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22.8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141 件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商品图0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商品图1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商品缩略图0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广告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特别送给青少年的励志之书

 

ISBN: 9787544784993

 

(国别)作者: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定价:38.00元

 

出版年月:2021年1月

 

装帧: 平装

 

开本:16开

 

页码:224

 

内文用纸: 80g双胶

 

重量:(编辑不填)

 

——————————————————————————

 

主题词:樊锦诗- 自传

 

中图法分类号:K825.81

 

字数:130

 

印张:13

 

正文语种(注意是否双语书):中文

 

版次、印次:11

——————————————————————————

 

 

 

【编辑推荐】

 

“小译林中小学阅读丛书”专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核心选目,名家、名作、名译,引领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高附加值,实用,有趣,长知识。

 

本书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特别送给青少年的励志之书,讲述其守一不移的传奇人生,深度讲解精美绝伦的敦煌艺术,呈现感人肺腑的“莫高精神”,本书亦可作为参观莫高窟的导览手册。内含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石窟艺术彩色插图,图文并茂,悦目怡情;特别收录樊锦诗写给北京大学新生的亲笔信,情真意切,启迪心灵。

 

 

【作者简介】

 

樊锦诗

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等。

 

 

【内容介绍】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在我们祖国的西北大地上,有一颗熠熠生辉的丝路明珠。在那里,有几百个洞窟,里面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几万平方米的绚烂壁画,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处文化遗址,也是一座历经千年的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莫高窟。

本书以平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求学北大、扎根大漠、守一不移的人生故事。通过她的坚守,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意义和价值,文物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目录】

 

 

第一章  谁言寸草心

活下来是个奇迹

差一点死于小儿麻痹症

我从小不爱说话

新沪中学的先生们

第一志愿是北大

 

第二章  永恒的校园

我渴望游遍名川大山

群星灿烂的历史学系

回忆苏秉琦先生

我的老师宿白先生

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

 

第三章  万里敦煌道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在莫高窟的毕业实习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苏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见

重回莫高窟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乐僔和尚与敦煌第一窟

绵延千年的灿烂文明

逐渐中国化的敦煌佛教艺术

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

 

第五章  情系敦煌学

中国敦煌学的发轫

让敦煌学回到中国

常书鸿先生的不朽贡献

段文杰先生与敦煌研究院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学

 

第六章  敦煌的女儿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莫高窟人”的宿命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我的老彭走了

 

第七章  神圣的艺术

绵延千年的佛教美术史

永不停息的自由飞舞

最完美的彩塑

158窟:涅槃的境界

 

第八章  莫高守护人

莫高窟人的守护

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壁画修复的“缓慢节奏”

“数字敦煌”的实现

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

 

第九章  四十年圆梦

《敦煌七讲》: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建立

为了“还债”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重要和困难

四十年后终成卷

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

 

第十章  艰苦求卓绝

“舍身饲虎”的真意

“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附录:写给北京大学2019级新生的亲笔信

 

 

【相关图书推荐】

(编辑不填)

 

 

 

 

【文摘】

 

新沪中学的先生们

 

我就读的中学是上海市新沪中学。

新中国成立前,新沪中学可能是上海最大的私立中学,旧校址在溧阳路四平支路口。新沪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是爱国教育家黄树滋。

新沪中学以师资力量强大而著称,民国元老励乃骥也曾在新沪中学任教。励乃骥先生曾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长,1950年代曾担任新沪中学数理教师,退休后又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他对考古和文物鉴定也有精深的研究。教物理的许怿和老师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教化学的毛天锡老师曾经做过美军顾问团翻译,可见其英文水平之高。

我们读书的时候,管老师都叫先生。他们的穿着非常整齐得体,一看就是先生的样子,有学者的气质和风度。有两位数学老师给我印象深刻。一位是我初中时期的班主任,我还记得他叫姚祖焕。姚先生的数学教得非常好,对我特别关心。另外一位是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张友白先生,我对他很佩服。他教几何、代数,从不拿尺子、圆规,上课时就带上四种颜色的粉笔。他一挥手,黑板上就是一个规整的圆,一画就是一条笔直的线,这个功夫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他上课从来没有废话,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

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葛德玲先生。葛先生为人谦和,儒雅博学,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她学的是英国文学,在武汉大学上学时还听过朱光潜先生的课。朱光潜先生让同学们背诗的时候,自己也会闭着眼睛听。他在分析拜伦、雪莱和华兹华斯等人的诗作时格外动情,给当时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武大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当时的中学语文课程大纲里有《诗经》、《离骚》以及唐诗宋词。葛先生学贯中西、非常博学,讲课的时候旁征博引,将各种诗词歌赋娓娓道来。每次预备铃一响,先生就已经在教室门口等着了,同学也不敢迟到。葛先生备课非常认真。我后来去拜访她,说起当年她上课上得好,葛先生说“若想讲一口,必须自己要有一桶”。那时候的老师都非常敬业。葛先生对同学非常关爱,因为我个头小,身体弱,她格外关心我,还曾经到我家来家访。葛先生教我们要善待他人,她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从来不会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她亲自给每位同学写评语,从不直接写同学的缺点,而是尽量总结每个人的优点和特点,并把缺点写成希望,以及对未来提升的期待。因此毕业后,还是有很多同学都非常感念她。葛先生现在已经九十多了,可依然非常健谈,记忆力极好。

音乐老师董定文先生教我们视唱练耳,让我们从五线谱开始学,熟悉各种调式。他自己弹得一手好钢琴,为了让我们了解西方音乐,还把唱机搬到了教室,让我们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美术老师让我们画静物、石膏像和水彩画,我印象中还画过孟德斯鸠石膏头像。他有时候带我们去外面写生,让我们互相画画。体育课上所有的田径运动项目几乎都有,“劳卫制”是当时培养学生的标准。但是体育课对我来说有困难,因为我的腿先天不足,爬竿、跳箱都有困难,后来葛先生特意去为我说情,体育老师也非常理解和照顾我。讲历史的屈南松先生给我们讲关于敦煌的课文。课文写得好,屈先生讲得生动。中学时的敦煌课,影响了我的一生。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新沪中学的基础设施、实验室、体育场、图书馆确实是上海一流的,当时的新沪中学提倡文理交融,注重人文教育,有着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员。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被带到台湾,还有的去了国外,大陆的大专院校师资严重缺乏,加上新中国百废待兴,要在内地兴办一批高校。中央教育高层号召学术能力强的中学教师支援大专院校,新沪中学的一批名牌教师响应党的号召,应聘报名,后来成为各大高校的教授和专家。

记得教我们英语的是郑保定先生,他年轻时受到“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滴血”的感召,投笔从戎,奔赴滇缅战场。他英文好,曾经给陈纳德将军当过翻译。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要聘用他,还给他发了聘书。不过他后来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了,非常可惜。

谢寅生先生是高中三班的班主任,我的日语就是跟他学的。我当年无意中和葛德玲先生谈起日本人的敦煌学研究,觉得日语很重要。葛老师就把我推荐给谢先生,让他教我日语。谢先生从最基础的发音和语法开始,给我打下了日语的基础。当年新沪中学的这些先生在我毕业后还一直关心我的成长,我一辈子都感激他们。

 

 

 

【前言/后记】

 

 

 

我的自述是通过回忆我的人生,来回顾敦煌研究院的历史,以及为保护敦煌莫高窟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几代莫高窟人。我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更加懂得,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对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暑假长途跋涉来莫高窟参观,在参观后还提出了想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愿望。我希望青少版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出版后,能帮助广大青少年朋友更加了解百科全书式的敦煌艺术,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坚守大漠,为守护敦煌石窟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怨无悔的奉献;为我们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从而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给予更多的关心;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参观莫高窟的导览。

安徒生在《光荣的荆棘路》中有一段话,这段话写道:“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界,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予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安。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我觉得世界上有永恒,那就是人的精神。

莫高精神来自莫高窟人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莫高窟的保护不是几十年、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世世代代不断为她付出、不断地努力。这个事业是艰巨的、复杂的、充满挑战的,永远没有尽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唯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汇入有益于人类整体的事业,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和永恒。这条寻找永恒的道路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愿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中国未来的主人,能够担当起属于你们的、立足于国家乃至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历史使命。

樊锦诗

2020年7月于敦煌莫高窟

 

 

 

 

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三个意象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荒凉偏僻的戈壁大漠中居然延续着灿烂的人类文明,苦涩的咸水和贫瘠的土地居然可以长出甘甜无比的“李广杏”,大漠深处荒无人烟之地居然有这样一群“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得过小儿麻痹症,虽然没有落下残疾,自此以后她的腿脚却不是特别灵活。然而她就是用孱弱的双脚从大都市走向了遥远的戈壁荒漠,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在敦煌莫高窟面临要被划归旅游部门管理的历史时刻,她殚精竭虑,多方奔走,最终扭转了莫高窟的命运,将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权留在了敦煌研究院。她说:“我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为什么敢于坚持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没有私心杂念,我热爱莫高窟。尽管莫高窟是个小地方,但是她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很重大。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这些人走了,莫高窟还会存在。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情本来就很有限,怎么能光盯着钱,光盯着自己的官位?怎么能干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事情?”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望他的外表,很严肃;近距离接触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樊锦诗就是这种大道似水、至柔至刚、刚柔并济的人。

我曾用“守一不移”四字来概括樊锦诗一生的追求和意义。

这个“一”就是莫高窟,她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虽然大学毕业去敦煌工作看似别无选择,但后来她真的喜欢上了敦煌,觉得自己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她,她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一”也是她作为北大人的自觉和自律,是北大毕业以后,一直在她身上传承和保留着的北大精神。在北大的学术传统中,一直有着继承全人类所有精神和文化遗产的眼光和气魄。北大的精神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奋力开辟新的领域,投身国家和民族最为需要的事业。

这个“一”还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她从没有忘却也没有背叛过。所以,她的一生就是“守一不移”的觉悟的人生。唯有莫高窟的保护,才是她确证自己存在的最好方式。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躺下醒来都是莫高窟,就连梦中也是莫高窟。正是这种坚贞和执着,使她“饱尝着对自己精神产品的享受”,在世人面前呈现为这样的一个高尚而又纯粹的人。

莫高窟人在艰苦奋斗中凝成的“莫高精神”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时代之光。为了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多少莫高窟人甘愿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坚守和奉献的信念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责任,这种热爱和责任会让人生出大勇猛、大无畏的精神来。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写作这本书是探寻人生大美的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从樊锦诗和莫高窟人的坚守中,体会到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自我超越的那些智慧和经验,体会到“人的觉悟和超越的根本性问题”。人如何树立自己的志向,如何走好自己的道路,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如何获得智慧和勇气,并最终感悟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人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人的本性和良知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促成他所有信念、爱好和行为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苦难,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顾春芳

2020年4月北大燕南园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