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名中医学者、中医临床家、中医科普作家,四川江油人(后迁梓潼)。1943年10月23日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为当地名医“东平先生”。幼年丧父,家贫,擅诗词,有文采。17岁师从蒲辅周门人陈新三及当地名医肖安相、郭崇智等,师教甚严,根基牢实。1964年开始扎根乡村行医17年,遥从姜春华、朱良春等名师,屡遇沉疴怪症、急病危难,被逼出高识灼见及独到经验。1978年以98字医论折服诸评委,以*一名的成绩考入首届研究生班,传为一时佳话。研究生期间由方药中先生任导师,受教于岳美中、任应秋、刘渡舟等医学名家。毕业后留任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主讲《中医各家学说》《金匮要略》《伤寒论》等,授课诙谐幽默、论医如数家珍,**具感染力。素日病患盈门,均无问贵贱,倾心救治,对疑难杂症尤有心得,在四川深具影响力,川人亲切称之为“何幺爸”。1993年开始到马来西亚、荷兰、德国等地讲学行医,被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聘为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1997—1998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毒研究。2003年赴香港浸会大学讲学。2005年7月7日突发心梗,逝世于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终年61岁。
绍奇先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在中医临床及学术方面均具高深造诣。在临床上,他以大内科为主,兼及妇儿,以中医思维治疗西医顽疾,强调独立思考,讲求“一人一方”,屡起沉疴;用药上果敢灵活,该力专时绝不妄加一味,既可定心静候,又能当机立断,擅从古中求新、独具心得。在学术上,他精通经典,涉猎诸家,过目不忘,堪称“中医活字典”;博采众长,匠心独运,力求“三不要”——不人云亦云、不掠人之美、不哗众取宠。其文笔犀利,文风质朴,见解独到,且尤重视剖析临证得失,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的失察失误,以警同道及后学。自谓:“书读百家浑忘老,医学贤愧未谐”。
绍奇先生生性达观耿直,颇具诗人气质及学者傲骨,行文亦如其人,淋漓酣畅,质朴天真,不假修饰,而兴味盎然。其一生著述甚丰,曾任《现代中医内科学》《中老年祛病养生长寿良方精选》主编,《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病证学科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朱良春用药经验》整理者。著有《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并担任《中国中医药报》“绍奇谈医”专栏作者,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名医经验荟萃”&席撰稿人,开设中医名家专栏。绍奇先生一世奔劳,未得家财万贯,惟愿以文为蔬,馈赠读者知音:
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无炼石可补天;
只此一亩三分地,自栽粗蔬自浇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