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天畅店铺主页二维码
联合天畅 微信认证
为了每一本书的抵达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30.50 - 92.0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398 件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0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1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2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3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4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5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图6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0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1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2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3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4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5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商品缩略图6

商品详情

《生活的代价》

【编辑推荐】

1.亲历者讲述:多次入围布克奖的英国著名作家利维,坦诚审视自己五十岁后婚姻破裂、母亲去世的人生动荡,也讲述了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叩问女性该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家庭生活

2.名家推崇:属于二十一世纪的经典之作,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佳作”,《纽约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媒体和机构年度好书,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文艺女神娜塔莉·波特曼奉为案头书

3.女性切身议题:本书作者分享私人回忆,回顾生活波折,旨在探讨对于女人而言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试图勾勒出何为女性生活的终极自由

4.复刻设计:复刻企鹅原版经典装帧,封面用图获戈达尔电影剧照正版授权

5.阅读质感:三原色靓丽设计,携带轻便,手感舒适,送给闺蜜的贴心礼物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小、感性、充满话题性的纪实作品中,作家利维不仅讲述了她所经历的婚姻解体、母亲去世的人生至暗时刻,更由此思考了对于女人而言,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她援引西蒙娜·波伏娃、詹姆斯·鲍德温、埃莱娜·费兰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大卫·林奇和艾米莉·狄金森等大家的思想精华,尝试勾勒出何为女性生活的终极自由。





【作者简介】

作者:德博拉·利维,生于1959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长篇小说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中《游泳回家》和《热牛奶》入围决选名单。短篇小说曾入围国际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和BBC国际短篇小说奖,并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播出。《泰晤士报》评论她是“当代英国小说中最令人兴奋的声音之一”。她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写过多部剧本。


译者:王如菲,英美文学硕士。译有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非虚构作品《深时之旅》和《荒野之境》。





【目录】

1  大银  001

2  暴风雨  007

3  渔网  013

4  生活在黄色中  017

5  重力  035

6  人体电流  047

7  漆黑而发蓝的暗  063

8  共和国  077

9  黑夜漫游  097

10 我在 X 标记处  113

11  屋子里的脚步声  125

12 一切的开端  139

13 银河  149

14 佳音  153





【精彩书摘】

一片阴沉的现代家庭政治已变得复杂又混乱。我认识许多影响力强大的现代女性,她们为他人打造了一个家,自己身在其中却没有家的感觉。她们更喜欢办公室或其他任何工作场所,因为在那里她们拥有比“妻子”更高的地位。奥威尔在 1936 年写成的文章《射象》中指出,帝国主义者“戴着面具,脸渐渐长成了面具的样子”。妻子也戴着面具,脸也会长成式样各异的面具的样子。有些女人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却因取得了成功而受到丈夫暗地里施加的惩罚。她们的丈夫变得怨天尤人,怒火中烧,垂头丧气。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告诉我们的,在这个成功和权力为男人而设的世界里,女人不该让男人黯然失色。如果在经济上仰赖于女性的才干,男人就必然难以施展支配女性的历史特权(虽然这种特权已有了现代转向)。同时,她获得一条灾难性的启示:她必须隐瞒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才能得到他的爱。他们都知道,两人必须共同维护一个谎言,好挽救他的颜面,而他的脸也在渐渐长成面具的样子。他的双眼透过窥视孔紧盯着外面,害怕世人看破他。这面具就是毛毛虫呈现给捕食者的假头。他知道父权制的面具是异常的、变态的,但这面具能有效地保护他不受伤害。这副面具装饰到极致,可让他在恐吓妇女、儿童和其他男人时看起来仍心平气和。最重要的是,面具助他抵抗失败的焦虑——他担心变成其他男人眼中的失败者。如此说来,倘若一个男人的成功仅仅因为他成功地压制了女人(在家里,在工作中,在床上),那么成为失败者反倒会是一份巨大的成就。

某些当代的中年男性没法彻底压制女性,便认为自己被剥夺了力量,他们的痛苦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他们的女人为了他们而微妙地撒谎。艾德里安娜·里奇在《可能性的艺术》一书中用一整章精辟地论述了撒谎的艺术。她指出,当我们停止撒谎时,我们就为更多的真相创造了可能性。

因此,随后再见到那个从不看妻子的男人,我便反过来,开始看他如何能一直不看她——比如在餐桌上,或者在车里,或者在他不看她的任意地点。我想知道他的不看是为了表达什么。我试图弄清这个问题,因为男性凝视与此恰恰相反——女性是被看的,我们不该去看。

也许他想传达他对她的蔑视:如果我看你,你会认为我还把你放在眼里。或者,如果我看你,你会发现我还爱你,而我不想表现出我爱着你。或者,通过不看你,我表达一种愿望:请你反过来也永远不要看我。如果你认真地看我,你会看到我的可悲、羞愧和无助。

这些情况可能都存在。最复杂的情况可能是他其实爱她,但不想表现出他爱着她。这种状况常常难以言表,但通过《游泳回家》中的妻子、战地记者伊莎贝尔这个形象,我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她不敢爱(或看)已屡次背叛她的丈夫。那么总的来说,我认为那个从不看妻子的丈夫是在很清楚地告诉她,他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美杜莎神话(及其他神话)在此发生了奇怪的翻转。他像俄狄浦斯一样自挖了双眼,但这双眼睛却时刻都盯着她。他想盯到她自行离开。这行为不亚于谋杀未遂。





《我不想知道的事》

【编辑推荐】

1.亲历者讲述:多次入围布克奖的英国著名作家利维,五十岁婚姻破裂,在至暗时刻回望人生,真挚分享自己人到中年仍历经蜕变式成长的一手经验,以顽强的诗意,陈述自己身为一个既要写作又要生存的女性和母亲,在男权社会中不得不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2.名家推崇: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文艺女神娜塔莉·波特曼挚爱

3.著名译者:英语教授、爱丽丝·门罗作品译者步朝霞担纲翻译

4.复刻设计:复刻企鹅原版经典装帧,封面用图获戈达尔电影剧照正版授权

5.阅读质感:三原色靓丽设计,携带轻便,手感舒适,送给闺蜜的贴心礼物


 



【内容简介】

一部私密、真挚、动人的个人生活记录。作者利维以女性视角回应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将个人历史、性别政治、哲学与文学等融为一体,讲述:她在南非因父亲遭祸而失去语言能力的童年;她青少年时期在英国的廉价餐厅里与建筑工人和巴士司机相处,逐渐成长为作家;她五十岁婚姻破裂,临时起意去往西班牙马略卡岛,回望此前的人生。作为一个既要写作又要兼顾生存的女人和母亲,利维一生都在努力平衡女性、母亲、写作者的三重身份,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面对生活时的无奈、困惑与愤怒——正是因为“我不想知道的事”,因为那些夹杂着身份、离散、错位或恐惧的事,她选择走上写作的道路。





【作者简介】

作者:德博拉·利维,生于1959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长篇小说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中《游泳回家》和《热牛奶》入围决选名单。短篇小说曾入围国际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和BBC国际短篇小说奖,并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播出。《泰晤士报》评论她是“当代英国小说中最令人兴奋的声音之一”。她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写过多部剧本。


译者:步朝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赴美访学,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并作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访学。多年来专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已完成逾百万字。主要出版译作有《哈里发的神殿:卡萨布兰卡的365天》《世界上第二强壮的人》《木星的卫星》《理智与情感》。





【目录】

1  政治方面的目的 001

2  历史方面的冲动 037

3  纯粹的自我中心 107

4  审美方面的热情 135




【精彩书摘】

在这个信仰天主教的村子里,像玛丽亚这样没结婚也没孩子的女人少之又少。也许她有意躲着这些事,知道婚姻和孩子对她最终是一种压榨。不管怎样,很明显她另有计划。她设计了柑橘园的灌溉系统,这家收费不高、安静宜人的小旅馆的内部格调当然也由她打造。如果说这里吸引的主要是独自旅行的游客,那么玛丽亚可能已悄然为人们建造了一处逃离家庭的避难所。同时,这也是她的家(哥哥嫂子另有住处),只是这个家不完全属于她,因为所有财务问题都由她哥哥处理。尽管如此,玛丽亚还是在努力过着一种剔除了妻子和母亲日常职责的生活。

我咬一口甜甜的橙红色杏肉,想起一些女人,那些在学校操场上和我一起等着接孩子的妈妈。既然做了母亲,我们就都变成了影子,被生孩子之前的那个自己一路紧追不放。我们推着婴儿车走在英国的雨中,那个独立的、凶巴巴的年轻女人跟在后面大喊大叫、连连指责。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想反驳几句,又解释不清。我们不仅仅“有了”孩子,而且变得面目全非,自己都没法理解:沉重的身体,鼓胀的乳房,在激素的控制下,时刻准备好满足孩子的需要。


女性的生育与妊娠不仅仍然深深吸引着我们的集体想象,而且已经成为一座圣殿……母性在今天浸透了宗教情感的遗存。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今天的母性》(2005)


母亲是全世界都极力想象的那个女人。世界对我们活着的意义抱有充满怀旧色彩的想象,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也怀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规定了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且极力想符合那些要求,为此吃尽苦头。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社会系统想象出来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母亲”其实是一种妄想,世界爱这一妄想超过爱母亲本身。尽管如此,揭穿这个妄想还是让我们感到内疚,担心我们为自己和心爱的孩子所造的壁龛,会坍塌在我们沾满泥水的运动鞋旁——这鞋子可能是在遍布全球的血汗工厂里,由可怜的童工缝制的。这情况有些难以理解,因为在我看来,男性世界及其政治格局(从不利于儿童和女性)实际上是在嫉妒我们对婴孩浓厚的爱。和一切与爱有关的事物一样,孩子让我们感到极其幸福;当然,孩子有时也会让我们难过,但从不会像二十一世纪的新男权政治这样让我们备受折磨。它要求我们既被动又有雄心,既有母性的慈爱又要保持旺盛的性欲,既要无私付出又要感到满足——我们要成为无所不能的现代女性,同时还得承受经济和家庭方面的种种羞辱。如果说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为这样那样的事而感到内疚,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自己的房子》

【编辑推荐】

1.探讨当代女性关心话题:“买房”“独居”

为什么我们总想买房?独居生活意味着什么?利维以自身为例,揭露女性渴望房产背后的心理、社会成因,点明房产不是关键,房产带来的自由、独立、安全、温暖的生活可能才是女性真正渴望的。

2.与钟爱之物相处,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生活方式。通过细数自己心爱的物件:木马、芭蕾舞鞋、丝绸、尚未拥有的大宅,利维深入思考自己与消费品之间的关系。利维将“物”视作“人”情感价值的具象化表达、一种“生活价值”的主张,这种“寄情于物”、忠于自我的生活方式正是当下年轻人所热爱的。

3.一份有关女性写作和理想居住空间的文学书单。弗吉尼亚·伍尔夫、玛格丽特·杜拉斯、波伏娃、本雅明……利维引经据典,将自己的思想与当代名家有关女性写作和居住空间的观点巧妙交织,用文字打造了一场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文学盛宴。

4.名家推崇: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文艺女神娜塔莉·波特曼挚爱

5.复刻企鹅原版经典装帧,封面用图获戈达尔电影《随心所欲》剧照正版授权,极具法式时髦感。


 



【内容简介】

女性成长三部曲之一:论私人财产

伦敦、纽约、孟买、巴黎、柏林……即将迈入六十岁的作家利维开启了自己的独身之旅。她穿梭于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租屋之间,对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渴望始终萦绕在心头。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想成为作家,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房子》中,利维以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智慧,一一盘点了一个女性真实和想象中的财产,促使读者质疑自己对所有物和财产的文化理解,并思考一个女性的物质和智性生活的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德博拉·利维

生于1959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长篇小说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中《游泳回家》和《热牛奶》入围决选名单。短篇小说曾入围国际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和BBC国际短篇小说奖,并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播出。《泰晤士报》评论她是“当代英国小说中最令人兴奋的声音之一”。她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写过多部剧本。


译者|付裕

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译有《伍迪·艾伦谈话录》(合译)、《约瑟夫·康拉德传》等。





【目录】

1  伦敦 001

2  写作间 007

3  纽约 023

4  伦敦 045

5  孟买 067

6  伦敦 091

7  家庭空间 107

8  巴黎 115

9  生日礼物 159

10  柏林 163

11  巴黎 177

12  18 区 199

13  伦敦 207

14  希腊 217






【精彩书摘】

这里简直是建立在棕榈、蕨草和高大竹林中的绿洲。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说运气。我的写作间建在木板平台上,环绕它的花园就像一片热带雨林。真的,我应该把我的香蕉树赠予这座花园,但正如我的两个女儿所说,它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一部分。小屋真正的主人给了我花园边门的钥匙,这样一来,我就不必打扰住在主宅里的他了。我抵达的那天,他在小屋里放了一束风信子。风信子浓郁的香气既令我难以招架,也让我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甚至可以说,它香得有些“暴烈”。我打开行李,拿出三只带银杯把的俄国玻璃杯——用来喝咖啡,一把法压壶,一罐咖啡(百分百阿拉比卡豆),两只橙子,一瓶波尔图产的红宝石波特酒(圣诞节剩下的),两瓶气泡水,意大利产的杏仁饼干, 三把茶匙,笔记本电脑和两本书。当然,还有一副插线板,这次带的是四孔位的。小屋的主人是新西兰人,他怀着才华、想象力,甚至怀乡之情,打造了这个环绕小屋的花园。我认为他在伦敦西北八区打造了一个小新西兰。也就是说,他故乡的幽灵之所以盘桓在伦敦的这处花园之上,是因为新西兰仍然让他魂牵梦萦。



在奥地利的一个文学节上,我遇见了一位罗马尼亚作家,她1987 年流亡到了瑞士,在苏黎世的一条街上租了间房,那里很像她在布加勒斯特1 生活过的街道。她还把苏黎世的房间布置得跟她在布加勒斯特的房间大体一样。她提醒我,我二十九岁时写了一本名叫《吞下地理》的系列短篇集。其实我并没忘记自己写过这么一本书,但这书能让她耳目一新,这让我很高兴。她对我说,她曾把以下女性叙述者的旁白钉在她床边的墙上:

 

每一段新的旅程都是在哀悼遗失的过往。流浪者有时会试图在新的地方再造从前。


此刻,我似乎就是在忙着将这里还原成我从前写作间的模样。


我解开插线板的电线,煮了一壶咖啡,然后举起装着咖啡的玻璃杯,向那位布加勒斯特作家致意。“你还好吗?”我在心里问候,“希望你一切都好。”在奥地利,我们曾为当时发生的一件事大笑不止。她告诉我有观众举手表示想进一步了解她出生的国家。她出生的地方曾受高压政权统治。她一直在等待有人问出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当自由遭到破坏,作家该如何进行文字创作?又或者说,她是如何奋力去铭记、去遗忘那段经历,让自己再次振作起来的?她害怕自己答不上来。“请问那里的自来水能喝吗?”这位观众想知道。对此,我和她都接茬说:“请问能告诉我无线网密码吗?还有, 这里有蚊子吗?” 


这个写作间很接近我想要的生活,即使它只是个临时落脚点。这不是我的房产,我并不拥有它,只是租住,但我拥有这里的氛围。就连在西北八区啁啾的英国鸟儿似乎都是热带品种。我还没彻底搬出原来的写作间,但西莉亚(我的原房东)早已将房子挂牌出售,我明白自己得另做打算了。

联合天畅店铺主页二维码
联合天畅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为了每一本书的抵达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生活的代价 我不想知道的事 自己的房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tianchangbook
联合天畅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