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33.60
运费: ¥ 6.00-20.00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商品图0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著   者:[日]野口悠纪雄                                

责 编:郎旭冉

译   者:张 玲                                        

字  数:198

书   号:978-7-5139-1384-3                          

页  数:320

出   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10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8年4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4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8.00元

                                             

编辑推荐

◎犀利剖析深层机制,揭示日本经济增长和停滞背后的奥秘

作为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公开警告的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以对日本经济的冷峻洞察和不懈思索而著称。针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与以往观点截然不同的“1940年体制史观”,为我们理解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泡沫的形成和崩溃,以及后来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回顾70年境遇变迁,生动描绘时代大潮中的社会众生相

除了从全局视角“鸟瞰”日本经济的整体格局,野口悠纪雄还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和家人、朋友所经历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他们曾经在高速增长时期意气风发,也曾经为经济衰落萧条而黯然神伤,现在仍有很多人在为未知的明天而焦虑和迷茫。作者饱含深情的回顾和叙述,使战后日本经济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数据和图表,而是化作一幕幕立体、生动的人生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借鉴日本经济的起起落落,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特别是泡沫经济时期人们对股票和房地产的狂热和痴迷,泡沫经济崩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惨痛损失。这些都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覆辙吗?会如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样,在“爆买全球”之后经历“失去的三十年”吗?

 

著者简介

野口悠纪雄,1940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工作。197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一桥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及早稻田大学等任教授,于2017年9月起任早稻田大学商业及金融研究中心顾问。专业为金融理论、日本经济论。著有《信息经济理论》《财政危机的结构》《土地经济学》《泡沫经济学》《经济危机的途径》《金融政策之死》《制造业毁灭日本》等。

 

译者简介

张玲,贵州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现就职于日本爱知大学。有《对中国中央政府教育政策动向的考察》《从央视春晚看中国的文化政策战略》等多篇论文发表。

 

内容简介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最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目  录

前 言 1

序 章 1

3 月10 日,侥幸活了下来 1

从此不再信任“国家” 3

1940 年前后,改革派官僚改变了日本 6

金融财政制度大改革 7

战后的日本企业成形于战争时期 9

我们如今身处何方 12

第1 章  战时体制延续到战后  1945 年—1959 年    15

1 废墟中再次出发 17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7

军国少年的水雷游戏 18

毫发无伤的经济官僚 22

占领军民主化政策的真相 24

“阎王不在,小鬼当家”的公务员改革 27

德国也保留了技术官僚 29

农地改革其实是战时改革 29

层层选拔出来的大企业管理者 30

工会与公司是命运共同体 32

神秘的芦之湖 33

2 倾斜生产方式与通货膨胀 37

重建基础产业 37

在通货膨胀中没落的旧地主阶级 39

道奇成了大藏省官僚的傀儡 41

空洞无物的夏普建议书 44

真实目的在于拉拢个体经营者 47

审议会制度初具雏形 49

3 经济高速增长前的助跑 51

迎来朝鲜特需 51

价格方式与配给方式 52

通产省的外汇管理 54

日本银行的窗口限制 55

有了1940 年体制,重化工业才得以发展 57

4 告别战后 59

“神武景气”与“岩户景气”的开始 59

我们来到了卡美洛 62

5 战后史观与1940 年体制史观 67

通常观点:通过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实现复兴 67

1940 年体制史观:复兴是战时体制首战告捷 68

第2 章  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1960 年—1970 年    71

1 高速增长正式开始 73

安保斗争到底是什么 73

收入倍增计划与高速增长 75

工业化飞速发展 77

人们为何怀念“昭和三十年代(1955 年到1965 年)” 80

高速增长的阴影之一:煤炭 81

高速增长的阴影之二:农业 82

高速增长的阴影之三:中小企业 84

2 在大藏省看到的1940 年体制真貌 85

“从今天起,你就是通产省的人” 85

被拉进大藏省 87

别具一格的入职训话 88

大藏省的人们 90

大藏省万能演讲法 92

在全世界面前的首次亮相 93

1940 年体制的庐山真面目 94

著述《21 世纪的日本》 95

3 高速增长的机制 97

一般观点 97

高速增长时期是重化工业的时代 98

优越的国际环境 99

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之一:低利率与资金配给 100

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之二:财政投融资政策 102

大藏省是唯一的赢家 104

财政投融资对低生产率部门的支援 105

是谁发明了财政投融资 105

《特振法》及其挫败 107

“日银特融”挽救了山一证券 110

4 从美国看日本 114

白人在干体力活儿! 114

让人眼花缭乱的富裕美国 116

回日本工作一年后求学耶鲁 119

越南战争与嬉皮士的时代 120

遥远的日本 123

第3 章  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1971 年—1979 年    125

1 尼克松冲击与浮动汇率制 127

日本和德国经济实力增强 127

爆发尼克松冲击 130

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 131

2 爆发了石油危机 134

在日本受到文化冲击 134

调任主计局 137

石油危机引发日本大乱 139

向总需求抑制政策的急转弯 141

每月加班300 小时 144

走进大学:纵向社会中的又一次横向移动 146

大型组织的信息特权 148

石油危机后的世界 149

20 世纪70 年代的世界与日本 151

3 石油危机与浮动汇率制的意义 153

价格从固定时代进入变动时代 153

日本式工会战胜石油危机 156

礼赞日本式体系成为惯例 159

第4 章  金光闪闪的80 年代  1980 年—1989 年    161

1 日本第一 163

汽车和半导体超过美国,称霸世界 163

日本式先进管理打造出卓越产品 166

海外通信极不方便 168

下一代还能享受到与我们同样富裕的生活吗? 169

留学生抱团形成日本城 170

镀金时代 171

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173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 175

无法自拔的金融缓和 176

2 自由主义思想再度盛行 179

日益紧张的冷战气氛 179

从柏林到波茨坦的漫长旅程 181

苏联陷入瘫痪 183

市场主义的扩张 184

中曾根改革下的三大公司民营化 187

3 泡沫形成 190

没有理财技术就是无能 190

地价开始暴涨 193

股价也开始上涨 196

世界名画:挂在墙上的土地? 197

日本资金买下全世界 200

4 强烈感觉到时代在偏离轨道 202

日本真的如此强大吗? 202

天道未必酬勤,巨富源于“虚业” 204

土地问题的原因并非土地不足 205

提出泡沫经济的警告,却被当作耳边风 207

泡沫经济是1940 年体制的垂死挣扎 210

第5 章  泡沫与1940 年体制同时消亡  1990 年—1999 年    213

1 泡沫崩溃 215

牛顿来到了日本 215

股价下跌,地价未降 217

泡沫崩溃了,才能知道是泡沫 218

仍然认为日本比美国强大 219

2 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 222

不良债权增加 222

山一证券破产 225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 227

处理不良债权给国民带来了10 万亿日元负担 229

约100 万亿日元无法收回 231

不良债权处理在税收方面的问题 232

3 陷入混乱的大藏省 236

大藏省丑闻 236

大藏省的名称不复存在 238

排除政治上的人事干预 240

被命运捉弄的人们 241

制造业日落西山 244

第6 章  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  1980 年—    247

1 德国统一前后 249

留有社会主义痕迹的原民主德国 249

墙倒湖现 251

然而没有出现“德国的时代” 252

2 中国成功实现工业化 254

北京站的一幕 254

国有企业改革步入正轨 255

高新科技企业诞生 256

3 IT 革命为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变化 258

IT 革命意味着成本的急剧下降 258

制造业由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 259

4 90 年代以后,日本逆风而行 261

日本经济的根基动摇了 261

我也没有看透变化的意义 262

5 日本陷入长期停滞 264

美国没有工厂 264

日本沦为“其他” 265

90 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的顶峰 266

经济停滞的原因并非通货紧缩 271

6 21 世纪,日本的历史停下了脚步 273

日本为美国房地产泡沫提供了资金 273

饮鸩止渴:制造业因日元贬值回归日本 276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与全球金融危机 278

受金融危机打击最重的是日本制造业 279

小泉内阁改革了什么? 280

终章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283

对泡沫感到不对劲儿 283

对人们欢迎日元贬值感到不对劲儿 284

日本人变成了绿魔吗? 285

“不对劲儿”是因为“劳动致富”原则不再成立 286

解决护理问题必须依靠高生产率产业 288

用竹枪和水桶迎接超高龄社会 290

安倍内阁的经济政策还是抓住战后体制不放 292

后记 摆脱“头脑中的1940 年体制”    295

附录: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    298

出版后记    308    

正文赏读

序 章

3 月10 日,侥幸活了下来

我的记忆始于1945 年3 月10 日深夜。

空袭引发的大火映红了天空,空中的美军B-29 轰炸机编队正朝着我们飞过来。强大的敌人杀过来了!我们对此却束手无策。那种极度恐惧的感觉,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奶奶、妈妈、姐姐和我戴着防空头巾,用婴儿车推着年幼的妹妹,一家五口跌跌撞撞地路过了地藏菩萨,冲向附近小学的地下防空洞。我现在还记着那时连滚带爬的狼狈景象。然后,我们幸运而偶然地活了下来。

和我们一同躲在防空洞里的人大部分都窒息而死。人太多,空间太小,长时间缺乏氧气,从最里面的位置开始,很多人依次因窒息死亡。我们一家只是偶然待在入口附近,还能呼吸到从门缝进来的稀薄空气,才幸免于难。

第二天早晨,被警防团的人们拖出防空洞时,全家人都已经失去了意识。醒来之后,我们看到烧焦的尸体在操场上堆成了小山。那一刻,东京的天空晴得没有一丝云彩。

这就是“东京大空袭”。那一夜的经历如此强烈地震撼了刚过4 岁的我,甚至抹去了之前所有的记忆。

从空袭开始的深夜到大火被扑灭的短短8 个小时里,约有10 万人失去了生命。如此之短的时间之内,如此之多的人们在同一地区死亡,这在人类的历史上也属罕见(关东大地震的遇难者在两天之内达到10 万。广岛原子弹爆炸导致到1945 年12 月为止累计约14 万人遇难)。

造成死亡人数如此巨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日军根本无法抵御美军的轰炸。日军没有战斗机在空中应战,高射炮部队仅仅打出大约500 发炮弹便被轰炸得溃不成军。所以334架(也有人说279 架)B-29 轰炸机,在1 500 ~3 000 米的低空,大摇大摆地飞进东京上空。东京市民就这样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赤裸裸地被暴露在美军面前。

百姓当时并不了解这一事实,而美军却是知道的。他们的轰炸机为了防止相互碰撞,都亮着尾灯。很多人误以为这些毫不掩饰地低空飞行的是友军飞机。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看见了B-29 轰炸机,可是既然B-29是在1 万米高空飞行,肉眼怎么可能看得到呢?一直以来,我都怀疑那是自己的幻觉。而现在我的记忆终于得到证实,因为肉眼的确可以看见在1 500 米的高度飞行的飞机。

造成死亡人数众多的第二个原因是,美军周到、科学且高效的空袭计划。美军首先划定了东西5公里、南北6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在边界投下燃烧弹形成火墙。这样后边的飞队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志准确地进行轰炸。而在地面上,百姓却被火墙堵住了逃路。我家的位置靠近这个长方形的西北角,如果朝着西北方向跑,或许可以逃脱。然而当时在地面上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情况。很多人以为跑到水边就可以活命,都朝隅田川跑去。对岸的人也出于同样的理由跑过来,人们在桥上挤成一团,动弹不得。这时美军抛下燃烧弹,造成了一场人间惨剧。我很长时间都不敢接近这座言问桥,直到现在,大桥两端的桥柱上还残留着黑黢黢的印迹,那是当时火中丧生的人们留下的无法磨灭的痕迹。

据说逃到防空洞时,母亲曾经绝望地说:“我们逃不到隅田川了,就死在这儿吧。”姐姐听了非常难过,不甘心就那么死掉。而从结果看来,母亲误打误撞地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指挥这次空袭的美军司令是柯蒂斯·李梅少将,他在几个月前刚刚将德国的历史名城德累斯顿夷为平地。而日本政府后来竟然为他颁发了勋章。

从此不再信任“国家”

防空洞里那么多因窒息而死去的人们,他们一定以为越靠里面越安全。我们一家之所以停留在入口附近,也不过是因为来得晚,已经挤不进去了。当时老百姓对于防空洞可能导致窒息的危险实在是一无所知。

后来我才知道,在德国,政府早就教育民众在防空洞避难时,要警惕窒息危险。进入防空洞后,应该在相当于地板、人的腰部和头部的这三个高度分别点燃灯火,如果最高处的灯火熄灭,就要立即开启换气装置。或者如果地板上的灯火熄灭,要立即站起来;如果位于腰部高度的灯火熄灭,要将孩子抱起来;如果位于头部高度的灯火熄灭,则即便外面的炮火再猛烈也要立即逃离防空洞。

可是在日本,政府不但没有告诉民众防空洞可能发生窒息的危险,还要求民众“遇到燃烧弹起火要立即扑灭”。美军在东京大空袭中使用的燃烧弹具有与在越南战争中用来烧毁森林的凝固汽油弹同等的威力。它的燃烧性能比汽油还要强,果冻状燃料的燃烧温度可以高至1 000 度左右,根本不可能用水扑灭。这样高威力的燃烧弹,当天有20 万颗以上(也有人说是32 万颗)被美军从高空投下,平均每平方米就有3 颗。也有许多百姓因为忙于扑灭大火而丧失了逃生的机会。

3 月10 日的这次经历,是我不再信任所谓“国家”的原点。因为当极端的危机降临在老百姓头上时,国家并没有救助我们,而且甚至连危机的到来都没有告诉我们。

对国家的疑问还不只这些。后来我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苏联攻入德国时,为了保护被波兰从本土隔离的东普鲁士地区居民免遭苏军凌虐,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派出全部海军舰队将当地居民尽数救出。而日本是怎样做的呢?半藤一利在其著作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对于已经做好战败准备的国家来说,其军队最紧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进攻地区和被占领地区的平民百姓的安全。翻开欧洲战争史,我们不难看到他们是如何拼死做到这一点的。而日本,无论国家还是军队对于这种战败国的国际常识都不了解……对于在决战阶段迎击登陆美军之际,应该如何处置前来避难的无辜百姓这个实际问题,据说日本陆军中央参谋给出的回答竟是:“没办法,轧死他们继续前进。”

此外,战后以来我一直感到疑惑的是,在1945 年5 月8日德国投降以后,日本为何还要继续战争?即使是6 月才停战,也将会改写无数日本人的悲惨命运。最近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就是战争的指挥者们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投降的决定才被一拖再拖。

6 月以后仍然持续的战争,使多少日本人毫无意义地丢掉了宝贵生命! 5 月以后,为了胜利无望的战争而被迫卖命的士兵们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坚守在绝望的战场!

我幸运地没有在3 月10 日那天变成烧焦的尸体,也没有成为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即使能够幸存,如果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我一定也会像其他战争孤儿一样,不得不一直在上野的过街通道里徘徊度日)。后来我也没有被征兵,活着迎来了“战后70 年”。这些偶然的幸运一次次重合,使我有幸在命运之门开开合合的瞬间,艰难地穿过那些缝隙。回首过去,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个奇迹。

1940 年前后,改革派官僚改变了日本

就在我们险些死于防空洞那年的5 年前,一群被称作“改革派官僚”的人正在试图改变日本。

为了确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他们建立起“国家总动员体制”,将全国所有资源都用来为战争服务。他们为此制定的经济制度,在战后几乎原封不动地被继承下来,成为战后日本的基础。

关于这个经济制度,本书会在后文多次提及,这里姑且简单地介绍一下。

所谓改革派官僚,是指被派到伪满洲国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群官僚,其中心人物之一是岸信介。他于1939 年从伪满洲国回到日本担任商工省次官,1941 年又在东条内阁担任商工大臣,积极地拉拢亲信扫除异己。以岸信介为中心的“统制派”将商工省的大权紧握在手中。根据岸信介及其心腹、主导“统制派”的椎名悦三郎的姓氏,这群官僚也被称为“岸-椎名阵线”。

其理念是对产业实行国家统制。他们认为企业必须为公共利益做奉献,而不得追求私利。此外,也不允许不劳而获的特权阶级的存在。

事实上,岸的目标是建设日本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对此,阪急电铁公司的创办者、战前日本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时任商工大臣的小林一三曾毫不客气地批判商工省次官岸信介为“赤色分子”。

岸信介们所信奉的思想当时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德国是“德国社会主义劳动党(纳粹)”获得了政权。就连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政权的新政派也接二连三地抛出了政府主导型政策。

金融财政制度大改革

岸信介们在对产业实行国家统制的同时,对金融领域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

战前的日本,企业主要依靠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的直接金融方式来筹集资金。靠向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的间接金融所占比例较小。对此,改革派官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排除股东对企业的支配,确立“银行中心主义”,改由日本兴业银行等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

1942 年制定的《日本银行法》标志着这种统制式金融改革的完成。该法第二条“日本银行必须以达成国家目标为使命进行运营”,明确规定了战时经济体制的基本理念。

1940 年,税收财政制度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通过导入源泉征收制度a 强化了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日本是继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导入源泉征收制度的国家。同时,法人税也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税种,从而改变了日本过去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开始直接向制造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征税。按照新的制度,税收不经过地方政府直接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拨款给地方的模式初步形成。

此外,农地改革的准备工作也取得进一步进展。地主是造成战前日本农村极端贫困的主要原因。佃农租种地主土地,用收成来缴付地租,地租平均高达收成的一半。所以农村的生活状态一直停留在一百多年前江户时代的水准。

中央政府的很多官僚早已深感农村改革的必要。特别是农政官僚中有些人的改革意识更为强烈。他们于1942 年制定了《粮食管理法》。该法规定,佃农将粮食缴纳到国家,国家付款给农民,农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缴付地租。通过这项法令,地租由实物支付变为现金支付,农村的状况大为改观。

由于地租为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不随物价变动,因此随着战后的通货膨胀,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幅减少。1940 年高达农民总收成50.5% 的地租,到了1945 年已经实质上减至18.3%,租地制度成了徒有其表的存在。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双重米价制度”。也就是说,在收购粮食时对农民和地主采用双重标准。政府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但是对从地主手中收购的粮食却设定低价,这个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江户时代以来一直未见起色的日本农村在战时体制下发生了巨大改变。


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hinabook2006
后浪的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