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李彪

59.00
运费: ¥ 0.00-20.00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李彪 商品图0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李彪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作者:李彪

书号:318264

定价:¥79 元

字数:298 千字

印次:1-1

开本:异16

出版时间:2024-01-15

ISBN:978-7-300-31826-4

包装:平


内容简介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聚焦新时代舆论学研究体系建构和国家舆论生态治理创新,对当前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与舆论引导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


全书的写作采用信息生态环境概述、大舆论观范式建构和国家治理创新这一递进式逻辑,分为大舆论观信息生态、大舆论观范式建构和国家治理创新这三篇。绪论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舆论观的演进脉络与创新发展,为整个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点。大舆论观信息生态篇阐述了当前信息传播格局发生的变化。大舆论观范式建构篇从信息—情感—关系—行为维度完成了大舆论观的范式建构,提出了四大范式:信息传播范式、情感传导范式、关系网范式、集群行为范式。国家治理创新篇提出了互联网平台治理与引导是国家治理创新的抓手,并从思维创新、顶层设计、创新原则与机制、微观话语修辞等多个环节提出了国家舆论生态治理、舆论引导的范式创新。


作者介绍

李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首批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等等。目前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系列蓝皮书主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舆论学、新媒体传播。


目 录

前言


绪论 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及其中国化、当代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百年舆论观的演进脉络与创新发展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内容体系建构


第一篇 大舆论观信息生态


第一章 社交网络时代传播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社交网络时代传播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第二节 社交网络时代的信息生产、分发和消费:社会大分工、解构“权威”


第二篇 大舆论观范式建构


第二章 信息传播范式下的社会舆论传播机制

第一节 社会舆情演变的过程及关键节点

第二节 社交网络时代社会舆情的内容特质及传播机制

第三节 社会舆情传播的特点与新变化

第四节 社会舆情生态的结构性转型与调适


第三章 情感传导范式下的网络舆论议题动员

第一节 议题修辞动员文献综述

第二节 社交网络与情感动员

第三节 舆论表达中的负面情绪启动与动员

第四节 社交网络时代社交媒体平台议题动员机制

第五节 网络议题的微观修辞策略与表征


第四章 关系网范式下的舆论话语空间生产

第一节 社群传播成为社交网络时代舆情传播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虚拟社群内部的传播机制

第三节 虚拟社群群际的传播机制

第四节 危机语境下趣缘社群话语空间重构与维系


第五章 集群行为范式下的虚拟社会认同与极化

第一节 基于社会集群行为的虚拟社会认同建构

第二节 虚拟社会认同的形成机理:社交茧房

第三节 虚拟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及特点

第四节 虚拟社会认同的引导与管理策略


第三篇 国家治理创新


第六章 作为国家治理创新抓手的平台治理与引导

第一节 互联网平台与民众、政府权力之争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当代西方平台资本主义视域下互联网平台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互联网平台扩张垄断的深层动因

第四节 互联网平台垄断的深远影响

第五节 互联网平台的公共治理路径与策略


第七章 从“后真相”到“后共识”“后治理”“后秩序”:国家治理范式转向

第一节 思维层面: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思想创新

第二节 顶层设计:舆情回应必须告别倒逼模式

第三节 基本原则:社交网络时代舆情应对的三十六计与上中下三策

第四节 机制保障:社交网络时代舆情应对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第五节 微观修辞:官方危机应对文本的传播修辞与话语生产


后记


精彩样章

本书除绪论外,正文主要分为大舆论观信息生态篇、大舆论观范式建构篇和国家治理创新篇三大部分。


本书的绪论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基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首先,回顾与展望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舆论观的演进脉络与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舆论与舆论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观。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有两大渊源——中国古代以来的舆论思想结晶和马克思主义舆论观。百年以来,党的舆论观大抵经历了“向导—斗争—宣传—导向—引导—定国安邦”六个阶段。党的百年舆论观的演进是一部具有能动性的观念史和实践史,体现了舆论的工具性和实践理性,是一个从主体到主客体互动的认知深化过程,其中中国语境与媒介技术是其演进的核心推动力,党性与人民性是其一以贯之的灵魂和内核,其演进具有明显的自组织属性。


其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演进脉络、核心问题与内容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古代舆论思想演进与西方舆论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舆论观两大源流的交汇,并立足于当前媒介技术迭代与社会深刻转型的社会现实。传统舆论学在研究对象、传播环境、研究视角、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等层面均面临深刻调适和转向。基于此,本书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内容体系建构,包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舆论观)、舆论学的八要素(主体、客体、本体、数量、强度、周期、反馈、质量)、舆论学的四层次(信息—情感—关系—行为)、价值转向(国家治理与全球数字领导力构建)。


第一章阐述了当前信息传播格局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何以产生大舆论观。当前传播格局和传播环境剧变,使新闻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消费呈现为社会大分工的多元主体共存:信息生产主体演变成UGC、PGC、OGC和MGC四类;信息分发呈现出算法、热点和人工等三种基本模式;信息消费出现了界面多元、新闻界限消弭和场景沉浸传播等新变化。整个社会传播则呈现出不同平台接力传播、关系茧房化传播和情感(情绪)传播三大主线。


第二章至第五章,从信息、情感、关系、行为四大维度对舆论传播及其机制进行了素描,这是整本书的理论篇,完成大舆论观的范式建构。就像5W之于传播学体系构建一样,本书希冀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建构新时代舆论学研究的内容要素体系。


…………


网络社会治理需要在治理目标上创新——以争取人心为最终价值取向,在微观修辞上创新——改变舆情事件的命名机制,在路径选择上创新——凝聚超越社群的价值共识和族群认同,在治理基础上创新——增强社会流动和社群边界的可渗透性,在治理对象上创新——提升中产阶层的政治认同感和幸福感,在治理环境上创新——构建有效的社会情感按摩机制。网络社会治理的本质精神是“调和”和“互动”,网络虚拟社会与线下社会一样,都具有“自组织”性,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组织有机体。要善于引导网络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和价值共鸣,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


在顶层设计上,大数据时代舆情回应必须告别倒逼模式。要进一步把握规律,创新观念,以互联网思维建设新形势下的舆论生态。要转变思维范式,用“意见博弈的正和思维”代替“零和斗争思维”。要做到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的舆论先行,提升公共权力运转的透明度和程序合法性。既要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也要超越基于经济发展成就的价值认同,积极培育和引领新的价值认同。要善用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意见协商和社会动员力量,警惕资本力量过度干预公共舆论,预防网络民粹主义泛滥。要破除网络社群的“回声室”“过滤泡”负效应,建构重叠共识和最大共识。要警惕“后真相”与民粹主义“合谋”,打造“网络化公共领域”。要进一步增强舆情处置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平。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李彪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