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创造新日本:1853年以来的美日关系史》
—
【美】W·拉夫伯尔 作品
史方正 译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ISBN:9787203116806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68元
美日关系冲突的焦点在中国
“过去从未消亡,它甚至从未过去。”用大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这句名言来形容美日关系再适合不过。
1853年,美国准将佩里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拉开了美日关系史的序幕。从此,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社会制度,围绕中国产生的竞争,美国想要把日本纳入西方体系的努力,和日本即渴望又背离西方秩序的矛盾……一直持续到今天,构成了美国和日本关系的主要内涵。
拉夫伯尔的《创造新日本:1853年以来的美日关系史》就是这样一本审视近代美日完整关系史最好的著作,荣获美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
◎爱恨纠缠的美日关系史
拉夫伯尔认为,美日历史问题的根源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的冲突:“日本形成了紧凑、同质而联系紧密的社会,它试图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避免混乱。”而美国则形成了“庞大、开放,害怕经济危机,不断谋求国际市场,肆意伸展的多元开放式社会”。
本书据此详细讲述了自1853年以来美日两国之间的分歧、冲突、战争与合作,以及背后的爱恨故事。通过运用美日两国丰富的文献材料,拉夫伯尔为我们呈现了重新武装日本背后的曲折,现代美日贸易谈判中的紧张,日本在为美国巨额赤字提供资金方面的持续重要性,以及两国开拓中国市场的渴望和动力。
◎美日两国博弈还是中美日三国演义?
无论是美日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其实质都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而是中日美三国演义。就像拉夫伯尔指出的那样,美日“两种资本主义的冲突焦点在中国。”
中美日三国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起点就是“黑船来航”事件。美国希望在这条航线上,日本作为提供煤炭、给海援提供救援的中继站,实际目的是为了更顺利地打开中国市场,捎带着打开日本的国门。
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要解决的是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太平洋地区利益协调的问题,主要也是围绕中国的利益协调问题。
甚至1947年重建日本的构想和实施,也是源自于应对内战当中的中国的需要。
即使1951年美日同盟的成立,针对的背景也是朝鲜战争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大国间能够发生的事情,在美日关系中基本上都发生过。美日关系的每一个重大节点几乎都有中国因素。由此可见,美日关系可以为今天的中美关系提供重要的参照。
外交的智慧对于个人来说也同样重要。个人如何在生活中赢得强者的尊重,如何成就自己?在强弱博弈的美日关系史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创造新日本:1853年以来的美日关系史》,欢迎大家收藏。
◎ 驱使这些访客横跨太平洋的,既有“天定命运”的国家信念,也有越来越强烈的征服亚洲市场的愿望,还包括对国内危机加深的担忧——尽管这一点似乎有些矛盾。
◎作为武士之子,如今76岁的大隈在19世纪60年代从一位美国传教士口中了解到新英格兰并十分赞赏美国宪法,但对于个人主义的美国社会则不然。
◎ 木户迫切要求他自儿时的好友——天皇召开帝国会议并终止战争。8月14日,裕仁出手干预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援引天皇名义证明自己行动的合法性——通常十分虚伪——的军方,如今陷入了困境。
◎ 本书将很容易成为任何语言版本中最好的美日关系史著作。
——入江昭,哈佛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 拉夫伯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本书研究透彻,文献详尽,并且可读性很强。
——唐·奥博多佛, 《华盛顿邮报》前驻外记者
◎ 内容广博,研究深入……写作精彩,论点明确, 内容紧扣主题。
——加迪斯·史密斯, 《波士顿环球报》记者
W·拉夫伯尔(1933.8—2021.3),康奈尔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代zui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著有《新帝国:对美国扩张的解释,1860—1898》《美国、俄国和冷战》《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在中美洲》等。
拉夫伯尔的学术生涯跨越了“美国世纪”的后半段,其间,他不断向美国的“正统史学派”发起挑战,他的很多信徒也成为切实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人,包括美国前国会议员,现在是华盛顿特区顶级说客的汤姆·唐尼(Tom Downey),美国前任国家安全顾问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埃里克·埃德尔曼(Eric Edelman)等。
译者,史方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日本史方向研究生,研究主题为近代东亚经贸史。
Ⅰ / 前 言
第一章 势不可挡,志不可移
一 两个民族
二 遭遇“新西方”
三 美国人的出现
四 哈里斯大胜,以及井伊遇刺
五 美国人与现代日本的诞生
第二章 加入俱乐部(1868—1900年)/
一 两种制度
二 两种制度、两种帝国主义
三 加入帝国主义俱乐部:伊藤、格莱西姆与甲午战争
四 夏威夷争端
五 加入帝国主义俱乐部:“精彩而微小之战”与黯然失色之战
六 美日一度是朋友
第三章 转折(1900—1912年)
一 列强与义和团
二 山县、罗斯福与日俄战争
三 中国东北:首次冲突
四 加利福尼亚危机及其他
五 中国东北:第二次冲突
第四章 革命、战争与种族(1912—1920年)
一 老欧洲、新亚洲
二 山县、威尔逊与革命中国的“边疆”
三 加利福尼亚:“另一个种族问题”
四 双线战争:1914—1918年
五 西伯利亚(俄国远东):苦涩的选择
六 巴黎
第五章 创造新时代:从华盛顿到沈阳(1921—1931年)
一 胡佛、拉蒙特与新时代
二 华盛顿公约、纽约的黑室
三 “心平气和,以理服人”:1924年移民法案
四 又是中国
五 “他们仍然需要我们——这或许就是他们恼怒的原因”:1929—1931年
第六章 绳索Ⅰ:从沈阳……
一 日美关系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
二 华尔街与东北危机
三 高桥、赫尔,以及战争贸易与战争政治之间的竞争
四 战争与演员
第七章 绳索Ⅱ:……到珍珠港
一 系紧绳索
二 “共荣圈”
三 割断绳索的努力:珍珠港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两种愿景之争
一 天皇VS“机器法则”
二 加利福尼亚参战:再安置营和好莱坞
三 日本机器的失败
四 “我们被当成了傻子”:美国战后规划中,敌人成为朋友
五 杜鲁门和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六 “双重打击”——与结局
第九章 创造一个新日本:改革、反转和战争(1945—1951年)
一 “要么给我面包,要么给我子弹”
二 占领的第一时期(1945—1947年)
三 占领的第二时期(1947—1950年):美国人
四 占领的第二时期(1947—1950年):日本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五 朝鲜:为日本而战——“上天的礼物”
第十章 20世纪50年代:关键十年
一 “日本……或为天使,或为恶魔”
二 戴明、杜勒斯和重大选择:中国还是越南?
三 新冷战
四 围绕安保条约的危机(1957—1960年)
第十一章 “奇迹”的出现与中国的再现(1960—1973年)
一 池田和其他“晶体管商人”的“奇迹”
二 肯尼迪、池田和“平等伙伴关系”的幻觉
三 约翰逊、佐藤和越南
四 尼克松和佐藤——或者“与敌人贸易”
五 尼克松冲击
第十二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1973年以来)
一 冷战时代的转折点
二 需要的是美国军人而非美国银行——或者“日本第一”
三 20世纪80年代:从“罗康”开始……
四 ……到两种相互竞争的资本主义
五 ……到“日美关系处在1960年以来的最低点”
六 “冷战结束了,日本最终获胜”
七 海湾战争:美日冲突的典型案例
八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政策从日本开始”
结 语 冲突:回望中的现实
附 录
参考书目
致 谢
索 引
【 小熊英二《活着回来的男人》】
庶民视角的日本现代史
“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 日本知名学者小熊英二执笔、记录了父亲小熊谦二作为一个普通人跨越90年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时代变迁,涵盖日本战前生活、战时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是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过去关于战争的体验,大多是有学历有地位的人所写,只呈现了相对少数的视野。而那些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平民,却几乎不曾留下自己的历史记录,《活着回来的男人》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展示了日本社会不被记录的“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成为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赏获奖作品。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