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周期、估值与人性
定价: 88
作者: 凌鹏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3-11-02
页码: 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ISBN: 9787521760330
1.作者兼具卖方策略与买方实操经验,长期身处投研一线,视角专业全面。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一员,作者始终处于投研一线,亲历A股20年的沉浮,见证主流投研机构的方法论和思维过程变迁。了解各个时点的主流机构做法,能为投资者讲清每轮行情背后的宏观环境、微观产业逻辑,以及机构助推因素,在不断变换的赛道及板块轮动中,归纳出不变的周期、估值与人性。
2.在纷乱的市场博弈中,厘清主线,总结A股周期规律。国际上有许多周期论,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美林时钟。A股由于诞生历史较短,周期性尚不明显,并不能简单地用国际上的周期论来指导投资。这本书概括了A股较为完整的三轮周期,勾勒从酝酿到陨落的过程。在实战经验中,总结价值投资的有效性,有助于投资者明晰当下时点,把握时间窗口。
3.挖掘价值投资本源,增强投资者的持仓底气。伴随2019年A股的小牛市,许多新晋投资者涌入。此时的牛市是以“茅宁”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驱动的,尚不足以反映沪深两市5000余只股票的整体情况。通过复盘历史,有助于新晋投资者多维透视股市全貌,认识人性、审视人性,理解价值投资本源,增强在动荡行情中的持仓底气。
复盘A股20年行情演进与策略变迁,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周期逻辑、投研策略与未来推演。
20年,三轮周期:
· 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
· 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
· 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作者凌鹏长期在主流机构从事投研活动,兼具一线卖方策略与买方实操经验。基于实战经验复盘,厘清三轮周期的主线逻辑,剖析每轮周期背后机构投资者使用的方法论。每一轮周期均按照酝酿—崛起—调整—泡沫—陨落的顺序发展。
在变幻的主线逻辑中,也有不变的共性,即周期、估值与人性。“周期思维”才是永恒的赛道。
通过复盘历史,该书助力投资者顺应时代,构建切实可行的投研体系与投资框架。
前言
一章 2005年:A股的重生之年
2005年是分水岭
2005年之前的A股
2005年之后的A股
第二章 2005—2009年:周期为王
投资时钟统御江湖
2005年 熊市出清
2006年 牛市来临
2007年 蓝筹泡沫
2008年 次贷崩盘
2009年 肌肉记忆
第三章 2010—2015年:成长致胜
成长崛起与互联网思维
2010年 尝试切换
2011年 倒春之寒
2012年 正式切换
2013年 成长完胜
2014年 蓝筹逆袭
2015年 市场巨震
第四章 2016—2022年:茅宁共舞
周期归来、龙头至上
2016年 破局重生
2017年 渐入佳境
2018年 补跌调整
2019年 “茅氏”封神
2020年 宁王独立
2021—2022年 茅宁陨落
第五章 寻找投资中的“不变”
三个“不变”
两次“转变”
凌鹏,荒原投资创始人、总经理和投资总监。
2006—2012年,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任首席策略分析师,三次获得“新财富”策略分析师一名。2013—2014年,任东吴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副总经理以及基金经理等。2015—2016年,任兴业全球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经理。
曾主导编写《策略投资方法论》。
2022年10月,我请凌鹏师弟给益盟—高金私研所客户讲课。凌师弟结合自身的经历,把近20年A股行情演变及主流方法论变迁做了精彩的系统演绎,令人耳目一新。之后,我建议他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时隔一年终于见到此书付梓。在我从业的25年间,经历了服务机构投资者到服务普通投资者的转变,也见证了A股的沧海桑田,一直期待有一本来自投研一线人员的历史复盘。凌师弟的这本书很好地承担了这一任务,相信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梁宇峰,益盟股份首席战略官,“益研究”创始人,《长期的力量》《常识的力量》《估值的力量》作者
申万宏源策略向来有“出思想、建体系”的传统。当年和凌鹏老师共同战斗的时候,除了实时研报,我们还有大量方法论报告,其中复盘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如今,又看到凌老师的新书,《周期、估值与人性》这本书集合了他近20年一线卖方研究和买方投资的经验,在众多描绘A股历史的书籍中较少,视角独特,相信会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获。
——王胜,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
《周期、估值与人性》是一部难得的复盘佳作。复盘写作其实很困难。一要解构众所周知的行情,使其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和故事性;二要避免“上帝视角”,从而启发当下,把握未来。凌鹏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首先,创造性地划分四个阶段,即史前时代、周期为王、成长致胜、茅宁共舞;其次,基于方法论而不是信息,来分析A股周期的兴衰变迁;后,以投资笔记的方式,坦陈身处局中困惑、认知得失。这本书让我看到凌鹏从首席策略分析师向投资经理的蜕变,其中有灵光一现的顿悟,更多的是孜孜以求的探索。
——董德志,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与固收分析师,《投资交易笔记》作者
我眼中的凌鹏是位“求道者”。10年前,作为首席策略分析师,他建立起“策略投资方法论”,并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收尾。2013年,凌老师告别卖方研究机构,开启投资生涯。10年后,我看到的是“价值投资者”凌鹏。《周期、估值与人性》一书既是对A股20年的复盘,也记录着其投资体系的进化。A股主线频繁变迁,投资框架的迭代似乎理所应当,而追随性的投资行为往往加剧“脆弱性”。作为投资者的凌鹏反其道行之,在变化中提炼出“三个不变”。一是“一切皆周期”,二是“估值终有效”,三是“人性永不变”。基于“三个不变”,构成从理念到实践的“价值投资”逻辑闭环。
——黄鑫冬,荒原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研究总监
2005年之后的A股
2005年之后,每隔五六年A股就有一个新的“玩法”,崇尚一批新的资产,并认为是永恒的赛道。这一点也令很多投资者无所适从,前选“赵飞燕”,后重“杨玉环”,选美的标准都会变化。因此A股很少有长胜将军,往往上一个时代的王者在下一个时代就会陨落,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17年,三个阶段
2005—2009年A股崇尚周期轮动和投资时钟,得宏观者得天下,行业研究员在荐行业和股票的时候,都得先问问宏观分析师的看法。2010年是个风格转换的年份,消费股作为主角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率先在当年完成底仓调换的机构会在未来三年称雄。2013—2015年把小盘股和成长股的风格发挥到致,投资逻辑和2005—2007年的牛市截然相反,强调轻资产和互联网思维。2016年年初“熔断”后,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崇拜,核心资产从2016年3月至10月的混沌中杀出,在 2017年4月形成趋势,经过2018年的调整,在2019年成就斜率更陡的加速上升。
整体而言,2005—2022年这17年,A股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二、上升五阶段和下跌三阶段
借助波浪理论的术语,每类资产的兴起和陨落多伴随着上升五阶段和下跌三阶段,整个周期可以延续10年之久。所谓上升五阶段就是被冷落、酝酿、共识、调整和再加速等五个过程。周期股在2003—2004年的“五朵金花”时代就有所酝酿,经历2005年998点的调整,开始战战兢兢地上涨,中间经过2007年5月30日的“股灾”(简称“5·30”),此后才有斜率变陡的“蓝筹泡沫”;消费股在之前的周期牛市中一直默默无闻,2010年才初露锋芒,2011年遭遇调整,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开始加速上升;创业板于2009年10月上市,2010年6月发布其指数,但此后两年逐渐被人遗忘,2013年异军突起,2014年横盘,2015年再次迎来飞升;核心资产在创业板牛市中沦为僵尸资产,2017年重回核心,2018年尾盘补跌,2019年又加速爆发。这就是过去20年这三类资产前仆后继的过程,透过现象,直面本质,有着共同的路径。
任何一类资产,经过上述五阶段,成为全民偶像,风险也就出现了。其陨落一般也要经过三阶段。一个阶段是估值太高,自然回落;第二个阶段是基本面恶化,“戴维斯双杀”;第三个阶段是“新王崛起”,资金从此类资产中撤出。上证综指从6 124点到5 000点的回落是估值太高所致,当时的基本面并无明显瑕疵,2008年的主杀是美国次贷危机所致的“戴维斯双杀”,2013—2014年由于创业板崛起使上证综指进一步被边缘化;创业板经历了同样的过程,2015年的“股灾”至“熔断”机制期间是泡沫破灭过程,2016—2018年则经历了各种“洗澡”和核心资产的崛起。一般而言,陨落的一个阶段是很隐蔽的,因为估值本身就充满争议,这个估值回落的过程可能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的基本面恶化虽然事后看一目了然,但事前也很难明辨,就像2007年年底谁也不知道会有美国次贷危机、2015年年底谁也不知道后面会有针对小盘股的调控。虽然这些因素在事先都有端倪,但只有在不断强化后投资者才会明白,这也是塔勒布所谓“黑天鹅”的本质。至于第三个阶段,其实这类资产已经出现了合理的性价比,但由于“新王崛起”,全市场资金都去追逐“新王”,导致资金从这类资产中加速撤出。这类资产明明很便宜却会进一步下跌,直到出现意想不到的“低估”。A股的钟摆是非常明显的!
三、方法论的变迁
主流资产的变迁不仅体现在行业轮动上,更是方法论的改变。
在我刚入行的那五年,宏观驱动和投资时钟统御全局,一切的问题都是宏观的问题,投资者恨不得精确调整“时钟”的“秒针”。而我们在申万研究所建构的体系,也建立在投资时钟的基础上。
2013年以后由于宏观波动的收敛,投资时钟绝迹江湖,取而代之的是自下而上的成长股挖掘。一开始是传统的消费成长股,慢慢向更加虚幻的互联网赛道转移。周期股沦落为僵尸股,商业模式、轻资产、互联网思维和“代表未来”成为市场追逐的选股标准。
2016年年初“熔断”后,市场又变了,一些早已被抛弃的白马股开始翻身,不论行业,龙头至上。一些多年有效的规律被打破,比如小盘股策略。
因此,从研究到投资,从公募到私募,我有过两段迷茫期,正好对应A股的两次转变。我似乎永远在总结,不断在追逐,但市场也一直在变。我想这样可不行,我们应该想想“何为不变”,投资中追求的“变化”只是表象,把握“不变”才是根本。经过更加深层次的复盘和提炼,我发现尽管这三个阶段有诸多区别,但还是有一些共性:周期波动永远是从低到高,估值也是从低到高,人性总是从恐惧到贪婪。这些或许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不变”。
本书的后续内容沿着这个脉络展开:第二章是“周期为王”,总结2005—2009年的市场和方法论;第三章是“成长致胜”,总结2010—2015年的市场和方法论;第四章是“茅宁共舞”,总结2016—2022年的市场和方法论。每章都先用一节总览行情、提炼方法论,再用各节复盘当年的行情。后是关于“不变”的一些总结。
-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