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亚当 斯密之后
如果“亚当·斯密之后”这个术语没有被其他人抢先使用,我可能会试着用这篇序言的标题作为整本书的标题。于我而言,这个术语将是一语双关。如果能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题目,那么我会感到如释重负。近些年来,我一直追随着斯密,致力于研究斯密—就像我之前的很多人那样,探索他思想的意义。我对1790年斯密去世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也颇感兴趣,彼时,斯密的著作成为他的继业者(无论友好与否)阐释或误解时绕不开的主题。“斯密之后”可以由“围绕斯密”和“超越斯密”进行补充,后两者反映了这本书不同部分的两类互相关联的讨论:一类问题是斯密试图在他已出版的著作中表达什么内容,另一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即斯密的某些优秀的同时代人和追随者如何看待他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几个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编聚焦斯密,第二编集中讨论斯密与埃德蒙·柏克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以及柏克的一些激进批评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第三编讨论罗伯特·马尔萨斯,一位重要的斯密追随者典范,在很大程度上,马尔萨斯被认为改变了他和斯密都曾努力研究的这门科学及相关技艺的境况。
不过,本书所考察的斯密与其他作家之间的关联性,不像这里说的这么直接。或许第一编第二章所用的标题,即“隐秘的联系”,可以更进一步抓住本书所涉及的主题的复杂性,以及那些讨论其意义的话题之间的关系。这个术语出自塞缪尔·约翰逊,是他在讨论18世纪的奢侈与不平等时提出的。约翰逊描述的是,商业社会已经开始享受广泛的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而将商业社会中富人和穷人联系起来的正是那条隐秘的纽带。正是这种看法将奢侈视为凝聚社会的一种形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继续坚持古代关于奢侈能够瓦解道德和政治的焦虑依然适用于当下的人。
理解富裕与贫穷的关系需要一把钥匙,它将解开约翰逊1753年写作时提到的那条“隐秘的联系”。与奥古斯都时代的道德学家一样,约翰逊意识到,伯纳德·曼德维尔早至1714年就在其《蜜蜂的寓言》中完整地提出了一套令人愤慨却颇有说服力的答案,并于1723年后对其进行了更为充分的论述。此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恶行,公共的益处”,这中间插入的逗号给人们留下了大量要做的工作。很多作家,包括弗朗西斯·哈奇森和大卫·休谟——前者是斯密的老师,后者是斯密最亲近的朋友——都从不同角度出发以对立的立场回应过曼德维尔那些臭名昭著的悖论。斯密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其1759年发表的《道德情感论》在“论放荡不羁的体系”这一标题下用了一节内容讨论曼德维尔的学说。然而,一直到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出版,斯密才能被认为打造了一把解开众多秘密锁链的钥匙,曼德维尔、约翰逊、休谟和很多作家已经为破解这些秘密笔耕不辍几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