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书店 微信认证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 套装2册 范亚昆 著 科普

199.50
运费: ¥ 5.00-15.00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 套装2册 范亚昆 著 科普 商品图0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 套装2册 范亚昆 著 科普 商品图1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 套装2册 范亚昆 著 科普 商品缩略图0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 套装2册 范亚昆 著 科普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套装2册

定价: 266.0

ISBN: 9787559631947T

作者: 范亚昆,星球研究所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1-07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地道风物·苏州》
中国国家地理原创MOOK系列
有关江南的一切,看《苏州》吧!
与其说苏州是“名贵大城”,
毋宁说,苏州为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
使江南成为一个文化意向,影响力日益凸显。
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园林、昆曲、书画、饮食、家具、刺绣……
精神追求与消费主义在漫长年代中相互博弈,
其结果是大大拓展了这一地域的审美空间,
使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成为时尚,
北上影响了宫廷文化的发展,同时成为上海的文化源头。
《这里是中国2》
装帧精美,视觉享受
全书5色进口纸彩印,高清还原精致图片质感
采用裸脊锁线装帧,180°摊开享受全视野阅读体验
内含4幅超长拉页,带来震撼视觉冲击
封面采用凹凸工艺,真实触感体验大美中国
致敬100周年,典藏级国民地理书
内容丰富,尽享纸上盛宴
185位摄影师和16家机构助力
267幅震撼摄影作品
80张“基建狂魔”工程制图
4张超美拉页(其中可达1.6米)
在书里看到世界第一,中国声音:对中国有更纵深、更立体与更深刻的认知
在书里细数无数个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让你真正了解到祖国的强大
中国是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中国的隧道总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是第一个也是一个向14 亿国民全民通电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D、最K的国家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可建±11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国家,也是特高压输电领域国际标准制定者之一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
中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煤炭储量世界第四
中国文盲率由建国初期的80%下降到目前的2.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接近95%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累计销售550万辆
中国在1990— 2013 年,GDP 增长达 3000%,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书里细数中国宝贝,如数家珍:真正体会中国的强大,理解建设改变中国
我们有“海洋石油 943”钻井平台
我们有“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曾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我们有“风暴一号”,助力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我们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强的火箭
我们有“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我们有“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有“远望 7 号”测量船,是中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
我们有“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世界上运载能力超过5 吨的现役货运飞船只有两型,它是其中之一
我们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0 年 6 月 23 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
我们有“东风 5B”战略核导弹,它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固盾牌。
我们有“中国天眼”, 全球*大、*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有海拔 5300 米珠峰大本营 5G 基站,是目前世界上*大的 5G 网络
我们有国产大飞机 C919,这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标志着中国成为大飞机产业的新玩家
我们有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地道风物·苏州》
太湖、长江环抱,依托苏南平原,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造就了苏州无限可能。上古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连绵有序。自吴王阖闾建城起,两千五百年间,苏州始终引领潮流风尚,民间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及至今日,昆山、常熟等周边县期位列百强县,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力点。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近苏州,走近“一江一湖一平原”,感受无双的江南魅力。
《这里是中国2》
以近代以来一百年为时间尺度,讲述现代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地理变迁和中国人的创造,呈现这个蓝色星球上最伟大的地表塑造。
通过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描绘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让我们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自身所处的自然世界,并以可感知的方式收藏大自然的美好。

《地道风物·苏州》
序 苏州里的中国

天选苏州:富甲天下是怎样修成的
苏州,中国人的理想都市
苏杭,两个天堂的实践与想象
苏州与上海,时代的交接

从状元到狂生:苏州文人的精神光谱
昆曲:苏州的盛时弦歌
园林甲天下,何以是苏州
『不朽的林泉』
织机声中的城市——丝绸如何塑造苏州
乾隆的苏州:从江南到宫廷
姑苏城,神怪贪恋的红尘地
苏州话,江南的『旧时雅音』

在水乡,追忆江南
平望,以运河作风骨
姑苏深巷,茶馆二三
开张的弓弦——《江村经济》八十年后

苏州饮食的清雅传统
苏州,一年吃到尾,永不餍足
织就的江南
苏作光影:家具的雅逸与精道
《这里是中国2》
用科普,讲好中国故事 XII
 重塑一片山河,改变一个国家 XIII
序 从三大时间尺度看中国地理 XIV
100年 建设改变中国 001
1 连接
① 铁路 铁骨中国的炼成 053
② 桥梁 进击的中国跨度 083
③ 隧道 中国人的穿山之路 115
④ 进藏之路 此路只应天上有 139
2 重组
① 电力 14 亿人全民通电 173
② 煤炭 中国60% 的能源来源 203
③ 南水北调 超级工程,谈何容易 227
④ 西气东输 一场乾坤大挪移 255
3 家园
① 国土绿化 平凡的生命,伟大的工程 281
② 雾霾治理 对流层保卫战 311
③ 国家公园 大熊猫最后的栖息地 337
④ 大坝 十万“勇士”的诞生 363
⑤ 长江防洪 看得见、看不见的防线 385
4 梦想
① 火箭 中国人的飞天之路 409
② 神舟 一个国家的记忆 435
③ 北斗 排星布阵20 年 459
什么是新中国? 481
参考文献 526


范亚昆(主编) 《地道风物》内容总监。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
星球研究所,新锐自媒体,关注地理人文景观,输出优质的地理科普原创内容。2017年入选人民日报评选的“十大科普自媒体”。

《地道风物·苏州》
苏州,中国人的理想都市   在长三角的一群朋友中,不少人都有同样的习惯:有事没事,去一趟苏州。春天到了,是去逛园子的好时候,在艺圃的乳鱼亭里发出今春的第一条朋友圈,抱怨两句“个人私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初夏,又总有一群人跑去姑苏城里寻找地道的三虾面,苏州面固然无时不有,可三虾这般的奢侈浇头总是时日无多。再或者苏州博物馆开了新展,总要例行去和文徵明、唐伯虎们叙旧;再或者昆曲有了新场地,泡上一杯碧螺春,来会一会久违的票友。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命楚国人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苏州人普遍认为这是今日苏州城的直接源起。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诗意的江南进化成为现代化长三角,苏州仍然在伍子胥相中的位置上代言着东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她曾经引领过的流行潮流,竟也未曾过时。 去苏州,总归是引人羡慕的。在现代的中国,很难再找到一座苏州这样的城市,当你徜徉在水道纵横的老城内,还能触摸到如此多古典的园林、家宅、街巷。平遥、丽江固然真实完整,但它们却更像中国历史的番外篇,都未曾能代言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只有苏州是如此正中地端坐在东方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上,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白描,也能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共同向往。   水陆双棋盘,稳定两千年 如果不是有心去寻找《平江图》,一般游人很容易匆匆逛完南门附近的苏州文庙。苏州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功名最盛、成绩的城市,范仲淹在这里苏州府学,“庙学合一”的办学方式使苏州开全国文庙之先,更开启此后的鼎盛文风。历史上,54 位状元、约4000 位进士组成了苏州文人群体的金字塔尖,为苏州镀上了一层浓郁的文人士大夫底色。 但让今日苏州文庙脱颖而出的不是曾经兴盛的科考传统,而是珍藏其中的四块宋代碑刻。其中《平江图》是中国地图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每一个研究城市规划的学者无法绕开的“里程碑”。 平江是苏州的旧名。南宋绍定二年(1229),时任平江知府李寿朋将当时流传的《平江图》刻于石碑上,这块高2.79 米、宽1.38 米的石碑忠实地记录下苏州古城在南宋时期的风貌,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水道与街巷并行,形成了“水陆双棋盘”的基本格局。 “水”是创造苏州与理解苏州的关键题眼。 地处太湖之畔的苏州,从伍子胥筑城起,即把理水作为城市发展的头号命题。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吴地“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水”并非意味着我们今日所见的膏腴沃土,在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之前,苏州是一片“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的荒蛮之地。 “平江”之谓,“水势至此渐平,故曰平江”。苏州是太湖流域水流平缓密集之处,吴人经上千年的苦心营造将苏州从阖闾的大城发展成为耸峙华夏东南的雄州,其关键的奥义即在于长期的治水实践。 早在伍子胥筑城之初,苏州的城市规划就深受周王朝营国制度的影响,以井田制方格网来规划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在水系纵横的太湖平原,吴人创造性地发挥了此地河网密集的优势,以天然水系来规划道路走向,水网与路网平行交错,形成了最原始的“水陆双棋盘”。这一格局经由此后一千余年的营建和改造,至《平江图》刻成的南宋年间终于成形。 营造苏州城市水网的关键人物是另一位楚国人黄歇。公元前248 年,黄歇被分封于此。在苏州本土的传说中,人们普遍相信他参与修筑了苏州城墙与城内水网。直到今天,苏州百姓们仍将这位战国时期的“四君子”之一供奉在城隍庙内,把他视作守护苏州的地方神祇。 春秋时期的苏州城市水系此后被历代继承,至南宋时,《平江图》中所载明的河道长达82.2 千米,桥梁多达314 座,苏州建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河网。水路与陆路高下有别、快慢分离,成为一套颇为行之有效的交通系统。而在更深刻的人文层面,经由对自然环境的漫长改造以及安史之乱、建炎南渡等重大历史事件,江南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苏州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明珠——时而洪水泛滥的河道已被改造为极富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民谚风行两宋时期的中国,苏州成为理想人居的范本。 《平江图》的珍贵意义不只在于揭示苏州的历史面貌。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它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苏州古城的基本格局,“水陆双棋盘”的特征仍然清晰。 地处古城西南的盘门正是苏州这一惊人“稳定性”的实证。早在吴王阖闾营建都城时,盘门就是最古老的8 座陆上城门之一。在南宋的《平江图》上,“盘门”清晰地标注在今日盘门的所在位置——这座水陆两用的城门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 余年未曾更名,可见苏州以城墙与水系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多么稳定的城市框架。春秋时期伍子胥、黄歇们的前瞻眼光直到今天仍不过时 在《平江图》绘制而成的年代,距离盘门不远处的瑞光塔已经屹立了两百多年。向东而去,规模庞大的苏州文庙六倍于今日规模,《平江图》就保存在这里。文庙以东不远处标记了当时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私宅,这处名为“韩园”的园林就建立在北宋的沧浪亭址上,并在此后的岁月里,重新恢复了昔日名称,迎来了文徵明和归有光。报恩寺塔、罗汉院双塔也已经勾勒出宋代苏州的天际线,这些《平江图》上巨细靡遗表现出的地理要素,传承至今、宋风未改。 城墙、塔寺、文庙、园林,这些都是苏州成名已久的建筑。保存如此之多的宋代遗存固然不易,但《平江图》与现实世界更惊人的一处对应尚不在这些名胜。 我曾经穿行在狭窄的甲辰巷里去寻找一座不起眼的砖塔,这座仅仅高约7 米的小型砖塔远无法与虎丘塔、瑞光塔这样的辉煌建筑相提并论,但也被《平江图》细心地收录其中。 这座砖塔曾被私宅围入自家的庭院,如今改以一道铁栏与街巷相隔。苏州人往来穿梭其下,从不以此为意。当地的文保部门曾经将其断代为宋,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座砖塔很可能是晚唐或五代的遗物。因此,甲辰巷里也许就保留着苏州城内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与那些高大华丽的名胜古迹相比,这样一座似乎随时可以推倒的小小砖塔,在人稠地狭的苏州城内也能奇迹般屹立至今,也许更能说明这座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
《这里是中国2》
用科普,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非常高兴星球研究所继《这里是中国》后,推出第二部地理科普作品— 《这里是中国2》。新书聚焦近代100年来中国的地理变迁,讲了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话题—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
我出生于苦难岁月,经历过国家受侵略时的颠沛流离。同时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见证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深知“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两句话的分量与意涵。
在我读书和成长的时代,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及那个时代的人,我们立志要为国家的工业化添砖加瓦,为建设新中国奉献青春。
在我所从事的航天领域,我直接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走过的不凡之路。1958年,我将目光转向太空,开始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做准备。经过35年的准备,1994年,我们开始做中国探月工程的论证,这一论证又历经10年。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已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我相信,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有能力飞得更远。
“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近代以来的100年里,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它值得向每一个中国人讲述,也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航天强国,是建设改变中国的一方面。通过《这里是中国2》,我们可以对百年中国地理变迁、建设改变中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坚信,两翼齐飞,中国必将腾飞。做好科学研究是我的天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2021年5月12日
重塑一片山河,改变一个国家
看到这本《这里是中国2》,我的内心是激动的。
因为在这本书中,星球研究所创作团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近现代100年的巨大变化,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生态、航天等诸多方面。文字深入浅出,饱含作者团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作为一名毕生从事测绘遥感事业的工作者,我应该是现代中国建设成就的一名特殊见证者,因为我的工作一直是从空天地观察我们的伟大祖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太多变化,都会被我们的航空摄影设备和卫星遥感忠实记录。可以说,近代以来的100年,是我们的国家建设变化的时期:从没有一根钢轨,到铁路、公路纵横四方;从没有一盏电灯,到14亿人全民通电;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月球探测、登陆火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诸多激动人心的重大工程逐一实现。
100年有多久?100年会发生什么?100年间,我们做了什么?
我想我们大家的答案会是:
100年,我们重塑了一片山河;
100年,我们振兴了一个民族;
100年,我们改变了一个国家。
能把这100年的发展与变化系统地、科学地、通俗易懂地展现出来,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因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自然山川,也要了解中国的灿烂文明,更要了解我们的父辈和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现代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2021年5月12日
中信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地道风物·苏州+这里是中国2 套装2册 范亚昆 著 科普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iticbooks-wx
中信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