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先知书店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228.00 - 514.00
运费: ¥ 9.00-35.00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商品图0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商品图1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商品图2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商品缩略图0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商品缩略图1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吴敬琏作品集


本丛书包括吴敬琏先生的三种书,《吴敬琏改革文选》、《吴敬琏论改革基本问题》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前2种分别包含吴敬琏亲笔签名藏书票和盖章藏书票,后1种包含作者亲笔签名书签。

本丛书何以让读者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问题与讨论,对了解当下的中国,也不无裨益。

《吴敬琏改革文选》


吴敬琏  作品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ISBN:9787542671103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228元


一部“轰轰烈烈”的中国改革史



作为40年改革全过程的参与者,吴敬琏参与过多次重大理论和政策争论,参加了各个改革阶段和各方面改革的实际推进工作,他的思想认识也随着改革的进程和研究的深入而成长。

本书精选了部分能够代表他在1978—2019年间思想发展轨迹的文章,完整呈现了他的改革实践和思考过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40年,101篇文章,这是一位中国改革参与者思想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10章,110万字,这是一部90后经济学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的精选文集。

★全景还原改革的艰难历程。作为改革40年的亲历者与推动者,吴敬琏先生在书中深刻记录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探索。改革的进程无时不伴随着旧思想、旧传统的回归,书中再现的各个时期经济学家们的争论既是理论的争鸣,也是实践的摸索,让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读者能感同身受改革的艰辛。

★生动呈现一位老经济学家的思想蜕变。吴敬琏先生曾接受传统政治经济学教育,50岁之后才系统学习现代经济学,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思想蜕变。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让他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实践。

★读懂中国改革的重要参考书。一本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各种问题的文集,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及对未来中国的重要性。

◎ 改革的焦点在于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核心的问题都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 发展中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基本前提,是在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持续的高速增长。

◎ 实行法治,即符合公认正义的法律的统治,是发达市场经济共有的特征。而法治不但具有值得追求的普世价值,而且是非人格化交换统治地位的发达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制度支撑。


◎ 中国如果有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值得听取,那他就是吴敬琏。

——《华尔街日报》

◎ 吴敬琏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个活跃的参与者,他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历史中的作用,手印和脚印都看得见。

——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吴敬琏,1930年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2011年,国际经济学会(IEA)授予他荣誉会长的称号,以表彰他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中外学术交流的杰出贡献。

由于他力主市场经济改革,被人们称作“吴市场”。他是中国比较制度分析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整体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改革有助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动增长模式转型等),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前言

上  卷

一、 初见朝阳

关于社会主义“两重性”问题的再探讨(1978年3月)

论“四人帮”经济思想的封建性(节录)(1978年7月)

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企业的自动调节(1979年1月)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1980年10月)

科学社会主义同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斗争(1981年3月)

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结构(1982年10月) 

从匈牙利经验看我国当前的改革——对科尔奈关于匈牙利改革的两篇论文的评论(1985年8—9月)

二、 探讨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

“生产社会化”概念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观——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发展(1985年11月)

中国工业中的双重价格体系问题(1986年7月)

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1991年8月)

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2年4月)

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1997年5月)

从战略上改组国有经济(1998年11月)

为了迎接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2006年11月—2007年3月)

从《大国崛起》看各国富强之道(2007年2月)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崛起(2011年7月)

三、 倡导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

单项推进,还是配套改革(1985年7月)

以改善宏观控制为目标,进行三个基本环节的配套改革  (1986年1月)

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1987年1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研究(1987年2月)

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分歧与选择(1987年12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局势与抉择——整体协调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几种实施构想(1987年12月)

整体改革论者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1988年2月)

经济发展面临以改革促调整的新阶段(1989年11月)

近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性设计(1993年7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11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认识进展与制度构建 (2018年12月)

四、 构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城市改革的关键是放活企业的供、产、销(1984年9月)

“两权分离”和“承包制”概念辨析(1987年9月)

关于公司化(1993年8月)

在公司化改制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1995年3月)

对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1998年7月)

对于国资委成立后国有经济改革的若干建议 (2003年7月)

两种不同的转轨战略(2003年11月)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的几个原则问题(2004年10月)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停步  (2011年9月)

“管资本”试点的几个问题(2015年5月)

发展共益企业,推动向利益相关者经济的演进 (2018年4月) 

下  卷

五、 经济增长模式抉择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1995年8—12月)

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1999年5月)

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2000年5月)

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抉择(2005年4月)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011年11月)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第四版再版前言(2013年8月)

城市化应当由市场主导(2013年11月)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2015年11月)

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 不是存废,而是转型(2017年9月)

六、 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1984年12月)

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1985年4月)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1987年4月)

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1988年4月)

论通货膨胀政策之不可行和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1994年3月)

中国应当怎样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1月)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政策两难困境的思考(2010年8月)

警惕过度投资,寻求转型对策(2013年2月)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政策建议(2015年9月)

七、 维护社会公正,铲除腐败基础

“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1988年8月)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1999年4月)

股市七题(2001年3月)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2002年5月)

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 (2003年10月) 

关于完善公益捐赠法的建议(2004年3月)

既要实现机会平等,也要关注结果平等(2005年1月)

社保基金为何“亡羊”,又如何“补牢”?(2006年10月)

缩小收入差距要以改善初次分配为基础(2011年6月)

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研究(2011年11月)

八、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关于各级政府职能与分层管理的思考(1986年12月)

政府在转轨中的作用: 中国经验(1997年1月)

确立规则,实行法治(1998年11月)

法治中国(节录)(2002年12月)

再谈法治(节录)(2002年12月)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 (2003年6月)

中国改革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2003年10月) 

商会的定位、政府关系及其自身的治理(2006年8月)

从“吴市场”到“吴法治”(节录)(2008年8月)

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2012年12月)

九、 新时期的改革议程

《重启改革议程: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二版序和再版前言(2012年12月、 2014年3月)

当务之急: 研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2013年2月)

中国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当前举措(2013年4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2013年12月)

对话J.科尔奈: 中国转型之路(2013年12月)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2016年6月)

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2016年6月)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行动纲领(2016年11月)

改革方向已明,关键在于执行(2016年12月) 

改革开放四十年: 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携手前进 (2018年8月)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2018年9月)

十、 怀人和记事

一位坚持改革、百折不挠的经济学家——纪念孙冶方(1984年9月)

于光远: 把崇高的价值观同实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1994年12月)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纪念顾准诞辰80周年(1995年3月) 

以企业家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追忆母(1995年5月)

怀念张伯苓校长——兼谈基础教育不宜由市场导向(2001年6月) 

敬悼“入世的哲人”薛暮桥(2005年8月)

“常怀千岁忧”的思想者——悼念王元化先生(2008年6月)

怀念一位正直、严谨的经济学家骆耕漠老师(2009年6月) 

纪念一位坚持理想、勇于自省的“老派共产党人”徐雪寒(2011年11月)

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悼念挚友陆学艺(2013年5月)

《民主的历史》序言(2015年1月)

回望干校年代——徐方《干校札记》序(2015年4月) 

执着专业精神,砥砺理论勇气——钱颖一、许成钢获奖贺词(2016年12月)

学习经济所先贤榜样,努力攀登科学高峰(2019年5月)

索引

《吴敬琏论改革基本问题》


吴敬琏  作品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ISBN:9787542670410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198元


吴敬琏论改革基本问题


本套装包括《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这三本书,力求按照经济科学的要求,讨论与中国发展和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发表在“南方谈话”以前,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张目的作用。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制定国家“十一五”规划前的一场大辩论的产物,详细地讨论了诸如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如何通过改革建立实现这一转型所需的制度环境等相关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全面观察并深刻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囊括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农村、企业、外贸、金融、财税等各个部门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危机治理、政治体制等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层面的改革历程。并且,书中还收录了改革各阶段中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既有各项改革措施之推动者的声音,也有反对者的声音。

◎ 在我国,改革前独立提出理论模式的是孙冶方统治同志,他的模式与布鲁斯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在目标模式方面的认识突飞猛进。

◎ 启动改革的第一项行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动解除极“左”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 在中国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对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情况下,遭遇了邻近国家货币的深度贬值和进口削减,使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和从这些地区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减少,从而加剧了中国市场疲软的情况。

Ⅰ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第一讲 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第二讲 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第三讲 中国不能没有生机蓬勃的企业

第四讲 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第五讲 宏观调控体系

第六讲 改革的战略选择

第七讲 行政性分权,此路不通

第八讲 跨越企业承包制

第九讲 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利益格局的建立

第十讲 经济改革、政治民主与观念更新

第十一讲 农村社会的变革

第十二讲 改革时期的发展方针

附录 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

Ⅱ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第1章 导论

1.1 写作缘起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第3章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第4章 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第5章 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 出口导向战略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

5.2 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问题

第6章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6.2 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6.3 改革攻坚,建立健全集约增长的制度基础

6.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附录1 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2004)

附录2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

附录3 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

Ⅲ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

1.1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3 对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1.4 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2章 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

2.1 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2 增量改革(1979~1993)

2.3 “整体推进”(1994年至今)

第二篇 部门专论

第3章 农村改革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经营制度的特殊要求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推行和效果

3.4 后家庭承包制的农村改革前景

第4章 企业改革

4.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

4.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第5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

5.1 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5.2 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私有部门的成长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6章 金融改革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货币与金融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3 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

6.4 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的议题

第7章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7.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

7.2 1980~1993年: 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

7.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

7.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

第8章 对外开放

8.1 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8.2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8.3 经济特区的构建和开放地区的扩展

8.4 外商直接投资

8.5 中国对外开放前景

第三篇 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9章 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9.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其分类

9.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

9.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

第10章 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10.1 宏观经济的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

10.2 1979~1996年间的四次经济波动

10.3 1997~2008年: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波动

10.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第11章 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

11.1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

11.2 中国政府的政治改革规划及其进程

11.3中国转型期中的社会矛盾

11.4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篇 简短的结论

第12章 结束语

12.1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它的发展前景

12.2 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第三版后记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吴敬琏 著

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ISBN:9787520212298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88元


从40年改革历程中

找到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本书从中国经济政策变迁的历史维度,分专题梳理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化路径,从中也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统制经济两种不同的模式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停顿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风险。

尽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但市场经济取向与统制经济模式之争并不会就此消失。中国的改革开放将继续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基于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有半途而废的风险。

先知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先知书店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吴敬琏改革文选(上下卷·含签名藏书票)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