜》、《〈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与郭志坤合著)、《提问诸子丛书》(与郭志坤合著),以及历史人文小品集《生命事业未来》《立志修身读书》《交友处世做人》等。

目录简介.png

导 言 / 001第一章 平王东迁西周王朝的由盛而衰 / 007一个王朝的残阳夕照 / 013无奈的平王东迁 / 018第二章 郑庄公;小霸春秋时代的历史进程 / 025郑国的东进方略 / 029郑武公经营中原 / 034郑庄公;小霸及其影响 / 038郑子产;铸刑鼎 / 045第三章 齐桓公的霸业齐的建国及其;杂交文化 / 055齐桓公用管仲为相 / 059齐鲁长勺之战 / 065管仲改革齐政 / 069齐桓公的尊王和称霸 / 075第四章 秦、晋两大国的崛起结秦晋之好 / 087宋襄公图霸失败 / 092晋楚;城濮大战 / 096晋文公的霸业 / 100秦穆公称霸西戎 / 103第五章 楚国的北上争霸楚的先世及楚的建国 / 111楚的北上和东进 / 115楚庄王问鼎中原 / 120楚国称霸天下 / 124第六章 ;弭兵之盟晋楚争霸的势均 / 131华元的;弭兵 / 135向戎的;弭兵 / 139第七章 吴越的崛起开放的吴国走向昌盛 / 147;十年归报楚王仇 / 152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 158越国的北上争霸 / 164第八章 大夫专政和三家分晋大夫专政局面的形成 / 171;三桓专鲁政 / 178田氏代齐 / 185三家分晋 / 192第九章 铁器时代冶铁手工业的兴盛 / 205从;铁耕走向牛耕 / 214铁器应用引起的社会变革 / 221第十章 中华民族的开始形成民族大家庭形成的社会条件 / 231;华夷杂处局面的发展 / 236大国争霸促成华夷融合 / 242频繁的华夷联姻活动 / 247;东西南北人 / 250第十一章 学术下移和思想解放;天下一统局面的打破 / 261学术下移和私学的兴盛 / 266;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 273第十二章 显学及其社会影响儒墨显学的渊源及其形成 / 281儒墨显学的社会价值 / 289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 297显学以外的文化大家 / 301第十三章 至圣先师孔夫子圣人之后 / 309千秋学人 / 314民族良心 / 325万世师表 / 333结束语 / 349主要参考书目 / 351附录一:春秋大事记 / 353附录二: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霸国世系 / 358重版后记 / 365

【前言】

序 一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多年的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这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做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多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给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阅读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语言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原则提得好,也提得及时。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具有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所撰讲义(出版后书名《国史大纲》)一开头便标举:;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增强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词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上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才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李学勤2014年8月 17日

序 二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忆起吴晗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编纂这样一套书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做。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做了大致的概括: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残酷战争描写的局限,注重阶层、民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和;否帝王将相两个极端的局限,注重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表为相关历史表述提供佐证。《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套书的作者团队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产生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的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读者从中可以汲取最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她在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这一切,让我们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写作中进行了刻苦的再学习。从史实的查证到篇章的构架,再到文字的通俗化以及图片的遴选,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目的在于令读者通过目录就能够对书中的大概内容一目了然。中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读史者历来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读起之叹,讲史时以;时间为纲,即可以从纷繁中理出头绪来,再辅之以;专题为目,这样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题。本丛书注重以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图文并茂也是本丛书通俗化的一途。中国历来重视;右文左图,以文注图,以图佐文。通俗而雅,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强调的通俗。本套丛书的学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中的通俗,继承和发展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种;以训诂代经文的传统,把佶屈聱牙的古文经典用活了。所以说,深入浅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为了增加生动性、可读性,作者尽量对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加以细讲,如对某些重要的出土文物予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在图表上尽量做到随文提供佐证。在每册图书之后增加附录,旨在增强学术性和通俗性:附录大事记,旨在让读者对本段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意在让读者对本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君的传承有所知晓。另外,所列主要参考书目,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索引。意愿和努力是如此,最终的结果如何,诚望读者鉴定。郭志坤2014年8月 19日

【免费在线读】

导 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平王东迁,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这是个动乱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动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春秋时期动乱的基本形态是战争。从公元前770年的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凡二百九十五年,其间平均每年大小战争有三四次之多。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战争是力的博弈、智的较量,春秋时期的战争发起者的动因和目标就是兼并和;争霸,与周代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义的观念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说是;无义战,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从历史角度看,春秋时期的战事频仍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开始参与兼并和争霸的国家为数众多,后来逐步收缩到少数几个霸权国家。我们可以画出这样一幅春秋争霸的路线图:最早站上霸主圣坛的是东方的强国齐国,然后继起的是在中西部争雄的晋国,这时的争霸舞台主要还是在华夏地区。到楚庄王战胜晋国从而成为春秋第三霸时,争霸的格局改变了,南北争霸成了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而春秋时期的最后百余年中的大事则是南方吴、越两国的崛起。在南北双方订立;弭兵之盟的情况下,吴、越争霸一度成为争霸的主战场。南部中国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乃至与北部中原地带并驾齐驱,是春秋时期社会格局变化的一大特色。战争最终是要靠经济来支撑的。为了打好争霸战,当时的春秋各国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齐国管仲的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中西部两大国的;永结秦晋之好,既是观念形态上的重大变革,又是经济文化上的互通有无。楚庄王;一飞冲天,完全与其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有关。至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更是改革的千年佳话。正是这种种改革措施,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大发展。历史文献和地下发掘证明,正是在春秋时期,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对农业来说具有关键意义的牛耕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的公布,流通领域金属货币的广为使用,说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的确是深刻而全方位的。在这一时期,战乱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为人口的流动创造了异乎寻常的条件。孔子在当时就被称为;东西南北人,那是因为他的文化追寻。其实,像孔子这样的;东西南北人,还有的是。从夏王朝的建立起,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之间就有所谓的;华夷之争,但历史告诉我们,各族更多的是相容和相融。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交互融合,到春秋时期华夏族已经大致形成。春秋时期更大的成就在文化上。周室王权的衰微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沉闷格局,出现了;学术下移的可喜现象。学术一旦接上地气,突破藩篱,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可以说,;显学的形成正是当时学术繁荣的结晶。春秋三百余年最可大书特书的是文化生活上出现了大变局。随着;天下一统局面被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于是私学应运而生,私学的领军人物也蜂拥而出。春秋后期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文化上的;轴心时代,它给中国历史贡献了一个大圣人孔子。这也是春秋史重彩浓墨的所在。孔子是中国历史的良心,他创立了;仁学,要人们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生活、学习、交往。孔子是终身学习的首创者。;三十而立,三十岁那年他开始当老师,是中国私学的开山鼻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留给后人的永远的遗嘱。孔子是一个;集大成者,上承黄帝到他那个时代大约两千五百年的文化成就,下开身后两千五百年的文化新风。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他刚巧是那个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人物。研究春秋史,甚至可以说研究整部中国史,不可不研究孔夫子。

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王道既衰,诸侯争霸;王官失守,士人崛起。在失序的春秋时期逐渐开始思想解放与民族融合)(陈雪良)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xhbookmall
新华一城书集微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