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著 者:王竞
字 数:132千
页 数:168
书 号:978-7-5502-5961-4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 本:1/16
版 次:2016年10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编辑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从纪录片的功能、题材选择,一直介绍到拍摄手法、规律
作者是近来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拍摄经验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纳努克》等影史名作,又有当下争议热门《科尼2012》
图文并茂,介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特点,以及不同视点的叙述策略
从创作角度切入,具有实用性,语言亲切
著者简介
王竞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1966年生于江苏,1990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等课程。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涉足编剧、导演、制片、广告等多个领域。
主要纪录片作品:《爻》(入选2001年纽约独立电影节),《爱丁堡的天空》(2009年中英合拍),2008年参与创作《永恒之火 :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并任创作总监。主要故事片作品:《方便面时代》(第11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导演奖),《圣殿》(入选2005年意大利远东电影节、德国亚洲电影节、台北国际电影节),《一年到头》,《无形杀》(入选200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首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孩子那些事儿》(2010年戛纳电影节展映、2011年金鸡奖最佳编剧及最佳儿童片提名、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我是植物人》(201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影片提名),《万箭穿心》(2013年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大明劫》(2013年上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电影史中精选重要作品论述不同类型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叙事策略、拍摄手法、制作技巧。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从实用角度考察各种创作手法,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为什么拍摄纪录片?
纪录片的类型
从素材到影片
网络时代的影像
成为公共影像的条件
题材的选择
文献价值
罗伯特·弗拉哈迪
第二章 电影—眼睛
我看,故我在
伊文思的《雨》
只有得体的方法,没有过时的方法
观察类纪录片
雷蒙·德巴东与《第十区法庭》
理查德·利科克
罗伯特·德鲁
《初选》与“公平原则”,纪录片的“断奶”
《椅子》和《总统诺言背后的危机》
直接电影
“危机结构”
梅索斯兄弟
技巧:手持摄影与“贴近原则”
声音质量
意外事件(或意外动作)
第三章 主人公纳努克
纪录片与“人”
找到你的“演员”
时 间
密闭的房子
人物纪录片中的访谈
让·鲁什和真实电影
社会中的人
第四章 观 点
影响世界的影像
约翰·格里尔逊模式
纪录片的战争
全知视点
《科尼2012》,影像即是权力
对素材的重新组织
《普通的法西斯》
对权威视点的反思
《夜与雾》
作者论
主题驱动的纪录片
迈克尔·摩尔
“坡上的作者”
第五章 心 像
第六章 迷 踪
张丽玲“搬演”风波
…“搬演”或“重现”
重现真实的风险
纪录片与故事片
“真实”是一个契约
明天的纪录片
出版后记
引 言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摄影系的《纪录片创作》课最早是由《新闻纪录片摄影》程发展过来的,这门课之前的任务是针对新闻片、纪录片拍摄的一些具体技术进行研究。比方说拍新闻纪录片的时候怎么拿摄影机、怎么样能够把手持摄影的画面拍稳、怎样快速抓拍(包括目测焦距、目测曝光)等,总之是研究一些针对于将来拍摄纪录片会用到的特殊技术技巧。
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开始对“纪录片摄影”这一概念的准确性产生疑问——什么叫纪录片摄影技巧?什么叫故事片摄影技巧?比如说“手持摄影”(有时也叫肩扛摄影),大家知道它早已不是纪录片的专利,实际上在很多故事片中都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技巧;而纪录片也会使用诸如组织拍摄甚至用演员扮演之类的手段。那单独地说什么叫“纪录片拍摄技巧”?这个概念已经不准确了。我们也在想到底纪录片和故事片在创作上的差异是什么,这个差异是不是抓拍、抢拍或者偷拍这样一些手段?还是有更本质的差异?有时候哪怕你用了演员,影片拍出来之后大家还认为它是纪录片;或者说在故事片当中哪怕你是组织者,哪怕你把演员藏在人群当中去抓拍,哪怕你有意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边界,拍摄的结果仍然是一部故事片——这才是观念上最根本的差异。因此我们就把焦点转移到了对于纪录片创作最核心观念的研究,于是就有了这门《纪录片创作》课。
作为该课程的教材,本书不再仅仅关注纪录片拍摄的技巧,而是把范围扩大到对整个纪录片的创作概念、创作规律进行研究。
在课程内容当中我们融合了以下几个部分:一、纪录片的创作观念和创作规律研究;二、纪录片创作、拍摄技巧;三、纪录电影史。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课程,其中包含了一些纪录片的部分,但是对于真正去了解纪录片来说还是不够的。如果对纪录片发展的大致脉络都没有一点概念的话,那么在谈起纪录片的时候,或者去研究纪录片技巧发展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障碍。但是本课程不想按照纪录电影史的时间顺序来讲,像纪录片什么时候诞生的、接下来发展是什么,那样会有很长时间可能都在研究老的、黑白的甚至是默片的内容,大家也会觉得和自己距离较远。我尽量选择纪录电影史当中一些最精简的部分,理出一个大概的脉络,再把它有机地揉合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一些技巧的发展和观念的衍变,也是呈现在电影史的过程当中的。
本书的各个部分不是按电影史顺序线性排列,而是按照所使用拍摄技巧的复杂程度对纪录片类型进行了重新梳理,基本上是由简单到复杂(包括使用单一手段到复合手段)阶梯式排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技巧复杂与否并非水平高低之分。有些纪录片只用了最简单的拍摄手段,却毫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相反,一些应用了复杂技巧的纪录片也可能是一部失败之作。我认为,创作没有技巧的高低,只有应用是否得体。
最后,感谢张磊、周珺、杨可、王宪平四位同学在前期调研准备过程中为本书所做的工作,感谢刘冷然、梁子叶同学的录音整理,以及赵淑莹女士出色的整理校对工作。
- 益起映创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官方直营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