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2019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旨在发现、鼓励和支持优秀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家,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摄影的发扬光大,并以此影响和推进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2019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集》
作 者:多位少数民族摄影师
装 帧:简装
规 格:287X250毫米
页 数:324页
定价:180元
内容简介
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揭晓,经过七位评委(巴义尔、冯雪松、柳军、那日松、石明、王保国、郑茜)一整天的讨论,评选,甄选出20位获奖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其中,壮族女摄影师罗金倩荣获“摄影师大奖”,蒙古族青年摄影师苏德夫荣获“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画册插图
罗金倩《六畜兴旺》
包曙光《老人与鹤》
常胜杰《蒙古人的伙伴》
戴云良《阿者科——元阳最后的哈尼族古村落》
蜂玉程《傈僳族祭天》
高文建《你来的和你去的是同一条路》
胡群山《寻觅怒江》
帕尔哈提·玉山江《驻村日记》
赛力克·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施金宇《穿行大凉山49年的“公交车”》
许云华《佛寺旁边是家园》
许永杰《岸边》
牙克地尔·买买提江《塔吉克族生活励志篇》
叶尔江·木哈买提《额尔齐斯河牧场》
钟明曦《云之谣》
身 份 摄 影 的 当 代 实 验
文 | 郑茜
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委
自从现代性来临,故乡便不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成为一个时间概念。
所有的人都能听见这个时代我们与故乡的撕裂,正在吱呀作响。在朝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匆忙奔途中,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回不去的心结,不仅指向遥不可见的空间故土,更指向刻骨铭心的传统与历史,以及曾经安身立命的生存样态与方式。
乡愁郁积成这个时代最为浓烈的一种情绪,集结为最难安顿的一种心绪,需要宽解,需要喷泄,当然,更需要承载。“故乡的路”正是这样的一场时代性影像承载。在策划一场返乡归土的视觉叙事中,“故乡的路”试图在这个时代发动一场对于故乡记忆的物质化载录,集结起一部关于故土记忆的影像文本。
但迄今而观,“故乡的路”并非仅仅借由影像而寻觅一条回乡之路,也不只是通过视觉书写来消解一番时代乡愁,经“故乡的路”三届大赛而呈现出来的故乡影像文本的复杂性,呈现出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之下,“故乡”巨大的历史体量而对摄影师产生的认知影响——一方面,对于空间概念的故乡不可避免的沉浸与凝视,演绎为民俗学与美学意义的故乡影像;另一方面,对于时间概念的故土追忆与思考,则演为哲学与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乡意像。前者如获得第二届大奖的《俄亚大村》,作者消耗了漫长时光而追踪的俄亚民俗影像记录,呈献出对于乡土历史原样的影像眷念与挽留,充满了民俗中国的厚重与深沉;后者如获得本届大奖的《六畜兴旺》,作者站在全球化坦途上已失去屏障的故土面前,力图对于正魂消魄散的故乡完成一次记忆拼接与影像重构,从而使作品充满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刻与凝重。
但显然,“故乡的路”更重要的价值来自于民族主体性摄影的属性。“少数民族摄影师”的身份标识,把对故乡影像的书写变成一场充满主体性色彩的狭路相逢:因为基于文化根性的激情而拥有的叙事动力,使摄影师的镜头体验与思考有可能变得更加凌厉和尖锐。与来自异乡的他者面对镜头可能持有的跟自身情感没有纠葛的客观冷静不同,“少数民族摄影师”在完成母土影像记录时,既包含认知体验,也不可避免地包含浓烈的情感体验。更与来自异乡的猎奇者通过镜头进行粗暴的窥视与冒犯不同,“少数民族摄影师”以长时期、整体性与主体性的影像观察与记录,驱逐了充满文化隔膜、俯视感以及刻意渲染文化差异性和陌生感的影像霸权。
因此,作为一场身份摄影的当代实验,“故乡的路”对尊重和冒犯、支配和自主、他者与主体等摄影伦理发出了一次新的拷问与讨论。
当然,忘掉身份与强调身份始终是全球化时代充满悖论的母题。“故乡的路”让我们看见其间的张力,与此同时,也看见身份摄影的当代走向与可能企及的深度。路一定有两端,如果“故乡的路”将起点设于身份表达,终点却达于对故乡永恒价值的普适化传播,那么,这条走回故乡的路,一定会因此而变得精彩。
- 映画廊
-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画册看得少……”爱好摄影的人们,想在北京寻觅一处充电学习的好去处,像素书店必是你的选择之一。 位于798艺术区七星中街的像素书店是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的附属空间。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