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植物学(第二版)

59.30
运费: ¥ 0.00-18.00
植物学(第二版) 商品图0
植物学(第二版)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植物学(第二版)
定价:75.0
ISBN:9787030352828
作者:王全喜,张小平
版次:1
出版时间:2019-03

内容提要:
植物学》是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按两界说的范畴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各部位的功能,从进化的角度介绍植物界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其分类。本书将简明扼要的介绍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注意介绍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编写组由国内十几所院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编写,他们有丰富的《植物学》教学经验,结合现行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植物学教改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方向,为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材料。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绪论 1
0.1 植物与植物界 1
0.1.1 生物界的划分 1
0.1.2 植物界的多样性 1
0.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0.2.2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
0.3 植物学研究的内容和分支学科 3
0.3.1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 3
0.3.2 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3
0.4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4
0.5 植物的分类等级及命名 4
0.5.1 植物的分类方法 4
0.5.2 植物的分类单位和命名法 5
0.5.3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6
**部分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1章 植物的细胞 9
1.1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9
1.1.1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9
1.1.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9
1.1.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19
1.2 植物细胞的繁殖 20
1.2.1 有丝分裂 20
1.2.2 无丝分裂 22
1.2.3 减数分裂 22
1.3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23
1.3.1 植物细胞的生长 23
1.3.2 植物细胞的分化 23
思考题
第2章 植物的组织 25
2.1 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25
2.1.1 植物组织的概念 25
2.1.2 植物组织的类型 25
2.2 组织系统 35
思考题
第二部分 孢子植物
第3章 原核生物(Prokaryote) 39
3.1 细菌门(Bacteriophyta) 39
3.1.1 细菌的一般特征 39
3.1.2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40
3.2 蓝藻门(Cyanophyta) 41
3.2.1 蓝藻的一般特征 41
3.2.2 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43
3.3 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 45
思考题
第4章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 47
4.1 藻类植物概述 47
4.1.1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7
4.1.2 藻类植物的分布和生态习性 47
4.1.3 藻类植物的繁殖 47
4.1.4 藻类植物的分门依据 48
4.2 裸藻门(Euglenophyta) 49
4.2.1 裸藻门的一般特征 49
4.2.2 裸藻门的代表植物 50
4.3 绿藻门(Chlorophyta) 51
4.3.1 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51
4.3.2 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52
4.4 轮藻门(Charophyta) 60
4.4.1 轮藻门的一般特征 60
4.4.2 轮藻门的代表植物 62
4.5 甲藻门(Pyrrophyta) 62
4.5.1 甲藻门的一般特征 62
4.5.2 甲藻门的代表植物 63
4.6 隐藻门(Cryptophyta) 64
4.6.1 隐藻门的一般特征 64
4.6.2 隐藻门的代表植物 65
4.7 金藻门(Chrysophyta) 65
4.7.1 金藻门的一般特征 65
4.7.2 金藻门的代表植物 66
4.8 黄藻门(Xanthophyta) 68
4.8.1 黄藻门的一般特征 68
4.8.2 黄藻门的代表植物 69
4.9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70
4.9.1 硅藻门的一般特征 70
4.9.2 硅藻门的代表植物 72
4.10 褐藻门(Phaeophyta) 74
4.10.1 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74
4.10.2 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75
4.11 红藻门(Rhodophyta) 78
4.11.1 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78
4.11.2 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80
4.12 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82
思考题
第5章 菌物(Fungi) 85
5.1 菌物概论 85
5.2 黏菌门(Myxomycota) 85
5.2.1 黏菌的主要特征 85
5.2.2 黏菌门的主要类群 86
5.2.3 黏菌门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87
5.3 真菌门(Eumycota) 88
5.3.1 真菌的一般特征 88
5.3.2 真菌的分类及代表 90
5.3.3 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103
5.4 地衣门(Lichens) 104
5.4.1 地衣的一般特征 104
5.4.2 地衣的形态构造 104
5.4.3 地衣的繁殖 105
5.4.4 地衣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106
5.5 菌物与人类的关系 107
思考题
第6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 109
6.1 苔藓植物概述 109
6.1.1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109
6.1.2 苔藓植物的分类 110
6.2 角苔纲(Anthocerotae) 111
6.2.1 角苔纲的主要特征 111
6.2.2 角苔纲的代表植物 111
6.3 苔纲(Hepaticae) 112
6.3.1 苔纲的主要特征 112
6.3.2 苔纲的代表植物 112
6.4 藓纲(Musci) 115
6.4.1 藓纲的主要特征 115
6.4.2 藓纲的代表植物 115
6.5 藻苔纲(Takakiopsida) 119
6.6 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20
6.6.1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21
6.6.2 苔藓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1
思考题
第7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125
7.1 维管植物(vascularplant) 125
7.1.1 维管植物的基本特征 125
7.1.2 维管植物的中柱类型及其演化 125
7.1.3 维管植物的分类 126
7.2 蕨类植物概述 127
7.2.1 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127
7.2.2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130
7.3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131
7.3.1 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131
7.3.2 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131
7.4 石松亚门(Lycophytina) 132
7.4.1 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 132
7.4.2 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 132
7.5 水韭亚门(Isophytina) 136
7.5.1 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 136
7.5.2 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 136
7.6 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 137
7.6.1 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137
7.6.2 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137
7.7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139
7.7.1 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139
7.7.2 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140
7.8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46
思考题
第三部分 种子植物
第8章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151
8.1 根 151
8.1.1 根的类型和根系 151
8.1.2 根尖的构造 151
8.1.3 根的初生结构 153
8.1.4 根的次生结构 155
8.1.5 侧根的形成 156
8.1.6 根瘤与菌根 157
8.1.7 根的生理功能 158
8.2 茎 158
8.2.1 茎的形态 158
8.2.2 茎尖的结构和发育 162
8.2.3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63
8.2.4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65
8.2.5 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70
8.2.6 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 170
8.2.7 茎的生理功能 173
8.3 叶 174
8.3.1 叶的形态 174
8.3.2 叶的发育 179
8.3.3 叶的结构 180
8.3.4 叶的生态类型 185
8.3.5 落叶 186
8.3.6 叶的生理功能 187
8.4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187
8.4.1 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 187
8.4.2 营养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190
8.5 营养器官的变态 190
8.5.1 根的变态 191
8.5.2 茎的变态 192
8.5.3 叶的变态 194
8.6 花 195
8.6.1 花的组成与形态类型 195
8.6.2 花程式和花图式 202
8.6.3 花序 203
8.6.4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205
8.6.5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208
8.6.6 开花?传粉和受精 210
8.7 种子 216
8.7.1 种子的形成和结构 216
8.7.2 种子的基本类型 221
8.7.3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222
8.8 果实 225
8.8.1 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225
8.8.2 果实的类型 226
8.8.3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229
8.9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231
思考题
第9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233
9.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33
9.2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234
9.3 裸子植物的分类 237
9.3.1 苏铁纲(铁树纲)(Cycadopsida) 238
9.3.2 银杏纲(Ginkgopsida) 239
9.3.3 松柏纲(Coniferopsida) 240
9.3.4 红豆杉纲(紫杉纲)(Taxopsida) 245
9.3.5 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 248
思考题
第10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252
10.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52
10.2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253
10.3 被子植物的分类 254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木兰纲(Magnoliopsida)] 254
10.3.1 木兰目(Magnoliales) 254
1. 木兰科(Magnoliaceae) 254
10.3.2 樟目(Laurales) 256
2. 樟科(Lauraceae) 256
10.3.3 胡椒目(Piperales) 258
3. 胡椒科(Piperaceae) 258
10.3.4 睡莲目(Nymphaeales) 259
4. 莲科(Nelumbonaceae) 259
5. 睡莲科(Nymphaeaceae) 259
10.3.5 毛茛目(Ranales) 260
6. 毛茛科(Ranunculaceae) 260
10.3.6 罂粟目(Papaverales) 261
7. 罂粟科(Papaveraceae) 262
10.3.7 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 262
8.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262
10.3.8 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 263
9.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263
10.3.9 杜仲目(Eucommiales) 264
10. 杜仲科(Eucommiaceae) 264
10.3.10 荨麻目(Urticales) 265
11. 榆科(Ulmaceae) 265
12. 桑科(Moraceae) 266
13. 大麻科(Cannabaceae) 268
14. 荨麻科(Urticaceae) 269
10.3.11 胡桃目(Juglandales) 269
15. 胡桃科(Juglandaceae) 269
10.3.12 壳斗目(Fagales) 271
16. 壳斗科(Fagaceae) 271
17. 桦木科(Betulaceae) 273
10.3.13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274
18.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274
19. 藜科(Chenopodiaceae) 276
10.3.14 蓼目(Polygonales) 277
20. 蓼科(Polygonaceae) 277
10.3.15 五桠果目(Dilleniales) 279
21. 五桠果科(Dilleniaceae) 279
22. 芍药科(Paeoniaceae) 279
10.3.16 山茶目(Theales) 280
23. 山茶科(Theaceae) 280
24.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281
10.3.17 锦葵目(Malvales) 282
25. 椴树科(Tiliaceae) 282
26. 锦葵科(Malvaceae) 283
10.3.18 堇菜目(Violales) 285
27. 堇菜科(Violaceae) 285
28. 葫芦科(Cucurbitaceae) 286
10.3.19 杨柳目(Salicales) 287
29. 杨柳科(Salicaceae) 287
10.3.20 白花菜目(Capparales) 289
30. 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 289
10.3.21 蔷薇目(Rosales) 291
31. 景天科(Crassulaceae) 291
32.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292
33. 蔷薇科(Rosaceae) 293
10.3.22 豆目(Fabales) 296
34. 蝶形花科(狭义豆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296
10.3.23 桃金娘目(Myrtales) 298
35. 桃金娘科(Myrtaceae) 298
10.3.24 红树目(Rhizophorales) 299
36. 红树科(Rhizophoraceae) 299
10.3.25 檀香目(Santalales) 300
37.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300
10.3.26 卫矛目(Celastrales) 301
38. 卫矛科(Celastraceae) 301
39. 冬青科(Aquifoliaceae) 302
10.3.27 大戟目(Euphorbiales) 303
40. 大戟科(Euphorbiaceae) 303
10.3.28 鼠李目(Rhamnales) 305
41. 鼠李科(Rhamnaceae) 305
42. 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306
10.3.29 无患子目(Sapindales) 307
43.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307
44. 槭树科(Aceraceae) 308
45. 漆树科(Anacardiaceae) 309
46. 芸香科(Rutaceae) 310
10.3.30 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 311
47. 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311
48. 酢浆草科(Oxalidaceae) 312
10.3.31 伞形目(Apiales,Umbellales) 312
49. 五加科(Araliaceae) 312
50. 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314
10.3.32 杜鹃花目(Ericales) 316
51. 杜鹃花科(Ericaceae) 316
10.3.33 柿树目(Ebenales) 317
52. 柿树科(Ebenaceae) 317
53. 山矾科(Symplocaceae) 318
10.3.34 报春花目(Primulales) 319
54.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319
10.3.35 龙胆目(Gentianales) 320
55. 龙胆科(Gentianaceae) 321
56.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321
57. 萝藦科(Asclepiadaceae) 323
10.3.36 茄目(Solanales) 324
58. 茄科(Solanaceae) 325
59.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326
60. 菟丝子科(Cuscutaceae) 327
10.3.37 唇形目(Lamiales) 328
61. 紫草科(Boraginaceae) 328
62.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329
63. 唇形科(Labiatae,Lemiaceae) 330
10.3.38 玄参目(Scrophulariales) 332
64. 木犀科(Oleaceae) 332
65.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333
10.3.39 桔梗目(Campanulales) 334
66. 桔梗科(Campanulaceae) 334
10.3.40 茜草目(Rubiales) 335
67. 茜草科(Rubiaceae) 335
10.3.41 川续断目(Dipsacales) 337
68.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337
10.3.42 菊目(Asterales) 338
69. 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 338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纲(Liliopsida)] 342
10.3.43 泽泻目(Alismatales) 342
70. 泽泻科(Alismataceae) 342
10.3.44 水鳖目(Hydrocharitales) 344
71.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344
10.3.45 茨藻目(Najadales) 344
72.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345
10.3.46 槟榔目(Arecales) 345
73. 棕榈科(Palmae)[槟榔科(Arecaceae)] 345
10.3.47 天南星目(Arales) 347
74. 天南星科(Araceae) 347
10.3.48 鸭跖草目(Commelinales) 349
75.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349
10.3.49 莎草目(Cyperales) 350
76. 莎草科(Cyperaceae) 350
77.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352
10.3.50 姜目(Zingiberales) 356
78. 姜科(Zingiberaceae) 356
10.3.51 百合目(Liliales) 358
79. 百合科(Liliaceae) 358
80.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360
81. 薯蓣科(Dioscoreaceae) 361
10.3.52 兰目(Orchidales) 362
82. 兰科(Orchidaceae) 362
思考题
第四部分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11章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69
11.1 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 370
11.2 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 371
11.3 *原始的陆生植物——苔藓植物与裸蕨类植物 372
11.3.1 裸蕨植物 372
11.3.2 苔藓植物的起源 373
11.3.3 苔藓植物的演化 374
11.4 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75
11.5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76
11.5.1 裸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377
11.5.2 裸子植物的演化 377
11.6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80
11.6.1 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381
11.6.2 关于被子植物起源地点问题 382
11.6.3 关于被子植物祖先 382
11.6.4 关于单子叶植物起源 384
11.6.5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过程 384
11.7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385
11.7.1 恩格勒系统 385
11.7.2 哈钦松系统 386
11.7.3 塔赫他间系统 386
11.7.4 克郎奎斯特系统 386
11.7.5 种子植物新分类系统简介 386
11.8 植物的进化方式和进化趋势 387
11.8.1 上升式进化 387
11.8.2 下降式进化 390
11.8.3 趋同进化 391
11.8.4 趋异进化 391
11.8.5 特化或专化 391
思考题
第12章 系统植物学概述 392
12.1 物种的概念 392
12.2 系统植物学的三大学派 393
12.3 系统植物学的性状来源 394
植物学名索引 397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索引 415
参考文献 425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植物学(第二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