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定价:54.0
ISBN:9787101115123
作者:蒋廷黻
版次:1
出版时间:2016-03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JT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这本被他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目录:
小序 总论 D一章 剿夷与抚夷 D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D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D三节 东西对打 D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D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D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D七节 剿夷派崩溃 D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D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D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D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小序
总论
D一章 剿夷与抚夷
D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D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D三节 东西对打
D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D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D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D七节 剿夷派崩溃
D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D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D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D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D四节 洪秀全失败
D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D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D二节 步步向前进
D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D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D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D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D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D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D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D四节 孙ZL提民族复兴方案
D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D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D七节 □□□贯澈ZL的遗教
附录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中国与近代SJ的大变局
百年的外交
再论百年的外交
评《清史稿·邦交志》
琦善与雅片战争
李鸿章
Z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现今史家的制度改革观
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
两个林则徐与中国人的麻木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J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J要WQ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WQ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J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J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D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D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J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J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D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Z缺乏D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J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D然J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D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J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谬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军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D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两个林则徐与中国人的麻木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J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J要WQ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WQ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J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J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D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D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J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J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D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Z缺乏D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J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D然J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D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J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谬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军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D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Z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D然不主张改革。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