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盛世的崩塌+汴京之围
定价: 176.0
ISBN: 9787545567915T
作者: 郭建龙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
1.郭建龙2022重磅历史大作。
继《汴京之围》畅销20万册后,“唐宋盛世双联剧”第二部,再次用西方读者的叙事史笔法写作中国历史关键节点,延续独特的“郭氏”中国史写作风格。真实,有料,好看!
2.一部视角新颖、全面的盛唐崩塌史。
完整复原唐朝自初建到盛世,以及盛世迅速崩塌的全景画卷与人间百态,带你一起了解唐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得与失。没有底线的内斗,不断挤压中央政府财政空间的北部边患以及混乱不堪的财政系统,书中将会从三大维度为读者详解这个盛世背后致命的顽疾如何将唐朝一步步拖向倾颓的深渊。
3.把脉帝国系统性痼疾,读懂古代王朝衰亡的历史逻辑。
恶性党争、财政危机、土地问题、兵制改革、军事痼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君臣百姓各种矛盾激化……这些问题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本书追溯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的完整历史细节,聚焦唐朝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解构帝国内外的危机根源,探寻大唐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
4.一卷帝国衰亡史,一部成败启示录!
唐朝在血的开局中历经几代帝王努力,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然而仅仅十数年,这个盛世便在同一位帝王的见证下崩塌。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书中详细解读唐帝国兴亡的策略得失,深度发掘历史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给国家、给企业一份生存和管理指南,让读者获得受用终身的战略和决策智慧。
5.依据严谨史料,聚焦各色人物的真实命运。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隋书》《读史方舆纪要》《安禄山事迹》《全唐文》《唐才子传》……作者自正史及野史乃至唐人诗文中深入挖掘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除了描写能左右大局的帝王将相,也给了盛唐重要的诗人群体一席之地。诗人们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他们不只是盛世的注脚,更是这个时代参与者的缩影。
《汴京之围》
1. 继“帝国密码”三部曲之后,郭建龙全新历史大作重磅
2.读史明智,鉴古知今。北宋何以亡国,大金又如何崛起?通过读懂历史变局大事件,获取受用终身的战略和决策智慧,这是一部政商的罕见佳作!
3. 一部全新视角下的辽金宋外交战争史,颠覆你既有的历史观,用丰富扎实的史料复原多方立场,带你一起了解北宋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的得与失。
4.把脉帝国系统性痼疾,读懂古代王朝衰亡的深层成因和历史逻辑。围城之下,恶性党争、财政危机、军事痼疾、外交失策……本书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盛世轰然崩塌后的人间百态。
5.本书给你一份危急时刻的国家生存指南,从与之相通的战略和决策层面,可以获得企业生存法则和管理指南。
6. 从盛世到灭亡仅隔3年,北宋何以轰然崩溃?细致解构帝国内外的危机根源,深度发掘历史反思的现代启示。
7. 和战两派的恶性党争、日益加剧的财政危机、痼疾难除的军事体制,以及昏聩不堪的外交策略,如何将内忧外困中的北宋一步步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
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
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汴京之围》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
楔子 盛世毁于战争
上部 盛世
第一章 血的开局
又一次政变
内斗不断的王朝
帝国早期的边患
混乱的财政系统
女皇帝的功与过
第二章 拨乱反正
寻找贤相
休养出的盛世
从鸵鸟政策到怀柔远人
读书人的科考往事
诗的进化
第三章 盛世阴影
贤相集团的更迭
战争与财政
聚敛集团的出现
文人的宦游时代
第四章 危局之成
贤相集团的覆灭
聚敛集团的内斗
脱缰的战争
土皇帝的职位
漂泊的诗人
第五章 战争前夜
权相的更迭
节度使的罪与罚
外族节度使
战争前夜的文人
被“逼”的叛乱
下部 崩塌
第六章 战争的开局
唐代的军事地理
安禄山之谋
大燕皇帝
河北的抵抗
又一次危机
绞杀与反绞杀
第七章 逃亡的皇帝
急转直下
太子的行踪
危急时刻
深陷战争的文人
构建反击基础
宗室之乱
第八章 血肉抗战
死守太原
再次失败的光复行动
血战睢阳
拯救罪人李白
第九章 从全局战争到局部战争
收复两京
重建朝政
差点儿结束的叛乱
纷争再起
再失东都
第十章 找不回的盛世
另一场叛乱的预兆
改朝换代
叛乱的终结
乱世开启
诗人之死
尾声 盛世的丘墟
附录
参考书籍
后记
《汴京之围》
楔子 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001
第一部 伟大的胜利
第一章 繁荣之后...................................011
四十二年不识兵//011
盛世下的隐患//014
商王世系与党争//020
第二章 北方游牧区:衰老与新兴.....................025
最成功的盟约//025
从肘腋之患到心腹大患//031
统兵的宦官与主战的叛徒//038
第三章 最危险的和约...............................040
和战之争//040
三国的外交大竞争//043
海上之盟//048
第四章 各怀鬼胎...................... ............056
渔猎民族的生活与外交//056
主动权拱手相让//059
突然加速的灭辽竞赛//062
第五章 买来的胜利.................................071
摇摆的军事与外交//071
攻克燕京,漫天要价//075
峰回路转的西京问题//082
燕京的回归//088
幕间 另一个版本的收复燕京........................091
第二部 战争与和议
第六章 从和平到战争..............................097
一位降将带来的艰难抉择//097
按下葫芦起来瓢//102
许亢宗使团观察记//105
风雨前夜//110
第七章 闪击战....................................116
钳形攻势与制敌之道//116
长驱直入//118
临阵换帅//124
逃亡的皇帝//130
第八章 遗患无穷..................................134
孤城守将//134
短兵相接//138
外交大溃败//143
官家议和,百姓遭殃//148
第九章 战争无厘头................ ...... ........153
主战派得势//153
劫营//157
群体事件//162
金人撤离//165
第三部 汴京失陷
第十章 再起波澜...................................171
太上回銮//171
和约遭遇执行难//174
老将离去//178
最无力的主战派//181
第十一章 战端重启.................................187
太原失陷//187
长驱直入//192
康王单飞//197
第二次围城//202
第十二章 汴京失陷..................................209
合围//209
攻与守的较量//214
边打边谈//218
装神弄鬼//226
第十三章 艰难的谈判................................234
下风口的谈判//234
皇帝亲临//238
康王避难//244
索求不已//246
第四部 靖康之难
第十四章 惊天之变..................................257
永离龙庭//257
失控的首都//265
废黜赵氏//274
第十五章 大楚政权..................................286
宋朝版本的选举//286
以九族换取一城生灵//293
第十六章 战争中的女人..............................301
卖妻女还债的皇帝//301
男人之罪女人偿//305
最详细的皇帝后宫报告//309
第十七章 撤离......................................316
部署撤退//316
融入北方的血脉//321
皇帝的结局//327
画外音 人民真的在乎帝王吗..........................334
第十八章 还政赵氏..................................341
孟后听政//341
迟来的康王//343
回归均势//348
尾声 消失的艮岳....................................353
附录...............................................369
后记.............................................373
参考书目.................... ....................377
郭建龙,自由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社科历史类“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
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雪山中,藏着一座巨大的自然丰碑,纪念中国唐代的盛世武功。
在如今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之间,有一条世界上修筑难度最大的公路——中巴友谊公路。在世界上,它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喀喇昆仑公路。这条路经过塔什库尔干,从红其拉甫口岸出境,穿过巴基斯坦西北部陡峭多峰的喀喇昆仑山脉,再翻过一系列雪山,包括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南迦帕尔巴特雪峰,才会到达终点伊斯兰堡。这条路时而在雪峰下蜿蜒,时而在印度河冲出的悬崖上盘旋,险象丛生,风景震撼,任何走过这条路的人,都会心生敬畏,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发出由衷的感叹。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完成过更加复杂的穿越:一支军队选取了比喀喇昆仑公路更加难行的道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艰难的行军。
人们如果从中巴友谊公路上的重镇吉尔吉特(Gilgit)出发——不是沿着公路方向走,而是顺着一条同名的河流向西行走——这条河流的北岸过于陡峭,只能顺着南岸行进,经过几天的步行, 就会到达一个叫作古比斯(Gupis)的城市。在它的对面,另一条支流从一个山谷里流出,汇入吉尔吉特河,这条支流被称为亚辛河(Acesines)。亚辛河流经的谷地(即亚辛谷地)内部非常宽阔,但在两河汇合的地方(即入口处)却极其狭窄,由此让这个河谷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即便到了现代,亚辛河谷也以与世隔绝的文化著称,直到近年才逐渐有所改变。
人们很难想到,在唐代时,这里竟然是一条沟通吐蕃和唐代新疆的重要通道。当时的吉尔吉特被唐朝称为孽多城,是小勃律国的国都。小勃律的国境一直延伸到亚辛谷地,当时从孽多城沿着吉尔吉特河(时称娑夷河)西行,到达古比斯之后,要经过一座藤桥进入亚辛谷地。这座藤桥的建造难度极大,需要一年才能修好,也是这条路上的关键所在。过了藤桥,行三十公里路,就到了亚辛谷地最重要的城市,城市与谷地同名,也叫亚辛,而在唐代,则被称为阿弩越城。
过了阿弩越城,谷地一路向上,经过三天的行程,就到达了一道令人目眩的雪山之墙。这道雪山上有一个山口叫作达尔科特(Darkot),在唐代,则称为坦驹岭。达尔科特海拔近五千米,终年积雪不化,如果要通过那里,必须踩在万年不化的冰川之上,冒着随时掉入冰隙的风险才能成功。过了坦驹岭,就进入了另一条叫作耶尔洪(Yarkhun)的谷地。达尔科特所在的山岭是耶尔洪河谷的南界,人们必须从达尔科特下来,穿过耶尔洪河谷,再爬到北面的另一个巨大的山口巴罗吉尔(Baroghil),才能下到位于现在的阿富汗的瓦罕谷地(唐代称为婆勒川)之中。从瓦罕谷地可以进入中国的新疆,也可以前往中亚地区,甚至可以通往古代的葱岭——帕米尔高原。
《汴京之围》
楔子: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在缺乏机械的古代,即便是皇权,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在颐和园中,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 8 米,宽 2 米,高4 米,重量大约为 30 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如今,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 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 吨的重量就 成了巨大的负担。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 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a,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 15 米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 其环绕。b 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 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叫作朱勔的人,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能够推断出朱 勔是如何做到的。
最好的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保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这块大石也不例外。当人们潜水发现石头后,会绑上绳索,清掉淤泥,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但用船拖的办法对小石头都非常不易,更何况是大如居民楼的巨石?
普通的船已经不够用了。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 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a
为了移动这块石头,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才是运输的第一步。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保护石头。在运输中难免磕碰,但太湖石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上布满了孔洞,让人们充满了浪漫的遐想。一旦这些孔洞损坏,价值就打了折扣。为了避免损坏,必须首先用胶泥将石头上的孔洞填上,外面再用掺了麻的胶泥敷上厚厚的一层,做成圆圆的球形,放在阳光下晒结实了,才能继续运输。b
这么重的石头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只有继续走水路。接下来,必须用大木头做成滚轮,将石头装船。运输船从太湖出发,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长江岸边的江都(现江苏省扬州市)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头将开始它的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难的旅程。
北宋时期,从徐州到达首都汴梁的河段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汴河。
汴河的历史很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值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有一次议和,双方约定以一条叫作鸿沟的小河划定边界。鸿沟其实是一条人工运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也就是后来的开封(汴梁),魏国通过开凿鸿沟,将黄河的水引到首都,再向南汇入淮河。另外,在淮河与长江之间早就有一条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运河邗沟(后来成为隋代大运河的淮扬河段),鸿沟—淮河—邗沟就沟通了长江和黄河,而汴梁(大梁、开封)就成了这条交通要道上的著名城市。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