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大美昆曲
定价: 52
ISBN: 9787559463609
作者: 杨守松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本书是作家杨守松的新作,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大作品,好作品。 “昆曲是中国梦的一个符号,一个图腾,一个折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落兴衰的标志。”通过对昆曲的歌咏,抒写经济时代的文化大美,由此强化时代的文化自觉,进而谱写经济与文化和谐相生的中国梦的新篇章。作品的价值正在于此。
《大美昆曲》是作家杨守松的新作,叙写发源于昆山的昆曲,由经济昆山的报告转至文化昆曲的大写,借昆曲来说中国梦。该书叙写了昆曲前世今生的历史演进、当代昆曲家名家的艺术贡献、精神风采以及有关昆曲的颇有意味的人和事。作品取材广泛,不拘一时一地,从江浙沪到京湘,不拘一格,随手拈来。作者以对昆曲的敬畏之心来引领思考,既有悠长的历史纵深感,又在时空维度等方面作了新的拓展和开掘,使得作品既有叙事的厚重度,又有丰富的内涵。
上篇 等你六百年
等你六百年
复活
在劫难逃
终于过节了
昆曲“入遗”幕后
始作俑者不言功
我拿“青春”赌明天
昆曲在香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龙的传人
中篇 人与戏
风雅大师
两个聋子的对话
大武生“活关公”
“好声音”与“活皇帝”
满庭花雨姹紫嫣红
高处不胜寒
孤独为艺术发酵
张充和的“昆曲之路”
“昆虫”追梦八十年
异国他乡有知音
下篇 盛世元音
昆大班传奇之“源”
何谓学者何谓大师
江南昆曲老名士
传承、创新和创作
昆曲遇见“小人物”
又见“玉山雅集”
千古名剧《浣纱记》
大美昆曲美从何来
昆曲故乡人和事
盛世元音中国梦
后记
杨守松,1943年生于盐城农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国家作家(1993年),享受特殊津贴(1999年)。
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昆山之路》《苏州“老乡”》《海南大气候》《救救海南》《昆曲之路》《大关昆曲》,长篇小说《迷楼》《淘江湖》《追日》等,出版《杨守松文集》1—19卷,700万字。
作品先后获奖80余次,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等你六百年
1921年,在上海,诞生;在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
政治的梦和文化的梦,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至少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前者,中国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而如果没有后者,那么,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很可能就消失了!
悄然出世辉煌二百年
中国的昆曲在明清之际曾经辉煌了二百年之久。
大约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傀儡湖、阳澄湖交界的正仪(今属巴城)一带,它起初的名称叫昆山腔。
昆山腔是元明南戏五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昆山腔,前四种声腔已经失传)之一,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十年不下楼”,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融南北曲为一体,于是有了水磨调,即昆曲。
根据史料记载,明万历至清乾嘉年间,是昆曲在中国最为辉煌的“盛世”。
这期间,昆曲北上,在京城迅速流传,并且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万历年间,昆曲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拓展,流转大江南北,至于南方闽粤,直达西部边陲。
在扬州——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说,“明神宗万历一朝五十年中”,苏州、南京和扬州是昆曲的三个中心。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明中叶,扬州便流行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昆山腔,而魏良辅改造后的昆山腔逐渐显示它的婉转流丽,加之梁辰鱼的《浣纱记》横空出世,昆山腔成为主流已成大势。扬州的文人“一见钟情”,无论得势或者失意,往往在昆曲中浸淫。
昆曲的流传,必要和本土文化融合。昆曲到了温州,就“吃野草”,成为“草昆”;到郴州到四川,就“吃辣椒”,成为湘昆、川昆;到北京,“吼西北风”,成为北昆……昆曲(所谓“大曲”)到扬州,就和扬州的民歌小调(所谓“小唱”)结合,汲取营养,成为“扬昆”。至今活跃在昆曲中的扬州白,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明亡清始,饱受屠城之祸的扬州,因其据南北水运要冲,经济命脉的独特优势使之迅速恢复元气,盐商巨贾渐次聚集扬州。他们附庸风雅,一掷千金,或者高薪聘请曲师教唱,以显其地位尊贵,或者蓄养家班,其阵容之强大,几乎囊括当时所有的大腕明星。
盐商的兴起和文人的喜好,使得昆曲在扬州迅速发展。扬州所辖泰州、高邮,也出现了许多昆曲家班。家班首推俞锦泉家女昆部,“粉白黛绿不知数”“俞君声伎甲江南”“千秋风雅”“彻夜娇歌”(冒襄语)。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而且“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
文人士大夫和盐商的推崇,使得民间的昆曲清唱成为“时尚”,天启、崇祯年间,扬州妓女和秦淮八艳差不多,也以习唱昆曲抬身价,市民们亦以歌曲为荣耀。还在关帝庙、熙春台“斗曲”,其情其景,和苏州虎丘曲会类似。
扬州的昆曲,在郑板桥《扬州》诗中有十分形象的描述:“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还要指出的是,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泰州学派后期重要人物李贽的挚友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心有灵犀,汤翁“寸虚”的佛号就是达观所赐。《玉茗堂集》中有两首诗记下了汤翁在泰州的足迹。
孔尚任和泰州更是难分难解,《桃花扇》之修改、首演与完善,都在泰州完成……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印证陆萼庭关于扬州为全国昆曲三个“中心”之一的说法。
在杭州——
张岱《陶庵梦忆》说,杭州余蕴叔家班有一次演出时,“万余人齐声呐喊”,而苏州枫桥杨神庙的职业昆班的演出,“四方观者数十万人”。难怪陆文衡在《啬庵随笔》中说是“通国若狂”,可见,当时对昆曲的追捧,比现在的追星还要疯狂!
在温州——
明万历年间温州人姜准所著《歧海琐谈》说:“每岁元夕后戏剧盛行,虽延过酷暑,勿为少辍。如府有禁,则托为禳灾、赛祷……且戏剧之举,续必再三,附近之区,罢市废业,其延姻戚至家看阅,动经旬日……”
清人劳大与《瓯江逸记》说:“温州向多倡家……其俗好演戏。或于街市,或于寺庙庵观,妇女如云,搭台纵观,终日不倦。”
P3-4
- 玖琰商城
- 城市中心的品茶之舫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