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与友人心腹,与同僚部属,与萍水之缘的陌生人,曾氏以书信作为搭建广泛人脉的桥梁
※曾国藩书信存世千余封,唐浩明精选136封一一评点
※读懂曾氏精神世界,一瞥波澜壮阔的晚清时代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入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点,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友朋之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收录并评点了曾国藩与友人、同僚、下属、亲故之间的去信与复信共135则。在这些信件中,作为一位审读长思的思想者,一位时事世道的观察者,一位身居高位的历史参与者,曾氏既谈及道德与道理,也谈及参政治军的实务,有谆谆教诲,也有坦诚的自剖,显现了一位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不少箴言真理,也值得后世感悟和效仿。同时,这也是一份关于湘军及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史料。
唐浩明
1946年生,湖南衡阳人,岳麓书社顾问,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读史随笔集《冷月孤灯》及;评点曾国藩系列,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全 31册)。所著图书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等多种奖项。
001.行仁义于天下与立不悖之言
致刘蓉 道光二十三年
答刘蓉 道光二十五年
002.做官的诀窍:忍耐
答黄廷瓒 道光二十六年
003.书生的血诚遭胥吏唾弃
复胡大任 咸丰元年
004.为何不奉旨出山
致欧阳秉铨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005.不要钱不怕死
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 咸丰三年正月
006.救世唯仗忠愤耿耿者
复彭申甫 咸丰三年正月
007.盼早日会后共纾桑梓艰危
复胡林翼 咸丰三年正月
008.意气风发的团练大臣
复欧阳兆熊 咸丰三年二月
009.为江忠源募勇万人
与江忠源 咸丰三年八月三十日
010.向老师汇报一年来的诸多要务
与吴文镕 咸丰三年九月初六日
011.长沙城内兵勇内斗
与张亮基 咸丰三年重阳日
012.人才招聘书的范文
招某绅耆书 咸丰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013.背相很重要
与彭洋中 咸丰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亥刻
014.锋芒毕露王璞山
与王錱 咸丰三年十月初八日三更
015.花九十多两银子可以买个从九品
复骆秉章 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五日亥刻
016.希望李鸿章帮助江忠源
与李鸿章 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017.对李元度的三不忘
与李元度 咸丰七年闰五月初三日
018.不用霸术用正大
致李续宾李续宜 咸丰八年七月十五日
019.必须实权在握才能办事
致胡林翼 咸丰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020.吴嘉宾非办事之才乃著述之才
加陈源豫片 咸丰九年二月初十日
021.广信绅民攀留沈葆桢
复胡林翼 咸丰九年四月十五日
022.衡才应不拘一格
复庄受祺 咸丰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02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致吴廷栋 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024.望告取人者和与人者
复李榕 咸丰九年十月二十六夜
025.;用人二字慎之又慎
复胡林翼 咸丰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026.与吴南屏的笔墨官司
复吴敏树 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二日
027.少年时期当专心读书
复李续宜 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四日
028.什么是书生带兵
复李续宜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六日巳刻
029.包揽把持
复胡林翼 咸丰十年五月初七日未刻
030.一再坚请沈葆桢出山
加沈葆桢片 咸丰十年五月初八日
031.血性与官气
复杨岳斌 咸丰十年五月十四日
032.处高位者的;四不敢
复毛鸿宾 咸丰十年六月初四日
033.位高望重者之惧
复邓汪琼 咸丰十年六月十四日
034.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致李桓李瀚章 咸丰十年七月初一日
035.李元度之短
加沈葆桢片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036.何为官气
致李桓李瀚章 咸丰十年七月十七日
037.不满当国大佬
复郭嵩焘郭崑焘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三日
038.共守准绳
复李续宜 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
039.天下滔滔江河日下
复陈士杰 咸丰十年八月十九日
040.普通学人的幸运
复夏弢甫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一日
041.高明者与卑琐者
加李桓李瀚章片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一日
042.西迁之策不足取
复胡林翼 咸丰十年十月初一日
043.中兴在于得人
加复方翊元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
044.花未全开月未圆
致鲍超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九日
045.用兵之道在审慎质实
复宋梦兰 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七日
046.当年至交今日大吏
复毛鸿宾 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047.天妒英才
复文希范周开锡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
048.胡林翼有古大臣之风
复李续宜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049.翁同书养痈贻患
复严树森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050.高位盛名更需谨慎
复毛鸿宾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
051.朝廷监视湘军的耳目
致官文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052.渴望与韩愈并列
复李续宜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053.对洋人入侵的本质认识
复毛鸿宾 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054.李鸿章组建淮军
复李鸿章 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055.粤厘:湘军饷银的重要源头
致劳崇光 同治元年五月初十日
056.保住实力
复僧格林沁 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八日
057.总督对属下的考评
加官文片 同治元年十月十二日日
058.中国之事在于自强
复王家璧 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059.汇通程朱陆王
复夏教授 同治元年十二月
060.兄弟姐妹九人存四
唁王瑞臣 同治二年六月十四日
061.李鸿章精力旺盛
致陈鼐 同治二年八月十三日
062.袁氏大家族的奠基者
复袁保恒 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063.长期战乱中的安徽省
复吴廷栋 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七日
064.保持书生本色的李氏兄弟
唁李克轩李续宽 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
065.发泄对沈葆桢的强烈不满
复郭嵩焘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066.对借力淮军一事的纠结
复李鸿章 同治三年五月十五日
067.知人与晓事
复郭嵩焘 同治三年六月初三日
068.;睕目凌迟与;心恻
复王荫堂 同治三年七月十一日
069.时代的宠儿
复李鸿章 同治三年七月十四日
070.裁军与撤局
复恽世临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071.以重开江宁贡院换取捐银
与潘曾玮 同治三年八月初六日
072.何为上等山长
复丁取忠 同治三年八月十六日
073.淮军统帅是最好的监临
复李鸿章 同治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074.袁甲三的墓表系别人代笔
复袁保恒 同治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075.当年几乎通国不容
复郭嵩焘 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日
076.精力远不如昔
致刘蓉 同治四年正月初三日
077.许长怡年少猖狂
复丁松亭 同治四年正月二十日
078.私议人事纠葛
致郭嵩焘 同治四年五月十二日
079.驾驭悍将陈国瑞
复苏廷魁 同治四年六月十三日
080.热闹过后风流云散
复欧阳兆熊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日
081.湘军中的文学活动
复彭玉麟 同治四年八月初九日
082.以勤为本以诚字辅之
加陈湜片 同治四年八月初十日
083.答复条陈六事
复刘成忠 同治五年正月初五日
084.给李鸿章之信均系亲笔
复李昭庆 同治五年二月初五日
085.望对前线淮军善为劝诫
致李鸿章 同治五年三月初九日巳刻
086.思之于己,问之于人
与李昭庆 同治五年三月十七酉刻
087.豫中巨患:官民相仇,兵民相仇
复李鹤年 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088.真心实肠是第一义
加李鸿裔片 同治五年五月初十夜
089.养生与力学皆须有恒
复陈远济 同治五年五月十二日
090.不要遥控前线淮军
复李鸿章 同治五年七月十八日
091.扬善公庭,规过私室
复吴坤修 同治五年八月十五日
092.校阅《船山全书》
复欧阳兆熊 同治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093.能下人能忍人
复陈湜 同治五年十月初九日
094.大位大功者宜谨慎
复鲍超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095.辨维系军心与权臣之别
复尹耕云 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096.自古言路苛责君子
复郭嵩焘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五日
097.将帅与臣工不同
加黄倬片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098.人生如戏
复朱蓂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099.包装太华丽的书不买
复许振祎 同治六年二月初八日
100.李家已值鼎隆之时
复李鸿章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101.不要授人以柄
致鲍超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
102.以盛满为虞
复李瀚章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日
103.出之以浑贞之以耐
复丁日昌 同治六年四月十七日
104.将;罪与;会区别开
复刘崑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105.对左宗棠的诟詈不回复
复郭嵩焘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106.爱人以德
复刘崑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107.外宽内严恩威并济
复刘崑 同治六年七月十五日
对军机处等公文的称谓复彭玉麟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六日
109.不受人怜乃磊落丈夫
复李鸿裔 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
110.曾氏也帮人开后门
加李榕片 同治七年三月十四日
111.官场中的私语相商
复丁日昌 同治七年三月十五日
112.逆境中以宽字自养
加陈湜片 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113.时名不足好,公论不足凭
复郭嵩焘 同治七年闰四月二十一日
114.人才须早蓄
复李鸿章 同治七年七月初二日
115.不合理的勒索
复李鸿章 同治七年八月初二日
116.事业多在四十以后建立
加黎庶昌片 同治八年三月初七日
117.从;忍耐上用功
加李光久片 同治八年三月十五日
118.文章之得与失
复陈宝箴 同治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119.巨室不可得罪
复李鸿裔 同治八年七月初二日
120.湖南近时风俗侈靡
复杨昌濬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为《国朝先正事略》作序复李元度 同治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122.以寒士出以寒士归
复彭玉麟 同治九年三月初三日
123.处理教案,有就势就理之分
复曹耀湘 同治九年八月初四日
124.拟以公款代为赎刑
复张光藻 同治九年九月十八日
125.为何不给赵烈文补实缺
复赵烈文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126.对国家最后一大贡献
复李鸿章 同治十年四月十五日
127.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
复袁保恒 同治十年五月十九日
128.亦师亦友倭艮峰
唁倭福纶倭福裕 同治十年六月十二日
129.冯卓怀为曾氏家族看墓地
复冯卓怀 同治十年七月初二日
130.两个固执的人
复吴敏树 同治十年七月十六日
131.为罗汝怀撰《湖南文征》序
复罗汝怀 同治十年七月十七日
132.置簉一事并非谣传
复黎庶昌 同治十年八月十一日
选择墓地之道复冯卓怀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日
134.与亲家商量满女婚事
复聂一峰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二日
请何璟借银给湖南致何璟 同治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免费在线读】行仁义于天下与立不悖之言曾氏全集中收有早期于北京寄给刘蓉的两封信。这两封信,其实就是两篇谈文论学的文章。在道光二十五年的信中,曾氏说两年中收到刘蓉的三封信,但未有回信,其原因是;每一伸纸,以为足下意中欲闻不肖之言,不当如是已也,辄复置焉。由此可见曾氏对给刘蓉的回信的重视。这两封信应当是他的深思熟虑之作。正因为此,历来研究曾氏者,也都看重这两封信,把它作为探讨早期曾氏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三十多岁的曾氏,此刻正是翰林院的官员。道光二十三年,他官居从五品衔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五年,他由正五品衔的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升为从四品衔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尽管还只是一个中级官员,但两年之间获得两次迁升,这说明他的仕途很顺畅,境况很好。这些年来,曾氏又追随唐鉴、倭仁之后,专心致志研习《朱子全书》,并躬行践履切实修身,心灵上也有一番较大的提升。总之,此时的曾氏正是一位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的青年京官。
收信人刘蓉,此刻远在湖南湘乡老家。刘蓉比曾氏小五岁。据曾氏年谱记载,二人相识于道光十四年。那时曾氏在岳麓书院读书,刘来书院附学。二人互为欣赏,遂因此结为终生挚友。刘蓉不乐举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才遵父命考取秀才,一生的功名亦止于此。刘蓉以自身的人格才学赢得曾氏对他的尊敬。曾氏在北京期间,写过不少怀念刘蓉的诗,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道光二十二年写的《怀刘蓉》的五言诗:;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曾氏称刘为卧龙,把刘抬到诸葛亮的高度,足见他对刘的器重。
通过这两封信,我们看到曾刘所关心的学问话题,以及曾氏本人对此的认识。
第一封信着重探讨的是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曾氏认为,文字为道的载体,;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文章之高低优次,起决定作用的是见道之多寡。若所见之道深与博,其为文自然醇厚正大,如孔孟之文,周敦颐、张载等人的著述。
许多大学问家的学问,或深但不够博,或博却不够深。鉴于此,曾氏要求自己对学问的研究是既要博又要深,尽管这样做有以蚊负山的难度,但要为之努力。
信的最后,曾氏谈到,既然文字是道的载体,文字本身也就同样重要,决不可忽视。对于学术界的汉、宋之争,他不愿参与;对于崇道贬文之说,他更不愿随声附和。
在第二封信里,曾氏与刘蓉探讨了两个大问题。一为执中。天地之道皆有两端,如阴阳,如刚柔,如仁义。世人当执其中,;中则治,偏则乱。二为格物致知。天下万物既理出一源,又纷然而殊,而人之心所知有限,故须格物以致知。曾氏不赞成王守仁的;致良知而已之说。曾氏向好友表明自己的志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修好自身,做妻子儿女的榜样,做宗族乡党的楷模。
这两封信,为我们认识早年曾氏,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一、作为一个翰林院的官员,曾氏有在著书立说上做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二、曾氏更宏伟的抱负是要做一个;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的大政治家。
志向高远且仕途顺利的曾氏,在自己很信任的挚友面前,将这两个抱负,坦率且颇具信心地倾泻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京官形象。
致刘蓉 道光二十三年
去岁辱惠书,所以讲明学术者,甚正且详,而于仆多宽假之词,意欲诱而进之,且使具述为学大指,良厚良厚!盖仆早不自立,自庚子以来,稍事学问,涉猎于前明、本朝诸大儒之书,而不克辨其得失。闻此间有工为古文诗者,就而审之,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绪论,其言诚有可取。于是取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白、苏轼、黄庭坚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归,然后知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乌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于是乎有文,文与文相生而为字,字与字相续而成句,句与句相续而成篇,口所不能达者,文字能曲传之。故文字者,所以代口而传之千百世者也。伏羲既深知经纬三才之道而画卦以著之,文王、周公恐人之不能明也,于是立文字以彰之,孔子又作《十翼》、定诸经以阐显之,而道之散列于万事万物者,亦略尽于文字中矣。所贵乎圣人者,谓其立行与万事万物相交错而曲当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后世也。吾儒所赖以学圣贤者,亦借此文字以考古圣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然则此句与句续、字与字续者,古圣之精神语笑,胥寓于此,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词气之缓急,韵味之厚薄,属文者一不慎,则规模立变;读书者一不慎,则卤莽无知。故国藩窃谓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
三古盛时,圣君贤相承继熙洽,道德之精,沦于骨髓,而问学之意,达于闾巷。是以其时虽罝兔之野人,汉阳之游女,皆含性贞娴吟咏,若伊莱〔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伦,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泽衰竭,道固将废,又亦殆殊已。故孔子睹获麟,曰:;吾道穷矣!畏匡,曰:;斯文将丧!于是慨然发愤,修订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既没,徒人分布,转相流衍。厥后聪明魁桀之士,或有识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驳,一视乎见道之多寡以为差。见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轲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见少者,文驳焉;尤少者,尤驳焉。自荀、扬、庄、列、屈、贾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数。
夫所谓见道多寡之分数何也?曰:深也,博也。昔者,孔子赞《易》以明天道,作《春秋》以衷人事之至当,可谓深矣。孔子之门有四科,子路知兵,冉求富国,问礼于柱史,论乐于鲁伶,九流之说,皆悉其原,可谓博矣。深则能研万事微芒之几,博则能究万物之情状而不穷于用。后之见道不及孔氏者,其深有差焉,其博有差焉。能深且博而属文复不失古圣之谊者,孟氏而下,惟周子之《通书》、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许、郑亦能深博,而训诂之文,或失则碎。程、朱亦且深博,而指示之语,或失则隘。其他若杜佑、郑樵、马贵与、王应麟之徒,能博而不能深,则文流于蔓矣;游、杨、金、许、薛、胡之俦,能深而不能博,则文伤于易矣。由是有汉学、宋学之分,龂龂相角,非一朝矣。仆窃不自揆,谬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区区之心,不胜奢愿,譬若以蚊而负山,盲人而行万里也,亦可哂已。盖上者仰企于《通书》、《正蒙》,其次则笃耆〔嗜〕司马迁、韩愈之书,谓二子诚亦深博而颇窥古人属文之法。今论者不究二子之识解,辄谓迁之书,愤懑不平;愈之书,傲兀自喜。而足下或不深察,亦偶同于世人之说,是犹睹《盘》、《诰》之聱牙而谓《尚书》不可读;观郑、卫之淫乱,而谓全《诗》可删,其毋乃漫于一概而未之细推也乎?
孟子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仆则谓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离书籍而言道,则仁义忠信反躬皆备,尧舜孔孟非有余,愚夫愚妇非不足,初不关乎文字也。即书籍而言道,则道犹人心所载之理也,文字犹人身之血气也,血气诚不可以名理矣,然舍血气则性理亦胡以附丽乎?今世雕虫小夫,既溺于声律绘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谓读圣贤书,当明其道,不当究其文字,是犹论观人者,当观其心所载之理,不当观其耳目言动血气之末也,不亦诬乎?知舍血气无以见心理,则知舍文字无以窥圣人之道矣。
周濂溪氏称文以载道,而以;虚车讥俗儒。夫;虚车诚不可,无车又可以行远乎?孔、孟没而道至今存者,赖有此行远之车也。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故凡仆之鄙愿,苟于道有所见,不特见之,必实体行之,不特身行之,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虽曰不逮,志则如斯。其于百家之著述,皆就其文字以校其见道之多寡,剖其铢两而殿最焉。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敢雷同而苟随。极知狂谬,为有道君子所深屏,然默而不宣,其文过弥甚。聊因足下之引诱而一陈涯略,伏惟悯其愚而绳其愆,幸甚幸甚!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