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27.0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78 件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图0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图1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图2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图3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图4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图5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缩略图0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缩略图1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缩略图2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缩略图3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缩略图4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自传式代表作

黑塞早期重要作品,融入作家自己少年时代不幸的受教育经历,发出黑塞式反抗之声,让一代代青少年读者找到知音,得到激励和慰藉。

2. 探索青春成长,反思僵化教育,向着“诗与远方”坚定前行

探索青春成长路上面临的迷惑与困顿,反思僵化教育中对人的片面性评判,《在轮下》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轻巧而沉重,守望着年轻人的“诗与远方”。

3. 德语直译,多样辅文,全景式展现原著面貌与作家文学世界

知名译者李贻琼德语直译,另收入黑塞画作与自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领奖词,可观黑塞画笔之下多彩世界,可听黑塞自述心路历程与诺奖官方定评黑塞文学价值,见识一个立体的黑塞。

4. 扫码收听专家讲解,深入理解作品与作家

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德语文学专家李双志,结合作家生平,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引领我们真正读懂黑塞。

5. 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

设计寓意:车轮滚滚而来,象征个人所要肩负的教育和社会压力。护封精装,以用心之形式致敬经典与人生。

 

 

【名人评价及推荐】

(《在轮下》中)蕴含着我的一段受煎熬的真实生活,而这样一种活生生的核心有时能够在很久之后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产生作用,还会多多少少散发出一些能量。……在整整半个世纪之后,在它被译成日文之后,还能对一个日本少年说话,在他备受精神损伤、挣扎着寻找自我的途中,为他照亮了一小段路。

——黑塞

轮下》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很相似,它是一本“黑森林里的守望者”,又是一本灌注了典型的冯内古特思乡情愫的小说。 

——《国民观察家》

阅读它(《在轮下》)完全是一种享受,这里有黑塞特有的那种特别柔软的抒情,有尖利的讽刺,以及感人的对大自然的描写……

——《星期六评论》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一个传教士家庭。曾短暂就读于修道院学校,因难以忍受经院教育而逃离。后来从事过多种工作。1904年出版《彼得·卡门青》,确定了文坛地位。1912年迁居瑞士,后隐居于南部乡村。热爱东方文化,在作品中侧重从精神和心理角度来剖析时代与社会。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在轮下》中的少年汉斯·吉本拉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负父亲和老师的厚望,以优异成绩考入神学院。然而在全新环境里,少年承载着太多期盼,在重压之下,成长之路却迷失方向,被僵化的学校抛弃,陷入孤独。当光环退去,失意笼罩,年轻的生命陨落,如同跌倒在轰响的车轮之下。

 

 

【目录】

1    第一章

32   第二章

58   第三章

96   第四章

127  第五章

148  第六章

173  第七章

199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07  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

 

 


 

 

【文摘】

第一章

 

作为中间商和代理人的约瑟夫·吉本拉特,在同胞中没什么突出特点或与众不同之处。他和大家一样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有点经商天分,对金钱真诚而由衷地崇拜。此外,他拥有一座花园小洋房、一块家族墓地和在岁月中变得开明的宗教信仰。他对上帝、对当局保有得体的尊敬,盲目地遵守清规戒律。他偶尔喝点酒,但绝不会醉。有时做点不大合规的生意,却从不出格。他骂没钱的人是穷鬼,也骂富人的摆阔。他是市民协会会员,每周五晚去天鹰俱乐部玩九柱球游戏。此外,烘烤日、前餐和香肠汤的品尝活动他也绝不会错过。他平日上班只抽廉价雪茄,饭后及周日吸点好牌子的。

约瑟夫的精神生活是典型小市民的,心智久已布满尘埃。除了传统而严格的家庭观念、对儿子的自豪以及偶尔对穷人发发善心外,没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他的智商不过表现为一点与生俱来的小聪明和算计才能,阅读仅限于浏览浏览报纸,艺术享受方面,看看市民协会举办的业余爱好者的演出,间或欣赏一下马戏表演,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如果把约瑟夫的名字与住所随便和某个邻居调换一下,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他内心深处怀疑所有超常的能力与人格,出于妒忌的本能对任何超凡脱俗、更自由更高贵的精神力量抱有敌意,这一点和本城所有其他父亲没什么两样。

好了,关于约瑟夫我们就说到这儿,他平庸的生活及未被意识到的悲剧色彩,还是留给某个深刻的讽刺家去描述吧。约瑟夫有个独子,他才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

汉斯·吉本拉特是个才华出众的孩子,这只消看一眼他在众多孩子中显出的文雅与独特就够了。黑森林地区的偏僻小镇还没出过这样的人物,本地人的见识与影响力从未超出地区狭小的范围。天知道男孩那严肃的目光、聪颖的前额与优雅的步态从何而来。或许是母亲的遗传?她去世多年,生前给人的唯一印象就是脆弱和郁郁寡欢,在父亲身上也断然看不到这些品质的痕迹。难道真有什么神秘的火花从上苍降临古老的小镇?在它八九百年的历史中虽然孕育了许多能干的市民,但像这样的奇才和禀赋还从没有出现过。

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旁观者,鉴于羸弱的母亲和漫长的家族史,也许会断言这超常的智商意味着某种蜕化的开始。幸运的是小城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几个年轻机灵的公务员和教书先生,借助报刊杂志隐约知道所谓“现代人”的存在。在这里,人们无需知晓《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能生活得很好,也算得上受过教育。他们婚姻稳定,大多数家庭幸福美满,维系着一成不变的老式生活。他们生活优裕,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去的二十年间,一部分人从手工业者成长为工厂主,对官员恭敬有加,争相交往,私下却叫他们穷鬼“笔杆子奴才”。奇怪的是,尽管如此,他们最大的野心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大学,将来好能做官。可惜这点愿望往往也成为无法实现的好梦,因为他们的子女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甚至留级才能勉强读完高中。

汉斯·吉本拉特的天分无人怀疑。老师、校长、邻居、本城牧师、他的同学,所有人都认为这小伙子天资聪颖,出类拔萃。这一点也决定了他的未来。在施瓦本地区,除非父母有钱,否则有天赋的孩子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通过地区考试进入教会学校,然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从那儿走上布道坛或讲台。年复一年,会有三四十个孩子走上这条寂寥而相对保险的路。这些用功过度、身体瘦弱的孩子,行过坚信礼后,在国家的资助下完成人文科学的各门课程,八九年之后踏上他们人生的第二阶段,往往也是更加漫长的一段旅程。那时也该偿还国家的资助了。

再过几周就是各州的大考了,这是每年的百牲大祭,国家借此机会选拔各州的才智精英。届时各州首府将成为众多家庭关注的焦点,从城市到乡镇,人们朝着它的方向叹息、祈祷、祝愿。

汉斯·吉本拉特是小城派去参加这场激烈竞争的唯一人选。对汉斯来说,这固然是莫大的荣誉,但也绝不是件易事:每天,学校的课程上到下午四点,然后校长给他补希腊文。六点钟,热心的牧师帮他辅导拉丁文和宗教课。晚饭后,数学老师每周给他辅导两次,每次一个小时。希腊课上,除了不规则动词之外,主要学习小品词连句的各种表达方法。拉丁文要着重掌握简洁明晰的风格,尤其是了解诸多诗歌韵律的细微差别。而数学课则重点学习复杂的比例运算法则,老师经常强调,这些法则看起来对将来的学业和生活未必有用,但这只是表象,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某些主课,因为它训练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清晰、冷静、卓有成效的思考的基础。

为了避免负担过重,不致因智力训练而疏忽了对心灵的照拂,每天早晨开课前一个小时,汉斯可以去听坚信礼课程。从布伦茨的教义问答手册中,在熟记并背诵问题与答案时,让宗教生活那振奋人的气息滋润他年轻的心灵。只可惜这本该神清气爽的时刻,汉斯却毫无兴致,自己放弃了天赐之福,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世俗科学上了。他把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偷偷塞进教义问答手册,都是些希腊文、拉丁文单词或练习题。在偷偷摸摸做这些小动作时,他会经常良心不安。每次教长走到身边,或只是叫到他的名字,他都会胆战心惊。轮到他回答问题时,他额头上沁满汗珠,心跳加速。但他的答案总是准确无误,发音也无可指责。教长对此十分看重。

夜晚,他在家里舒适的灯光下完成白天累积的默写或背诵作业,并复习和预习,在安静怡然的家庭气氛中完成课业。他因其深刻的促进作用而受到班主任的推崇。周二与周六一般要学习到十点,其他日子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父亲有时抱怨太费灯油,但看到孩子勤奋努力,满意与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偶尔有点闲暇时间,或者星期天——它毕竟占了我们生活中七分之一的时间——总有人劝他抓紧时间读一些学校没有涉及到的作家的作品,或是复习复习语法。

“当然了,要适度,适度!一个星期散一两次步还是必要的,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天气好的时候,拿本书到户外去读一读——你会发现,在空气清新的大自然里读书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总之,你要振作起来!

于是汉斯尽量打起精神,散步时也不忘学习。他明显睡眠不足,眼圈发黑,像被驱赶着默默地四处游荡。

 

 

【序言】

黑塞自述

 

187772日,我出生在黑森林地区的卡尔夫。我的父亲是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来自爱沙尼亚;我的母亲方面,她的父母是施瓦本人和法裔瑞士人。我的祖父是一位医生,外祖父是一位传教士和印度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在印度短暂做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生活过几年,并且在那里传过教。

我的童年是在卡尔夫度过的,后来我搬到巴塞尔住了几年(18801886)。我的家人国籍各不相同,我就在两个不同民族间成长起来,生活在两个方言各异的国家里。

我在符腾堡的寄宿学校度过了大半的学生时代,还在毛尔布伦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我的成绩不错,拉丁语很好,只不过希腊语普普通通;但我是个不太服从管教的孩子,很难适应虔敬派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压制与摧毁人的个性。从十二岁起,我就想成为诗人;对于成为诗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常规的或者是官方的路径,所以为了决定离开学校后该做什么,我很是苦恼过一些时候。后来,我离开神学院和文理中学,跟随一位工匠做学徒;十九岁时,辗转工作于图宾根和巴塞尔的多家书店与古董店。1899 年,我的一小卷诗集付梓,随后又有其他几部篇幅不大的作品问世,但都默默无闻。直至1904 年,我在巴塞尔写就、以瑞士为背景的小说《彼得·卡门青》大获成功。我放弃了售书的工作,娶了一名巴塞尔女子,养育了几个儿子,并搬到了乡间。彼时,远离城市与文明的乡村生活就是我的目标。从此,我一直生活在乡村,先是在盖恩霍芬的康斯坦茨湖畔居住到1912 年,后来搬到伯尔尼附近,最终在离卢加诺不远的蒙塔尼奥拉定居下来,至今还住在这里。

1912年,我定居瑞士,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复一年,让我愈加抵触德国的民族主义;自从我对群众性的建议和暴力进行了悄声抗议后,我就持续受到来自德国的攻讦,谩骂的信件也如洪水般涌来。德国官方的恨意在希特勒时期达到了顶峰,不过都被这些所抵消:年轻一代追随我,他们以国际性与和平主义的思维进行思考;我与罗曼·罗兰结下了友谊,这份友谊持续到他离世;远在印度、日本等国家,也有人与我有同样想法,并表达支持。希特勒垮台之后,我在德国重获认同,但由于受到纳粹的压制和战争的破坏,我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再版。

1923年,我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一名瑞士公民。第一次婚姻结束后,我独自生活了多年,后来再婚。诚挚的朋友们在蒙塔尼奥拉为我准备了一栋房子。

1914年以前,我热爱旅行;我经常前往意大利,还曾在印度生活过几个月。此后,我几乎完全放弃了旅行,有十多年没有出过瑞士。

希特勒统治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来创作两卷本小说《玻璃球游戏》(1943)。完成这部长篇作品后,由于眼疾发作,加上年老带来的其他各种疾病,我无法再从事更大篇幅的创作。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以及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没有印度哲学和稍后的中国哲学那样大。我对美术相当熟稔,也很喜欢,但与音乐的关系更为亲密,受到的启发也更多。从我多数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在我看来,我自己特点最为鲜明的作品是诗歌(诗集,苏黎世,1942),小说则包括《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1930)、《东方之旅》(1932)、《玻璃球游戏》(1943)。《回想录》(19371962年增订版)涵括了诸多自传性内容。我的政治随笔集最近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是《战争与和平》(1946)。

先生们,希望我这极为简略的概述能令你们满意,我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我更为详尽地进行下去了。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黑塞精选集:在轮下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