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著 者:[英]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译 者:熊宸
译校者: 王晨
字 数:330千
书 号:978-7-5139-2524-2
页 数:472
出 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14.7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9年9月第1版
装 帧:精装
印 次:2019年9第1次印刷
定 价:99.80元
编辑推荐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媒体推荐
这是一项宏大的综合工作,我们最杰出的古典学家之一讲述了我们所知道的——以及不知道的——关于古代庞贝的一切。比尔德出色地再现了庞贝的生活和时代,这部著作既是考古学也是历史著作。她考察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比尔德的这部杰作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个揶揄的、高深的和丰富多彩的故事,讲的是我们对庞贝被埋没前的生活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猜测……就像一个用少量手法置办一场盛宴的精明厨师一样,比尔德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尽管她是一个怀疑论者,从不假装拥有自己的食橱中没有的食材,但她知道如何利用建筑立面华而不实的花里胡哨和平庸商铺与豪宅挤在一起的乱七八糟,让它们为读者谱一首曲。
——彼得·刘易斯,《旧金山纪事报》
在本书中,比尔德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全貌,这座城市长期以来一直令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着迷……对比尔德这样的历史学家来说,借鉴最新的考古发现,有可能写出讲述1 世纪的人们如何吃饭、为房屋照明、谋生、治理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需要的权威著作。对她来说——正如她在这本书中所展示的那样——庞贝不是一座死城,而是一座活生生的城市。
——大卫·瓦尔顿,《密尔沃基哨兵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但是,尽管比尔德能够提供生动而详细的描述,但庞贝同样令人着迷的是,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多少……比尔德将此称为“ 庞贝悖论”,事实上,“ 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比尔德坚称:“ 庞贝之行几乎从未让人失望过。”读了这本书就会同意这一点。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滴落的灰泥形成的粗糙表层暗示着逃离火山喷发的画师碰倒了架子上的灰泥桶——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虽然许多学者通过对古代世界的日益精细的重建来打造职业生涯,但比尔德始终强调我们的知识的局限性,我们的概念的不稳定以及我们许多材料中的固有的模糊性或矛盾性。“ 几乎没有一丝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是她的战斗口号,而这是一个崇高的口号……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包含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博学而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它的健谈、幽默的风格。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庞贝可能仍然令人困惑和充满挑战,但比尔德这部信息丰富的重估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造访庞贝的游客将会欢迎书中提供的实用建议。
——朱迪斯·切特尔,《里士满时讯》
玛丽·比尔德在她的新书中以其所有的细节和复杂性唤起了人们对庞贝早已消失的生命的回忆……她向我们展示了庞贝本身,它的气味和污秽、它的性生活和迷信、它的贫穷和感伤。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唤起,由来自令人恐惧的庞大书目中的深刻知识拼贴而成。
——G. W. 鲍尔索克,《新共和》
这本绝妙的书获得了沃尔夫森奖,是如何以微妙但容易理解的方式书写过去的典范。——朱迪斯·赖斯,《卫报》古典学者玛丽·比尔德在那个怪异的地方寻觅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她非常精彩地赋予了它生命。
——尼古拉斯·巴格诺尔,《星期日电讯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非常具有可读性,非常出色的研究……比尔德清晰、平易近人的风格使这本书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历史审视。
——亚历山大·拉曼,《观察者报》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这位世界上最具争议性的古典学者以严谨的治学和充沛的精力揭穿了我们关于这座罗马城镇的电影式神话。
——劳拉·西尔弗曼,《每日邮报》
一幅精彩的肖像……这种对庞贝城中的生活细致、生动的研究,恰如其分地、坚决地聚焦于活生生的城市。
——詹姆斯·麦康纳奇,《星期日泰晤士报》
著者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与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主要著作:《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罗马凯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SPQR: 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2015)。
译者简介
熊辰,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古典学博士研究生。
译校者简介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作有《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古典传统》等。
内容简介
自从18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由于完美地将现代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述结合起来,本书荣获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目 录
引 言 1
被打断的人生 1 /陷入混乱的城市 11
庞贝城里的两种生活 22 /惊奇之城 30
第1 章 住在一座老城中 33
过往一瞥 35 /罗马之前 41
成为罗马人 50 /罗马世界里的庞贝 57
第2 章 街道生活 71
在你脚下 73 /街道有什么功用? 75
大街与小巷 78 /水景 86
单向街 89 /人行道:公共的与私人的 94
街道上的人群 97 /不眠之城 104
第3 章 房屋与住所 109
“悲剧诗人之家” 111 /重建的艺术 120
楼上,楼下 132 /用于展示的房屋 136
贫富之别:并非只有(一种)“庞贝房屋” 142
姓名和地址 155 /公元79 年:天翻地覆 159
利润率 205 /罗马经济 207
乡村生活与乡下产品 208 /城市贸易 218
一个面包坊主 227 /一个银行家 236 /一位鱼露商 247
第6 章 谁在管理城市? 251
投票,投票,投票 253 /官员的负担? 263
成功的面孔 273 /在男性精英之外? 283
第7 章 肉体的欢愉:食物、葡萄酒、性爱与洗浴 291
睡鼠是开胃菜? 293 /食如其人295
小餐馆社会 304 /造访妓院 316 /痛快的洗浴 326
第8 章 娱乐与竞技 339
掷骰子 341 /追星族? 343
血腥的竞技比赛 352 /大众情人364
第9 章 住满神明的城市 373
其他居民 375 /没有圣书的宗教378
城市神庙 381 /祭神:公开的与私人的 393
政治与宗教:皇帝、随从与祭司 403
强大的伊西斯 407
后记 亡者之城 416
尘归尘 416 /墓穴外的争执 419
参观庞贝 422
扩展阅读 426
致谢 456
出版后记 458
正文赏读
引 言
被打断的人生
公元79 年8 月25 日凌晨时分1,庞贝城的浮石大雨终于缓和下来。这似乎是个出城寻条生路的好时机。在浮石倾盆而下、来势最猛的时候,有20 多个逃难者靠躲在城墙里才逃过一劫。他们现在组成一支稀稀拉拉的队伍,打算碰碰运气从几座东城门中的一座出城,希望能够逃离火山喷发的覆及范围。
几个小时以前实际上已经有人尝试过这条路线。一对夫妇在逃跑途中只带了一把小小的钥匙和一盏青铜油灯( 见图1)。无论这把钥匙能打开哪把锁—房屋的、寓所的、箱子的抑或保险柜的,他们大概还是指望有一天能回到它们旁边。这盏青铜油灯在黑暗长夜和沙尘碎石中显然没什么用。不过,它在当时可是个昂贵又时髦的玩意儿,外形是一个非洲黑人的头像—我们接下来在庞贝城中还会经常碰到这样的( 令我们)略微感到不适的创造力形式。但这对夫妇没能成功逃离。1907 年,人们在这对夫妇倒下的地方发现了他们,就在城外这条路两边的宏伟大墓中的一座附近,他们和许多人一样,被浮石掩盖。事实上,他们倒下的地方毗邻一座纪念一位名为埃斯奎利娅·波拉(Aesquillia Polla)的女人的豪华墓冢,她是努米利乌斯·赫伦尼乌斯·凯尔苏斯(Numerius Herennius Celsus)的妻子。大约50 年前,年仅22 岁的她就已去世了( 我们仍能在石碑上识读这个信息),无疑还不到她那富豪丈夫年纪的一半。凯尔苏斯出身于庞贝城里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曾在罗马军队里担任长官,并两度当选为庞贝城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
这支队伍决定冒险向同一方向逃离,这时浮石已经垒起几英尺高了。 他们行进得缓慢而艰难。这批逃难者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许多人什么也没带,或许是因为没什么可带的,也可能是因为来不及去取他们的贵重物品。有一个男人为了防身给自己配备了短剑,套着讲究的剑鞘( 他身边还有一副剑鞘,不过是空的,剑可能弄丢了或者被借给了别人)。队伍中的几个妇女带了不少东西。其中一个带了一个坐在宝座上的命运女神(Fortuna)的银质小雕像,以及一把金银指环—其中一枚用链子拴了个小巧的银质阳具,可能是一个护身符(我们在这本书里还会经常见到这种物件)。其他人也都有各自珍藏的小玩意儿:一个布袋中塞着一个银质的医药箱、一具雕像的小巧底座( 不过雕像遗失了)和几把钥匙;一个木质珠宝盒中装着项链、耳环、银汤匙和更多的钥匙。他们也带了各自能带的现金。有些人只带了些零碎小钱,有些人却带了自己家中的全部积蓄,或是店铺收入。但这些其实也都不多。总之,整支队伍携带的钱财加起来可能也就有500 塞斯特斯——这在庞贝大概只够买头骡子。
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比前面那对夫妇走得更远一些。差不多有15 人到达了下一个大墓地,这是马库斯·奥贝留斯·菲尔慕斯(Marcus Obellius Firmus)的墓,位于道路前方约20 米处。正是在这里,这群人被我们今天所谓的维苏威“ 火山碎屑涌浪”(pyroclastic surge)—这是一股高速移动的混合着各种气体、火山灰和熔岩的致命燃烧物,所经之处无物生还—击倒。尸体被发现时,上面散落着一些树枝,有些人手里甚至还紧紧攥着这些树枝。也许手脚灵活些的人攀上了墓旁的大树,在绝望中试图自救;不过更有可能的情形是,那股涌浪不仅将逃难者置于死地,而且让他们头顶上的大树也轰然倒地。
菲尔慕斯的墓冢却走运得多。他也曾是庞贝的一名显贵,数十年前就已去世,人们甚至都已经用他的墓碑两侧来做当地的留言板了。我们至今还能在那上面看到一些角斗士表演的广告,以及闲汉在碑侧留下的涂鸦:“ 以撒(Issa)你好,哈比图斯(Habitus)留”“ 欧卡苏斯(Occasus)你好,斯盖普希尼阿努斯(Scepsinianus)留”,诸如此类( 哈比图斯的朋友们于是用一副巨大的阴茎和睾丸来回复他,并留言“ 哈比图斯你好,你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留”)。再往上,菲尔慕斯正式的墓志铭表示,他的葬礼是当地议会出资的,花费了5000 塞斯特斯—其他地方官员还另外筹集了1000 塞斯特斯的香火钱,并制作了“ 一枚盾牌”( 可能是一面带肖像的盾牌,这是典型的罗马式纪念品)。换言之,这场葬礼的花销远比这群逃难者为了逃命所携带资金总和的10 倍还要多。由此可见庞贝城里的居民有贫有富。
我们还能追溯许多其他试图逃难的故事。人们在各浮石层中总共发现了400 多具尸体,而在如今已经固化的火山碎屑熔流中还有近700 具—19 世纪时人们发明了一种高明的技术,能使其中许多死亡瞬间生动再现,人们将石膏填充进肉体和衣物分解后留下的空间,于是撩起的短袍、蒙住的面庞以及受难者绝望的面容都得以一一重现( 见图2)。城市广场旁的一条街道上有一支4 人组成的队伍,可能是试图逃难的一家人。( 石膏模型表明,)走在最前面的父亲是个魁梧的男人,眉毛粗大而浓密。他用斗篷遮住自己的头,抵挡那些坠落的火山灰和岩屑,他还随身携带了一些金首饰( 一枚普通指环和几只耳环)、几把钥匙以及约400 塞斯特斯,这次的现金数量还算过得去。两个年幼的女儿紧跟着他,母亲则走在最后面。她束起裙衫以便行走,并在一个小袋子中装了更多的家中的贵重物品:传家宝( 几把汤匙、一对高脚杯、雕着命运女神像的圆形饰物和一面镜子)和一个矮胖的小男孩雕像他裹着斗篷,斗篷下还露着一对光着的脚( 见图3)。这个雕像做工粗糙,但是用琥珀雕成的,想必是跨越了几百公里,才从波罗的海地区最近的产地运至此地;其价值可想而知。
其他发现讲述了其他的故事。一位医师在逃跑时紧紧攥着自己的工具箱,当他穿过露天竞技场旁边的训练场(palaestra,即一大片开阔的空地或训练场地),试图奔向南边的一座城门时,却不幸毙命于那股致命的涌浪;市中心一所豪宅的花园里发现的那个奴隶因为脚踝上的铁箍而行动受限;一个伊西斯女神的祭司( 也可能是神庙里的佣人)打包带走了神庙里值钱的东西逃命,还没跑开50 米就命丧黄泉了。当然,还有那位被发现死在角斗士营房的一个房间里的珠光宝气的贵妇。在许多报道中,这一幕经常被当做展现罗马上层妇女偏好角斗士强健体魄的绝佳例证。表面看来,这一幕是其中一个女人在错误的时机和错误的地点被逮了个正着,让通奸丑闻暴露于历史的检审之下。可实际的情形或许要清白得多。几乎可以肯定,这位妇女根本不是在约会,而是在逃离城市时路况变得过于艰险的情况下躲进了营房。毕竟,假如她的确是在和情夫幽会,那她就得和其他17 个人以及几条狗共享这次约会—他们所有人( 以及狗)的残骸都在这个小房间里。
在庞贝这座毁灭之城里, 死尸向来都是最令人震撼的景象,且极具吸引力。在18 至19 世纪的早期发掘工作中,尸骨可以当着前来参观的皇室成员与贵族的面恰巧被“ 发掘”出来( 图4)。感情丰富的旅客看到这些遗骨总是思绪万千,这场灾难曾是何等残酷地折磨这些可怜的人啊,更不用提这整个感受在他们心中激起的对人类存在何其艰险和脆弱所做的更一般性的反思。英国诗人赫斯特·林奇·皮奥奇(Hester Lynch Piozzi)—在嫁给一名意大利音乐教师之后随夫姓—于1786 年参观了一处遗址后,捕捉到( 并顺带戏仿了一下)这种反应:“ 这幅景象会引发多么可怕的想法啊!如此场景无疑会在明日再次上演,这种确定性令人毛骨悚然;今日的旁观者,也许会成为下个世纪的旅客驻足观赏的景观,他们会把我们的尸骨错认为那不勒斯人的尸骨,或许还会将其带回他们的祖国。”
-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